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筱还在58同城吗?:6、听取下级的汇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0:59:49

6听取下级的汇报

【原文】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听言之道,溶1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惛惛2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辐凑,上不与构3。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叁4伍比5物,事之形也。叁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6。根干不革7,则动泄8不失矣。动之溶之,无为而改之。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上不与共9之,民乃宠10之;上不与义11之,使独为之。上固闭内扃12,从室视庭,咫尺已具,皆之13其处。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善恶必及,孰敢不信?规矩既设,三隅14乃列。

【译文】凡是听取汇报的道路,是根据臣下的所说,反过来把它作为做事的标准。所以要审查名称以确定事物的位置,明确区分以辨别属于哪一类。听取意见的道路,那安闲的样子就象喝酒醉了一样。看着臣下摇唇鼓舌,我不开始提出话题;看着臣下摇齿鼓唇,我就象更加昏乱糊涂一样。他们自己离开话题,我从中就会知道底细;是是非非就象车轮辐条一样集中,但上级不与他们连结交合。虚无安静无所作为,就是道路的情理;把各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比较验证,就是事物的情形。用多种情况来比照检验事物,用多种情况来合和并找出薄弱环节。只要根基和主干不改变,那么摇动与不摇动都不会失去。摇动之安闲之,无所作为而悄悄地改变。如果表现出喜爱,那就会有许多事发生;如果表现出厌恶,那就会生出怨恨。所以去除喜爱去除厌恶,空虚心灵以作为容纳道路的处所。上不给与互相恭敬,民众就会尊崇;上不给与以最佳行为方式,使他们独自去作为。上级坚固关闭内室的门闩,从内室来看庭院,咫尺间的距离具备了,便一同去治理。以该奖赏的得到奖赏,以该受罚的受到惩罚;根据各自的所作所为,明白都是自己造成的。善恶都得到奖赏和惩罚,谁还敢不诚信呢?规矩既然设立了,其它方面也就陈列显现了。

【说明】权力既然专一了,那么上级就要听取下级的汇报。这听取汇报也很讲究,我们现代很多领导人都不会,往往在下级汇报话还未讲完时,领导就迫不及待地插话,使得下级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因此事情的真相也就没有弄明白。有些事情很相象,不能听风就是雨,所以一定要把汇报听完,才能表态。韩非这一段论述,很象现代心理医生的做法,要仔细倾听,不厌其烦地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才能把下级汇报的事情彻底弄清楚。听取完汇报后,领导人也不要急于表态,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如果该奖就奖赏,该罚就惩罚,要使下级摸不透自己的心思,才能使下级祟拜你。而所有的奖惩,都要依规矩办,依法制办,而不是凭自己的喜好厌恶来行为。而且在听取下级汇报的过程中,领导人还要善于引导话题,不要让下级老是在重复、在纠结一个话题,要掌握好主题,如果下级偏离了主题,要悄悄地纠正过来。

——————————————————

【注释】1.溶:(róng荣)《汉书·杨雄传上》:“览樛流於高光兮,溶方皇於西清。”颜师古注:“溶然,闲暇貌也。”这里用为安闲、闲暇之意。

2.惛:(hun昏)《管子·宙合》:“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孟子·梁惠王上》:“吾惛。”《战国策·秦策》:“皆惛于教。”《荀子·劝学》:“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韩非子·南面》:“事有功者必赏,则群臣莫敢饰言以惛主。”《汉书·刘向传》:“臣甚惛焉。”《说文》:“惛,不憭也。”《广雅·释诂三》:“惛,痴也。”《晋书·王沉传》:“心以利倾,智以势惛。”这里用为昏乱糊涂之意。

3.构:《战国策·秦策》:“秦楚之构而不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这里用为连结、交合之意。

4.叁:即参。原意为参两。参两: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对立面及其统一关系的范畴。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参两》对这对范畴作了明确的阐述。“参两”来源于《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参意思同三。两,犹言双。孔颖达说:“取奇于天,取耦于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数也。何以参两为目奇耦者,盖古之奇耦亦以三两言之,且以两是耦数之始,三是奇数之初故也”(《周易正义·说卦》)。此处“三”不仅是数学上的概念,而且同“两”一样,是一个哲学范畴。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即引“张氏云:以三中含两,有一以包两之义”。张载吸收了“参”有“三中含两之义”的解释,又给予了充实和发挥。他说:“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一指太极之气,两指阴阳对立,太极包含阴阳则为“参”。“参”中含有一和二,一中有二,二中有一,“数虽三,其实一也”。王夫之说:“太极之象,合而言之则一,拟而议之则三,象之固然也。”“参”即是一与二的对立统一。张载认为,这是包括气在内的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性。叁伍:即言多而错杂,引申将多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检验。《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叁伍既用于内,观听又行于外,则敌伪得。”

5.比:《周礼·天官·内宰》:“佐后而受献功者,比其小大。”《管子·君臣上》:“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新书·过秦上》:“与陈涉度长系大,比权量力。”这里用为比较、考校、核对之意。

6.虚:《管子·法法》:“满者,虚也。”《淮南子·泛论》:“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本意为孔洞、空隙。这里引申为薄弱环节之意。

7.革:《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书·尧典》:“鸟兽希革。”《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诗·大雅·皇矣》:“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国语·周语下》:“厉治革典。”《吕氏春秋·执一》:“天地阴阳不革而成。”《汉书·任敖传》:“故因秦时,本十月为岁首,不革。”《玉篇》:“革,改也。”这里用为变革、更改之意。

8.泄:假借为“歇”。《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庄子·山木》:“运物之泄也。”《淮南子·本经》:“精泄于目。”左思《魏都赋》:“穷岫泄云。”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蓄泄数千载。”本意为停歇。这里引申为不摇动之意。

9.共:(gōng供)通“恭”。《诗·小雅·六月》:“共武之服。”《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诗·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孟子·万章上》:“共为子职而已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共承嘉惠。”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10.宠:《管子·君臣下》:“通者质,宠者从,此数之因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宠名皆弃。”《国语·楚语》:“宠神其祖。”《说文》:“宠,尊居也。”这里用为尊崇之意。

11.义: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

12.扃:(jiōng坰)《庄子·胠箧》:“固扃鐍。”《礼记·曲礼》:“入户奉扃。”《说文》:“扃,外闭之关也。”《汉书·外戚传》:“应门闭兮禁闼扃。”这里用为门闩之意。

13.之:《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韩非子·十过》:“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广雅》:“之,适也。”这里用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14.隅:(yu于)《书·益稷》:“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诗·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礼记·曲礼》:“抠衣趋隅。”《荀子·荣辱》:“安知廉耻、隅积?”《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这里用为角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