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思维差异: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的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4:52:48

思维差异: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的解读

朱昌元

 

一、“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今生前世”

语文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部分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2009年后者表述为“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可见“论述类文本”是可以归入“实用类文本”的。

考试说明的制定者为什么进行这样分类?它的依据是什么?两者在文体、表达和思维方式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差异?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对我们深入把握考试说明,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正确率都是有帮助的。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当然是有差异的,否则就没有必要区别了。然而这两个概念从逻辑上看,却不是对等的。相对于“实用类文本”的应该是“非实用类文本”,同理,相对于“文学类文本”的应该是“非文学类文本”。反复揣摩“实用”和“文学”这两个概念,主要还是从文本的功能角度来区分的,“实用类文本”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给人“知”、启人“思”;而“文学类文本”相对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种类,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塑造形象,给人“美”、促人“悟”。

追溯到新课改新高考之前的2008年,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是怎么表达的呢?“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很显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着眼的是它的内容,而“文学”着眼的是艺术的种类。

二、“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包括哪些体裁

“实用类”和“文学类”既然是“类“,说明都是“集合体”,它们都还可以往下细分。

“实用类文本”可以分为科普论文(包括实验报告)、文艺论文、政论、通讯、访谈等。其中科普论文和文艺论文经过适当处理后进入高考试卷的机会比较多,浙江卷近些年比较偏好文艺性论文,比如2007年谈论的是琵琶及其音乐,2008年关注的是大学通识教育,2010年则涉及中国园林艺术,只有2009年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兼融文理,有意弥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野。

“文学类文本”可细分为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由于设置了《外国小说欣赏》模块,因此还应将小说细分为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考的都是外国小说,选了俄国阿·马·高尔基的《乌米》和英国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2010年转身考国内当代散文。如果现行教材的格局不变,以后我省语文卷的“大阅读”选文会在国内外散文和外国小说作品之间轮替,当然不会机械地轮流坐庄,一年一换。

三、“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与表达方式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由于表达功能不同,导致体式的不同,而体式的不同决定了表达方式的差异。实用类文本多采用说明、议论等方式,为了清晰、严密地说明和论证事理,多采用诠释、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手法。如2010年浙江卷“小阅读”的最后一段:“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这段话引用丰子恺曾经引用过的哲人名言,最后又例举中国的园林艺术,引用恰当,论说辩证,很好地凸显了艺术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文学类文本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即使有议论,也会渗透主观色彩,所谓“笔尖常带感情”是也。从修辞手法说,则多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映衬等,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含蓄、形象。比如散文《静流》多用描写:“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尘埃随之落定”,“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这些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含蓄而生动;再加上独立成段,显得简洁明快,过渡自然,具有很强的语言张力和艺术表现力。

表达方式包括具体的修辞永远是为传情达意服务的。

四、“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与思维方式

体裁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是传情达意的手段,说到底“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实用类文本”的写作目的是阐释事理,晓人以“理”,因此,多运用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2009年浙江卷“小阅读”谈的是大学通识教育和文化自觉,其中第二段这样写道:“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这里运用“专家”、“知识分子”、“人生态度”、“批判精神”、“职业结构”、“民族精神”、“资本逻辑”等概念进行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说明“知识分子”不同于“专家”,社会需要能表达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整个表达显得抽象、理性和严密,需要我们调动相关学识,运用理性思维去细致理解。

“文学类文本”则多运用形象思维,驱遣想象、联想和直觉思维等,目的在于塑造形象、描绘人生、反映生活,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散文《魔盒》的开头写道:“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远离家乡和亲人,初到偌大的陌生的伦敦,“我”感受到的是封闭压抑、阴沉死寂,这样的环境描写艺术地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出“我”那种孤独、烦闷的心情。小说结尾写道:“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通过贝格斯太太的亲切疏导,我阴郁的心情敞亮了许多,眼前的伦敦城也显得亲切、柔和多了,这样的结尾与开头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我”的感悟带有议论的色彩,但融合在具体的描写当中,因此并不抽象。

五、“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方式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虽然同属现代文范畴,考查的共同指向是现代文阅读能力,但两者由于文体和表达方式多有差异,尤其是思维方式明显不同,因此,命题也会呈现各自的特点。

“实用类文本”重在考查信息的提取、概念的辨析、文意的概括、价值的判断、论说方式的把握等,偏重于理性的分析,需要逻辑思维的“过滤”;“文学类文本”重在语句的理解、结构的把握、主旨的概括、形象的欣赏、表现手法的评析等,偏重于感性的品悟,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想象、联想甚至直觉思维的融入。

比如同样是“概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就有很大差异。2009年浙江卷第11题要求根据论说性文本内容,“拟一个提问式标题”。略去“提问式”暂且不管,这其实是个概括文意题,我们可以在划分层次的基础上归纳层次大意,明确文章陈述对象,最后提取出全文主旨:“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这当中参与思维活动的主要是理性的分析和综合。而第12题要求根据小说《魔盒》第一段“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里将概括特点与简析作用一并考查,体现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特点。如果略去“简析作用”,单说“概括特点”,它的思维流程也明显不同于实用类文本。在“我”的眼里,暮色中“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庭院“满目萧条”,秃树“死气沉沉”,报时的钟声愈发映衬出死般的空寂。从这些景物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特点。这里虽然也是概括,但它的思维路径是从“象”到“意”,同前面要求概括“大学”的使命有着很大的不同。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针对不同种类的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文本,阅读作答时须运用相应的对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