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油取样箱:“活动式”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09:53:26

“活动式”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肖家芸  

  一、活动的重心与特性
  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活动是以“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为中心,以“第二课堂”和“两个范围”为辅助的。因为活动重心在教学主渠道,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所以,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活动有着很强的教育性、整体性、互动性。教学要活动化,活动须教学化。因而它区别于课堂教学中华而不实之类无序无效的非教育性活动;区别于教学中引兴激趣等单纯的“调味”性辅助活动;区别于教学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零星教学性活动;区别于简单对答而无过程体检、或是少数人(尖子生)“活”而多数人“死”,互动不起来的过场性的活动;当然更区别于课堂之外的某一辅助性的活动,如“两个范围”的活动。因活动重心在课堂,应试技能的操练也是体验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活动有助于加强必要的应试技能训练,提高必要的应试能力。实施“活动式”教学,为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应试能力,找到了可以兼而利之的契合路径。语文“活动式”教学也不同于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一种教学观,而语文活动课属于专项课程范畴,其活动内容、范围、形式都是相对而定的,且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活动式”教学的一个方面,是语文“活动式”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在专项课程训练上的运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攻坚目标在课堂,这就决定了语文“活动式”教学比其他的教学“活动”意义更深远,任务更艰巨。
  活动不等于活动教学,真正有志于“活动式”教学者,必须努力探索,为自己的活动教学实践正确定位,实验靠的是真诚实干。
  二、活动的定势与变式
  分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
  分组活动的定势:
  其一,分工明确。包括组织明确(组长与组员),任务明确,过程明确,成果形式(书面的还是口头的,统一结论还是争鸣实录,等等)明确。
  其二,活动到位。个体思考到位(“作”而后“合”),人人思考,尽力思考;合作互动到位(“合”而升“作”),有互补共享的努力(成果是否圆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和体验)。
  其三,培育产权意识。分组学习必须有组长集中汇报环节,组长汇报必须突出问题的解决人(我们的见解是由某某同学提出来的),充分地尊重与抬举发现者,使发现者得到成功感与自豪感,激活每个人心中以发现为荣的内在动力。
  其四,着眼综合能力。除了提高学习能力之外,还有组织、沟通、分享、融合等技能,因而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做组长锻炼的机会。
  其五,教师的活动到位,包括沉入学生当中,相机点拨,适时扶掖,推波助澜,渐趋高潮。
  分组活动的变式,也因课程内容而定。《世间最美的坟墓》正好四处写坟墓(主体部分分四块),可分四组活动。《神奇的极光》有三部分内容,则分三组活动。常用有效的变式有五种。
  其一,竞比式。不同小组面对同一活动目标,相互竞比,看谁完成得快完成得好。教师或学生按时按质按量打分或评优。一般来说,活动内容比较简单,活动目标容易达成的可用这种分组方式。比如说明文、文言文等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资源,用竞比式效果良好。
  其二,互动式。每个小组接受相同的任务,讨论同一问题,先行小组交流,后由小组推出一个优秀代表,集中全组智慧,到全班交流,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形成资源共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有一定广度、深度,需要深入、全面讨论的活动内容。
  其三,互补式。各小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活动目标,讨论不同的问题,先行小组解决,达成共识后推出一个优秀代表,面向全班报告。这样,各个组分别完成自己点上的活动,再从交流中接受面上的学习成果,以达到目标集中、节省时间、共享互补的收益。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篇幅长、内容多、难度大的学习内容,长课短教或一课两文等活动教学课型多用这种分组活动。
  其四,对抗式。这种方式借鉴于辩论活动。当学生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产生分歧时,教师可用这种分组方式,将相同与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个阵列,展开论辩。在对抗中发现自己的破绽,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收效。对抗还可以由学生自发形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潜能,收获精彩。
  其五,答辩式。每个小组(人员由学习分工而定)的学生按要求预先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研究,作出相应的研究报告。活动中由该组学生作为课堂主讲,其他小组的学生凭借自己研究的体验与积累,对主讲者提出质疑,由主讲者作出解答。这种方式适合于具有一定基础的拓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活动的适量与适度
  教学化的活动,必须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适时、适量、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盲动,不是虚动,不是滥动。
  适时,即分组合作一定要以学生个体充分的独立的有效学习为前提,也就是说问题情境具备后,教师要留足时间(中心活动的思考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思考真正有得,交流才有资本,分组才有必要,合作才有价值。正如生活中的运动一样,剧烈运动前要作必要的热身准备。课堂活动之前,同样需要一定的预热,可以是课下提前做,可以是课堂临时做。
  适量,即分组合作一定要把握好量。内容过于简单,活动过于频繁,满堂分组,合作划一,有热度,没有效度,那违背了分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有效的分组合作,一般一堂课设计一个中心活动,活动的目标必须是学习的重难点或特点所在,突破了此点,即把握了要点。一个中心活动可以设计2-3个环节(实践表明分组活动一堂课一般不过二),分成几段进行,阶梯状地渐趋高潮。活动的课堂要有起伏顿挫的节律,理想的“活动式”教学应有一个高潮出现。 适度,既有量的适度,更有活动目标的难易适度。活动目标过大(空泛),学生不着边际,只能浪费时间;活动问题过难,学生深入不进,必然运动迟缓;活动过久,学生同样会疲劳,学习效率不高。活动是语文教与学的要素,但不是唯一,学语文应是静和动的结合。静,就是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去吸收,去思考,去感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动,就是学会交流、合作、探究。学语文,没有耐心倾听是学不好的。精彩的课堂当是动静结合的课堂。
  活动式教学尤其要培养学生“动”的良好习惯。首先是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看书做题,写字答卷,每做一事都像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幼时那样“放整齐”,不马虎、不苟且,兢兢业业。其次是培养学生干净利索的现代作风,干什么都有时间观念,不等不靠不要,努力创造条件,力求又好又快。再次是培养学生善始善终、脚踏实地、诚信尽责的精神,哪怕是细小的一道练习,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不半途而废,不虎头蛇尾,始终瞄准更新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