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铃福特五座商务车:第3页_真假明师与法门 2010.9.12_东华禅寺_东华寺释万行上师-广东省翁源县东华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7:35:17
真假明师与法门 2010.9.12 浏览次数 6303       发表于 2010/11/15 20:39   


问:您书上有一个“悟后起修”的概念。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一位师父在锄地的时候,把锄头往后一扔,打在了青青翠竹上,“砰”的一声,他就开悟了。那么,他悟的是什么?他悟了以后,是不是就起修?他修的又是什么?应该怎么修?

师:他这时候悟的,不是修行方法,而是本来面目的真相。但他并没有见到本来面目的真相。如果这时候他见到了本来面目的真相,就是所谓的“悟后起修”——真正开始修行了。在此之前,他还处于用有为法的阶段。我曾经讲过,悟道、见道和证道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找一棵苹果树找了很多年,有一天终于找到了这棵苹果树,看到了树上的果子,这时候我们称之为“见道”了。在没有见道以前,人家告诉你这棵苹果树长在南方的东华山上,无数个过来人都这样告诉你,于是你深信不疑,信心坚定,也真的悟到了这棵苹果树就长在南方的东华山上,但这时候你并没有见到它。通过你多年的努力和苦苦寻觅,坐飞机,坐汽车,走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有一天终于来到了东华山。当你看到这棵苹果树的时候,就叫“见道”了。但是你还没有摘到苹果,更没有把它吃进嘴里。你什么时候摘到这个苹果,把它吃进嘴里消化掉,和它融为一体,苹果就是你,你就是苹果了,这时候你才有资格出去弘道,弘扬佛法。比如现在有很多佛学研究者,他们只是悟到了道,根本没有见到道。根器利一点的见到了道,但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摘这个苹果,他没有偿到这个苹果的味道,更没有和它融为一体,他所谓的“弘扬佛法”,弘扬的只是一些个人的知见和理论。

问:您宣扬的一个很重要观点是:在家人在红尘中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做事一心不乱就是一种禅定境界。但是,在家人用这种修法能否达到究竟呢?比如您讲本来面目出去以后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在家人通过做事来修炼,又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师:在家人如果真的想了生死,悟道成佛,在某个阶段必须把自己封闭起来修炼。我们出家人所谓的“职业修行”,也并非整个修行过程都是封闭式的。我们虽然闭关,但只是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如果修行要一百步才圆满的话,闭关只是其中一步,还有九十九步不需要用闭关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出家人修行,有九十九步同在家人一样,也是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做事中修行。出家人在寺庙里同样每天在生活,每天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只是相对而言,出家人的生活和面对的事务,比在家人单纯一些。

问:《楞严经》上有一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淫欲不除,要想了悟,如同煮沙成饭,永远都不可能。在家居士也有修到彻悟境界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修行未必一定要禁欲,但要节欲,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呢?

师:这个问题密宗讲得很清楚,当一个人在气入中脉、开顶的阶段,不仅要节欲,还要禁欲。当中脉打通,本来面目冲出去,梵穴轮打开以后,禁不禁欲就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一个在家修行人一生都要节欲。我们出家人从出家的那一天开始,就必须禁欲,必须把凡夫的根彻底降伏和转化。如果这个根没有降伏和转化,身上的俗气永远脱不去。我们说某某人很脱俗,那是因为他不仅生理上的俗——欲望超越了,心理上的俗——欲望也超越了。但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果位的基础上。果位分生理和心理的果位。为什么有时候见到异性,眼睛会放光,身体的细胞会颤动(自己都不知道),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呢?那不是你想这样,而是因为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我们本身就是两性欲望和合的产物和复制品,也就是说我们骨子里面就充满了欲望,怎么可能超越呢?绝无可能。但是我们的灵魂(佛教从来不讲灵魂),或者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自性,不是两性和合产生的,她来自三界以外,进入到我们这个两性和合产生的身体里面。为什么她要进入这个身体呢?她要发挥她的作用,就必须借助身体这个工具。比如说一个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一个目的地,但他跑得太慢了,单靠他本人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必须跳进一辆汽车,或者钻进一架飞机,才能快速抵达目的地,完成他的使命。我们的身体就是本来面目的载体。这个载体是由各种因素和合而成的,就像一部机器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的一样。如果其中一个零配件坏了,这部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行了。如果这个载体坏到实在无法修理,就只有报废了,本来面目再跳进另一个载体,继续完成她的使命。

只有当一个人的中脉通了,梵穴轮打开了,最先进入我们这个四大(身体)的那个东西出去后,又再次回到身体里面,我们的身体才能彻底转化。在她没有出去之前,如果谁说他超越了身体的欲望,只能说他不懂。如果他懂了还这么说,那就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