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战队演唱的歌:海阔潮涌八闽风——福建省实施海西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7:17:17

海阔潮涌八闽风

——福建省实施海西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赵鹏 钟自炜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5日   13 版)  
        又是一番绵绵喜雨洒清秋,霜天万里正辽阔;

  又是一季累累硕果结满枝,东南升腾八闽风。

  在后发而起的平台上,如何飞身一跃?在逆风飞扬的追赶中,如何乘势而上?在条件各异的竞争里,如何百舸争流?

  福建在思考,福建在探索,福建全省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在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后,在新一场五大战役、三群联动实施中,又一次站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更高起点……

  撑杆之跳:

  科技创新撬动产业升级

  善弈者谋势。

  八闽一隅东南,周边强手环立。海西战略是中央对福建发展思路的认同,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是目标,更是责任;是机遇,更是挑战!

  福建发展,海西建设,“只有做到好了,才会更快。转方式、调结构,要突出创新集聚,在营造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培育新经济新产业上狠下功夫、集中投入,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说。

  细审天下之势,方能妥应当前之务。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层以开阔的视野,以冷静的头脑,为福建提出一道道发展新命题。

  破题之首,创新撬动升级。

  闽南山区的永春县,药物资源丰富,却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去年,借力“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南方医科大学等20多所科研院校主动登门,永春也由此一举建成了福建天然药物等三大研发平台。科技创新,让永春县零起步,却一下跃升至省级最高端。

  森林覆盖率达63.1%,福建是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三大指标均为优的省份。这是潜力,更是优势。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福建始终牢牢把握一个原则——绝不以牺牲生态优势为代价。

  作为传统行业的印染业,给人印象总是高耗能、高污染。但在福建,印染一样可以环保。2010年以来,凤竹集团采用自主研发的低碳环保新工艺,这套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节能染色设备,可同时对涤纶和棉进行染色。不仅水、电、蒸汽等消耗大大降低,而且还大大减少了污水排放量。

  生态底线划定,创新研发核心,核心捏合集群。截至去年底,全省形成6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省级重点产业集群38个、集群企业851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2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完成工业增加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21个,产业集群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3.5%。

  福建以“制造”闻名,创新强劲推动,“福建创造”正迈开大步,大有取代“福建制造”之势——

  戊肝疫苗、细菌农药等7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

  新大陆物联网条码识别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成功研制并产业化;

  研制成功高效制动能回收的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即将推出全球首款样机……

  创新驱动升级,助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要让“又好又快”成为常态,则亟须体制机制保障。

  2009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重大政策,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体制保障助推创新力量,政策落地、资金到位,创新主体的激情、热情、动力、活力淋漓展露。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竞争比拼的是人才竞争。福建把握人才脉搏,锁准高层次精英。去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引进30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体制保障促进观念升级,突破创新人才瓶颈,打造人才资源制高点。

  创新绝非闭门造车,而须开放平台,广纳资源。华东理工大学陈建定教授研发成功粉煤灰造纸技术,需寻求市场应用;厦门榕兴纸业制造有限公司恰巧又要引进技术实现产业转型,“供求双方”一拍即合。目前,榕兴以粉煤灰转化的无机纸浆各种指标均达到造纸要求,可替换至少10%的原木纸浆,成本大大降低。

  促成双方产学结合的,是福建人俗称的“6·18”,即“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八闽大地最大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据统计,连续举办9年的“6·18”,累计成功对接项目超过2万个,其中仅去年就对接5188项,总投资1200多亿元。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培育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2家,建设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更多高层次、高水平平台似雨后春笋般破土。

  与此同时,据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福建12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为优,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7.1%,较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一五”火电、水泥、钢铁、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并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2010年,福建共为1.5万多个项目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其中省级审批的重大项目279个、总投资约1500亿元。

  提升之举:

  对接央企拓宽发展之路

  2010年底,年产整车20万辆的中国重汽集团“海西汽车项目”在福建永安正式启动,形成一个总投资达79.5亿元的“永安汽车产业链”项目群。

  2011年3月18日,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在福建正式揭牌。这是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后,福建省落实的第一个大项目。

  2011年8月,中海油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在闽投资800亿元。

  10月9日,国投公司与福建省政府又签下“十二五”期间将在闽投资400亿元以上的战略合作协议。

  ……

  自2010年底,各路央企携带着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抢滩海西,掀起了一波波入闽合作创业的高潮。

  指针拨回到2010年12月。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层亲自率队,在京与央企举行项目对接洽谈会。会上当场签订了27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达3740亿元。此后近一年里,洽谈会上福建推出的总投资额高达8464亿元的123个对接项目,相继在福建各地找到了“好婆家”。

  8400多亿元央企入闽资金,几乎相当于去年福建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甚至还多了200多亿元。一直在中西部资源大省设点布局的央企,何以骤然扎堆来此能源资源方面缺乏优势的福建呢?

  一是看好海西战略未来发展格局,二是瞄准福建独特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以及日臻完善的软硬件环境。

  一个个巨型央企项目入闽,也恰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海西战略定位的正确,昔日的海防前线、对台军事斗争前沿,将发展成为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使命在肩,责任在肩。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和拉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不断深化,全力推进与央企、外企、民企三个维度的项目对接。”重任面前,福建决策者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指南,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加速提升之路。

  在落户海西的央企中,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就开始谋划布点福建。2004年12月,中铝对原福建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后成立了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精铝板带材,产品可替代进口并有30%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去年3月,中铝和福建省政府双方签订纪要,提出把中铝瑞闽作为该公司最重要的铝加工基地,这一思路立即得到福建省“优先支持发展”的承诺;2011年9月25日,中铝瑞闽高精铝板带项目在福州马尾建成投产,中国东南铝加工基地初露雏形。

  凭借中铝公司的强大实力和产业链优势,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近年来的生产经营业绩快速提升,产销量从2006年的8万吨提升到2010年的12万吨。由于企业经营态势良好,活力迸发,被中铝定位为五大铝加工基地之一,并主要生产高精产品和出口产品。

  由点到面,几个大项目布局到位,往往就激活一个区域。

  宁德虽居沿海,因发展一直滞后,多年被人戏称为“中国沿海断裂带”。而今,且不说随着中海油、中核集团等一批央企的进入,“断裂带”正在变身为海西能源基地,单只看其“福建省标准示范园区”试点和全市唯一的“福建省特色园区”——东侨开发区,一年多前,这里还为“有区没业”发愁,眼下却刚好倒过来——为如何挤下更多的企业而发愁。

  光是已建成投产的对接合作项目,就有由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海峡食品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一期建成后,预期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年利税近10亿元;列入全国第三个新城镇综合改革示范区的中科宁德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福建(宁德)微软技术中心项目以及由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与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海西大型风机制造基地项目。

  央企开路,外资紧跟。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该市引入的最大外资项目。他们计划投资10亿美元打造的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仅一期投产后产值就将达100亿元!目前仅东侨开发区就已有以电机电器、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企业68家,建成投产34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4家。

  “合作一个项目、对接一家央企、做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区域集群,形成滚动开发、持续投资、合作共赢的模式。”这正成为福建提升发展的“快捷键”。

  原本能源资源匮乏的福建,通过对接,目前中国化工、中国华能、中远集团等央企在建项目已达42项,总投资2448亿元。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引进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等跨国公司组建联合石化公司建设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让福建的炼油、乙烯产业竞争力一下子便跃升至亚太地区领先地位;而与中石化的合作,不但奠定了石化在产业中的支柱地位,还通过集聚中化重油、合成橡胶、湄洲湾氯碱等一大批项目,培育起石化产业群。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福建省与央企对接合作项目共178个,总投资约10600亿元,已开工项目57个,总投资429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537亿元。

  活力之本:

  扶持民企畅通发展血脉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非公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60%以上。从改革开放之初,民营经济便是福建经济中最活跃也是最充满生命力的力量之一。然而,就在海西战略正式批复的当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时隔两年,余波不绝,今年全国民营中小企业再度陷入困局。

  困局中崛起,逆势中飞扬。福建高层决策者胸有成竹。

  “敢走夜路,会闯激流。”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如此评价闽商。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举措频频,全力推动闽商回归。

  2011年7月25日,福建省300多人的代表团赴上海,苏树林一番话打动了无数民营企业家的心:“我们是来‘走亲戚,招女婿,办嫁妆,送新房’。‘走亲戚’就是学习上海,实现错位合作;‘招女婿’就是诚邀更多民营企业入驻福建,发展壮大;‘办嫁妆’则是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商定落实优惠政策;‘送新房’就是推介产业项目,赠送发展平台。”

  “广开合作大门、广交天下朋友、广聚四方资源、广泛借智借力,推动福建与全国民营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明天。”2011年9月27日,在央企与福建民营企业项目洽谈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的四个“广”更是赢得一片叫好声。

  两次逆势,恰两次成就福建历史上最宽松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2009年,福建民营经济第一大市泉州,全市注销内外资企业661家,但同期新注册内外资企业却达5612家,净增近5000家!2011年,还是泉州,截至上半年,全市5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557.75亿元,比增26.7%!在积极吸引央企入闽的同时,福建还帮助全省中小民企通过对接入闽的央企项目,促转型、上档次、扩规模。随着央企一个个大型项目入闽,福建民企通过注入“外来养分”和“新鲜血液”,活力更加迸发。

  革命老区龙岩是国内重要的铜产地,但受制于技术实力和产业链的缺失,出产的原料铜过去只能运到外省进行深加工。2011年9月28日,3家央企签下总投资25亿元的龙岩铜精深加工和铜物流项目、铜包铝线材项目。“从卖资源到卖技术、卖服务,这一系列项目有效延伸了当地铜产业链,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留在了龙岩。”福建省经贸委主任周联清告诉记者。

  据统计,在9月份的对接会上,福建累计同包括外省在内的总共900多位民营企业家,在福建形成对接项目1334项,总投资达12801亿元。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2011年,全国中小企业普遍陷入资金短缺困局。在福建中小企业最多的晋江,全市已批准成立小额贷款担保公司11家,今年上半年累计放贷26.54亿元;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67家,累计为1573户企业提供担保76.71亿元;设立典当行33家,累计发放典当金13.11亿元;今年6月19日,晋江市还为该市10家中小企业首期推出信托贷款,也就是企业债券产品,总金额达8200万元。

  为保增长,在石狮,政府编印了一本《扶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措施》的政策汇编,分发到每家企业手中,里面收录了所有从中央到福建省到泉州市颁布的43个方面、上百条政策及详细解读。

  10月19日,记者到福建格利尔印染有限公司采访时,工程师们正在调试弹力革基布新设备。格利尔原为闽中山区尤溪县一家小打小闹的纺织企业,得益于“三维”对接,在2010年底已投产三条生产线的基础上,今年又新上了三条生产线,一举成为全省生产弹力革基布规模最大的企业。目前企业产值已超2亿元。通过“三维”对接,纺织这个曾经的弱势产业,已成为尤溪县第一大产业。

  正如格利尔公司一样,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建一大批中小民企面对逆境,自觉主动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截至去年底,福建民营企业达23.057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7236亿元,从业人员268万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48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15558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78.4%。2011年上半年,福建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1.0%,民间投资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空前的68.1%!

  夯基之略:

  做强县域方能做活全局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几乎是我国发展版图的一个缩影——既有发达的沿海,也有滞后的山区;既有资金、人才、物流密集的城镇,也有各种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随着海西战略逐步深入实施,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发突出,也愈发成为推进海西战略的瓶颈。

  “福建省共有58个县(市),县域土地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90%,人口近2500万,占全省人口70%。2008年,县域GDP总额约占全省50%,地方财政收入占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9%,可见县域经济在福建发展中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院长王开明告诉记者。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全省强。2011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不仅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列为全省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并对如何抓好县域发展提出“四比”——比发展快、比后劲足、比民生好、比生态优。

  闽南云霄县,曾因制假出名。又打又堵,折腾了10余年,“假”是少了,但仍不时反复,更要命的是“真”没立起来,庞大的民间资金没有去处,县域经济一落到底。从上世纪90年代独冠漳州,到后来一直滑落至几乎倒数。

  堵不如导。从2007年起,云霄县瞄准刚刚兴起的节能光电产业,积极调动民间200多亿元雄厚资金,从政策扶持的“正路”入手、从挖人才招项目的“土办法”做起,5年时间,云霄共引办节能光电企业162家,目前已投产82家。去年全县节能光电产业产值达25亿元,预计今年可达50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MOCVD是LED外延工艺乃至整个LED产业链的关键设备,云霄光电产业一枝独秀的坚实基础,最终吸引来台湾汉晶光电有限公司落地投资,成为全国首个拥有MOCVD项目的县级城市。“拥有这样的上游龙头项目,云霄便拥有了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云霄县委书记陈水树说。国家节能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云霄用“红帽子”取代了“黑帽子”。

  “抓县域经济,就是要突出特色,选准定位,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把优势做出特色,把特色做出规模。”省委书记孙春兰一语中的。

  “要突出特色经济、要突出品牌创造、要突出民营经济、要突出城乡统筹、要突出改革开放。”王开明也有自己的一套“药方”。此前不声不响、窝居于闽中山区的大田县,便是这套“药方”的第一个受益者。2011年10月,最新一轮福建县域经济评价结果正式发布,大田县首进全省“十佳”。

  一个茶产业带富半个大田县。大田山多,发展高山茶、油茶正可将劣势变优势。县里每年挤出财力1000万元扶持茶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近8万亩,茶叶加工厂2000多家,涉茶农民近7万人,涉茶产值超过5亿元,一跃成为全国唯一的高山茶之乡。

  升级传统产业,对接沿海产业。大田新上多个大型旋窑水泥项目,既提升质量,又提高产量,逐步成为闽中优质水泥生产基地。同时,大田瞄准泉州、厦门招商引资,三年来新增的投资项目八成以上来自闽南,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近百个。

  统筹城乡发展之道在于统筹民生。近年来,大田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加码”,目前已超过半数。大田县在民生投入方面的快速增长,也正是福建省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力度越来越大的一个写照。

  2010年,福建省财政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共计107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3.8%,比上年增长19.1%。今年仅省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就达265亿元,占省级财力的64.4%,同比增长22.6%。在11月13日举行的省委常委会上,孙春兰书记再次明确,今年省本级财政超收的35亿元中,25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福建各地为何在民生方面越来越舍得投入?观念变了。观念缘何会变?考核体系变了。

  从以GDP论英雄,到提出“四比”,2011年起,福建改了“考题”,对于发展的理解越来越深化:经济要发展,但山仍然要青、水仍然要绿、群众对幸福的感受一定要更直观、更触手可及。

  为此,福建省发改委将58个县(市),分为经济较发达的9个、中等发展水平的29个、一般发展水平的20个,并按不同层次、不同条件,逐一量身定做好了从产业扶持、简政放权、扩权强县到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同时,明确要求各地要完善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内因叠加外力,福建县域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11县域经济评价年度内,全省58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2.13亿元,占全省54.4%;地方财政收入388.67亿元,占3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65.23亿元,占54%,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或接近全省的一半。 

  潮涌八闽,风起东南。海西战略之下的福建,志怀高远,眼界更宽,正意气风发地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逐浪追风,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