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土地非居住屋征收: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6:03:46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1)

    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多半是他本人挡住太阳光所形成的。   

    没有形状的快乐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快乐的定义是什么?   

    有一个研究人员想归纳快乐的定义,于是他出发到许多地方去调查。他先来到一所学校,问一群小学生:“小朋友!你怎么样才感到快乐、最快乐?”   

    “吃冰淇淋是很快乐的。”   

    “考试名列榜首时,我感到最快乐!”   

    “穿新衣服,我感到最快乐!”   

    “老师叫我帮忙收作业本时,我感到最快乐,因为我回到家里时,可以跟父母炫耀,老师今天叫我收作业本!”   

    答案五花八门,而且全部用最真实的儿童语言表达出来。但在所有的答案里,没有任何两个答案相同。   

    这个人又跑到乡下去问农人:“老乡!你怎样才感到最快乐、最快乐?”   

    他说:“我今年丰收,我最快乐我看到我种的东西都成熟,销路很好,这是我最快乐的事!”   

    他遇到一个商人,商人说:“我生意做得很顺利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事。”   

    一个学生则回答说:“当我金榜题名时,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快乐的。”   

    他又到医院问一个病人,病人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只要能赶快康复离开这医院,然后蹦蹦跳跳地去做事业,所以健康就是我的快乐、快乐。”   

    他又问一个父母双亡的孝子,孝子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父母健在,我就感到快乐了。”   

    这位调查者终于发现,快乐是不规则的,既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每一个人每一种情景而发生的。   

    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们感到吃是最快乐的,当我们肚子饱的时候,再吃东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冷的时候加件衣服,我们感到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大热天,我们却希望不要穿太多所以说,所谓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呢?这定义就在:外界的满足与我们内心的要求协调一致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需求与外界相融合的时候,就是我们快乐的时候   

    假如说快乐有个绝对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财富吗?有多少家财万贯的富豪食不甘味,卧不成眠;   

    权力吗?有多少权力顶峰的人战战惊惊,不得一日安稳;   

    爱情吗?才华吗?抑或者是自己的相貌?   

    按照普通中国人的观念,“父母双全、兄弟姊妹多、财产多、读的学校好、老师又好”,应该是快乐的了。可是事实上,很多人父母双全,生活富足,但并不快乐所以快乐。   

    所以我们说,快乐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要求与对生命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融合程度。   

    快乐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可以无所参照地按照自已的标准,感受不规则但却无处不在的快乐。   

    都是人间好时节   

    有一次,云门大师和徒弟在一起赏月,突然对徒弟说:“我要问你一个问题。”   

    徒弟谦虚地说:“请师父指教。”   

    云门大师问:“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   

    徒弟想了想,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知道。”   

    云门大师说道:“日日是好日。”说完,他吟了一道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都是人间好时节。   

    整个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也是完整的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圆满的快乐与意境,音乐,好书,花朵,知己,美酒,可以让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但我们大多数人却活得很累,就是因为“闲事”太多,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   

    生活是一场不知道结局的历险。谁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谁能走得更远,这些都不重要,惟一重要的是谁真正学会了快乐地生活。这才是我们展望一生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的快乐是一个总和,它不仅是爱情的甜蜜、事业的成功、财富的累积以及权力的获取,而是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的一个统一体。   

    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欢乐,也就有什么样的忧愁和烦恼。有人只抱持肉体的欲望,虽然有安逸中的惬意,免不了心肠狭小患得患失;有人注视远大的理想希望,固然有成功后的丰功伟绩,却免不了忙忙碌碌,思虑重重。   

    命运,不能由我们去安排,可快乐的结构可由自己去设想、去构造,当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快乐结构,千万要注意,不要让一个局部掩盖了生命本身的美丽。   

    为了获得任何东西,我们都必须牺牲点什么。我们过分追求这一局部,就必然要舍弃对另一局部的张扬。   

    但不要忘记,只有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才是最宝贵的。我们在构造快乐结构的时候,常常为生命中失去的东西感到遗憾。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   

    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问第三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生活。”   

    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6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可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太少,他决定多帮助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来塑造实现自己。   

    在中国的正统文化之外,一直有一种闲散自适的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并不是“治国,平家,齐天下”,而是用心地享受人生,塑造和谐的人格,毕生都做一个明慧达观和充满悟性的人。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样的人生态度,谦虚,简朴,独立,自然,也许并非是理想的极致,但至少是处世的根本。守护和享受着自我这片完整和谐的人生,积极乐观地应对凡世的风雨,热忱率性地承担应尽的责任,便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精髓。   

    象神一样地快乐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无端的烦恼所折磨,感到紧张和压力重重?   

    所有的原因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而且做得无比复杂!   

    实际上,当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再这样做,当我们在顺应自然的原则下顺应自己的所有要求,就可以享受到象神一样随心所欲的快乐。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部门的人问他人行道该铺在哪里。   

    他回答说:“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   

    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这位建筑师一定是位快乐的人,因为他懂得强迫别人或自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可是已深深触及到烦恼的根源。因为快乐的体验本来就是出于人性之自然,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如果“任天之便”,不做特意的把捉和阻碍,就如同自然界的“鸢飞鱼跃”,自然会有快乐不期而至。   

    如果想去看电影,或是出去度假,就去吧。如果走在半路上发现不想去了,就毫不犹豫地回来。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做他想做的事情,那他还能怪什么人呢?他对自己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养老院的老人分成两组,一组人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看电影或是照看花草等,另一组的生活由工作人员负责照料,他们无法选择。几个星期后,第一组老人的幸福感和活动水平明显高于第二组,半年后,第一组老人的死亡率仅为第二组的一半。   

    这个实验说明,只有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才能感觉与快乐。   

    要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会尽可能地放弃所有人为的复杂,尽可能地删繁就简,用最简单的心态一件事一件事地做。   

    我们静下心来盘点一路走来的人生,也许会成多败少,也许是成少败多,但总会发现有许多曾经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却似是而非的东西,以及一些似乎永远也无法修习好的素质和修为,因此许多需要十分功力的事情,可是我们原本就只有五分才华,即使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年轻人多以为自己有无限多的选择,可以放开手去尝试各种生活,但是回过头细数下来,真正能做下来的事,恐怕只有区指可数的几桩。   

    意识到这一点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从此可以铁下心来,把那些瞻前顾后的想法统统摆脱,把这惟一的事情做好,让幻灭的梦想有一个扎实的基础。人生本身太短太短,用来做好一件事情恐怕都是不够的,哪儿容得那么多的枝杈去分去营养与心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人生可以像一棵秋天的树木一般的人生,剥离了一切的误解,排除掉已经成为多余和累赘东西,摆脱掉生命不能负荷的东西,在所有的繁花绿叶退尽之后,象一个神一样,简简单单而快乐地活着。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能要求到的最自由的状态,这可以创造一种优越感,让我们象神一样随心所欲,也象神一样快乐。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2)

    把支点化为力量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大用,因而沉湎于前者,对眼前利益的过分看重、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求等现象,忽视了无用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快乐,必须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和所留下的空白融合在一起。   

    这就涉及到有与无的关系。《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车轮的中心穿轴安插车辐的部分叫毅。毅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做缸的时候,缸也要中空才能盛东西。造房子的时候,房子要中空才能居住。天地之间如果没有空间,则万物也就没有办法生长。   

    “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便利,全依靠“无”发挥它的作用。看上去毫无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无”,其实却是一切圆满的基础。   

    我们在撬东西的时候,所有的力量都在杠杆上,支点看上去并没有用力,没有多大作用,但阿基米得却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他没有说,给我一个杠杆,可以把地球撬动。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了支点,杠杆也就不成问题了。   

    无用就像人生的一个支点,能够以最不用力的姿态,帮助完成需要去用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工作。这看似矛盾,却是最高层次的统一。   

    庄子曾经说,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栎树那样无所可用的地步,才就能如栎树那样保全住自己。   

    一棵树长得粗壮而且笔直,可能会被砍下来造房子、做家具──这就成了器,成器对用器者是有益的,但对树本身却是有害的。成器意味着树的丧生和天性的扭曲。   

    另一个极端也不好,如果一棵树一开始就长得歪歪斜斜,那么不仅没人给它施肥浇水,而且不等长大就会把它砍下来当柴禾烧掉。   

    把有智慧的人比做一棵树,那么他就应恰好在成材(喻入世)和不成材(喻出世)两者之间:一开始看上去像是能成材的样子,让人们给这棵树浇水施肥,盼着树赶快成材,尽快成器。   

    但树长到老大,总是不能让人完全称心:砍下来派大用场吧,恐怕不能成器;砍下来烧掉吧,又舍不得──说不定再长两年能成材呢?于是,这棵树就能一直不受干扰地生长下去,以终天年。   

    这是从保全的角度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对立统一。而对我们来说,从融合的角度,探讨“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对人生快乐的作用,探讨以无用转化为有用,把支点转化为力量,才是探讨的主旨;逍遥、齐物,则是我们放弃一切的我执,向世界敞开胸怀。   

    《老子》中指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指出无论做人也好,治事也好,最好都要效法天道的“无为”精神,不妄为、不强为,依循事物本身的游戏规则而为。   

    如果我们主动显示自己,过多过分地要求自己,折腾自己,时,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支点提供给别人,就要承受世俗的压力与打击,因此也无法达到和谐的人生境界。   

    虚下心来学习,是获得支点和转化力量的起点。   

    美国的托马斯·彼得说:“我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尴尬或惭愧,相反,我感到自豪的正是:我只是一个观察学习者,我只是观察学习人们实际上是怎样管理企业的。死后,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这里躺着的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理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观察学习者。”   

    当我们以万物之心为心,以别人之心为心,当我们以无为之心,创造无不为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都化为自己的支点,并从支点中获得力量。   

    这是一种豁达的胸怀,也是是人生经历和智慧的制高点,是对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和快乐的坦荡大道。   

    空白自有其意义   

    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然后用毛笔在白纸上点了一点。   

    老师问:“你们看见了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摇头:“只说对了极少一部分,画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呢?”   

    一张纸上大部分的空间是空白,黑点只是观察的一个比照和基点,可是有多少人本末倒置,把它当作世界的本身呢?    

    这就是空白的意义。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天生没有缺陷的,每个人生都被造物留下了一道缺口,一份空白。多数人把这种缺失视为遗憾,努力寻找、获取和占有,来填补这个缺口。但这是在缘木求鱼,没有结果的努力。   

    有人曾经讲了一个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   

    他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动身去寻找缺失的一角。   

    他一边向前滚动,一边唱着歌: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哈哈上路啦,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他顶着炎炎的烈日,有时却冒着冰凉的大雨。冰雪把他冻僵了,太阳又把他晒醒。   

    他因为缺少一个角,所以滚动得不是很快。遇到一只小虫,他会停下来跟它说话,看见一朵鲜花,他也会去闻一闻。有时又和一些甲壳虫赛跑。他走得很愉快。   

    他继续前进,渡江过海,穿越沼泽和丛林,在山路上行走。他唱着: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和海角。千里追寻不怕路途遥遥,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角:“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但是那一个角打断了他:“我不是谁失落的一角,我是自己的一角。就算是失落的一角,也不会是你的。”   

    他伤心地告别了这一角,继续上路。   

    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些角,但这些角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尖锐,就是太方正。遇到一些尺寸形状合适的,又因为抓得太松丢失或抓得太紧而压碎了。   

    他跋山涉水,被狂风吹袭,经常摔进沟里或撞到墙上。后来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角,看不起比以前任何角都更合适。   

    很合适的一个角,他们结合得完美无缺,彼此的感觉都好极了。   

    因为不再有缺口,他滚起来比以前快了几倍,而且越来越快。他顾不上和小虫说话,也顾不上闻花香,蝴蝶也不能在他身上落脚。   

    他高兴极了,于是想起了一首歌:我终于找到了我失落的一角。可是他什么也唱不出来了,因为他缺少的一角被填补得发不出声音来了。   

    他想了想,停下来,轻轻地把这一角放下,然后从容地走开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缺失的那部分空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平静地看待和接受它,正是有了空白才有了生命之歌,让我们体会谦虚和轻松。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要再去与人作无谓的比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和玩“俄罗斯方块”游戏有很多微妙的相通之处,都是一种争夺空白的过程。   

    从理论上看,如果我们的空间始终空空如也,一点残渣都没有,我们肯定是赢,可是也失去了游戏的意义。可是没这么便宜,每秒每秒,天上都要没完没了地掉下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东西,有陷阱,也有馅饼。   

    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们讨厌那没完没了而且越落越快的零碎,它多数象征一种异己的东西,就象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物质与信息。这些东西前赴后继,不请自到,经常出其不意地占满我们的后院,让我们手忙脚乱,让我们的烦恼更加高几层。   

    天上掉陷阱还是馅饼不是定数。胜局还是败绩,全看是否善于消解,是否能够通过谋篇布局来化去层层的累赘,换加生命的空白。   

    俄罗斯方块的精神提示我们,心灵就如俄罗斯方块的空间,宜空不宜实,为了获得这种空间,就要学会用上天的材料消解上天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