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爸爸大圣怎么死的:京剧宗师——尚小云与尚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5:25:13

百科名片
尚小云幼年曾随李春福学老生,是为“把手徒弟”。1907年进入“三乐社”科班(后改名“正乐社”),艺名“三锡”,先习武生,又学花脸。其后因师辈们见其扮相秀丽、英俊,逐让他改学旦行,师从青衣名家孙怡云,便改艺名为“小云”。
中文名:尚小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市安定门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76年
职业:京剧旦角演员
代表作品:《三娘教子》,《战蒲关》
主要成就:创立尚派
人物简介
尚小云,名德泉,字绮霞;行二。祖籍河北南宫县,1900年1月7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生于北京市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场大院。平南亲王尚可喜十二世孙,属汉军镶蓝旗。父尚元照生三子:长子尚德海,次子尚德泉(小云),三子尚德禄(即小小云)。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农历丙辰年三月二十日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京剧电影《尚小云舞台艺术》http://tv.sohu.com/20091231/n269328275.shtml#
',1)">
生平传略
1912年在广和楼公演,尚小云的戏很受欢迎。1913年李际良掌三乐社,更名正乐社,演于民乐舞台。1914年冬,与孙菊仙配《三娘教子》、《战蒲关》,被评为“第一童伶”。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16岁出科后,与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战蒲关》,与王瑶卿合演《乾坤福寿镜》,与杨小楼合演《湘江会》、《楚汉争》等戏,与余叔岩、谭小培、王又宸、马连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先后受教于张芷荃、戴韵芳、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等名师,艺事突飞猛进。他的昆曲戏由李寿山传授,尤以《昭君出塞》、《风筝误》等戏最见功力。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对杨小楼的艺术十分仰慕,后来他把“杨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其表演刚劲、挺拔,于旦角的妩媚多姿中又见阳刚之美。特别适于表演巾帼英雄人物。至此尚小云成为同辈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侠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等,都是他首创演出,又成为他的独有剧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据剧情需要采取“文戏武唱”的办法,以求火爆,并增进视觉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后换乘烈马之时,就使用了串“鹞子翻身”、“趟马”疾驰,俯冲“圆场”等属于武功技巧的动作。这都极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视性。
京剧音配像《双阳公主》尚小云像孙明珠//v.youku.com/v_show/id_XMTE2NDc4MTk2.html
',2)">
尚小云先生的尚派风格是以阳刚见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强调一种力度,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强调一种顿挫,棱角分明的一种表演。他的唱腔高亢刚健,气力充沛,一气呵成,在演唱上他善于运用立音、颤音、顿字和一种“节节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独特风格。他的表演充满激情,强调气势,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个很大的特色。
1927年,由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名伶,尚小云以新编剧《摩登伽女》被选为“四大名旦”。1931年再次当选四大名旦。
1937年创办“荣春社”。不惜家产办学,培养了“荣”、“春”、“长”、“喜”两科学生,以及三个儿子,他培育后辈时力求既专又博。尚小云治艺严谨,无论对己对人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中对人十分热情,慷慨仗义,倾囊相赠。“荣春社”共培养学生200余名,遍布全国,在京剧演出和京剧教育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
1962年,拍摄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录制《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部影片。

尚派艺术
尚小云是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一,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其一生艺术经历,恰与中国京剧鼎盛时期相始终,是京剧中后期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本书全面记载了尚小云的生平经历、艺术成就和个人修养。铁嗓钢喉,高劲圆亮。尚小云出科以后,先后从孙怡云、张芷荃学戏,又得益于陈德霖。并从王瑶卿、路三宝学花旦戏,随李寿山、陆金桂等学昆曲。所从师者,均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戏最为观众认可,被公认为“青衣正宗”。
尚小云天赋极佳。其嗓音宽亮,扮相俊美,身材适宜。尤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为难能可贵。由于其声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剧青衣戏享名于时,故有“铁嗓钢喉”之誉。
青衣一行,传统上多演“贞节烈女”,其唱法不仅要求清亮娇脆,还须有阳刚喷薄之音。自胡喜禄开创阴柔一路唱法以后,阳刚一路渐有不敌之势。而孙怡云、陈德霖等均准老派,以阳刚为胜。尤其是陈德霖,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优点,同时讲究刚柔兼济,开创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京剧音配像《汾河湾》尚小云主演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wiCXZQkQp0/
',3)">
尚小云在演唱上,直接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传统,早期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的唱法,其后受陈德霖影响,于刚健中辅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传统青衣“节节高”的唱法,在他能举重若轻。尚小云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后来旦角每每减少词句,有时还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词。如《玉堂春》,一般在“惊动乡约和地保”后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却接上“一旁又来了两个官人,一个拉来一个扯”,然后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与四大名旦中其他几位一样,尚小云在京剧旦行各领域都有所涉足,无论青衣、花旦、刀马甚至武旦,都能胜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处,是并不致力于打破这些行当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个特殊环境下,都以不同的行当适应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后来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当规范,公主以旗装花衫应工,而太后则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红鬃烈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宝钏,在《大登殿》则演代战,亦是青衣、花衫分明,决不含混。
京剧音配像《武家坡》尚小云录音主演(重编)http://bugu.cntv.cn/ent/C21826/classpage/video/20101231/100260.shtml
',4)">
尚派唱腔的特点,讲究攻坚碰硬,都以实音、真力转折,决不稍懈;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尚小云初学老生,继之以武生、花脸,最后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时的基础,后又有和杨小楼同班、同台的经历,体会极为深切。是以尚小云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驰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圆场等,能越跑越圆,有前激后荡之势。起落准确,跬步不失。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现孟月华回家途中遇雨,泥泞难行,尚小云用了三个滑步:先是前栽,表现在泥泞中快行难以站稳;接着是后仰,脚下一滑,几乎坐地;最后终于失去平衡,两腿前伸从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紧紧相连,被称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艺术中而有真实生活的感受,至今脍炙人口。
京剧音配像《金山寺·断桥亭》尚小云尚富霞主演//v.youku.com/v_show/id_XNjc0NjgzNjA=.html
',5)">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最为人称道。每举手投足间,矫健非常。其《湘江会》、《战金山》以及后来编演的《秦良玉》等戏的开打,在美观中又别有一种威猛气概。其扎靠戏,与杨小楼、钱金福等有同样的优点:旗不乱、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剧武打表演中具有典范性。其晚年演出《双阳公主》,在这些地方更显老成典型。
尚小云与杨小楼数度合作《湘江会》,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见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净行及武生,站“大蹲裆式”,只是两腿略拱的“女骑马式”,蹲式幅度小,易摇晃或站不住。而尚小云在《湘江会》对枪打完“大扫琉璃灯”以后的掏翎挫腰骑马式亮相,却如锦簇花墩,纹丝不动,极见精彩。
《秦良玉》一剧,范宝亭饰闯塌天,被挑下马后就地两滚,动作飞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锣鼓中立即将之刺死。这一身段不仅要快,还要分清一个在马上,一个已坠马,其间分寸颇难把握。而尚、范二人此处如惊蛇入壑,丝丝入扣,火炽而惊险。
舞蹈是京剧旦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表演手段。尚小云在其新编剧中,也作了可贵的探索。如《红绡》、《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云?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创化用“苏格兰舞”及夏威夷“呼啦舞”,为拓展京剧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贡献。
京剧戏曲电影《昭君出塞》尚小云主演http://www.56.com/u40/v-MTkxMzgwOTM.htm
',6)">
尚小云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戏及乔装戏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艺术功底。如其反串《八蜡庙》黄天霸,按武生演法,一丝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楼耍刀》及《杀僧》两场,酒气熏蒸,满面煞气。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锐绝伦,纵身几个“蹦子”,抡刀下劈,其气势之迅捷,便是一般专演小生者,亦要为之退避三舍。
尚小云打破了以往京剧旦行(青衣)专门讲究“贞女节烈”的道德评判标准,从“烈”之一端引发了“侠”、“义”、“刚”、“健”等内涵,从更广阔的层面关注妇女的生存和生活价值,实际上已隐含了对传统妇女观念的批判,颇具时代意义。尚小云的这一尝试,大大增强了京剧旦角(青衣)一行的表现力,拓展了京剧旦行的表现空间。这是尚小云能够步入四大名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为现代京剧艺术大师的精神基础。此外,他在剧目内容上大胆取少数民族及域外生活为背景,这也是京剧史上的首创,对拓展京剧表现力作了可贵的探索。在新剧的排演中,他大规模使用布景,并参照历史、民族服饰的实物,改革舞台服装及化妆,这也是对舞台的整体形象改革的尝试。
尚小云遵循艺术规律,同时开展了对传统剧目的加工与新编剧目的创作。对于传统戏,尚小云或增头加尾,或连缀折子戏,或删繁剔冗,以使主题突出,情节完整,人物鲜明。他曾改编演出了《玉堂春》、《十三妹》、《梅玉配》、《詹淑娟》、《天河配》、《雷峰塔》、《春秋配》、《乾坤福寿镜》等数十个传统剧目。而对于新编剧目的排演,尚小云根据自己文武并俪、各行皆工的特长精心创造,在唱腔、扮相、表演、布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造,极大丰富了京剧舞台。
京剧音配像《梁红玉》尚小云赵和春像孙明珠周龙//v.youku.com/v_show/id_XMjI1NzkzODk2.html
',7)">
《梁红玉》是尚派名剧。30年代末尚小云根据传统折子戏《战金山》等整理改编,从《玉玲珑》起,到《战金山》结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后,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红玉》。其中《许婚从军》的唱段和《擂鼓助阵》的擂鼓表演尤为精妙。后来,尚小云根据意大利籍清宫画家郎世宁所绘的香妃半身戎装像改进了传统的女靠,使梁红玉的形象更加英俊挺拔。
为了强化我国民族戏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在尚小云的保留剧目中,常常采用昆剧的演法,有些场次整个按照昆剧折子戏来演。一些昆剧折子戏经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剧的常演剧目,而且都已成为尚派名剧,如《梁红玉》的后半出《战金山》,《汉明妃》的后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誉最盛的艺术精品。
1962年,尚小云赴山东讲学,这使他留下了一篇《我赴山东教学的讲稿》。其中对京剧艺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颇多精辟之论。比如,在四功五法的表述中,尚小云明确指出五法为“口、手、眼、身、步”,将口法列于京剧表演五法之首。尚小云是程砚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确、系统阐述的京剧艺术大师。
京剧音配像《汉明妃》孙明珠尚长荣配像
//v.youku.com/v_show/id_XMjI0NzQ4NzQ4.html
',8)">
//v.youku.com/v_show/id_XMjI0NzQ3NDQ0.html
',9)">
1935年,由李寿民改编的全部《汉明妃》在北京首演。此剧由昆曲《出塞》发展而成。《出塞》是全部《青冢记》的一折。尚小云饰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胆采用了“文戏武唱”的方法,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把京剧旦行几乎所有的步法都组织进去了,还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动作。全剧充分反映了尚派饱满、强烈、清健、豪放的风格。其表演手段层出不穷,通过种种程式化的舞姿创造了一系列动态画面。他运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扬鞭、急搓步和上马时单足颠颤、垛泥、趟马圆场等动作,细致地刻画了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和边塞的荒凉。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里马鞭、身上斗篷的王昭君艺术形象,渲染了“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这“马上昭君”的载歌载舞,被誉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马图”。
尚小云演这出戏,着意于区别“马下昭君”和“马上昭君”的不同点,注意“昭君上马”和“马上昭君”的神形变化。“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马,马是烈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顾”,真正体现了我国写意戏剧的精神实质。目前昆剧、京剧舞台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数演出的。
京剧音配像《失子惊疯》尚小云像孙明珠//v.youku.com/v_show/id_XMTE5MTExNjQw.html
',10)">
《乾坤福寿镜》一剧,早年尚小云学自王瑶卿,是尚小云十分喜爱的一出拿手戏。原是清末四喜班珍藏秘本。早年此剧为四大本连台本戏,王瑶卿演时为两本,分两日演完。尚小云删繁就简,改为一本一天演完。尚小云饰演寿春。至上世纪三十代后期开始,则前半部饰胡氏,后半部饰演寿春。《失子惊疯》是此剧中最精彩的一折。尚小云经数十年磨砺,将疯步、水袖功、疯呆的眼神,融为一体。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更可谓细致入微。大闹桑园一场,胡氏疯态毕现,一番胡闹以后,被寿春阻止。寿春向林鹤说明乃主母成疯经过,此时场上虽是寿春与林鹤站在台中表演,胡氏仅在一旁发呆,但尚小云身形纹丝不动,面目呆滞,眼神却于空茫之际显出一缕思念、想望。寿春与林鹤一大段对白之间,胡氏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全身如铁铸铜浇,唯以木然之眼神表示其内心如海波涛;口中虽无一语,而满台精神俱在。大师所以为大师,良有以也。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尚小云的艺术达到了更高境界,他将《汉明妃》、《梁红玉》、《乾坤福寿镜》、《银屏公主》、《墨黛》等剧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时,对传统戏《御碑亭》、《虹霓关》、《打渔杀家》、《武家坡》等剧目进行了锲而不舍的精心琢磨。这些剧目,不仅代表着尚派艺术的风格特色,而且与梅、程、荀的传世名作一样,至今仍代表着京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水平。
京剧音配像《十三妹》尚小云像孙明珠//v.youku.com/v_show/id_XMjI1NDcyNDQ4.html
',11)">
亲传弟子
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孙荣蕙(天津)、杨荣环(天津)、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北京)、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王紫苓(天津,主攻荀派,尚派戏演出不多)、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鲍绮瑜(内蒙古)、卢小玉(贵州,主攻荀派)、周百穗(贵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段丽君(成都)、彭守正、季福祥(襄樊)等。
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刘元彤、李世芳、毛世来等人均受到他的教益。
培养的其他行当的名家
他主办荣春社,培养出许多人才,如老生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武生尚长春、孙瑞春,净角景荣庆、尚长荣等。中国戏曲学院的谢锐青、鲍绮瑜,北京市戏曲学校的李翔等人都曾得到他的亲传。
再传弟子
有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苏(山东)、周利(重庆)、王玲玉、王长君(天津)等。
京剧《汉明妃》尚长麟全剧舞台实况-1980年-山东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1HASy3nXyI/
',1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9dfrbrkMDE/
',13)">
主要亲属
尚小云之前室为李淑卿,为京剧净角演员李寿山的长女,即尚长春之生母。
尚小云先生有一个女儿,三个男孩儿。女儿尚秀琴嫁给京剧演员任志秋,尚秀琴未从艺。任志秋久随京剧著名老生大家谭富英先生演出,工旦角,在继承"尚派"艺术方面有一定成就,现已去世。任志秋之女任二娟也工旦角,现在北京京剧院工作。三个男孩儿为尚长春、尚长麟、尚长荣。尚长春工武生,尚长麟工旦角,如今都已去世。尚长荣工花脸,如今在上海京剧院担任主演。长春先生有三子三女:长子尚继春,现为山西省京剧院主演,工文武老生;三子尚东辉,现为中国京剧院伴奏员;二子没有进入戏曲界。长女尚慧敏,现为佳木斯市京剧团主演,工旦角,继承乃祖"尚派"艺术极有成就,她在纪念尚小云、荀慧生、筱翠花三位大师95岁诞辰专场时,演出《武家坡》,内外行公认她唱做都很有乃祖风采。次女尚慧珠,现为中学物理教师;三女尚慧萍,现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工作。尚长麟、尚长荣各有三子,除长荣之长子尚大元,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工老生外,其他都没进入戏曲界。即使尚大元,如今也已退出戏曲界,改经商业。
京剧老唱片《樊江关》尚小云荀慧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un7QMb6Tq4/
',14)">
尚小云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
章诒和http://news.163.com/06/0616/11/2JO2JP0U00011246.html
尚小云(1900—1976)男汉族籍河北南宫县京剧旦角演员
20世纪50年代初,一家人从香港迁居北京不久,母亲便带我去戏院看戏。
记得那是个日场。刚入座,母亲便指着戏单说:“今天的好角儿(梨园行对优秀演员的习称)是尚小云,他演的是拿手戏《昭君出塞》。”
等呀,等呀,终于好角儿上场了。从头至尾,只见这个叫尚小云的又唱又做,载歌载舞,身披大红斗篷满场飞,手掏翎子(将两根野鸡尾毛插在头盔上的一种美饰),露出雪白的双臂,太美了!美得像只展翅翱翔的仙鹤,盘旋而来,飘然而去。
戏散了。出了剧场,我就高高举起自己的双臂,对母亲说:“小愚什么时候也能有小云那样的胳膊就好了。”
母亲笑道:“你的胳臂要像他就糟糕了。”
“为什么?”
“他是个男的,演的是女人。这叫男旦。”
“我喜欢男旦!”我大叫。身边的人转过身看着我……
京剧音配像《姑嫂英雄》//v.youku.com/v_show/id_XMTczMDI5ODA=.html
',15)">
王府书童
尚小云的父亲是汉军籍旗人,曾当过那(彦图)王府的管家。父亲亡故,家境日窘。经人介绍,母亲把十岁左右的他送到那王府去当书童。尚小云眉清目秀,做事伶俐,颇得那王府上下的欢心。那王看他一天到晚喜欢哼哼唧唧唱个不停,觉得这孩子是个唱戏的料,便叫人把尚老太太找来,说:“典价免了,把这孩子送到戏班吧!”
尚老太太一琢磨:当王府书童将来未必有出头之日。如在戏班唱红,母子俩可就有了出头之日啦。不过,她有个要求,就是小云身体孱弱,最好叫他学武生,也锻炼一下身体。戏班本是量才器使,但冲着那王的面子,只好依从让小云习武生。后来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扎实,能打能翻,火炽勇猛,独坐了头把交椅。晚年,除了尚小云,其他三个名旦身体都发了福。尚小云成名后,他和母亲把那王和福晋的寿诞记得死死的。特别是老太太总是在他们生日的前一个月,就撺掇儿子去那王府唱一个晚上的堂会戏。尚小云凡新排尚未公演的戏,又都总是在那王府先露。特别是那王六十寿辰,在鼓楼宝钞胡同王府举办的那次堂会戏,大轴就是尚小云新排的《玉堂春》。它至今都被梨园行和老辈子戏迷津津乐道,并被专业研究者列入20世纪有名的精彩堂会戏。
这样的演出,尚小云分文不收。说:这是孝敬。
一晚上的戏,从头顶到尾
对于多数演员来讲,尤其是那些名气大的,一个晚上的戏,多数只唱一折,也就四五十分钟。即便“双出”(即前面唱一折,末尾唱一折),也不过一个多钟头。可他的演出,往往一开戏就上场了,一直到剧终才下场。他的戏是文武相间。时间别瞧长,可嗓子是越唱越亮,故有“铁嗓钢喉”之称。
脸上无汗,嘴不怕烫
夏天演出,无论多热,他只是前后胸、腋下的衣服有些湿,脸上却无汗。等到演完了戏,卸了装,这一身汗才“哗”地下来。功夫,绝对功夫!原来尚小云把汗都摄含在体内,什么时候松弛了,才叫它排出体外。否则,舞台形象能好看吗?
他还有个习惯,就是有演出时,不喝凉茶水,也不喝温的,而是喝滚烫的茶水。尚小云的嘴不怕烫。刚沏的茶,拿起来就喝,刚刚倒出来的开水,他能用来漱口。唱戏时,他的那把茶壶有专人管,任何人不许动。如果下场后喝的水不是滚烫的,尚老板就要发脾气了。
京剧音配像《玉虎坠》//v.youku.com/v_show/id_XMjE2MTA5ODg0.html
',16)">
喜零食,饭局多
尚小云没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爱喝好茶,还讲究吃。天福号的酱肘子、夏天的荷叶包子都是他所爱吃的。要论起一个菜怎么好吃,他绝对能给你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平素喜零食,吃完大花生,吃瓜子;吃完瓜子,又吃水萝卜。总之,嘴里零食不断。冬天他离不了水萝卜和梨,一买就是一大堆。但一到有戏时,为了保护嗓子,零食就不吃了,吃饭也不沾荤,也不吃酸辣等刺激性的东西,只吃蔬菜。逢有戏时,尚小云一般是上午十点起床,十二点钟吃午饭,饭后溜达溜达,三点钟又睡,四点半起来,喝点茶,就一声不吭地保养精神。平时他那么大的脾气,也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无论是谁,不管你说什么,他都不理睬,一心想着晚上的演出。
尚小云广交朋友,因而他的饭局也特别多。他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以及别的朋友每月总有两三次固定的聚会,各自出钱,也就是现在的AA制。他们的聚会可不只为吃喝。这些大演员、名艺人常在一起谈论琴棋书画,切磋技艺,传递消息。地点多在前门外的“泰丰楼”饭庄,有时也在珠市口的“丰泽园”饭庄、煤市街的“致美斋”饭庄。
摩登伽女
名伶都懂时尚。20世纪20年代,尚小云演过一批时装戏,其中一出叫《摩登伽女》,内容是讲佛教故事的。他演的摩登伽女,烫发,穿印度风格的服装,脚下是玻璃丝袜、高跟鞋,最后还跳英格兰舞。为了跳这个舞,他专请了一位英国舞蹈教师来教授。这出戏还用上了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那时,多才多艺且扮相酷似今天男模特儿的杨宝忠正傍着尚小云唱二牌老生。每次演完《定军山》,杨宝忠就马上卸装,换上西服革履,拿起小提琴上场,为尚小云的英格兰舞伴奏。台上的那架钢琴,还是向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借的。
对这出《摩登伽女》,评价不一。不过,只要演它,票价就要加一块钱。所以,尚小云平时不演这戏。如募捐赈灾义演,就拿这出戏。他办的科班“荣春社”经济上赔钱了,也拿这出戏。演上三场,钱就补齐了。
京剧演唱会《尚小云诞辰110周年》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or5H6tVrlI/
',17)">
毁家办学
“荣春社”是尚小云开办的一个科班的名字。它在京剧史上是有名的。
他当初是为了培养儿子尚长春,请了老师在家里学戏,又找了十几个年龄相当的孩子陪读。先头有十八个人,于是叫“十八子”,后再加十八个,便叫“三十六友”。可刚招完,又来了。几乎每天都有人要加入。干脆自家办个科班吧!从1937年初夏开始筹办,到1938年春天,学生已有两百余人。有了“荣春社”,尚小云从早上察看学生上课,到晚上亲临舞台为学生把场,几乎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学生身上。精力旺盛的他一天能往“荣春社”跑几十趟,也不觉得累。他对学生的训练是严格的,也是严厉的。脾气又大,一点差错都不能容忍,但有差池,一定责罚。对自己的孩子更严,严到不讲理的程度。同样的错,别的学生打五下,自己的儿子得挨十下。尚小云打学生的时候,他的夫人就在屋里打鸡蛋,而且是把蛋黄去掉,只留蛋清。因为挨完打的学生都要到尚夫人那里抹上蛋清。总之,学生没有不怕他的。仅通过一年的训练,“荣春社”的孩子们就有了初步的演出能力,可以拿出的剧目达一二百出之多。
尚小云雇了三个裁缝,每年到有名的“瑞蚨祥”绸布店买许多布料。“荣春社”给学生统一制作服装。冬天是航空帽、青布棉袍罩大褂、白手套、口罩;秋天有一顶瓜皮小帽;夏天是竹布大褂。每人胸前佩戴自制的社徽。
1975年,尚小云与孙子大元、大铭、大钧在西安莲湖路家中。
学生演出了。他们穿着统一的衣裳,排着队穿过琉璃厂走到戏院。接着,便有一辆黑色小轿车跟着开来。那是尚小云去戏院给弟子们、尤其是俩儿子(尚长春、尚长麟,今均已病故)把场。开戏了,特别是到了压轴大戏的时候,尚小云准往舞台下场门台帘那儿一站,两眼炯炯有神,头发一丝不乱,古铜色长袍,挽着雪白的袖口,再加上好身材、好相貌,那才叫一个漂亮。他背手一站,就是一个晚上。无论春夏秋冬,从未缺过一天。当然,他的辛苦也并非白费。每当观众看到他站在一边的时候,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尚小云心满意足,因为这是辛苦的回报。
艺人中“赌”是寻常事。但尚小云很少赌。至多在腊月三十,和学生们玩玩状元筹(象牙做的牌,签状,上画人物并写着“状元”、“秀才”等字)。那他也是“放堂”(就是故意让学生赢)。即使他赢了,也把所有的钱、包括老本儿都留给学生,图个大家高兴!一到夜间十二点,不管尽兴与否,都不许再玩,因为他对学生的睡眠是绝对要保证的。
尚小云是东家,兼管理,又是教师,加上他自己还要演出,所付出的精力和财力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科班赔钱,他都一个人担着,更不指望学生为自己赚钱”1942年前后几年,为坚持办好他主持的科班“荣春社”,同时也为维持难以为继的“富连成”,他先后卖掉七所宅院的房产,其中一所有假山、游廊、相当地好。尚小云的“典房办学”,为一时佳话。
月亮无声自圆缺。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城,“荣春社”亦走完了它的艰难又光荣的历程,宣告解散。学生走出了科班,也成了名。其中有的人在提高了政治觉悟后,忿忿道:“以往‘荣春社’学戏的那种苦法子,这也该是地主对我们的剥削吧!”话传到尚小云那里,耿介刚烈的他悲痛极了。要知道,学生的演出其实收入无几,而自己为了他们竟至倾家荡产,却从未惋惜过。万没想到“政治”如此轻易地攫取了人心。
如果有人问我:“荣春社”是什么?
我会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同时也是一个不会再现的奇迹。一个艺人办的科班,比我们众多的艺术院系不知高明多少。现在的教育部门的那些这“长”那“长”们,有几个能像他——有如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般的抚爱后生?有几个能比得了他呢——以人格、资格、教法、身体、精神、才干、技能和感化力去有效地达到预期的育才目标?
没有了,永远地没有了。
京剧尚派折子戏专场纪念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http://www.56.com/u28/v_NTg1NDQ4MTY.html
',18)">
“尚五块”
在梨园行和朋辈中,尚小云以疏财仗义享名。同行里有人苦??找上门,他不问情由,出手就给五块大洋。你可知,那年月一袋洋面才二块钱,三十五块就能买一两金子啦!因此,他有“尚五块”、“尚大侠”的称呼。有时正和别人说着戏呢,听见门外小贩卖面茶、卖烫面饺的吆喝声。只要大家想吃,就让人叫进来,说:“全包了!你们吃吧。”吃完这个,门外又来了卖别的东西的。只要大家还想吃,他还让人叫进来,全包,管够。那时,像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艾世菊等富连成科班的学生,都喜欢在尚家排戏。大家都高兴,尚小云就高兴。
其他慈善事业,尚小云也从不后人。这个优点与他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尚老太太常说:“咱们当年穷苦无依,知道穷人的苦处。现在托老天爷的福,有碗舒心饭吃,只要力所能及,就应当多帮穷苦人的忙。”
所以,尚老太太病故,身后哀荣可比谭鑫培出殡的风光。
一怒而去
1949年,尚小云参加了政府为艺人办的讲习班。讲习班结束后,尚家开会商量:“荣春社”散了,今后怎么办?决定成立北京市尚小云剧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尚家还要演戏。”
10月,开国大典刚过,尚剧团便紧跟着排演新戏。其中的一出叫《洪宣娇》,说的是太平军的故事。为了这出戏,他自掏腰包,置办了全新的行头,要演出了,却迟迟得不到上级批准。后来,戏还是演了,但没有取得成功。而真正让他感到不满的,还不是戏演得不好,而是管他的那些干部的态度。好像尚小云不再是角儿,什么事儿、包括戏里的事儿都不听取他的意见。与获得更多尊重、更多荣誉的梅(兰芳)、程(砚秋)相比,极具个性的尚小云更多地体味到粗暴、草率和冷落。他也是四大名旦。论人品、讲功夫,自己哪一点差了?“志高如鲁连,德高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尚小云吞不下这口气,终于离开北京,一怒而去。这一去,就是三年。
绝版赏析:尚小云1《三娘教子》《四郎探母》唱片//v.youku.com/v_show/id_XMjE4NDAwODQ4.html
',19)">
这叫“名利心切”
1957年,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他受聘于陕西省戏曲学校,担任艺术总指导。当然,他仍是北京市尚剧团的团长,但他在北京的时候,就不怎么过问剧团的事。
1959年刚到陕西有久的尚小云,把自己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字画、玉器共六十六件,无条件捐献给了陕西省博物馆。当年张伯驹捐赠文物,茅盾还代表文化部签发了嘉奖令,我不知道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委对他变私产为公器的伟大爱国行为,有什么奖励和表彰。但是当我看到这六十六件文物的清单,再联想到他后来的遭遇,心情异常沉重。宋元画作、八大山人条幅、石涛册页、唐寅荷花、徐渭鹅图,还有倪元璐、董其昌、金圣叹、海瑞、史可法、杨继盛、戚继光、郑板桥、金农、黄慎、李觯以及齐白石……如用金钱计算,它们该值多少钱?起码是超过亿元的数字吧。尚小云不知道吗?知道,他和张伯驹一样,正是因为知道它们的价码和价值,才捐了出来。
也就在这一年,北京市文化机关又送上一份关于他的“情况反映”,那上面写道:“北京市希望他北京、西安一边一半,按照我们早先的意思,希望尚小云能把重要精力放在尚剧团,把剧团办好。这几年,他的名利心切,一直没有这样做,即使他到北京来,也无心过问尚剧团。”
“名利心切”?把一切都奉献、捐献给教育和国家的人,叫“名利心切”?
绝版赏析:尚小云2《穆柯寨》《林四娘》唱片http://www.56.com/u33/v_NDg4NjAxOTU.html
',20)">
三只碗六根筷
因尚小云的慷慨大义,在抗战以前就被推举为“北平梨园公会会长”(即伶人维护整个梨园公共利益的行会组织。凡组班邀角、穷苦艺人的生养死葬以及其他集体公益事项,都通过公会或由公会出面办理。会首一职推举由有声望的艺人担任。该组织从清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日寇侵占北京,梨园会划归由日本人主持的新民会管辖。到了1949年,这就是个“问题”。“文革”来了,非但旧事重提,且上升为“罪行”。红色革命政权的人说,尚小云不是什么北平梨园公会会长,而是新民会的会长了。他是陕西大名人,凡是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人被斗,准拉上他去陪斗。有个名演员陪着,多好看呀。每次批斗,四个大汉揪住他的四肢,往大卡车上一甩。到了会场,又被一脚从车上踹下……
尚小云一家人被扫地出门,挤在一间小屋,每月只有三十六元生活费。三只碗、六根筷子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后靠儿子(尚长春)每月接济一百元钱过活。这个昔日的四大名旦,每天一个人推着小车清理八栋楼的全部垃圾。挨斗时,造反派知道他功夫好,就让他站到三张垒起的桌子上,胸挂一张沉甸甸的大牌子。他见头顶是青天白云,背后是人声鼎沸,锣鼓口号正热闹。心想:这多像一座露天舞台呀。于是,尚小云就开始默唱戏词儿了。每次批斗会后,造反派给他三分钱。他一分钱买咸菜,两分钱换白糖兑开水喝。爱吃糖的他端起那碗糖水时,不禁想起年轻时唱完戏和朋友一块儿去买进口糖的情景……
元人散曲中有这样的一句:“问人间谁是英雄?”在中国,到底谁是英雄?
绝版赏析:尚小云3《林四娘、秦良玉、相思债、峨眉剑》唱片http://video.sina.com.cn/v/b/17170013-1226230840.html
',21)">
可别吃得太撑啦!
在西安挨了斗,抄了家,他更是一心想回北京,却已是有家归不得。1974年,他来北京治眼疾。自己的房子被别人占着,他先住在亲戚(任志秋)家,但那里是江青的“样板团”宿舍,不许他住。幸亏有个已退职的吴素秋——这个曾与尚小云合作唱戏、也有点师生之谊的女演员,把他和夫人接到自己的家里吃住。艺人久历世故,多少带着一点势利,但他们又都能于衣食劳碌之中,存留一份真情。
尚小云幼时认了个义母,是开回民饭馆“穆家寨”的东家。穆老太太拿手的是“炒疙瘩”。这也是年轻的尚小云最爱吃的。这时,穆老太太早没了。可她的女儿恰恰是马连贵夫人(马连良之弟媳)。穆家女知道尚小云好这一口,就拉他到自己家吃原汁原味的“炒疙瘩”,再添上几道菜,有回民的“炒掐菜”、“小锅烧牛肉”、“炸卷果”、“素鸡”、“炸油香”等。一张桌子,摆得琳琅满目。最甘美不过的,还是那份“炒疙瘩”。它让一生颠簸、半世飘蓬的尚小云,顿生归家之感。他一边狼吞虎咽地吃,一边说:“我这十几年也没吃过这样的好饭菜了。”
站在一旁的,还有特地来探望的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她笑着说:“留神点儿,可别吃得太撑啦!”
人生最后一步
1976年3月,尚小云因胃疼住院抢救,于4月19日去世。他的子女和一个跟他多年的秘书,护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推车出了病房,送入太平间的路上,住院病人及其家属早已主动聚集在楼道两侧,他们为这个曾扬名四海的艺人送上一程。子女们提出要在西安殡仪馆向父亲遗体举行个仪式再火化,但上边没批准。在他们向父亲遗体告别时,陕西省、西安市没有任何一级的领导人出席。
“独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万遭。”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也无需难过。一切都来自“中国特色。”
魂归故里
1980年,经官方批准:尚小云平反昭雪,魂归故里,骨灰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陕西有关方面在悼词里给他做的结论是“政治尚属清白”,“工作基本积极”。梅兰芳的儿子梅绍武与儿媳屠珍,实在看不过去了,真是卡人卡到死。他们跟谁也没请示,当即修改了字,把那些“尚属”、“基本”等字眼统统删去,并请周扬过目。在会场上,周扬说:“按修改稿宣读。”
梅氏夫妇还通过关系,在大堂摆上了邓小平和邓颖超送的花圈。顿时,尚小云追悼会的规格就提高了。这也是“中国特色”。
(摘自《温故》之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定价:15.00元)
京剧尚派戏库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1143344/
',22)">
尚小云全传

《尚小云全传》是作者继《梅兰芳全传》、《程砚秋全传》之后,潜心创作的又一部全面展现京剧艺术大师艺术与人生、命运与性格、心理与情感的力作。全书以一代京剧名旦尚小云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对京剧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为核心,再现其丰富而坎坷的经历:如何以他的勇气与才智,闯过一道道急流险滩;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磨砺锤炼、苦心孤诣;如何急公好义,热心办学与助人。通过作者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在读者面前立起的,是一个品质高尚、性格独特的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族门之外的尚氏后人
尚可喜的后代,是“罪”
尚小云最初不叫“尚小云
关于学戏的一则传说
卖身学戏
进了三乐班
“七年大狱”的科班生活
师承名师学戏
“正乐三杰”
助苟慧生逃跑
“第一童伶”
遭受冷遇
搭班春合社
第一次赴沪演出
“童伶大王”
与“国剧宗师”杨小楼的合作
《楚汉争》和《霸王别姬》
武戏“文”唱和文戏“武”唱
结婚了,向岳父学习《昭君出塞》
续娶梅兰芳的表妹
随王瑶卿学习《失子惊疯》
和马连良的合作
“三小一白下江南”
和余叔岩的合作
入宫唱戏
初次创排新戏
1.《红绡》和《张敞画眉》
2.《秦良玉》和《五龙讫祚》
“三只碗”和“艺术之宫”
独特的生活习惯
第二章 协庆社时代
自组班社
与言菊朋的“闹翻
集中排新戏
“四大名旦”的产生
四大名旦排座次
四大名旦之比较
横遭流言非议
四大名旦的合作
盛况空前的“杜家堂会”
尚小云的“义”
痛失慈母
义助富连成
与富连成的恩恩怨怨
收张君秋为义子
义助长庆社
与袁世海的分分合合
承包第一舞台

第三章 倾家办学
荣春社的创设缘起
荣春社的正式成立
关于荣春社
“一个嘴巴五块钱”
弟子偷鸡章
因材施教
开除徐荣套
卖房、卖车、卖字画
荣春社关门
出任梨园公会会长
再排新戏
尚门弟子
第四章 走进新时代
认识解放军
参加戏曲讲习班
成立尚小云剧团
刨编《墨黛》
《洪宣娇》事件
八年巡演
1.在南京,当选戏改委副主任
2.在上海,又见黄金荣
3.在东北,被志愿军伤员“拦截”
4.在河北南宫县,饱受家乡人民的情暖之心
5.在山东,客满又客满
6.在部队,风雪中演唱
7.在中南海怀仁堂,遇见周恩来
第五章 迁居西安
两次西安之行
“北京西安一边一半”
无偿捐赠
绝唱《双阳公主》
收徒传艺
拍摄电影艺术片
出任陕西京剧院院长
艺术指导京剧现代戏
寂然离世
尾声
后记
京剧宗师——尚小云与尚派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3964448/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