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确权起诉状范本:韩崇文对联讲座之十七 对联中的反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9:38:20

  韩崇文对联讲座之十七对联中的反问

     反问是对联的修辞手法之一。反问也叫反法、访问、激问。也是

  无疑而问。

     对联中的反问,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如: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冯玉祥讽汪精卫联)

     这一问增强了主题的力度。

     有些反问是为了加重语气。如:

     豺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

     巴渝多雾障,忠魂何忍早游离?(叶剑英挽张淮南联)

     此联写于1941年,两个反问,加强了悼念张淮南的语气。

     有些反问是为了渲染和强化感情。如: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甚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

伟士?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政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

秋风。(挽冯如联)

    对联中的反问,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否定表示

肯定,一种是用肯定表示否定。

    用否定表示肯定,如: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这是邓小平在1939年4月写的一副对联,以鹤须格嵌列宁二

字,意为作为无产者,难道能不革命吗?用否定表示了肯定。

   再如:

    不经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铁匠铺联)

    联中用“不经……怎成”表示了非常肯定的意思。

    用肯定表示否定,如:

    凭咱这点切实功夫,不怕二三人是少数;

    看你一团孩子脾气,谁说四十岁为中年?

    这是一副祝贺胡适40岁的寿联,用反问作法,肯定了胡适仍

很年轻。

    再如一副讲述科举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

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

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上联一个肯定式反问,说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反问和设问的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他们的区别是,反问不

须回答,即使他是联中的一个分句,其后面的分句,也不承担回答

的任务。而设问是自问自答,或者是问而不答,留给读者作答。反问

是给读者以感染和强调,而设问主要是为了给读者以吸引和启发。

(原载《大同日报》1995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