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科·乌艾斯弗兰克:草原文化---文化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20 05:33:07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民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了草原民族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创造出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泛悠扬委婉的文学艺术。在与先进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中,草原民族产生了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行动。这种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草原文化精神,支持草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并延续不辍、世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张家口坝上草原辽阔,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在全市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弘扬草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光大民族文化,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美丽草原一曲和谐大歌

本报记者 谢岩

蓝天白云,碧浪荡漾,骏马奔驰,歌声悠扬。
广袤的草原,令人心驰神往。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生长爱情和诗意的地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但辽阔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她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彩,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从历史上看,坝上草原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她连接着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泥河湾;她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涿鹿。从精神层面上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为草原民族所尊崇。
文化力量是精神力量。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发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可以带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委书记刘永瑞不久前在与我市文艺家座谈时指出:“无论是从一个区域看,还是从一个国家看,经济、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力,文化的竞争力强,经济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就强,物质生产越来越多地打上文化艺术的烙印。”
草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品性,多年来深受世人的关注和赞赏。在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时代,草原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凸现,为我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7月8日,2006中国·河北坝上草原文化旅游节在张北县中都草原度假村开幕,第一次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民造福。通过文化旅游节,使得草原文化有了受众和载体,不仅增加了旅游的新内涵、新样式,也使旅游有了新的附加值。也展示张家口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前景。
张北县历史悠久,远古就是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统治者交锋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野狐岭决战战役等都发生在此,现有多处古战场和近代战场遗址。从历史文化上来看,草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水乳交融,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元武宗建设的元中都,著名的安固里淖从辽、金到元代一直是皇家巡游、狩猎、避暑的胜地。元代中都遗址曾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沽源县的梳妆楼、九连城城址、小宏城遗址,尚义县的土城子城址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化含量极高的文物正在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利用中。
独具魅力的草原秀美风光不仅吸引游客,影视作品的拍摄也成为草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歌唱家彭丽媛在张北县中都草原拍摄了自己的成名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MTV,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在张北县取景,拍摄草原丝绸之路;央视和南京电影制片厂在康保县的草原影视基地拍摄了电视剧《王昭君》,近日,央视又在此拍摄《少年体校》;前不久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母亲是条河》在沽源拍摄。
记者从我市旅游部门了解到,现在,我市有草原风情的旅游点有30多个,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相关的旅游服务挖掘着草原文化的内涵、拓展着草原文化的外沿。一年一度的草原旅游文化节为全国各地的游客越来越熟知,也吸引了众多的国外旅游。坝上各县游客的年接待能力逐年增加,我市以草原为特色的旅游景点的收入不断增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正在形成。
张家口草原不仅景色秀丽,其豪放壮美、雄浑飘逸的草原文化也哺育了许多文艺家。画家刘生展是中国画史上一位杰出的画马名家,他自愿选择在坝上创作,在草原奋笔几十年,他画的马是在那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自由奔跑的精神的象征。生长在坝上沽源县的青年作家胡学文,汲取了草原文化中的营养,把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和洞察力完美结合,勤奋写作,佳作不断,成功跻身国内一流作家的行列,成为张家口文学界符号性的人物。
草原文化的自然和纯粹给日益物质化的世界带来了一缕清新之风,草茂花香草原风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草原文化在我市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影响日益广泛。勇敢、诚实、乐观、和谐、大局为重的草原文化精神特质深入人心,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广博大、丰富多彩。
草原的美丽是一种博大。
草原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一种崇高。

草原民族风情

【蒙古包作客】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逐水草放牧,蒙古包的纳花毡帘朱红门总是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热情豪爽的蒙古族牧民十分好客,见有客人到来,热情地奉上奶茶、糖果、奶制品等点心。蒙古包的主人待贵客一般都上全羊,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当宴会气氛达到高潮时,主人会轮流唱歌敬酒,歌词往往深含寓意。他们表演挤奶舞、剪毛舞。马舞、婚礼舞等,逼真地再现出草原游牧生活。

【斟酒敬客】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姑娘小伙儿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蒙古歌舞】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人们聚在一起,饮酒歌舞通宵达旦。蒙古族演奏乐器有马头琴等。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舞步有的轻盈,有的刚健,展示出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豪放的气质。

【那达慕节】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喜庆活动的好形式。那达慕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蒙古族男子三项技能。每年七八月间,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的牧民骑上心爱的骏马,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奔向“那达慕”主会场,进行蒙古族传统体育比赛和文艺节目表演。赛马运动是其中最精彩的比赛项目之一。青少年赛手身着色泽艳丽的服装,催马扬鞭,向目的地冲去。各种赛马项目令人目不暇接,扣人心弦。入夜,牧民在临时驻扎的帐篷内欢歌笑语,男女青年伴着马头琴声倾吐衷肠。

多姿多彩的蒙古族歌舞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成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都具有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的特征。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蒙古族长调了,作为我国4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闻名于世的世界级草原文化品牌。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成为蒙古族音乐之魂。长调是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字少腔长、高亢悠扬、舒缓自由,长于抒情,颇具诗歌与哲学意味的歌词,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蒙古族舞蹈则以它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魅力,跻身于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之林。雄健有力的《筷子舞》,热烈奔放的《安代舞》,柔美细腻的《盅碗舞》无不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美好追求。


袁明海 摄


草原名吃

【百吃不厌的莜面】


几年前,胖胖的小品演员李琦到张家口演出时,曾向笔者感叹张家口的莜面是怎样的好吃。他一气就吃掉了三笼屉。张家口人对莜面的喜爱尽人皆知,而坝上花样多多的莜面吃法就更加令人津津乐道。
在张家口,素有“三十里莜面,二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的说法,莜面是张家口人特别是坝上人的主食。莜面味道特殊,食后耐饥耐寒,制作起来花样繁多。比如,薄如蝉翼的“窝窝”、细如粉条的“鱼鱼”,还有莜面饺子、拿糕、炒面、锅贴饼子等等。莜面配上羊肉蘑菇汤,油呛辣椒老陈醋,味道鲜美。坝上人是这样形容的:“莜面窝窝一小笼儿,羊肉蘑菇油辣汤儿;屁股一掀,一挑一片;里外一蘸,骨碌一咽”。
山药蛋与莜面是一对最佳的“拍档”,焖熟的山药蛋与莜面掺和可做成可口的“山药鱼”,与山药淀粉做成面团擀面,包上肉馅可做成“山药饺子”,由于其晶体透明,筋韧颤颤,故称“玻璃饺子”。熟山药蛋还可以与莜面制作成“山药饼”,叫人百吃不厌。

【手扒肉】

手扒肉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待客佳肴,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它的做法是将肥嫩的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人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食客手执蒙古刀或直接用手大块大块地割着吃、抓着吃。


绚丽的蒙古族服饰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彩色的镶边。衣扣多用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琉璃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
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蒙古袍按季节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或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蒙古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显得文雅美观。蒙古坎肩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蒙古“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