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健93年演唱会:严格监管才有常态的合格与安全·华西都市报·四川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7:11:03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龙贵

    中 国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12日表示,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国外检测合格率也在90%以上。

    对于诸如此类的官方数据,我一向执百分之百的信任态度。一是因为此类数据完全属于独家提供,也没可供参考的对象,所以不信也得信。更重要的是,这个数据说明不了问题。“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看上去喜气洋洋的数据,不过是相关部门工作业绩的自我展示,而与食品安全现状和公众实际感受相去甚远。

    不要说90%,就是百分之百又如何?公众照样担心吃上地沟油炸的油条,喝上添了化学物质的牛奶,问题食品照样花样翻新地挑战着身体极限。所以问题在于,安全的食品一定是合格的,而合格食品却未必都安全,这是两个有联系却不对等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举个最简单例子,“三鹿奶粉”爆发之时,对于“三聚氰胺”为何物我们都不了解,更不要说检测了。甚至在几年后,“三聚氰胺”依旧阴魂不散,原因据说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当时这样的牛奶当然是“合格”的,但你能说是安全的吗?

    食品安全监管抽查,本是一项技术活。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不仅取决于检测设备和技术等硬件条件,很多时候还取决于意识和责任。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不久出台的“乳品国标”。因为被一些利益所绑架,此标准甫一出台,即被舆论批评为“一夜倒退25年”。而刚刚出台的速食食品新国标,也被指“标准降低”。

    由此观之,不能不说“食品抽查合格率90%以上”,就如同小明成绩一直“稳定在”一个很差的层次上一样,不仅不足喜,反令人忧心忡忡。因为公众真正渴求的是食品安全,而非掺杂了各种利益考量的“合格率”。更重要的是,以降低食品安全指标为代价而取得的高合格率,不仅无益于改善食品安全现状,反而人为营造了一种“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从而掩盖了监管方面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譬如蒲长城在高调宣布“食品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之后,话锋一转,称“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生产企业当前应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身为国家质检总局的官员,蒲先生抛出这样一个观点,着实令人惊诧。“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这话没错,什么样的食品不是生产出来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企业一直生产安全的食品?一要靠行业自律,二要靠严厉监管,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为“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变坏”。如果没有严厉监管,再善良的商人迟早也会暴露出过度逐利的冲动;反之,再逐利的商人也会忌惮于无处不在的刚性监管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些食品安全治理较好的国家,也用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制度的科学和监管的到位,才会有人性的向善,道德感的提升,两者岂能错位?

    从合格与安全的混淆,到监管与生产的错位,不仅说明对常识的缺失,也是对其职责的一种漠视和矮化。希望这样的表态,纯属个人观点,而非“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