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简谱教唱:官德、人格、公德与道德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1:05:18
官德、人格、公德与道德建设       刘满衡             [ 录入者:本站编辑| 时间: 2008-03-19 14:56:25 | 作者:本站 | 来源:原创 | 浏览:0次 ]   [关键词] 官德; 人格; 公德;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44-0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城市经济发达,物质繁荣,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中国经济汇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在过去以“集体”、“大公”为主的社会生活形态进入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形态下,商品经济社会固有的道德弱点,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不少社会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   历史证明,一个稳定的社会,必须保持一定水准的道德风尚,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不懈地培育和维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准。      一、官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中国古代便有“以吏为师”之说。古代社会,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很大程度系于大小官员的学问、人品、操守。清正廉明者,垂范社会,人称“明君”、“青天”;贪赃枉法者,败坏社会风气,遭人痛恨,甚至迁怒朝廷。可见做官的道德修养水平是政治的权威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今日社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对社会生活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因此,领导干部队伍政治素质、道德水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官德修养。   最近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利用胡长清等重大典型案件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的意见》是一份很好的干部道德教育材料。胡长清、成克杰等人身居高位,在政治上却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经济上疯狂地收敛钱财,生活上腐化堕落,从一名副省长的高官堕落成为彻头彻尾的贪官污吏,其原因就是放松了道德修养,忽略了世界观的改造,背弃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谋取私利、满足物欲的手段,最终落得可耻下场。   古今中外的腐败几乎都是与权力紧紧扣在一起,滥用权力就会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最后失去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增强公仆意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行为上、作风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二、人格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素      人格即是人的尊严、品质、道德的集合。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作官卑颜屈膝,溜须拍马,行贿买官,卖身求荣;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出卖朋友、损害他人;有人为了争夺财产可以忘恩负义、弃父母不顾、六亲不认;有人为了个人的生存,国难当头叛变投敌,残杀同胞……这些自私的病态表象,都是人格的缺失造成的,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缺德”。生为人者是要讲一点精神的,堂堂正正的人讲尊严、惜荣誉、知廉耻,珍爱自己的独立人格。   江泽民同志在《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的报告中说到:“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这些话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对公民的道德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提示。   廉耻,是大是大非的天平,是基本价值观念的标准。廉耻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有着很重的分量,古代许多治家格言和家训都把廉耻作为蒙学家教的重要内容,不少古代君主把“礼义廉耻”当作治国常纲。   耻,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一种觉悟,是人的一种良知,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评价。   孟子的“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教诲了无数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勿忘国耻”激发了多少英雄豪杰勇赴国难,以身殉国,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格言。   古人云:“人不知耻,百事可为。”只有寡廉鲜耻的人才无所不为、胡作非为。贪官胡长清之流,社会上的张子强、张君之流,正因为不知廉耻,沦为贪官污吏,沦为盗贼、杀人犯,个个成为无耻之徒;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自私的人,只顾及自己的利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违背公德,男盗女娼,都始于不知廉耻。   对人格的修炼,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教训的,做人讲知耻开始。欧阳修讲过:“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康有为说:“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可见,我们现在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公民的道德建设施教上,吸取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培养和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公德是社会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      古代中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今日中国,共产党又高举起“三个代表”的旗帜,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矢志再创中华辉煌。   社会公德的水准高低,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代文明的进步和落后。因此,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几十年来,雷锋还活在我们心里,焦裕禄、孔繁森、张鸣岐、陈观玉,还有无数扶贫济困助残的志愿者们,他们的美好心灵,他们的博爱精神,他们的英雄事迹仍然被社会公众敬仰而引为榜样,仍然激发众多的人们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公德是国家公民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纲要》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方针,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提炼了我党在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在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任务中,只要我们从严治党,坚持共产党员尤其领导干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提高官德修养,勤政为民,做好道德表率;只要我们的政府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社区生活环境的配套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让生活在社区的社会成员树立“公民”意识,接受“公德”规范,提高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水平,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一个高度现代文明的社会离我们不会太远的。   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三大支柱,是所有社会成员追求遵循的崇高境界,是推动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本文作者单位: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部长)    官德、人格、公德与道德建设       刘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