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导体的共价键:《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6:44:43

《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

(2008-11-04 22:08:22) 转载标签:

红楼梦

思想倾向

反满问题

文化

分类: 情问红楼

《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

 

 

刘梦溪

 

 

《红楼梦》是否有反满思想?研究者存在歧见,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索隐派是认为《红楼梦》有反满思想的,而且认为不是一般的反满,而是全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主旨就在于反清复明。考证派冲击索隐派,并没有把《红楼梦》的反满思想一起冲击掉。许多在红学考证方面做出贡献的红学家,都不否定这一点。例如周汝昌先生、吴恩裕先生的态度是肯定的,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来揭示曹雪芹与明遗民的关系,相信不满意满族统治的思想确在书中有所流露。

 

还有余英时先生,也认为曹雪芹有汉族认同的意识。他为此曾经撰写专门的论文,具体阐述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他在引录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之后写道:“我现在只想用这开首几句,说明一个问题,即曹雪芹已十分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本是汉人。而他又生值清代文字狱最深刻的时代,眼看到许多汉族文士惨遭压迫的情形,内心未尝不会引起一些激动。这种激动自然不会达到‘反满复明’的程度,但偶尔对满清朝廷加以讥刺则完全是可能的。曹雪芹因家恨而逐渐发展出一种‘民族的认同感’,在我看来,是很顺理成章的心理过程。”(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第192至第193页)

 

特别是靖本《石头记》第十八回的一段批语,余英时先生抱有特殊的兴趣,他说此条批语可以作为肯定曹雪芹具有反满意识的一个旁证。这段批语的内容如下: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荑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崖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不免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大族之败,必不致于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当知瞬息荣华,暂时欢乐,无异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岂得久乎?戊子孟夏,读虞〔庾〕子山文集,因将数语系此,后世子孙,其毋慢忽之。

 

批语的写作时间为戊子,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雪芹死后不久,当出自畸笏之手,和曹雪芹的思想应该是契合的。

 

余英时分析说:“批者引庾子山《哀江南赋序》,序有‘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之语,并深致其感慨,应该是指朝代兴亡而言的,如所测不误,则这段批语就很可能暗示明亡和清兴。”(余著《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第195页)。笔者认为这一分析至为警辟,完全符合畸笏此批的内容,同时也符合《红楼梦》的思想实际。因此,索隐派的红学观念,至少他们的观念中的认定《红楼梦》具有民族思想这一点,来源有自,未可全然抹煞。

 

其实,如果不承认《红楼梦》具有反满的思想倾向,便无法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芳官改妆一段做出正确解释。

 

第六十三回不仅描写芳官改妆,还为芳官改名,叫“雄奴”,犹嫌不足,又叫“耶律雄奴”。宝玉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结合《红楼梦》产生的明清之际的具体背景,宝玉的话难道还有第二种解释么?作者在这里是站在种族的立场上来驱遣他的人物甚为明显。更妙的是接下去芳官的反问:

 

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尽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显然这是作者转换角色的位置,让宝玉站在作者的立场,接受芳官亦即读者的反讽。“鼓唇摇舌”、“自己开心作戏”云云,不是指作者而何?难道不正是作者一面“自己开心作戏”,一面又一再声称他的书,“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吗?

 

因此第六十三回这一段描写,可以说是表现作者反满思想的特笔。如此说可信,则对索隐派红学的有些观点又当刮目相看了。

 

分享

0

阅读(9536) 评论 (93) 收藏(12) 转载(9)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博论坛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萧萐父先生西行感怀后一篇:“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对研究生的一次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