挤压的受力特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2:32:4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的主体,因此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策略就会有不同的选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姆在“人人都能学习”的观念基础之上,选择了“掌握学习”策略,即以不同方式(群体教学、同伴小组讨论和个别指导)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以使他们共同达到掌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由此看来,如果教师认为他们班级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学好,那么他们就可能只针对这少数学生来制定教学策略;相反,如果他们认为绝大多数或者所有学生都能学好,那么他们就会针对更多的学生来制定教学策略。

教师掌握教学大纲的技能及教学机智是影响教学策略确定与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课前掌握大纲的内在联系和精神实质,根据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周密规划、巧妙安排教材内容,上课时又做到思路清晰,语言简洁练达、形象生动,就能使教学既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被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的才能,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验、才智的结晶。

教师的个性素质也是影响教学策略制定、实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策略只能借鉴,而不能简单效仿。因为别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许根本不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如让一个文静内向的教师去照搬一个热情奔放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其结果一般不会理想,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施教的对象,学生身心特征和临场状态是确定、实施和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因此,教学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生以及教学主客体双方的关系。

首先,要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有目的的教育决定着个体发展的现实性。愈是有效的教育,愈能使个体达到其潜在智力所允许达到的杰出程度。因此,我们应对各个年龄段的个体发展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据此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其次,应全面分析教学对象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学习方面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以往的研究表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换教材呈现方法以求生动形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加深体验等,对于维护和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等内部学习动机是切实有效的;而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维护和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等外部动机则是必要的。除以上的措施外,关键是要将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联系起来,使良好的自我有效感成为学习动机的有效调节器。

再次,要分析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策略的影响

在智能发展中,非智力因素主要起着动力、定型和补偿三个方面的作用。教学策略的制定必然受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效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诱因”。“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绪和意志有关,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各种精神需要。”因此,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方面,是我们制定最佳教学策略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新颖性是制定教学策略的立足点。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内容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有效的知识结构上,并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既是教学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爱学的着力点。而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学有兴味,就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在“精”、“深”、“新”这三个重要维度上,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及其设计。这是确定教学策略的关系。

与研究教学内容同等重要的是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这是确定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并选择各种教学方法,使所选用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师本人的个性特长,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风格,符合整体时间允许的限度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等,井尽可能将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优化组合、高度统一起来,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教学情境对教师制定、实施最佳教学策略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教学情境的形成受到光线、气温、教学物质基础等条件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课堂管理艺术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和教学技巧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同教师获得的课堂教学反馈和由此而进行的“补救”方式有着正相关。课堂管理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借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