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狗有关的最新电影:一位华裔男孩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0:25:07

一位华裔男孩的故事 (1-引子)

 

 大学的申请过程对每一个优秀的美国中学生来讲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对未来的期望不同,或是经济条件不同,并不是每一个美国学生都会认真准备上大学的事宜。下面,让我来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给那些想进入常青藤大学的学生一点参考和启发。

美国的一千八百所可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基本上是独立招生;甚至,招生的条件,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申请大学的过程确是大同小异。本章的主人公是位三岁来美国的华人男孩。他在美国接受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2004年9月,十七岁,就读美国最著名的一所大学。有一点,我总是希望能够说清楚:在美国,并不像中国那样,不计三七二十一,只要将孩子塞进大学,甚至,越有名的大学越好。美国的中学生挑选大学,往往首先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然后是量力(经济能力、学习能力)而为。中国的家长和学生一下子很难明白美国人为什么不想尽办法进入名校。如果我告诉您为什么,您可能会骂我:“站着说话,不腰痛。”为了少挨骂,还是请您自己慢慢体会吧。

在此,我们称我们的主人公为“吉米”。吉米是英文Jimmy的译音。吉米的成长道路、教育过程,不乏一些个人的特殊经历:充满运气与偶然因素。比如说,他得到许多外界的帮助,他就读美国最好的私立中学。这些也许都是无法复制的特殊性。但是为了能够全面的说明问题,我们在此还是如实地讲述了吉米的故事。希望您会从中了解到一些进入常青藤大学的共同原则。

1987年的正月,吉米出生于中国东北的一座中等城市。1990年初,三岁的吉米,随母亲来美国与早来三个月的父亲团聚。从此他们全家就生活在美国。吉米上大学前的生活几乎都是在纽约度过的。现在,他身高一米八十四公分,体重八十公斤。方方正正的国字脸,细长的眼睛,走到那里,人们都会一眼认出他是一位华人。按中国人的说法,他是个“傻大个儿”。因为他不会读中文、也不会写中文。斗大的中文字也就认那么一两箩筐而已。好在他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基本上听、说汉语(普通话)没有问题。为此,吉米在中国旅游,时常闹出一些笑话。一次,在他八岁那年,在北京街头。高高大大的吉米突然转过身来对妈妈说:“妈妈,我认识那个字。”妈妈顺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哪个字呀?”“就是那个 “大” 字吗!”吉米骄傲的看着妈妈说。妈妈回以微笑表示鼓励,顺手将他搂在怀里,以遮挡来自四方投向吉米那同情的目光。

尽管如此,他的大学同学,都认为他不像是美国长大的华人。因为,在外族裔眼里,华裔的孩子应该是比较温顺老实。或者,应该说:患有少数族裔综合症才对。而他非常活跃,经常组织学生活动,花在功课之外项目的时间比较多。 (待续...)

四岁那年,因为东北人的遗传基因,吉米长得高高大大。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父母带吉米到纽约下城炮台公园(Battery Park)游玩。炮台公园在曼哈顿半岛的最南端。如果站在岸边,面向大西洋,可以看见两三英里远,一尊巨大的铜像,及其如同铜像底座般的小岛。那尊铜像便是赫赫有名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小岛象是沾了自由女神像的光,被命名为自由岛(Liberty Island)。自从荷兰人从印地安人那里知道曼哈顿这个半岛的名字,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时光了。然而,这尊一百一十多年前,才由法国人送来的铜像,竟有后来居上之嫌;成为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倍受世人的尊崇。到美国不看自由女神,就好像没有到过,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当然,也有例外,有些喜欢钱财的人,没到华尔街,会有同样的感觉。

那天,父母早早带着吉米来到公园的码头,打算乘船到自由岛,就近一睹女神的芳容。吉米指着自由女神像:“呀!,她举着的冰淇凌,好大个儿!”尽管,他的表情、声音也许比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更加激动,可周围的白脸蛋、黑面孔还以为吉米是一位早熟的神童,那么小就那么崇尚自由。

确实,现代人也许是太崇尚自由了,夏天,大街小巷卖的蛋塔冰淇凌与自由女神像高高举着的火把真的是一模一样;不同的只是大小而已。反而,原始的“火把”在生活上灭绝了。吉米的父母也许都没有在生活上见过真正的火把。吉米把那柄几十米长的“火把”认作是冰淇凌,有什么不对吗?孩子的观察是生活的、自然的和直觉的。难道不是吗?反而是我们大人,将一个活生生的冰淇凌想象成一个从没有见过的火把。(待续...)

“冰淇凌”事之后不久,那年九月,妈妈意识到:该将孩子送去上学前班(Kindergarten)了。原本,美国孩子五岁方可上学前班。妈妈说了一堆好话,加上吉米比同龄的孩子的高出半头、圆那么一圈,好象很容易就被学校接受了。那是纽约皇后区PS60小学。PS是英文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的缩写。PS60位于武德海文(Woodhaven)镇,离JFK飞机场不远,属于低收入区。虽然,吉米比别的孩子高大,年岁却小一些。好在美国的公立学前教育更强调室外活动,学习自然不是那么紧张。后来,吉米也就在PS60读小学了。

吉米在PS60上完小学二年级。那段时光,吉米花在室外的时间非常多,也经常随父母到各地旅游。他们一家先后到过佛罗里达州(Florida)奥兰多市(Orlando)的迪斯尼乐园(Disney World),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等等地方。周末,自然是在纽约周围的公园、名胜、古迹、海滨游来逛去。

纽约的公立学校每年都有统一考试。各区也会按照统考的成绩,选出一个天才班(Gift programs)。上三年级前,由于吉米考试成绩不错。老师鼓励吉米的父母为他申请天才班。母亲自然很高兴地为他申请了所谓的天才班。刚好距离吉米家并不太远的PS56有一个学区的天才班。结果,吉米便是天才班的学生了。

美国其他族裔的学生和家长对于是否上特殊班级并不是那么热衷。天才班的学业要比普通班级重一些。当然,与中国孩子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刚刚参加天才班的时候,吉米感到作业明显增加了。以前,放学后,吉米只需二十分钟就能完成作业,现在要花二个小时才能做完功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吉米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在天天地减少。三、四个月后,吉米只需三、四十分钟就能完成当天的作业。成绩也在一天天提高。考试的成绩常常是班级里最好的。老师对父母表示,吉米很有幽默感,学习也没有问题。一天,吉米放学,吃过晚饭后,跟妈妈说:“妈妈,我不要做第一。”妈妈不解:“你在说做什么第一?”“我做第二就好了,做第一太累。第二就好。” 当天晚上,吉米唠叨着他的“第二理论”上床睡觉。事后,吉米爸爸和妈妈常常背地里讨论第一第二的优缺点。吉米爸爸是典型的勇往直前型,上进心强。妈妈是温顺善良型,凡事不计较。检讨自己强烈的企图心带给自己的身心痛苦,吉米爸爸也认为:“也许吉米是对的”。难道人生只是为了经受各种苦难,饱受内心世界对崇高目标的渴望,废寝忘食、食不甘味地追求所谓的成功才是人生吗?如果,吉米不喜欢上名牌大学、不喜欢与人争名夺利,那又有什么不好呢?孩子应该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未来、有机会走自己的路。

吉米在所谓的天才班就读了三年,直到小学毕业。

按中国的标准,小学时期,吉米是太幸福了,每天也就是三四十分钟的作业。成绩也许不是第一。但是,他很活跃,有过无数欢声笑语。老师、同学都喜欢吉米。

其实,吉米的父母和其他华人家长是一样的:望子成龙。在吉米很小的时候,他们希望吉米能够子承父业,在科技方面能有所发展。所以家里堆积了许多各式各样幼儿的科技读物,镇里的图书馆的少儿图书也几乎被他和妈妈翻了个遍。

纽约有幼儿中文补习学校。可吉米一天中文课也没有上过。因为当妈妈问他:“周末是花一天去学中文呢?还是做些户外活动?”吉米选择了后者。父母虽然感到遗憾,但是并没有表示任何疑义。因为,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嘛!周末,天气许可的话,一家三口常常会到附近的森林公园散步、打网球、滑旱冰或是骑自行车。

话又说回来,在中国文化上,吉米虽然是“文盲”,但是吉米确可以用汉语思维。而许多华裔子女,到中文学校补习了十几年的中文,也只是认几个汉字而已,讲汉语时,是将英文翻译成汉语。那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讲个笑话:一位与吉米同龄的男生跟父亲说:“让我们一起去走狗,好吗?”父亲自然是百思才得其解。原来,英文“溜狗”是Walking dog。而Walking翻成汉语是“走”的意思,而不是溜。自然“溜狗”也就成了“走狗”。多少年过去了,吉米的父母反而认为,吉米当年没有去中文学校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或者说是“歪打正着”。因为,文化是思想、是思维、是无形的意识。有形的文字只是个媒介而已。现在,美国的汉语教育正在犯当年中国的英文教育同样的错误:弃本求末。将一个技能、一种工具,楞是抽象成了一门科学。(待续...)

小学四年级的冬天,一位上海来的女同学滑雪摔断了腿,从此以后,吉米便不去滑雪,父母也就只好不去滑雪。夏天,纽约的海边非常有魅力。吉米在大西洋里学会了游泳。有一个夏天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长岛市(Long Island)北部一个州立海边公园。那里不但海水深浅适度,而且没有浪。比起长岛南部的约翰海滩(Johns beach),北部的海滩更让吉米喜欢。长岛市与西面接壤的纽约市皇后区(Queens)共处同一个岛屿,西面与曼哈顿隔河(Eastern River)相望。那里有许多环境优美的海岸线,是纽约、甚至美国的一些名人、富翁、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的栖息地。

除了运动,吉米喜欢坐飞机出去旅游。尽管父亲不喜欢坐飞机,可是一家三口每年都会花半个月到各地跑一跑,看一看。从那时起,吉米常常说自己的照相技术是家里最棒的。

吉米小的时候,喜欢唱歌,后来声带变了,便不唱了。妈妈提了一两次,见他没有响应,也就作罢了。吉米的音乐天赋其实不错。辨别声音的能力非常出色。两岁时,便能纠正父母,楼下跑的是警车,不是“嘟啦……嘟啦”的救护车。可惜,由于父母在音乐上的知识有限。他音乐上的发展被一个意外事故给耽搁了。那是在小学二年级,吉米喜欢玩钢琴。妈妈一高兴便花了三个月的薪水买了一台新的南韩产的钢琴。前后学了有两年,后来的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华人女性。教学非常严格。吉米常常感到左右为难,总是受到批评。久而久之,吉米从不喜欢那位老师开始,逐渐失去了弹琴的欲望。十几年过去了,搬了两次家,那架钢琴仍是家里最贵重的摆设。

绘画是许多美国小孩子的最爱,孩子天真烂漫的想象会自然的流落在纸上。吉米也不例外。吉米在电脑上绘制出来的图像更是有模有样。后来上初中便一直很忙。绘画的天赋也就没有得到开发。

吉米喜欢体育运动。他参加过垒球队、足球队。他喜欢玩篮球、台球、网球、高尔夫球、骑自行车、滑旱冰、游泳。至今,吉米仍是健身房的常客。但是,由于基因的关系,他缺乏柔韧性和平衡感。所以,体育项目他没有办法达到专业的水平。

可能是因为爱动脑筋,赌博是他的强项。小学五年级时,吉米是他们PS56小学扑克牌24点游戏的冠军。24点游戏在美国也非常流行。玩法与中国的相同:四张扑克牌,大于十的牌算做一,玩者对这四张牌的点数施加各种算数运算(加、减、乘、除),能够先算出二十四者为胜。比如说:四张牌是A,Q,十,和二。 那么十加二为十二;A+Q为二(大于十的牌算做一)。然后, 二乘十二为二十四。有的时侯,会有几种算法。也会有算不出来的时候。这是个老少皆宜的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游戏是开发孩子对数字思维的好办法。

那年吉米并代表他们学校参加过皇后区的比赛。至今,他仍喜欢各种扑克游戏。吉米的天性在那次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了一次人生观的考验。当时,在比赛进行到中途的时候,吉米赢了十次,一个非洲裔孩子赢了二三次,另外,一个印度裔和一个欧洲裔孩子没有赢得任何一局。这时,吉米好像变了一个人,好像眼前的比赛与他无关。他的注意力不是在扑克牌上,而是不停地观看印度裔和欧洲裔孩子的表情,那份关切,好像在为好朋友鼓劲加油。比赛一场一场过去,那两个,先前不开胡的孩子,也偶有收获。剩下最后两场比赛的时候,吉米只领先那个非洲裔的孩子一场。当吉米意识到比赛快要结束的时候,非洲裔的孩子又赢一场。吉米忙将注意力转移回到比赛,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裁判员翻牌的右手。最后的决赛开始,非洲裔的孩子首先按牌,可是答案是错的。按照规矩,应该先让其他的孩子再答。可是,那个非洲裔的孩子不松手,不断地东猜西凑。这时候,裁判应该取消他的这场比赛,可是他接连不断、连珠炮似地给出答案,经过四五次的努力,最后终于找出了正确的答案。对于他的努力、他的拚搏,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比赛结束后,吉米告诉裁判员比赛不公平。裁判员也承认错误。可是比赛已经结束,不好再纠正重来。吉米事后跟父母说:他是因为看到另外两个孩子一分都没有,感觉是自己剥夺了他们的快乐,心里非常难过,所以,才停了下来,希望另外两个孩子也能赢上一场。那次比赛吉米,由于分散了注意力,虽然失去了一座奖杯。然而,他善良的心,在父母的心中,他赢得了一座更加美丽的奖杯。吉米的父母从那时便更加意识道:吉米的天性使他无法成为一名冷酷无情的竞争者。再考虑到身为少数族裔,将来吉米在像美国这样一个现实社会中,也许会妨碍他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他们只是祈求吉米能够幸福、生活快乐。 

电视,尤其是卡通片,如同可口可乐一样,伴随每个美国孩子成长。吉米自然也是一样。上大学的他,回到家,还常常看卡通,变的只是朗朗的笑声中,缺少了小孩子的那种情不自禁。

电视,电脑游戏。哇!不知花去他多少时光。

跳舞在高中时期是他的最爱,他是他们高中舞蹈俱乐部的创立者,也是该俱乐部的主席。

写诗也是他的一个强项。四年级时就在《Yang American》(美国青年一代)上发表大作。中学时常常到曼哈顿下城的诗社去读自己的作品。高中一年,在一本纽约地方性的学生诗辑上还发表过他的一首诗。高三时因为与回中国的旅游计划冲突,放弃了一次代表美国东部参加美国东西海岸诗歌朗诵比赛。在吉米看来,到中国游山玩水比得个冠军更有趣.

吉米的父母,在中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九十年代开始自行开发企业用电脑软体。由于创业艰难、繁忙,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刻意考虑吉米的培养计划。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是,吉米的父母并不是放任孩子、溺爱孩子。与其他华人孩子相比,吉米的高档玩具很少、奢侈物品也不多。并常常鼓励孩子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多尝试新鲜事物、多做室外运动。给孩子适当的机会,甚至是犯错误的机会。吉米上初中之后,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是在与父母充分讨论之后,自己决定的。(待续...)

1996年,小学五年级刚刚开学不久。放学后,吉米告诉父母,学校让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参加一个特殊的考试。考取的学生会在曼哈顿参加一个特殊的训练班。学期是十四个月:基本上是两个暑期及中间的每周三的下午和周六全天。一听是学习,母亲自然是同意。可是,固执己见的父亲断然拒绝了这个特殊的培训机会。认为这会剥夺孩子的课余生活,并且,也会影响到两个暑假的旅行计划。吉米好像也无所谓。那一年夏天,吉米的外公、外婆来到美国,外出旅游的机会更多,这件事情也就被遗忘了。

一年后,一天放学,吉米再次提出同样的事情。父母早已忘记了那个“曼哈顿特殊训练班”。看到吉米渴望的眼神。父亲煞有介事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训练班,要牺牲两个夏天,20多个周六,及周三的下午和晚上。其实,尽管父亲做过纽约大学的访问教授,对于什么“曼哈顿特殊训练班”所知甚少。当时,吉米家距曼哈顿单程也要一个多小时。吉米一看有希望,再加上母亲的鼓励,信心满满地表示自己不会半途而废。如果被录取,一定会坚持到底。看到他已经做了决定,既然如此,吉米的父亲虽然不大相信吉米的热情会坚持那么久,也只好顺其自然了。

在父母的陪同下,东奔西走,经过英文考试、数学考试、IQ测验、及面试。总算是过五关、斩六将,吉米在一万多名参试者中被录取,成为Prep for Prep第二十一期的学员。录取的名额是一百二十名。训练班的主办单位是纽约非常有名的非赢利机构Prep for Prep。英文prep是preparation的简写,是“准备,训练”的意思。英文for在这里是“为了”的意思。那么Prep for Prep直译就是“为了准备而准备”。还是省省吧。我们还是直接称呼这个了不起的组织为Prep for Prep的好,以免亵渎了她的崇高。

Prep for Prep训练班上课的第一天,拿回厚厚的一本本资料。吉米和吉米的父母,这时,才认识到事情的严肃性。Prep for Prep训练班为这些非凡的儿童准备了一份野心勃勃的计划:要在十四个月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在英文、和数学两科,将美国私立初中的全部精华灌输给他们。Prep for Prep训练班设有严格淘汰制度:三次旷课、四次考试不过者出局。

事后,父母才知道,吉米所在的天才班同学有一名华裔女生在上一年被二十期Prep for Prep录取。这一年,也只有吉米和低他一年的另外一位印度裔孩子被录取。看来,吉米是比同班同学晚了一年参加Prep for Prep的训练班。通过这件事,吉米的父亲更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一生有时会被一个决定彻底改变。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做出决定容易、争抢功劳积极、承担后果麻烦、纠正错误更加困难。因为荣誉、功劳,想抓也抓不住,很快就消失了;可是,后果、错误,想忘也忘不掉,往往像是一条恶心虫,在内心深处,不时醒来,蚕食你的心。(待续...)

九八年,吉米家又一次搬迁。这次,是为了吉米而搬到皇后区的海弯镇(Bayside)。当时吉米的父母,在曼哈顿中城,开设了一家电脑软体开发公司CompuMent。

海弯镇的初中,皇后区168初中属26学区,是皇后区最好的学校之一。华人占40%,是第一大族裔。吉米也不轻松,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要去Prep for Prep接受英语、数学、领导能力等方面的严格训练。(待续...)

尽管吉米是独生子,可是,妈妈从小就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吉米自己的事情,父母也会尽可能让他自己负责。有时,明明知道,吉米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父母仍是坚定地接受这个错误决定及可能的后果。

一次,父亲发现吉米将一辆新买的自行车锁在楼下路旁的护栏上。便告诉吉米,可能会有丢失的危险。吉米却不以为然。结果,三天后,父亲下班,回到家,在楼下没看到自行车。还以为是吉米听从了劝告将自行车拿进楼里。一进门还没来得及表扬吉米。妈妈就阻止了爸爸,告诉他自行车被盗了。吉米的父母尽可能避免为孩子做决定。常常只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吉米自己去思考、做决定。他们认为,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可以不犯错误。但那只是延迟孩子犯错误的时间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孩子只有在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才会成长;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自我完善的,良好的训练,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是成长的阳光。(待续...)

Prep for Prep训练这些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吉米的父母,开始的时候也是持怀疑的心态。事情过去许多年了,现在,吉米的父母只是想能够向Prep for Prep那些老师一样,为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出一份力,让他们也有机会得到最好的教育。Prep for Prep是一个非赢利的组织,是盖瑞-赛门(Gary Salmon)先生在1978年建立。赛门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有一颗非凡的爱心。为了能让普通人家的孩子像曼哈顿富人的孩子一样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赛门先生和他的老师一面精心策划教学方案,让孩子在英文和数学得到强化和提高。一面向企业,社会各界人士募捐,维持Prep for Prep的运作。在经过两个暑假,和其间周三的三小时和周六整天的严格训练后,送这些孩子进入纽约,也是美国,最好的私立学校接受初中及高中教育。Prep for Prep给予这些孩子的爱心比许多孩子的家长更多。吉米的妈妈常说,那些母亲给予了这些孩子生命,Prep for Prep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提高智慧和接受光明的机会。

那些百里挑一的孩子,以往父母是在后面千叮咛万嘱咐,唠唠叨叨让他们学习。可是,孩子最常用的一句:“我已经是最好的了,您还要我学什么!”便将父母打发了。在Prep for Prep那一年多的日子里,每个学生晚上回家前都会与老师拥抱,互道晚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也不用父母再费口舌。Prep for Prep带给他们的是新的挑战、生机和未来。吉米自然和其他孩子一样。心系Prep for Prep的学习、郊外旅游、大学访问、领导能力训练等等活动。

曼哈顿是纽约市中心,东西方向不过十几条街道,南北不足两百条街。三十街以下的曼哈顿,被称之为下城;七十街以上称之为上城;中间,自然是中城了。Prep for Prep的补习地点是在上城九十街。搬家前,吉米家住在纽约市的皇后区东北角的武德海文。从那去Prep for Prep要花一个半小时;首先是穿越皇后区、跨过相隔的东河进入曼哈顿的下城;然后一路北上,经过中城,抵达上城。通常,吉米都是自己坐地铁、公交去,父母晚上再接他回家。回家的路上,他一定是上车便睡。看在父母的眼里,真是心痛。不知这孩子是不是忘掉了“做第二”的理论。还是因为做第二也不那么容易!后来,搬家到海湾区,公交更不方便,就只好由家长自己开车接送、或是叫计程车,就是“打的”。

到Prep for Prep去学习,那份辛苦,看得出吉米也是咬牙坚持。尽管家人为此也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可是对比Prep for Prep的老师,满心的感恩与惭愧。(待续...)

一位华裔男孩的故事(9-自由的代价)

艰辛日子一天天过去,十一岁的吉米已经有妈妈一般高大。与Prep for Prep的感情也是更加深厚。其间,Prep for Prep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对吉米有一点点的影响。一位华裔女孩同时被哈佛(Harvard)和宾大(University of Pensylvinia,简称Upenn)录取。她是Prep for Prep十六期的学生,就读于纽约最好的私立女子高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位女孩倾向于选择宾大,而拒绝哈佛。家长和Prep for Prep当然是齐声反对。可能给这位女孩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她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学校。事情闹得风言风语。吉米也认为是Prep for Prep干涉了那位同学的自由。从此以后,Prep for Prep对孩子的重大决定,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美国,孩子的事,由他们自己做主。这是典型的美国文化:“我的事情我说了算!” (待续...)

2008-02-24 09:30

七年级,初一,吉米在参加Prep for Prep学习班的同时,在海弯镇(Bayside)158初中天才班以优异成绩结束。

上一世纪的最后一年的三月份,十四个月的Prep for Prep特殊训练就要结束了。有三十来个孩子在自愿和不自愿的情况下,没能坚持到最后。吉米在Prep for Prep的成绩名列前茅。在Prep for Prep推荐和指导下,开始参观、选择私立学校。

美国私立中小学校,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与美国私立大学一脉相承。每年,华尔街日报对私立中小学校都有排名。美国前十名最好的私立中小学多数集中在纽约市。由于名额有限,并不是有钱,就能进入这些精英学校。想要在初中进入这些优秀的学校,竞争非常激烈。高中时期,几乎是没有可能进入这些学校。当然,每年两万五千美元的学费,一般家庭也是负担不起。如果不计饮食起居费用,哈佛大学的学费也只有两万三千美元而已。

相对而言,美国公立中小学饱受各界的批评。1983年,美国政府资助一家研究机构,对于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教育,做了一个调查。那份调查报告就是赫赫有名的《一个危险中的国家》(A Nation At Risk)。从题目您就会看出来,美国的有识之士的确不凡,那么早就发现美国的公立教育之差劲将危害到国家的未来。

1987年,前布什总统,在竞选时的一句话,可能对他成为美国总统没什么帮助,但是那句话却让他只做了一届总统,没能连任。那便是在说道“永不加赋”时:“Read my lips!”直译是:“读我的嘴唇。”意思是说:“说到做到。”其实,对我这个书生而言,当时他真正的大话是他在谈到教育改革时,吹嘘:在他的任期内,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为世界一流。并在1990年在国会通过了一项议案:《2000年目标-教育美国》(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CT)。议案中信誓旦旦地制定了一系列条款,以保证在下一世纪前,使美国的公立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十来年过去了,克林顿也嚷嚷一通,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现任布什总统干脆放弃了公立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改为提倡联邦政府资助私立学校,让私立学校能够接纳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穷人孩子也能进入私立学校。结果,优秀的私立学校不感兴趣;老百姓更加感到是被出卖了。因为,毕竟大多数孩子还是要就读公立学校。可能,现任总统布什有着一棵国际超级爱心。他对于让伊拉克人获得“民主”的热忱超过了关心美国千百万儿童的教育。

纽约有十几所美国最好的私立学校。学校的历史悠久,学生进入常青藤大学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学校。私立学校除了有位置不同、大小之分,还分成:男生学校、女生学校、男女混校;又有住宿学校和非住宿学校之别。学校的学费倒是相差不大。

为了挑选私立学校,许多家长斤斤计较。Prep for Prep除了提供优质的训练项目,还要为近一百名孩子找到接受的私立学校,的确是非常繁重的任务。虽然,没有哈利-波特电影中的分院帽,分配的过程可谓是精彩万分。

因为吉米晚到Prep for Prep一年,情况比较特殊。其他的孩子到私立学校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而吉米是要直接进入初中二年级,困难的程度也会更大些。吉米及吉米的父母,当然希望吉米能够进入最好的学校。吉米的父母与Prep for Prep充分合作,对于吉米去哪一所学校并没有什么坚持,完全由吉米自己来决定。在Prep for Prep的工作之下,父母陪同吉米走访了纽约所有的著名私立学校;填写各式各样的表格。最后,与三家私立学校进行了第二轮的直接交流。 (待续...)

一番程序与等待之后,八年级,也就是初中二年级,吉米进入了美国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可利贞学校(Collegiate School, www.collegiateschool.org, 2007年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世界最佳私立学校)。可利贞是美国最古老的学校,是由最先移民到曼哈顿的荷兰人在1628年建立的。比哈佛还早八年存在于美洲大陆。那时,美国并不存在。现在可利贞是美国最好的男生学校。可利贞学校位于曼哈顿的八十四街的西面,再西面一条街便是哈德逊(Hudson)河畔;东面与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相隔有两三条街道。

那是1999年9月,吉米开始了他私立学校的生活。在经费、师资、课程、设备各方面,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都无法相比,教育的质量确有明显不同。可利贞的学生多是极为富裕家庭子弟。读这样私立学校的学费与读私立大学相差无几。当听说某学生上个周末带着同学到巴黎过生日,一点也不用惊讶。同样,某同学的老爸找到一个十八岁的女朋友,您也不要大惊小怪。当然,许多名门贵族出身的学生并不都是那么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架势。吉米为人温和,与各类家庭出身的孩子都相处得来。经历了半年左右,吉米逐渐适应了私立学校的环境。

初中二年级,吉米的学习成绩在B+,A-之间。父母看到吉米所付出的努力,心里在想:“看来,做第二也不那么轻松。”其实,对于吉米能够完成Prep for Prep的训练项目,父母已经为他感到无比骄傲。在美国最好的私立学校,表面上,学生有说有笑,非常愉快,实际上,竞争非常激烈。吉米能够以一个中上等的成绩毕业,作为家长已经心满意足。要不是因为有Prep for Prep打下的坚实基础,结果真是不敢想象。那一年的暑假,吉米参加了“野外生存训练班”。训练的内容是他们十几个学生和一位老师到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山,翻山越岭,在野外生活七天。父母整天提心吊胆。结果,吉米毫发无损地回来了。事后,吉米告诉父母,在翻越几十英尺高的一座峭壁时,吓个半死;一次轮到他做晚饭,没有水。四处打转,找了两个小时,才找到个小山泉;晚间,满天的星星,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星星在天上,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有办法洗澡,备用的内衣用完了,只好翻过来用。说者轻松潇洒,听者心惊肉跳。(待续...)

  分享到搜狐微博两千年八月,吉米家迁移到新泽西州(New Jersey)的爱迪生(Edison)市。距离曼哈顿有30英里(相当于48公里)。对的,您也许猜测的不错,这爱迪生市是美国伟大发明家爱迪生(Edison)的故乡。爱迪生纪念碑坐落在小镇的一个安静的小公园里。在那里,爱迪生做过雷电实验。每年,会有为数不多的科技爱好者或游人到那里看看。现在在美国,爱迪生的大名怕是远远不及姚明。可是,二十年以后,人们会不知姚明为何许人也(当然少数华裔美国人也许还会,这里本人全无贬低这位世界顶尖级篮球中峰的意思);但是,爱迪生的名字会永远在那里闪烁。(待续...)标签: 教育  初三  华裔  分类: 美国大学申请 2008-02-27 15:37吉米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坐新泽西捷运局火车到曼哈顿,再转程地铁一号或九号向上城方向到84街。单程要一个半小时。无论早晨,还是晚上,吉米上了车,只要是能够找到座位,他常常是倒头便睡。奇怪的是,也没有发生过几次睡过站。吉米家距离火车站有5公里左右。每天早、晚,由父亲开车到火车站接送。吉米常常和妈妈一起上下班,坐同一辆火车。

电视、电脑和快节奏的音乐是吉米从小就习惯的生活必需品。九年级,初三,作业明显增加。看电视的时间虽然减少了,电脑和他的大脑却是每天晚上忙个不停:一边在电脑上玩游戏、朋友网上聊天、听着音乐或讲着电话,同时双手敲打键盘如飞做着作业。吉米的父母知道,吉米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兴趣。如果,为了他的学习,剥夺了他听音乐、玩电脑或与朋友聊天的权利,那么他的学习也就结束了。他每夜一般是忙到半夜,一点钟上床睡觉。父母能做的就是,除非特殊情况,让他务必在一点钟以前睡觉。(待续...)

  2001年6月,初中就要结束了。吉米那一年正好在学校有选修生物课。顺便,也就参加了SATII(SAT二)生物科目的考试, 成绩是790分。SATII的满分是800分,或多或少,这个成绩对于吉米后来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准备SAT、及SATII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美国人,甚至学校也同样认为:SAT及SATII考试不那么重要。个别人更是拖拖拉拉,等到后来,不得不匆匆忙忙赶着考试SAT及SAII。在美国,SAT、SATII一年有七次考试。什么时间考,考哪一科目非常讲究。安排得当,那效果绝对可以称其为事半功倍。吉米的安排,后来过于拥挤,花了许多冤枉工夫。

初三,在渐渐加重的学业中结束。九年级吉米的成绩是三个A-,两个A和一个B+。上了私立学校之后,吉米不时回去参加Prep for Prep的各种活动。Prep for Prep的辅导员也会请他们出去吃晚饭,同时给他们出些主意,帮助解决一些在学校遇到的小问题。

2001年,初中结束的那年夏天,吉米去了墨西哥。去学西班牙语。学习西班牙文让吉米吃了不少苦头。原本,在公立学校,吉米学的外语是拉丁文。到可利贞才改学西班牙文。同学中多数都是从小学开始学习西班牙文的。吉米在西班牙文的课上花了许多心力。至今,吉米在大学仍然还在学习西班牙文。可是,吉米认为,他的汉语比他的西班牙语好得多。而他一天中文没学过。奇怪吗?(待续...)  吉米的父母,对于吉米和他的学习,已经是非常地骄傲。没想到,高中才刚刚开始,吉米竟然跟妈妈说,请妈妈帮忙。他要妈妈帮他的方式是:在他没有完成作业前,不让他玩游戏,不准他在网上聊天或讲起没完没了的电话。当然,妈妈欣然接受任务。在执行任务时父亲会比较宽大,酌情处理。妈妈则是一丝不苟。吉米后来,时常很无奈:后悔赋予妈妈那样一个绝对的“权力”。

吉米的这一决定,让父亲感到意外。背地里,父亲常对母亲夸奖吉米聪明、善良。但是也说,生长的环境太过安逸,使吉米缺乏野心,做事情完全是凭兴趣,难以长久。相反,父亲背负着家庭的历史包袱、经济负担,以及报效祖国的压力。一步步走来,这么多年,自己艰辛不算,还连累家人。在这样复杂感情支配下,父亲对吉米的教育更是以平常心看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学习上、在特殊爱好方面,从没有强迫过吉米什么。吉米也是今天玩一样,明天又捡起另一件。受同学的影响多于家长的建议。在学业上,吉米完成Prep for Prep的训练,能够进入美国最好的男生私立学校已经算是非常运气了。没想到,突然之间,反倒在学业上越发来劲了。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动机让父亲放心不下。如果,吉米仅仅是对学习抱有兴趣、想多学知识,那倒没有什么了不得。就怕他决心与其他的同学一争高下,对著名大学抱有什么企图。作为学生,凭吉米的聪明才智,只要他能专心些,在学业上有所突破倒也不难。但是,想进入哈佛、耶鲁等知名学府光靠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华裔男生,要想进入哈佛、耶鲁等知名学府,那更是一件艰难的任务,不是三天五天的新鲜,也不是几个月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今后三年的日日夜夜。除了自己的努力、自身的运气、家庭的支持、学校的能力都可能是重要的因素,竞争远远超出了可利贞学校的范围。像吉米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如果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受到的伤害可能会是终生难以愈合。吉米父母的心情真是喜忧参半,暗中决定,如果吉米来真的,他们会尽其所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更要注意,万一有什么闪失,不要让吉米受到任何精神上的伤害。吉米的父母最不欣赏个别华裔孩子的父母,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强迫孩子接受所谓的培养。无论动机如何、结果如何,这种专制的家长权威都是不可取的。更何况,强制的手段忽略了孩子的愿望,往往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精神上的伤害虽然看不到,其结果反而比在运动场上弄个断胳膊断腿更为严重。因为,精神上的创伤可能使一个人一生生活在黑暗中而不能自拔。

美国中学教育的一个最大优点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及独立思维。吉米的课程项目作业非常丰富。其中包括:研究论文、读书评论、实验报告、科学技术设计、艺术创作等等。当然,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作业也是少不掉的。

在高中初始,吉米学习专心致志,没有明显的问题。尽管,竞争非常激烈。富裕家庭的孩子,不但享受私立学校的优质教育,家里还可能请有家教。许多其他族裔的小孩,在智力上、学习上,也是非常优秀、刻苦努力。但是,靠着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对吉米来讲,课堂的学习或是书面作业不是问题。他的麻烦是课堂之外的其它领域。其中“领导能力”就是少数族裔的软肋。学校的学生领袖都是由那些从小在可利贞的孩子占据。要想上名牌大学,只是学习好是绝对不够的,课外的活动、特殊才艺、领导能力、家庭因素、校外的活动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吉米的中产阶级家庭背景,对于大学来说,平淡无奇,一点戏剧性都没有。作为华裔,好像脑门上都写着电脑程序。华裔只能在科学技术上表现出色。而吉米偏偏喜欢的是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等欧洲裔、犹太裔的传统领域。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吉米的父亲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吉米还是不是那个三心二意,输掉24点扑克游戏比赛的吉米。

假如吉米不是亚裔,按照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尽管,进入不了哈佛,进入其他最好的前几名大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作为亚裔,要想进入常青藤学校,吉米必须表现出学习之外的才能;某种特殊的天赋:运动、音乐、文学等;要么特殊的领导能力。两者兼而有之更好。对于吉米来说,特殊天赋是“多而不专,”等于零。只好考虑后者。Prep for Prep的领导能力训练,使得原本就非常活跃的吉米并不怕竞争,并不缺少领导能力。但是,由于加入私立学校比较晚,又是华裔。看来,竞选学生会的职务怕是不可能。要是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那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按提前申请日期03年11月1日计算,距离申报大学还有26个月:为了挖掘自身的潜力,寻找特殊才能,吉米动了许多脑筋。一度参加学校的摔跤队。希望能靠自己的力气扳回一城。那段日子,他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有一次,他摔倒在地,两眼冒金星,两个小时后视力仍然模糊。他很快意识到,在体育项目上,是没有指望能够挖掘出足够的特殊天赋。

然后,他只能考虑在领导能力及社会活动方面有所突破。首先,他争取到一些小角色,如校报的摄影编辑等等。不久,吉米拿到戏剧表演中一个重要位置。吉米对于表演话剧非常着迷。戏剧表演课的老师对于吉米的表演才能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好长一段时间,每周三、五放学都要去排练话剧。

不敢想象,吉米在那么忙的日程上,竟然在可利贞创立了一个舞蹈俱乐部,并担任该俱乐部的主席。此时,距离申报大学还有23个月。舞蹈俱乐部获得同学和学校的认可和支持。成功的快乐,让吉米热情洋溢。不久,又与亚裔同学一道,成立了亚裔文化俱乐部,向全校各族裔学生开放。亚裔文化俱乐部的宗旨是介绍、交流亚洲文化。吉米是该俱乐部的共同主席。为了把他的俱乐部办得有一番声色,吉米除了从学校申请经费之外,也常常要从“社会”筹集经费,吉米妈妈常常是自掏腰包,买些中国水饺之类的食物,让孩子们在校内卖。后来,这个活动变成可利贞的一个保留项目。可利贞“雷锋”又特别多。一个水饺竟要半个美元,还排队买。

说到经商,吉米的能力在可利贞就只能排在后面了。他的一位华裔同学,自己建立一个网站,组织一批业余好手,为人装电脑软件;每个月可以赚两千美元。另外一位更是胆大妄为,竟然在学校兜售毒品。当然,难逃被开除的命运。

到此为止,吉米的表现,已经让老师、同学、父母眼花缭乱。可是,吉米好象并没有适可而止的意思。除了校内的活动,吉米还参加Prep for Prep的领导能力培训项目。到纽约下城的诗歌俱乐部参加诗歌朗读会。其实,吉米的父亲知道,吉米只是打着提高领导能力的幌子,到外面去玩而已。

吉米在纽约长大,自认为是纽约人。纽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吉米课外的活动也是很多。星期五的晚上,常常会去参加其它私立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舞会、聚会。看电影、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等等活动更是琳琅满目。父母常常要半夜进城接他回家。这样的孩子也只能有一个,多了可就要命了。

高一其间,吉米参加全国范围的PSAT考试。从没见他做什么准备,可吉米进入了全国最后优胜者名单(Final List),获得优异奖学金(Merit Scholarship)。这个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绩。美国名牌大学会对这些优胜者非常关注。因为,基本上,孩子不会花力气去准备PSAT的考试。那末,其成绩更能反映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事后,吉米父母,在朋友的羡慕之下,才知道PSAT的重要性。在两百万同龄学生中,进入“全国最后优胜者名单”只有三四千名而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吉米的父母虽然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是,与大城市来的朋友相比,显然是先天不足,缺少大城市那种竞争意识。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刻意追求什么。也许正是这种信任与合作,使得吉米与父母关系融洽。为此,母亲与吉米常常争抢功劳:母亲说是因为她对吉米好才使得家庭和睦;吉米说是因为自己懂事,才没有与父母关系紧张。这场世纪大争论持续了好几年。

高中第一年,吉米参加了SATII历史科目的考试,得了770分。SATII每个科目的考试满分是800分。能够得到这样好的成绩,不单增加了吉米的信心,也让吉米的父母看到了希望。这时候,距离申请大学还有十七个月。

高一学业繁忙,又要排练话剧。学期结束的时候,吉米参与表演的话剧演出非常成功。同时舞蹈俱乐部、亚洲文化俱乐部的活动也是有声有色。话剧表演结束不久,吉米开始参加亚裔孩子在纽约大学搞的亚裔中学生学生联盟Apaya(Apaya是Asian Pacific American Youth Alliance的缩写)。每个周三,五晚上都去活动。渐渐成为该组织的活跃分子。其实,吉米深刻体会到自己是华人的背景。他常常在不自觉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化优越感。好在他为人非常温和,口德又好,所以朋友还蛮多的。

可利贞的高中课程,除一些必修课程之外,和大学一样,有一些高难度的任选课程。同学之间,几乎没有两个上完全同样的课程。所以,学校对学生不做严格的排名。高一,吉米是以年级前三名的成绩结束。各科成绩不是A也是A-。由于,吉米比同学小一岁,每天路上比别人多花两个小时,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能得到这样的成绩,父母为他感到自豪。其实,更让父母高兴的是:吉米做这些努力并非简简单单是为了上著名大学,更不是为了谁。吉米的一切努力是他自己的决定、自己的愿望。他希望能够在学习和其它领域有一番作为,他充满活力和信心去努力这么做了。就这么简单。

2002年,高中一年结束的那个夏天,吉米参加了一个国际交流活动,去了西班牙(Spain)的巴塞罗娜(Barcelona)。在那住了三十五天,单独在一个普通的西班牙人家庭居住。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对于吉米也是学习西班牙文的好机会。吉米在异国他乡发现有一家中餐馆,生意还不错。由于在哪儿很少出现华人,开饭店的同胞显然是对家乡特别的怀念,见到他这个“中国制造”异乎寻常的热情。纽约长大的吉米,喜欢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华裔背景有强烈的认同感。当吉米的父母听到他讲述他在巴塞罗娜遇到那家华人的故事时,落泪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使他们对于七八千英里之外,未曾谋面的这位同胞充满关心。(待续...)

一位华裔男孩的故事(16-高二 还有十四个月申报大学)

   

高中二年级,在2002年9月开始。吉米选择了西班牙语课、数学、美国历史、英文写作及英文文学等课程。在2003年10月以前,他要做的事项排得满满的,几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l        考SAT;包括:数学和英语两部分;

l        考SATII;化学、数学I、写作;

l        大学访问;到七至八所大学去参观,并在每一所大学住上一晚上;

l        学习成绩;必须是A,至少是A-;

l        组织舞蹈俱乐部和亚州文化俱乐部的活动;

l        参加诗歌俱乐部,和Apaya的活动;

l        寒暑假期打工100小时。

SAT是美国大学录取时的一个参考因素。由于,美国人口在过去二十年里增加了近一亿人,从两亿增到近三亿。而著名大学的招生人数并没有明显地增加,分到各个族裔的名额非常有限。为了进入著名大学,尤其是亚洲人,补习SAT的风气越来越重。自然而然,大学对学生的SAT成绩的期望也在增加。SAT成绩不是大学录取参考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且,著名大学并不以SAT的多少论英雄。但是,SAT是绝对缺少不得。对华人来说:SAT不但不可缺少,而且,分数少都不行。如果有人说: SAT成绩无所谓,我劝您千万不要相信。SAT对于美国西语裔、非洲裔,甚至白人都可能无所谓,(其实,也是越来越竞争),华人孩子各个成绩卓著,分数高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指标。

一天,吉米的父亲问他是否应该也去参加SAT的补习班。吉米说:“让我先参加一次考试,如果成绩不好,再去补习不迟。”尽管,父母相信吉米的能力;可是考试前,母亲还是建议他参加了一个非常短暂的SAT考试辅导。共八次,二十个小时左右的辅导课程。SAT,又称SATI,那时SAT考试内容包括数学、和英文两部分,各800分,总分是1600分。在高二快要结束的时候,2003年4月,吉米参加了SAT的考试,成绩是1580分;英文是满分800,数学是780分。吉米的SAT、SATII考试成绩可能是那一届可利贞最高的。一个月后,又参加了SATII写作科目考试,成绩是790分。尽管在此之前,吉米也参加了SATII数学(760分)、和化学科目(740分)的考试,因为吉米希望将来在大学主修文科,所以理科的SATII考试仅仅是个备份而已,根本不会用来申请大学。更何况,申请大学最多三科SATII成绩就足够了。所以,事后看来,吉米的许多努力,其实是没有多大必要。

吉米的SAT成绩如下:

l        SAT 1580分(03年4月,英文800分;数学780分);

l        SATII历史770分(02年5月)*;

l        SATII写作790分(03年5月);

l        SATII数学一 760分(02年12月);

l        SATII化学 740分(02年12月);

l        SATII生物790分(01年6月)*。

*SATII历史和生物是在高二前考完的。

SATII的各科满分是800分。吉米的SATII成绩也是相当令人满意。有了成绩斐然的SAT和SATII成绩,只是完成了众多申报大学的准备工作中的一项。距离申报大学不足六个月。到目前为止,吉米参加了PSAT、SAT、五科SATII的考试。

可利贞人才济济,可以说汇集了一批纽约地区最好的富家子弟。吉米不但完成了预定的SAT和SATII的考试。他的在校成绩几乎也是年级最好的。在疲惫不堪和心情快乐的气氛中,吉米结束了高二的生活。

吉米在学校的成绩如下:

音乐**                                    过;

体育**                                    过;

戏剧**                                    过;

英文                            A-;

历史                            A-;

西班牙                                    A;

微积分                                    A;

物理                            A。

**音乐,体育,戏剧只有“过”与“不过”之分。

吉米十一年级(高二),在可利贞能够拿到三个A和两个A-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当然,由于每个孩子上的课不同,所以没有办法说,吉米就是最好的。另外,自九年级起,吉米的成绩由A-、B+起逐渐到A、A-,一年比一年好。吉米的成绩是在不断地上升,说明他的能力还在不断地发挥出来。这绝对是大学招生人员希望看到的模式。除了学习成绩,他在戏剧、摄影、组织等方方面面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活力超越了一般的孩子,使他具备了迎接未来更加艰苦挑战的条件。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吉米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吉米的父母也感到那一学年成绩斐然,几乎,父母的生活也是围绕着吉米的日程表运行。

结束了高中二年级的学校生活,距离申报大学还有三个月,那一年的七月,吉米全家到英国的伦顿(London)、法国的巴黎(Paris)、和意大利的威尼斯(Venus)转了半个月。由于是自己组织的旅游,不受限制,一家三口充分享受得来不易的自由时光。优美的欧洲建筑、绘画、宫廷、城市、古迹在吉米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驱散了他一学年的劳累。

八九两月的大部分时间,吉米是在纽约市大法官办公室作暑期工。因为法律是他大学准备修的专业之一,所以能够有机会体验一下法律相关的工作,对他是至关重要的。在那六七个星期里,吉米帮助律师整理案情、查阅文件、走访监狱犯人,不亦乐乎。结束时,市长,麦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还在官邸为那些在他办公室工作的学生举行了个烤肉聚会。并与每个学生单独合影留念。无论您有钱与否,美国大学希望看到申请者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实实在在的人。所以,学生暑期工作是美国申报大学的一项内容。(待续...)

一位华裔男孩的故事(17-高三第一学期 决战时刻)

   吉米的高三(十二年级),在2003年9月初开始。

吉米的课程是:高级西班牙语、高级微积分二、高级欧洲历史、高级生物、英语自传创作、和毕业设计。之所以选择这么多课程,一是他喜欢这些课程,另外客观上,他希望证明他有能力在最后繁忙的一年,仍然能顺利完成非常繁重的高难度课程。其中前四门课是大学认可(AP)课程。

高三的日程表,一般只是前半学年紧张,后半学年“放羊”。吉米的前半年计划如下:

九月和十月,除上课外,继续参观大学;

十一月一日前寄出“提前申请或提前决定申请;”

十一月填写正常的申请;写短文;

十二月二十日前寄出所有其它正常申请。

按照吉米当时的情况,他的大学申请指导教师告诉吉米父母:“吉米的条件,可以申报任何一所大学。可是,无法保证一定能够进入最有名气的哈佛大学。”吉米的母亲,嘴上不说,可是心底还是有个愿望,希望儿子能够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吉米的父亲对于美国大学招生的原则和程序一清二楚。知道吉米的优势是自身条件优异。但是:“吉米是华裔;家庭不够富,也不够穷。”为什么华裔在美国进入好大学很难呢?这是个非常令华人难言的问题。美国六十年代通过一个“少数族裔保护法(Affirmative Action),”或称之为“平权法。”其中规定少数族裔(其实是指非洲裔)在受教学,政府就业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有一定的比例。结果,美国大学以此为借口,几乎是按人口比例来分配各民族的入学名额。也就是说,无论你学习多么好,无论你SAT如何高,无论你其它天赋如何,华人在著名大学的比例是有个无形的顶。华人的孩子竞争的对像不是白人、不是犹太人(算白人)、不是西语系人、更不是黑人、而是自己同族裔的人。所以,上著名大学,华裔的SAT分数比欧洲裔高几十分至一百分,比西语系或非洲裔高一百分以上。尽管如此,华人孩子在著名大学的比例仍在逐年增加。占总人口百分之三的华人,在著名大学本科学生中的比例已经接近百分之八。为什么富人的子弟能够上著名大学?答案比较简单。因为,富裕家庭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带来捐赠,另外少数名人的孩子本身是名人,可以为学校带来社会效应。例如:总统的女儿去了哪家大学,那家大学的名字自然会增加几百次出现在电视、报纸上的机会。为什么穷人家的子女也能上好大学?因为,穷人不可能花很多钱补习,能够学习好,那是真本领。另外,美国著名大学需要穷人的子弟去平衡富裕子女的比例。同时,照顾穷人本身也是一个戏剧性的题材,非常有可能为学校带来名誉上的利益。录取吉米只能给大学带来一份学费而已。其实,如果你比较过每年耶鲁学生学费的收入与开支的比例,你就会知道,美国著名大学根本不在乎那一份学费。

吉米前后去了两次哈佛、和耶鲁参观。一次是Prep for Prep安排的,另一次是可利贞安排的。普林斯顿及其他美国东部的一流大学,吉米也都有一一到访。比较而言,吉米比较中意耶鲁大学。认为,耶鲁学生活跃,校园内生活比较丰富多彩。相比,哈佛更加学术气。普林斯顿,他最不喜欢。他认为普林斯顿太局限于富裕白人影响,比哈佛还学术气。

其实,吉米的父母几乎不与他讨论他应该就读哪一所大学;甚至,连哪所大学哪些方面比较好,哪所大学哪些方面比较差之类的讨论都很少。一来,他们相信吉米自己有能力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二来,父母不想让“种族”、“贫富”之类的阴影种在吉米的心里,影响他的信心。父母只是一再强调:“吉米,你的命运、你的生活,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充分享受生命带给你的一切。”(待续…)

  

在高中最为紧张的时刻(距离申报大学时间-零),吉米,作为Apaya的骨干,与朋友们一道组织了有一千多人参加的“亚裔青年论坛”。获得空前成功。所谓领导能力(Leadership)不过如此吧。好在不是动荡年代,否则,组织上街游行示威,对父母而言,那可就不好玩了。

十月底吉米满怀希望地寄出了“提前申请”。申请的是耶鲁大学。等待的时日,父母尽可能找些轻松的话题。避免谈论上大学的事情。其中的用心良苦,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多少与吉米父亲特殊的经历有关。知道有时命运是会开一些玩笑。而这些偶然的变故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耶鲁的面试是由一位刚刚毕业的欧洲裔女性,在曼哈顿的一家饭店进行。吉米并不是非常欣赏那位女士的傲慢。

两周后,大学申请指导老师告诉吉米,准备申请其他大学。因为,耶鲁有可能会将他放在“延迟名单”(Waiting List)上。延迟名单又有人译为“等待名单”。是说,提前申请没有被录取,而要等待正常申请招生时再考虑。耶鲁大学从吉米的四名提前申请的同学中录取了三名,而将吉米放在等待名单上。这对吉米及可利贞都是不能接受的事实。为此,大学申请指导老师对耶鲁大学的招生负责人非常不满。他告诉耶鲁大学招生人员:“吉米是我今年手上最好的孩子。往年,你们总是抱怨将最好的孩子送给哈佛。吉米比其他孩子小一岁;每天,交通比别人多花两小时;功课成绩、SAT成绩、SATII成绩、PSAT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校内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均是表现出色。他人品也是无可挑剔……”辅导老师如数家珍地列出各项事实,来证明吉米是个潜力巨大的人才。可是,耶鲁大学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一位中年华裔女性,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并没有改变她的决定。后来,他的辅导老师告诉下一届的孩子:“吉米没有被耶鲁提前录取,是因为他家不够穷。”当然,辅导老师因为客气,没有说出另外半句:“他家也不够富。”

父亲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耶鲁没有提前录取吉米。父母知道,公平与否,这时并不重要。就像小学时,那场24点扑克牌比赛。过去的就要让他过去。人生的戏不能重演,必须要面对现实向前看。过份纠缠过去的事情会使人迷失人生方向。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吉米自尊心不要受到伤害,或者说,尽可能使其伤害的程度减到最小。母亲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跟他说:“吉米,我们知道你是可利贞学校最好的学生之一。你应当得到更好的待遇。现在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要让耶鲁知道,没有录取你是她的损失。”

一般情况下,学校不会鼓励优秀学生同时申请许多好学校。因为,如果一个大学收到来自同一高中的两份申请,那么相比之下,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就会相形失色。具体地说,同时与吉米申请的其他同学,都可能会因为吉米而失去吸引力。另外,如果一家大学录取了吉米,而吉米又不能接受这个录取。那就有可能妨碍了另一名可利贞的同学进入这家大学。吉米的大学申请辅导员,实在是被耶鲁的傲慢激怒了。告诉吉米:“我不在乎,你可以申请任何学校,申请几个都行。”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吉米每天晚上工作到两点钟,在大学申请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填写了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布朗(Brown)、达特茅斯(Dartmouth)、和杜克(Duke)大学的申请书。其实,心存仁厚的吉米还是尽可能避免申请太多一流的学校,以便留给其他的同学多一些进入一流学府的机会。(待续...)

一位华裔男孩的故事(19-面试)

   

常青藤大学几乎都要有面试。面试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考核制度。可是,大学对申请者的面试,如同中学生到大学去访问,去挑选大学一样,非常重要。你能到我这儿挑挑捡捡,就不行,我对你来个面试?玩笑。大学对申请者的面试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学教师、学校、同学的推荐信的验证。仅此而已。

吉米的面试有点让他飘飘然,信心大增。在到哈佛的访问期间,与哈佛的一位招生委员会成员面试。谈得还算投机。临了,那位老师告诉吉米:“如果,哈佛能有您这样的学生,那是哈佛的骄傲。”为了这句话,吉米当时几乎要后悔自己为什么看上了耶鲁。后来,在吉米申请哈佛之后,哈佛的校友在曼哈顿,一位知名的作家,又对吉米长达三个小时的面试。到后来,两人谈论起文学创作,侃侃而谈。

普林斯顿的面试也是耐人寻味。面试吉米的人问他,你有没有看过学校及老师给你的鉴定(推荐信)。吉米自然是告诉他,没有了;当然,事实也是如此。那位先生告诉吉米,有机会的话,看一看,能有那样一份评语,是人生的骄傲。(待续...)

 

等待是那么的折磨人。二月份。达特茅斯(Dartmouth),和杜克(Duke)相继发来录取通知书;布朗(Brown)打来电话承诺录取;送来各式各样小礼品;邀请吉米再去访问的信函;承诺更多的资助等等。为了使别人能够多些机会,吉米马上在电话上谢绝了布朗的录取。也告知杜克大学,他可能不会就读杜克。父母不断地提醒吉米,不管他最后去那一所大学,父母都为他感到骄傲。达特茅斯具有小哈佛之称,是美国贵族子弟最喜欢的大学之一。达特茅斯的同学会在全美势力庞大,相互关照的风气非常浓重。达特茅斯校园美丽、学生气质高贵、学校教育一流、财源茂盛,是多少孩子的梦中学府。杜克大学也是老牌美国大学。其实,吉米只是为了安全,才申请了布朗和杜克大学。布朗和达特茅斯一样,都是美国最老的名牌大学,是八所常青藤大学中的成员。

三月底,早春时节,丰收的果实比金秋还要丰盛。哈佛、普林斯顿及哥伦比亚也相继寄来录取通知书。几乎是在收到哈佛录取书的同时,面试吉米的那位作家打来电话,恭贺吉米被哈佛录取。所有吉米申请的大学,除被谢绝的布朗大学外,都向吉米发来了录取通知书。耶鲁也打来电话,询问吉米是否还有兴趣接受耶鲁的录取。当然,吉米不会再考虑耶鲁。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讲,这时候,拒绝耶鲁多少也能减轻些当初所受的屈辱。

选择大学往往是父子、母女反目的导火索。好在,吉米的母亲只能在背地里跟老公嘀嘀咕咕,她一直希望吉米能够进入哈佛。吉米也是花了一番心思。先后到哈佛和普林斯顿再度比较、体验。其实,在哈佛和普林斯顿之间,也没有什么好选择的。因为普林斯顿一直不是吉米的最爱。相比,哈佛更让他喜欢些。哥伦比亚、布朗、达特茅斯和杜克其实也都是美国一流的大学。只是哈佛与这些学校相比,各方面都要略胜一筹。

四月初,在曼哈顿中城的哈佛俱乐部(富丽堂皇的程度让人难以置信)举行录取同学晚会。其实是一次公关活动。是希望,被录取的同学能够选择哈佛而拒绝其它学校的诱惑。当然,并不是百分之一百会成功。一位非洲裔学生后来还是选择了加州的史丹福大学。

吉米接受哈佛的录取,让父母感到完成了一件心事。母亲尤为自豪。同时,感到自己老了,孩子都上了大学了。父亲更是感到欣慰。吉米成熟了,虽然没有了小时候,参加24点游戏比赛时的天真烂漫,但是多了一份青年人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态度。为了不影响吉米的学业,父亲放弃了许多生意上的机会。有许多事情,父亲希望吉米永远都不要知道。他不想让吉米的心中有任何歉疚。他只是希望吉米能够享受幸福、健康、美好的人生。然而,看到一百八十四公分高、一百八十磅重的吉米,父亲感到一种遗憾,认识到自己也许再也没有能力担任保护人,保护儿子免于各种侵害。小鸟儿,已经长成雄鹰,可以遨游长空,远走高飞。

高兴之余,对吉米来说,剩下的也不轻松。吉米选的课程中有四门是大学认可课程(英文称之为AP课程),要参加统一的考试。同时,吉米的毕业设计是写一本书,介绍纽约的公园。吉米并不会因为得到了哈佛的录取而轻松。中学的生活对吉米来讲是辛苦的、有代价的、也是有回报的、和有成就的。

吉米以A和A-结束所有课程。毕业设计获得优异成绩。高中的最后半年,各种社交活动开始频繁起来。尤其是最后的毕业舞会(Prom)。吉米不但要参加自己的舞会,还要参加其它学校好友的毕业舞会。孩子们是那么的开心、快乐。可利贞那一年的毕业舞会是在曼哈顿最好的大酒店礼堂举行。男孩子身着礼服,女孩子们盛装打扮。因为可利贞是纽约最好的男生学校,邀请来的女孩子,自然都是曼哈顿的名家贵闺。舞会后,好友们又租用高级礼车,到一位富裕同学在长岛的度假别墅狂欢。

拿中美大学相比,有人说“美国的大学好上,而不好念;中国的大学不好上,而好念。”因为美国大学比较多,只要努力,总能有一所不错的大学可以上。可是美国的大学有非常严格的淘汰制度,考试也比较严格,读起来就不那么轻松了。而中国正好相反:好大学比较少,入学考试竞争激烈。但是,一旦进入大学,混日子的学生的确不少。其实,一流的美国大学是“不好上,也不好念。”

对于吉米来说,上大学只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这个起点更高,竞争更激烈。(待续...)

     吉米的故事使我们看到:美国的优秀私立学校的教育是非常优秀和成功的。在美国常青藤大学里,私立中学毕业的学生占的比例非常高。与吉米同期毕业的五十名可利贞毕业生中:四人进入哈佛、三人进入耶鲁、二名进入普林斯顿、一名进入牛津(Oxford,英国的著名大学)……几乎大半以上进入常青藤级别的大学。

这里所说的私立,并不是中国那种以赢利为目的的私立中学。而是和美国的私立大学一样,是非赢利、不受政府干预的机构。学校的校长由学校的董事会任命。学校的经费多数靠校友的捐款所成立的基金来支付。当然,学费也是学校的一笔可观收入。学校的基金,一般情况下,由专业的投资公司管理。所以,学校赚钱还是赔钱几乎与个人没有关系。您可能会说,美国的私立学校是慈善机构。其实,有许多中小学还真是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及佛教宗教团体在经营管理。

无法绝对地说,美国这些一流大学录取吉米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由于吉米的华裔背景,又是男生,进入美国前几名大学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这么多著名大学能够录取他,他的各方面,或是某些方面,一定是有特殊的吸引力。可是,在他的故事里,吉米,在体育或文艺等方面,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天赋”。也没有得过全国或州的冠军、亚军、甚至季军什么的;他又不是出身名门或豪门;家庭也不是穷得要靠资助来上大学。是什么特殊的因素使得吉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除了他在可利贞的学习成绩奠定了他在学习和智力方面的基石之外,吉米丰富多彩的经历、他的创造精神和他的进取精神可能是他成功的因素。 吉米小学是在公立学校毕业的,初中和高中就读于一所美国最古老的也是最好的男生私立学校。他参加过Prep for Prep的辅导,受益匪浅。在私立学校学习不断进步,成绩斐然的。同时组织了舞蹈俱乐部、亚洲文化俱乐部。吉米参加过话剧表演、编辑过学校刊物。另外,在校外活动方面更是可圈可点。由于吉米平时善良、幽默,广结善缘。可以想象,学校、老师、同学写的推荐信对吉米与他们相处的五年时光给予了完美的赞赏。(待续…)

毕业了,另一个里程开始了。吉米到香港、海南岛、深圳、桂林游山玩水一番之后,回到曼哈顿,去一家商业银行上班。希望比较一下,法律和金融哪个行业更适合自己,哪一个职业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美国人实际的一面,孩子从中学开始就要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美籍华人的吉米也是一样,从小就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中学时代,他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想。大学开始了,他的人生迈了新的台阶:哈佛。在新的起跑线上,他要寻找新的目标。受社会和其他同学的影响,吉米对法律和金融行业比较感兴趣。他计划利用上大学前的暑假和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到金融和法律机构实习,从而好比较这两个行业的优缺点,看看那一个更适合于自己。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要开始了。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就读哈佛一方面要支付一笔学费,但是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哈佛的信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四年大学教育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然,有一个就读哈佛的孩子,或多或少家长都会感到荣耀。吉米的家长也不例外。

光阴似箭,四年很快就过去了。吉米在后来的大学时光里生活得很愉快也很成功。有许多令自己骄傲和令人羡慕的闪光点。有时间我会继续写关于吉米在哈佛和吉米在华尔街等故事。

在此,让我们一起为他祝福,祝愿他的人生星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