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失事百度云:弧圈球的文章和讨论大全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0:07:22
并步只是表面的现象,实质上动作是一样的。
謝謝指教,現在清晰多了。
再愚問一下
轉腰的動作是否與步法並行呢﹖即是一邊轉腰一走
完成步伐之後再進行手腰腳的動作難度好高,在處理快搓等快的下旋時往往都不夠快﹗
謝謝
这即是发力的合理性,任何击球的方式全是在步伐到位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的!切忌去敷衍的接球!这没有窍门的只能通过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的。平常在练球时要有意识的去做每一个动作,从各方面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达到什么程度,要用脑子练球。

有关正手弧圈球发力的讨论(附大拉下拉练法)

近来有很多朋友讨论正手的发力。以前虎爪的正手被北京站誉为“不顶手”,令虎爪至今耿耿于怀。回米国后一直潜心修炼,有一定提高,把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也不知从哪个前辈那传下来的弧圈球擦的越薄就拉越转的理论。这种理论的负面效果真是害人不浅。实际上无论虎爪分的中国的大拉,欧洲的小拉,或者其他朋友不同意俺的分法另有其他的拉球发力分法都不重要;每个人的发力动作都可能不同。弧圈球的旋转、威力,重要的是接触球前的那一下。正确的动作应是像老瓦那样:先从侧面像要搂人一个大嘴巴子那样,把球搂住,然后向前SNAP,即在接触球的那瞬间用爆发力在包住球的基础上收甩。球不是被擦走的,而是边搂边摩兜走的(打磨)。快触球的时候大臂好像被锁住了,前臂刷的一下像鞭子一样向前抽甩。外观上是向前敬礼到额前,敬到不能再向前敬为止,然后手臂自然地也就必须收回还原。以上是虎爪在拉球手法方面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是向前的基础力量如何产生的问题。我们俱乐部的老米说要FORWARD,LOOP INTO THE BALL,就是要向前拉住球。这个力要靠向前的重心交换来完成。
虎爪的经验是:
(右手为例)右实左虚的弓箭步一定要做得完全,即右脚踩实,右脚尖和球台底线平行,指向东。左脚稍前,脚尖着地,脚跟一定要提起来。

上身要含胸收腹。以王励勤、马林榜样,他们含胸收腹作得很充分,二人含胸含到上身基本都和台面近乎平行。这样的作得好处一是重心会自然地落到两腿的前脚掌;二是这种机制使发力时必须向前,含着胸自然人就向前哈。像马林、刘国政抢冲凶的时候差不多要趴在案子上就是突出的例子。向上不向前的情况也会自然地被避免。

肩部夸张些可以垂直球台,即指向北方。拉球发力的时候右实左虚的弓箭步经蹬转、重心交换变为左实右虚。这时左脚踩实,右脚变为提踵,脚跟完全提起来。

应注意的问题:转体要尽量沿脊柱(身体纵轴)自然逆时针旋转,尽量避免沿水平轴上下起伏和左右东倒西歪的情况。这样的拉球重心稳定,同时省力。要利用转腰带动肩臂和收前臂的爆发力拉球,当然手腕顺势收那下也很重要。注意不要用手臂扔着拉球。虎爪赞同WW以前帖子中提到的肩部向前顶一下的心得。

拉弧圈球就象划龙舟,身体要带七分,手臂走三分。刚开始的时候,动作可以大些,慢些,
每次重心交换一定要作完整,就象划船桨入水要深,是刨水、划水,而非泼水一样。初学者动作可以模仿佩尔森、王励勤的大臂后引托直的动作(大拉)。以后熟能生巧,蹬转跳步、还原都变得自如、游刃有余时,这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的减小拉手的幅度,练一些中近台快速反拉、近台反带的动作。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把拉球的动作逐渐变成波尔或盖亭的小拉。

结论:
无论哪种拉球动作,重心交换都要作完全。沿脊柱通过腰转体,同时避免水平轴上的转动和左右东倒西歪的起伏是力量、平衡和省力的关键。含胸收腹是向前和避免向上太多的窍门。在手法上,搂住打磨结合是关键,要摒弃擦的越薄球越转的理论


业余球友如何拉弧圈
我是一名从事税务工作的超级球迷,近两年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弧圈球技术,通过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的结合,心得如下:
  一、板形的控制
  良好的握板方法是拉好弧圈球的基础,直拍不能吊拍,手腕与前臂成一直线,拍形略向前倾。拍后三指略弯曲,中指、无名指顶住球拍,以中指为主。。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为自己的握拍所困扰,尝试各种握拍法,其间走了一段弯路,但对弧圈球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深刻,如今我认为不论如何握拍,最重要的是拉球时拍形要控制好,根据来球旋转不同利用手腕进行微调。
  二、基本要领
  拉球时手臂与身体不能夹得太紧或者离得太远,以能容下一拳为宜。大臂放松,拍头要挺得住,不能吊。重要的是转腰,转腰一词说来容易做到很难,难的是要把力量从腰上传递到大臂再到小臂再到球拍,最后利用收臂的力量把球拉出,注意球拍要往前送,即张晓蓬教授所谓吃球。收前臂时要快,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忌讳拉球时做慢动作,否则即使动作做对,拉出去的球也不会太转,威胁不大。
  三、几个误区
  1.只转屁股不转腰。要分清转腰与转屁股是两回事,拉球时千万要用腰带动大臂,而不是只动大臂而不用腰。有些球友拉球时初看动作不错,有模有样,但高手一看就知他只能是用死力,而腰部力量用不上,所谓拉球不协调即是此说。
  2.步法不到位。我以前拉球时,每一局比赛(平时)中有时能拉出几个漂亮球,但有时却感觉拉不到球,现在回想起来是自己的步法不到位所致。至于步法的种类我想大多数球友已然知道,但要能在比赛中用出来却需要平时的苦练,比如扑正手用的交叉步即需要多次的练习,乃至成了习惯即可,练步法最好是徒手练习。
  3.拉球时身体后仰。此乃大忌,拉球时身体必须前倾,重心在脚尖上,而且重心不能上下起伏太大。

王吉生先生对"鞭打"理解
无论是王励勤还是孔令辉他们都在追求一种鞭打式发力的方法拉弧圈,只不过王励勤的爆发力(击球力量,更优于其他选手)所谓鞭打式发力是以腰跨作为向前发力的一个支撑点,在击球一瞬间,腿部撑住腰跨,有肉眼看不见的一个暂停,形成一个稳固的支撑点,使手臂得以发力更优化。拉弧圈必须用手腕,现在的弧圈是撞击和摩擦的组合,手腕触球的弹击成分多,摩擦成分少,这个球就比较爆。反之球就比较转!手腕动作要强调力量从食指中指传递到拍子的击球部位,而不是从手掌心传递,食指和中指兼有控制方向的功能,为了控制低弧线因此也就出现手腕向里钩的现象。
你们可以仔细观察《乒乓世界》发布的著名乒乓运动员的弧圈分解图,注意他们的腰跨动作和手腕动作

关于“鞭打”
上星期我发了一个正胶攻球小窍门的帖子,蒙斑竹抬爱不胜感谢。今天无事,再谈谈“鞭打”问题,全当跟网友聊天。
常听专业的说攻球(或拉球)的发力要鞭打,开始不明就里。后来看了庄则栋的《闯与创》(从现在的观点看这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有了点心得就在练球时琢磨,慢慢有了一点体会。其实,所谓“鞭打”就是爆发力。什么是爆发力不好理解,鞭打一词把它形象化了。见过车把势摔鞭子吗?开始时比较放松,悠悠把鞭子向前甩出,在很短的时段内,鞭子有一个加速度,当速度达到最快(相对而言)时,甩鞭的手突然一停(这个细节是关键),鞭稍就啪的一声有力的打了出去!这就是爆发力产生的过程。攻球(或拉球)时的鞭打动作,我体会有以下几个要点:
(1)把腰作为力源,把臂-腕-手指-拍子作为鞭子。
(2)动作过程以右手为例:起式转腰,右臂自然后引(引拍的高度要视来球的高低旋转决定);右脚外侧用力蹬地,获得的反力通过腿传到腰,同时向击球方向用力转腰,蹬地反力和转腰的两股力在腰部合成一股,通过大臂小臂手腕手指传递到拍子,挥击出去。
(3)拍子击到球时的摆速应是你能达到的最快摆速!
(4)击到球后左脚外侧在身体的左前方用力蹬地制动,使身体包括拍子急停!!!然后立即还原。这点非常重要,没有急停就没有鞭打,千万不要让拍子和身体随球送出去,那样力就不能集中在击球点上,也不利于快速还原。
这个动作分解了这么多字,其实是在瞬间完成的。掌握住要点:蹬地转腰发力,最大摆速时击球,急停。你试试,能听到“啪”的一声,爽极了

请教有关拉弧圈的几个问题
请教:
1、在拉上旋和不转和下旋时,身体重心分别在什么位置?
2、当我拉完高吊后,第二板的前冲总是出界,请问如何在两板之间迅速调节重心?
3、请问在拉球结束时,拍形是不是和开始是保持同样的角度?

注意后退。
拉下旋有拉高吊和拉前冲两种,如果是拉高吊拍形就要竖一些,紧接着第二板拍形就要向下压了,触球时拍形几乎是与地面平行。
触球时拍形几乎是与地面平行。???????
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不是触球的顶部啦!不太可能吧!!!!!1
1.拉上旋或者下旋的重心不是因为旋转不同而不同,而是取决你采取的弧圈类型,通常前冲弧圈的重心比高吊弧圈要高些(因为击球时间等等原因)。
2.第二点是业余选手经常碰到的问题,比如第一板高吊弧圈拉完后身体还原放松不够,第二板还按照高吊弧圈的动作去拉(手沉低)而对方的回球旋转与第一板下旋发生了变化(比如变成了不转或者上旋)自然就拉飞了,或者是你第二板想拉前冲但击球时间仍然与第一板高吊相同(比如是下降期),或者手又没有相应的抬高,也会早成出界。
3.至于第三个问题,个人认为意义不大,套用米卢的一句话:什么是最重要的乒乓球动作?
答案: 下一个动作(动作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大拉与小拉-从波尔失利谈起
拉球根据动作幅度可分大拉和小拉,大拉和小拉的区分主要以肘关节的打开与否为标准,总之小拉重在快,大拉重在力量。这一阵一直在思考大小拉的运用问题,正好昨天看了波尔对邱的比赛录像,有所感悟,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波尔可以说是成也小拉,败也小拉,仔细观察他的动作,其肘关节基本一直是夹着的。这使他在近台上手能力极高,但退到中台后他仍如此,看上去全身用力不小,过去的球其实没什么劲,所以邱用最低级的挡得的分不在少数。(我以前曾专门提醒自己横板正手要禁用挡)
由此我认为当我们在近台抢拉时,波尔的小拉和以小孔为代表的大拉可是说是一时瑜亮,小拉上手率更高、更稳健,大拉搏杀的成分较大。而在防对方第一板抢拉时,小拉更是要优与大拉,中国队的快带、快撕等,可以说是小拉的各种变异,波尔反手的小拉更让人措不及防。但到中台对拉,或形成波打邱时的拉防时,再小拉明显给人感觉力量不足,连续性也很差,以至于邱的教练肖战给邱指导时说:“他的弧圈根本拉不死你,你就防死他
其实在这次世乒乓赛以前我就觉得可能使用碳素球板的选手可能会占一些优势,而使用芳碳混织的球员可能会吃亏,芳碳混织吃球深,速度也可以,拉球易上台,但球的旋转远不如纯碳素球板,第二弧线高,易被对方防守,可以说芳碳混织易于提正手发球的质量,及对方接发后己方的第一板抢攻。
其实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手臂展开程度上才可能最充分发挥球员的力量,而孔的所谓大拉多用于抢拉下旋,向后引拍时球拍离身体远,伴随手臂的收缩,前臂与大臂夹角的减小,球拍离身体越来越近,球拍所具有的势能向动能转化,可以增加球拍与球的相对速度,拉出的球为前冲,动作很大,但摩擦薄波而的正手摆短接侧身抢拉(摆后拉)技术曾是国家男队重点研究的一项技术之一,波而这个动作确实很有特点,摆短时肩很下沉(便于正手拉),夹肘,衔接速度很快,波尔拉下旋的时候,多为高吊,球拍靠近身体有利用提高稳定性,其实相持时孔的动作也不大

我是直板,在攻、拉球时有些端肩膀,不知是什么原因?如何改正?“击球抬肩膀”的结症是腰腿用力方向不正确。正确的方法是向前转动髋关节将击球力量直接向前传到击球的手臂上--避免将蹬地的力量上传到后背肩部再传到手臂上。
注意击球点,多打多练,熟能生巧,自然就有一套自己的动作打法,不必刻意去纠正动作,只要打的上,球有质量,能赢球就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