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泽老婆:100年图书馆学最值得读的文献(范并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1:15:01
今年6月,李万健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说道中图学会在编一套"百年"文集。该文集共五本,分别是大事、文献、人物、建筑和情怀(回忆录),其中文献一本,想叫我来做。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做点事。于是一直做下来。7月与学会汤更生、卓连营面谈过一次,才最后知道要做些什么事。9月,将这个事情全部做完。主要工作是:筛选文献,将文献处理成为4000字左右一篇,每篇文献前加个几百字的导语,将文献分为若干阶段并在每阶段前写些串连文字。这部书名为《百年文萃——空谷余音》,起这个副标题,有些用成语"空谷足音"和"余音绕梁"的意思。 
书大概快出了,我所写文字也将在某杂志登出。但这是一件有遗憾的工作。文集对文章的特定要求,以及编写时间、人物均衡考虑等,可能会使这部文集不能真正反映中国图书馆学百年的最高水准。 
现想以这部《百年文萃》为基础,重新反省一下这百年最有价值的文献。 


第一部分名为《从藏书楼到图书馆》,选了1904-1923年间7篇文献。这几篇文献是我比较满意的。其中沈祖荣先生1917年回国时的演讲稿,在近人所编沈先生文集中也未收入,不知为何? 



一.从藏书楼到图书馆(1904-1923) 


1902年,绍兴乡绅徐树兰办起了古越藏书楼, 名为藏书楼而对社会开放藏书,使它初步具备了近代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此举拉开了从藏书楼到图书馆过渡的壮丽舞台的大幕。随后,以"输入文明,开通知识"为宗旨的湖南图书馆及其它省级馆建成,建设近代图书馆渐入高潮。省级图书馆一般具有"公费支持"的特色,性质上进一步接近公共图书馆。至京师图书馆建成开放,中国的近代图书馆制度完全建成。从图书馆学史的角度看,与此相关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同样值得关注。海外学者称其为"我国图书馆事业重大创举",盛赞其"立法精神"。 
在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艰难过渡进程中,晚清进步知识分子或撰文,或游说,推波助澜,功不可没。徐树兰的"立案文"见证了过渡的开始,罗振玉的"私议"则催生了京师图书馆及《章程》。晚清秀才孙毓修入主商务印书馆的图书馆涵芬楼,从而研究西方图书馆学,并试图完成一部系统性图书馆著作。孙毓修的《图书馆》断断续续,终究没有在《教育杂志》上连载完成。但已刊出的文字中,我们仍可读到真正的近代图书馆观念。 
辛亥革命后,图书馆事业发展重心下移:通俗图书馆、巡行文库和公众阅报所等普及性基层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图书馆开始向中小城市普及,服务对象从传统文人转而向普通公众,藏书利用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更多的社会名流加入到宣传或直接从事图书馆的活动中,他们中有梁启超,有鲁迅。而著名的革命家李大钊,更是因其在图书馆宣传和图书馆活动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努力,被《ALA世界图书馆和情报服务百科全书》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1917年沈祖荣留学归来,于各地演讲图书馆事业。见于《东方杂志》的《沈绍期君在报界俱乐部演说图书馆事业》,从内容看应该出于沈祖荣之手,也是见诸报刊的沈归国后的第一篇演说辞。以沈演讲为开端,从此宣讲图书馆的主要力量,由社会名流或其他学科的大学问家,变为了职业图书馆学家。职业图书馆学家们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述说着他们对近代图书馆的理解,宣传图书馆的活动。从刘国钧、戴志骞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近代图书馆认识的专业化程度,较前人有了更大的飞跃。 

1904年 
1 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 徐树兰 
古越藏书楼的出现,被学人视为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过渡的标志性事件。徐树兰的《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及《古越藏书楼章程》,是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难得的文献。品味它们,可知古越藏书楼的图书馆学意义,远非"一曰存古,一曰开新"的办馆宗旨可以完全概括。 

1908年 
2 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 罗振玉 
清末知识分子为图书馆呐喊,常有激情飞扬的文字。罗振玉的呼声是,设立图书馆,"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这是中国图书馆启蒙时期的最强音之一。罗振玉和其他人一起促成京师图书馆的创立,而京师图书馆的成立及相应章程的颁布,则标志着中国图书馆事业向近代图书馆的过渡基本完成。 

1910年 
3 图书馆孙毓修 
孙毓修只是因为在涵芬楼编书而偶尔涉足图书馆学,全部图书馆学作品只有一部没有连载完成的《图书馆》。但孙先生对图书馆的认识,1917年以前无人能及。著名的《教育杂志》在"名家著述"栏目中连载的《图书馆》,是早期学者对图书馆进行系统论述的第一部专著,其开创性意义不言自明。 
原载《教育杂志》1909年第11期 

1917年 
4 在报界俱乐部演说图书馆事业 沈祖荣 
沈祖荣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及第一位学成回国的图书馆学家,其倡导的"服务与智慧"的图书馆精神,为后人无尚景仰。1917年沈先生回国演讲图书馆学,标志着一代职业图书馆学家正式登上图书馆理论舞台。沈祖荣先生在这篇演讲稿中表现出来的平实的理论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 
本文原名《沈绍期君在报界俱乐部演说图书馆事业》,载《东方杂志》第14卷第6期 

1919年 
5 在北京高等师范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的演说辞 李大钊 
李大钊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被《ALA世界图书情报百科全书》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的著名图书馆学家。这篇演说辞记载了这位伟人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启蒙时期对图书馆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伟大革命家的社会使命感已融为了一体。 
原载《平民教育》1919年第10号 

1921年 
6 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 刘国钧 
本文写于刘国钧先生赴美留学之前,是中国图书馆学早期重要理论文献之一。文中的观念是现代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文中对近代图书馆性质与功用的归纳,即"八个特征"、"三个性质"、"四个价值",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刘先生的理论天赋,在这篇文章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原载《金陵光》第12卷第2期 

1923年 
7 论美国图书馆 戴志骞 
1921年,戴志骞先生在北京高师作了轰动一时的演讲,本文为根据演讲大纲整理而成《图书馆学术讲稿》,发表于《教育丛刊》。《图书馆学术讲稿》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戴先生对近代图书馆的认识,它与杨昭悊的《图书馆学》,成为当时就受到刘国钧先生高度评价的两部书。 
原文名《图书馆学术讲稿》,载于《教育丛刊》(北京高师)第3卷第6期下部 

第二部分名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选了1923-1936年间的十篇文献。 
这一时期是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高峰,重要文献数量太多,有不少遗漏。如刘国钧、杜定友、王云五等的分类、编目、检字研究,一篇也未选入。但因本文集关注的是理论的建树,而当时的应用研究,除检字研究外,还是以移植为主。所以对这10篇文章的入选大致满意。 
导读文中,对梁启超、洪有丰等文的评价较满意,对杜定友的评价不太满意。选杜的此文,是因为杜在当时力推图书馆学的理论化、体系化建设,近人甚至称杜比巴特勒更早追求"理性主义"。尽管对30年代的杜定友的推崇更甚于刘国钧,但写出的导语似乎没什么味道。不知脑子何处短路了。 


二.建立中国图书馆学(1923-1936) 


清末民初的近代图书馆事业建设高潮,为图书馆学理论高潮积蓄了能量。1923-1936年间的图书馆学理论建设,奠定了大半个世纪图书馆学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理论家们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基本框架。理论家们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视野之开阔、理论水准之高,更令人赞叹不已。 
1923年,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杨昭悊的《图书馆学》,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置下一块厚实基石。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因其完全摆脱了"译书"的痕迹,被后人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处女作"。 
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成就还表现于图书馆学研究体制的建成。与美国一样,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教育和学术刊物的出现,成为研究体制建成的标志。 
1920年,韦棣华在武昌文华大学创办了图书科。随后,上海国民大学于1925年在教育科内设立图书馆学系,由杜定友任系主任。该系的课程比文华图专更为理论化。金陵大学1927年设立了图书馆学系,刘国钧、李小缘均是该系教授。图书馆学进入大学教育,不但建立了为图书馆学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的体制,也使更多的学者能够在大学的学术环境中思考图书馆学的理论问题。杜定友《图书馆学之研究》和《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就是这种思考的产物。 
中华图书馆协会1925年隆重成立,及各地图书馆协会先后成立,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学者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各图书馆协会组织会员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创办专业会刊,在图书馆学理论繁荣方面的功绩有目共睹。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梁启超即兴呼吁"建设中国图书馆学"。从此,一代代图书馆学人的奋斗,有了一面亮丽的旗帜。 
尽管《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创刊于清末,但在1925年以前,本专业论文很少出现在图书馆学刊物上。直到1925年以后,协会会刊和大馆馆刊成批出现,图书馆学刊物才成为主要学术阵地。对图书馆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图书馆学季刊》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李小缘的《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李景新的《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等著名论文,均发表于此。 
进入1930年代后,图书馆学的发展,开始向横向拓展。分类、编目、检字以外,俞爽迷的图书馆与社会教育研究、袁同礼的大型图书馆职能研究、钱亚新的索引学研究,都很好体现了这种拓展。 

1923年 
8 图书馆学 杨昭悊 
杨昭悊先生的《图书馆学》是当时最为完备的图书馆学概论性著作,相对于在杂志上连载的《图书馆》(孙毓修)和《图书馆学术讲稿》(戴志骞),商务印出馆出版的该书影响更大。它也因此成为此后其它概论性著作学习与模仿的对象。杨先生对图书馆学的作用归纳,对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关系的论述,至今没有过时。 
摘自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图书馆学》 

1924年 
9 现代图书馆研究 马宗荣 
1917年以后中国图书馆由"取法日本"完全转向了"追逐美国",马宗荣作为少有的留日学者,似乎游离在图书馆运动之外。马宗荣出版了数部以"现代"开头的图书馆学著作,未能引起理论界足够注意。实际上马宗荣对现代图书馆精神的理解,不亚于其它任何一位图书馆学家。《现代图书馆的研究》是马宗荣"现代"系列图书馆专著的第一部。 
原载《学艺杂志》第5卷第9-10期 

1925年 
10 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 梁启超 
在推进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知识分子中,梁启超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梁公以他那激情四溢的文字宣扬图书馆事业,对青年知识分子影响极大。1925年梁公当选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长可谓众望所归。尽管梁公此时已不复先前的激情,但仍发出了足以震撼每一个图书馆人的口号:"建设中国图书馆学"。 
原载《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卷第1期 

11 图书馆学之研究 杜定友 
杜定友先生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涉及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图书分类、图书目录、汉字排检法等众多领域,是近代图书馆创立时期最勤奋、最高产的理论家。本文写于杜定友先生任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系主任期间,文中对图书馆学范围的界定,确立了该系的教学体系。 
原载《图书馆杂志》1925年创刊号 

1926年 
12 图书馆组织与管理(节选) 洪有丰 
洪有丰先生论著不多,《图书馆组织与管理》几乎是他唯一一部专论图书馆学的论著。由于这部著作第一次超越了前人图书馆学著作的"编译"痕迹,它被后人高度评价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处女作。本文选自该书第三章,当时理论思潮一边倒的批判藏书楼,同样留学美国的洪先生却表述了"藏者之精神亦可以不朽"的冷竣思考。 
原书由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 

13 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 李小缘 
本文也许可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对公共图书馆思想进行最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它同时也是当时对藏书楼思想进行最为激烈批评的论文,连一批建立于清末民初的"公共图书馆",也被当作官办藏书楼,成为李小缘先生严厉批评的对象。李先生的学识、理论视野与理论勇气,在本文中得到充分表现。可惜由于篇幅限制,此处只能摘录很小一部分。 
原载《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3期 

1931年 
14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使命 袁同礼 
本文写于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时。大型国立图书馆的建设是国家图书馆事业的重要任务,自1926年起一直在北京图书馆担任领导的袁同礼先生,对这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字数不多,袁先生却以优美洗练的文字,将大型国立图书馆的时代使命,讲得很透很透。 
原载《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6卷第6期 

1935年 
15 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 李景新 
《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是一篇引用率极高的论文,它所描绘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在当代图书馆学著作中一再被引用。其实李景新先生的理论探讨远不止于"理论体系"。本文仅仅摘录了很少一部分内容,但相信读后人们仍旧会感叹193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水平之高。 
原载《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科季刊》第7卷第2期 

16 索引与索引法 钱亚新 
钱亚新先生一生多建树,索引学是其中之一。钱先生在《索引与索引法》这部索引学的奠基作中,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古今、中西的结合,在中国古代目录之外,将图书目次、排字检字、书籍报刊检索等,统统纳入索引范畴进行研究,开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领域。 
摘自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索引与索引法》 

1937年 
17 图书馆与社会教育 俞爽迷 
辛亥革命后中国图书馆建设重心下移,其标志是通俗图书馆和巡行文库的建设,以及图书馆与社会教育的互动。俞爽迷对此颇有研究,其《图书馆通论》中有专门研究通俗图书馆和巡行文库的章节,在当时并不多见。本文表达了俞爽迷先生对图书馆与社会教育问题的关注,是表现那个时代图书馆精神的重要文献。 
原载《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2卷5期 

第三部分名为《可歌亦可泣》,选了抗战期间的文献3篇。 
其中,姚名达是死于战地的大学教授,汪长炳和徐家麟的文章都是不为当代学人重视的文章。能在抗战时间挑选出这个文献阵营,老汉颇感宽心。 
也许日后有人评本文集的几个阶段,相信最无争议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入选文献了。 


三.可歌亦可泣(1937-1945) 


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直接导致我国20世纪图书馆事业的最大灾难。随着战争的进行,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图书馆建筑与文献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图书馆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许多珍贵文献散失殆尽。"新图书馆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从此告以段落。 
图书馆事业的低迷使图书馆学研究失去了基础,战争也直接打击了图书馆学研究:1937年,中华图书馆学会西迁,文华图专西迁,几乎所有图书馆学刊物均于当年被迫停刊,几乎所有图书馆学家都加入了逃难者的行列。最令人痛惜的,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教授、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1938年战地殉国,成为抗战期间唯一死于前线的大学教授。姚名达留给我们的,有不朽的"抗战精神",还有不朽的理论名著《中国目录学史》。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图书馆事业建设环境有所好转。但随着大规模内战爆发,图书馆事业仍难以复兴。 
抗战期间,知名图书馆学基本无暇顾及理论研究。杜定友守护中山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辗转西南多省,失去了做学问的任何条件。刘国钧甚至一度脱离了图书馆学,研究起了魏晋政治思想史。只有沈祖荣坚持在西迁了的中华图书馆学会和文华图专中活动。中华图书馆协会在重庆召开过三次年会,但很多知名图书馆学家缺席,会议无法掩盖战争年代理论活动的严重萧条。 
由于可供选择的文章很少,除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外,我们只选择了两篇文章:汪长炳的《图书馆与社会》和徐家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认识几点观察》。这些文章发表于抗战艰苦岁月,印刷水平极其低下,尤其是徐家麟的文章,已达几乎无法完全辨认的地步。唯如此,文章内容的精品般的质量,才更加令人尊重。 

1938年 
18 中国目录学史 姚名达 
1942年,年仅37岁的姚名达先生战地殉国,是抗日战争前线殉国的唯一教授。姚先生留下的目录学名著没有随他而去,而是成为了目录学研究的经典读物。本文为姚先生《中国目录学史》结论篇,文中优美的语句,高屋建瓴般的论述,许多当代目录学家甚至能脱口而诵。 
摘自商务印书馆1938年出版《中国目录学史》 

1942年 
19 图书馆与社会 汪长炳 
图书馆与社会的命题,一度被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图书馆学家的新发现。殊不知汪长炳先生于抗战最艰苦岁月中写下的文章,对于该命题的发掘,似更胜当代图书馆学家一筹。文中归纳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为"训练公德心"、"培养团结力"、"养成现代国民"、"灌输民有民治民享观念"等要点,堪称百年来对现代图书馆精神最精辟论述之一。 
原载《教育与社会季刊》第1卷第1期 

1945年 
20 关于图书馆学的认识几点观察 徐家麟 
本文是一篇充满了当代图书馆学和理性主义光芒的文章。徐家麟对图书馆学科学化的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科学精神的阐述,均是极具前瞩性的论点。初读这些震撼心灵的理论文字时,我们难以想象它们是出自半个多世纪前的老一辈图书馆学家之手。原来,在1945年,中国图书馆学离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前沿是那么接近! 
原载《图书馆学报》第1卷第1期 

原文载 老槐也博客 
http://www.oldhuai.name/archives/3.html 
http://www.oldhuai.name/archive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