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美国经济american economy——快乐赚钱,快乐生活;让你我都能感受到赚钱的快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2:25:51
美国经济american economy(2008-04-23 13:39:38)
分类:社会·综合第一章  绪 论
 
美国经济是一种有生机的自由市场制度,是从千百万公民的选择和决策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这些公民往往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同时还是投资者和选民。人们通常把美国经济说成是混合型经济,也就是说尽管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联邦政府在市场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从任何标准来看,有着将近250年发展史的美国经济是成功的。美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足5%,而90年代初美国的产值却占世界总产值的25%左右。美国经济的规模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两倍以上。根据通常的衡量方法,美国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准在工业化各国中名列前茅——尽管有些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比美国快。
虽然多年来美国经济也在不断变化,但有些问题从建国初期直到如今始终存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情况下政府的适当作用是什么,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经济,其特点是私人所有制和企业的能动性,相对而言政府并不介入。但为了保证经济机会均等,使大家都能得到,为了杜绝公然舞弊行为,制止通货膨胀及促进经济发展,有时政府也有必要进行干预。
从殖民时代起,政府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经济决策。例如,联邦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从19世纪的运河和邮路到20世纪的州际公路和地球卫星发射。政府提供私有企业无法提供或不愿意提供的社会福利计划,几十年来千方百计地支持并促进农业的发展。
30年代的“新政”计划把政府的作用扩展到了顶点。当时通过了一些新法案来调节各种经济活动——从股票交易到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政府还开始为工人实行老年经济保障措施。1935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障计划现在仍然保证退休人员每月有固定收入,而且还进一步帮助他们支付医疗费用。
但这一趋势也有朝着另一方向逆转的时候。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税收不断增加,美国经济停滞,于是新上台的国家竭尽全力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并通过其他方法来减少政府对私有企业的影响。他们的目标是激发私有企业的积极性和投资,因为这才是推动自由市场经济的动力。
人们常常议论的另一件事是关于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转变问题。美国曾经是一个农民的国家,后来由于成功地采用了工业革命创造的机器和生产工艺,才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以后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下一变而再变。
从1870年开始,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美国变成了全世界制造业的源泉,在钢铁、汽车及其他产品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另一种转变,新出现的一些服务业和信息处理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基础工业中的旧支柱。到了90年代,化学、电子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出各种商品和服务,从半导体电路到激光外科手术。同样,新的农业技术也改变了美国的农业,使得数量日益减少的农民生产出更多的粮棉。
人们不断争论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对外贸易政策以及美国与世界经济结合的程度。从许多方面来说,贸易曾经是当年殖民体制的关键,美国商品的出口为进一步扩张换来了资金和机器的进口。但是支持保护主义措施(如美国革命后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所提倡的那种做法)的力量常常很强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美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在高额或稍加降低的关税的保护下进行的。然而保护主义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开始主张自由贸易。虽然美国的政策至今大体上仍倾向于自由贸易,但到了70和80年代,许多美国制造业越来越感觉到新崛起的强大的国外竞争势力的威胁。美国贸易逆差上升,对外国从事不公正贸易也日益忧心仲忡。
上述每个问题都表明了美国经济的某些根本特征。首先,随着美国公民在市场上以直接方式和在投票站里以间接方式表达出来的经济倾向性,美国经济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又显示了在充满活力的美国经济之中保留着蛛丝马迹的连贯性。
不管怎么说,美国人常常被看成是实用主义者。实用主义的检验标准是:除了其他一切条件之外,举凡可以被采纳的理论必须在实践中行得通。美国人的实用主义清清楚楚地反映在他们的行动之中,他们要确立并维护一种牢固建立在自由企业制基础之上的经济。同时他们也赞成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创造一种环境,能够为个人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最广泛的机会。
 
 
 
第二章  美国经济是如何运转的
 
 
美国经济与自由企业制之间的结合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并非没有问题。从早期美国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时期开始,对待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作用问题,始终存在着分歧。在各个不同时期政府曾出面干预,以便促进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当出现弊端时政府进行调节,并通过关税形式来保护受到进口货物损害的部门,有时还重新分配财富。根据各个时期的需要,政府的作用时起时伏。
美国实行的经济制度通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一词最早指的是一小撮资本家对经济要害部门的集中控制。但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资本主义意味着“自由企业制”,这一制度能使千百万人受益,而不是只对少数人有利。“自由企业制”这一思想说起来很简单,重要的问题在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这一思想。我们在这一章里打算从历史事实出发来说明美国的自由企业制是如何运转的。
 
美国经济的诸要素
每一种经济系统都是企图通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来预测和满足人们的需要。经济系统就是把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以及必要的创业和管理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机制。尽管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类型是政治决策的结果,然而在更大程度上,这又是长期来形成该国文化的历史经验的结果。
经济系统的第一要素是用来生产商品的自然资源。美国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肥沃的农田,气候和适中。
其次,可以获得的劳动力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种经济是否能健康发展。总的说来美国相当幸运,它有足够的人口为不断扩大的经济提供必需的劳动力。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这些工人大多数是从欧洲来的移民(或他们的子女),或者是美国黑人,他们的祖先是从非洲贩运来的奴隶。当来到东海岸的工人太多,当地吸收不了时,他们通常可以迁移到内地的农田上去从事农业生产。
20世纪初,大量亚洲移民(中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来到美国,在其后的年代里,拉丁美洲移民大批涌入。20世纪前半叶,经济机会还把许多美国黑人从南方的农场吸引到北方的城市中来。
虽然美国有时失业情况严重,有时则相反,劳动力短缺,但总的说来,移民来到的时候总能找到足够的工作做。美国经济增长迅速,总能吸收新来的移民,只要他们愿意从事生产劳动并接受略低于那些已融人当地文化的工人的工资。移民们大多都能发迹,他们挣到的钱远远超过在祖籍国可能得到的收入。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也繁荣起来。
经济系统中的另一个因素是劳动力的质量,即工人的劳动热情和技术熟练程度。美国的边疆地区要求人们艰苦劳动,而新教的劳动观念也支持这种要求。对教育(包括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充分重视也是美国经济发达的一大要素。美国人一向把自己的国家看成是自由制度的“新试验田”,并为此而感到自豪,他们乐于试验,乐于改革,乐于投资技术的精神对这样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熟练肯干的劳动力只是经济结构的一部分。这些资源必须尽可能有效地用在对生产最有利的地方。在美国经济中这项任务由根据市场信息作出反应的企业经理们来完成。
重要投资项目必须能获得大量的资源。美国的企业家们积累起资金,然后投入到看起来能为原投资额赢得高回报率的项目中去(购买必需品,雇用工人及出售产品)。这是根据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人的需要(这叫做消费需求)来决定的。
在美国,公司已被证明是为投资筹集资金的有效方式。公司是业主(股东)的自愿联合体,这些人组成以有限责任为特点的企业。
一旦投入第一笔创业资金之后,就需要雇一个人来经营这家新成立的商店、工厂或别的企业。现代美国已经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管理系统,从装货场的领班到会议室里的总经理。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把企业经营得妥当而有效。管理的好坏往往决定一项工作的成功与否。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人们认为管理是以系统分析为主要依据的,于是“科学管理”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运动。可是到了20世纪后期,对管理的看法就不那么一致了。
 
美国的混合型经济
美国经济基本上是私有制经济。这种制度常常被称为“自由企业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对照,后者主要依赖于政府计划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可是美国政府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参预对经济的调节和引导。同时,美国公民历来就有选择为谁工作和买什么东西的自由。尤其重要的是,美国人可以通过投票选举员来决定经济政策。
在美国经济系统之中,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日复一日地作出各种决定,这主要是通过价格系统来进行的。这三部分人之间有力地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着经济的运转。然而市场的主要力量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使得分析家们把美国的经济制度说成是“市场经济”。
消费者花了钱总是想得到最好的货物,而生产者总是想以最高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则是想增进公共安全,保证合理竞争,并建立各种最好由政府而不是由私人企业主管的服务设施。这种公共设施中包括司法、教育(虽然有许多私立学校和培训中心)、邮政(但不包括电话)、道路系统、社会统计报导,当然还有国防。
在经济力量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这一系统中的供应和需求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企业家们可以任意发展自己的企业。从理论上讲,除非他们的商品和服务在质量和价格上能和别人竞争,否则他们就会被挤出市场,因此只有那些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政府的调节作用可以干预纯粹的竞争,以便实现国策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如物价和收入的稳定,地区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同样,通过控制价格或其他垄断性措施,企业也可以参与纯粹的竞争,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美国,大多数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同时还是能影响政府决策的选民。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成员之间的这种混合关系在不断变化,产生出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经济。最近几年,消费者表达了他们对某些问题的关注,政府的反应是成立与此相应的机构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公众福利。
美国经济还在别的方面有所变化。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从农场转向城市,从田野转向工厂,尤其是转向服务业。在今天的经济系统中,为个人和公众提供服务的人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农产品和工业制品的生产者。统计数字还表明,个体经营者纷纷受雇于他人,这种转变实属惊人。
一般说来有三种企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前面两种形式固然重要,但是第三种形式可以通过联合许多人的投资来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股东们可以在公开的市场上随时购进或抛售股票。公司这种形式为大型企业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左右经济发展的大多数决定显然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作出来的,然而政府的活动对美国经济至少可以产生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直接服务
各级政府都提供直接服务。例如,邮政系统和庞大的军队一样,是为全国服务的,由联邦政府主管;大多数公路的修建和养护则由各州政府负责;公立教育系统主要由州、县或市政府提供经费;警察和消防队一般都由地方政府负责。
二、调节与控制
政府用各种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私有企业,以保证这些企业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在允许私营企业进行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系统、地方电话系统,或其他竞争很有限的领域,如铁路系统,政府往往有必要进行调控。国家的政策允许这些公司获取合理的利润,但是限制他们“不合理地”(由调控者厘定)抬高价格,因为公众依赖他们的服务。实行调控往往是为了保护公众,例如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可以禁止某些有害药品的销售,或要求食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在其他一些部门,政府为保证公平竞争作出规定,但不进行直接控制。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问题上,美国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赞成者认为为了保护消费者、工人和环境,政府有必要调控。反对者则说调控干扰了自由企业制,增加了经营企业的成本,因而引起通货膨胀。这些因素加上技术方面的急剧变化促使杰米·卡特总统在70年代减少了对交通运输部门的调控。同时,也鼓励联邦政府各个部门在实施规定时应该更灵活一些。
到了80年代,罗纳德·里根总统相信不受限制的私有企业会保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他以这一信念为主要依据所签署的一系列法令更加推进了撤销调控的倾向。结果导致保护工人、消费者和环境的各种规定及执行措施被削减了。除此以外,在里根当政期间对某些规定采取了自愿执行的办法。例如,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实行的一项自愿遵守计划,允许各公司制定出自己的措施来实现安全指标。
9o年代初,企图把撤销调控的范围加以全面扩大的势头大大减弱了。尽管赞成撤销调控的人继续强调这一做法的好处,但对这一做法的实际效果进行指责的人也越来越多。例如,撤销对航空部门的调控在开始阶段促进了竞争,从而降低了飞行成本。但是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出现了航空公司的兼并浪潮,减少了航空公司的数量,于是批评者就说撤销调控的益处已经消失或变得无足轻重了。另一方面,对电信业的撤销调控无疑使电话业中某些部门的竞争有所增加。
80年代,执行调控任务的联邦政府员的数量削减了,可是到了90年代,这一数量又有了增加。根据“美国商业研究中心”对调控机构人员所作的一项分析,1992年联邦政府负责调控的人员数可望达到122000名左右,超过了1980年的纪录。这项分析特别指出,与环境保护和金融调控等活动有关的政府机构的人员有所增加。在这些方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事情的发展趋向感到焦虑不安。
三、稳定和发展
包括国会和联邦储备系统等机构在内的政府各部门企图通过调节税率、货币供应和信贷的使用,对繁荣和崩溃,以及通货膨胀和萧条这几种极端现象进行控制。他们还可以改变政府本身的公共开支数额来对经济施加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政府的收支达到平衡。可是从1960年以来,联邦政府的财政除1969年外每年都出现赤字,而且数额越来越大,80年代中期达到2000亿美元这一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
四、直接帮助
政府对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例如,关税可以使某些产品相对来说免受国际竞争的影响。对进口商品课税或厘定限额可以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政府还可以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来帮助农民。
在另一个不同的领域里,政府对需要供养子女的低收入家庭给以补助,为老年人和穷人提供免费医疗,通过这种办法扶持那些无力照顾自己的个人。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险计划来帮助失业和退休人员。政府还赈济穷人,照顾残废者。
 
提供商品和服务
美国经济的全部产品中几乎有2/3是个人为了自己消费而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其余1/3由政府或企业购买。由于这一比例,美国的经济有时也叫做“消费者经济”。
显然,消费者对市场经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多数消费者买东西时必然会选择最合算的东西,同时也会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有一家本国或外国的汽车制造商生产出一种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汽车,行情就会变化,因为这种汽车会比竞争对手招徐更多的顾客。从理论上讲,这种现象有利于保护高质量低价格的生产厂家,而把那些无力竞争的人挤出市场。
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人包括业主、经理和工人。业主和经理根据自己对公众购物的倾向作出的判断,以及期望从企业活动中获取的利润,来决定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
国民生产总值(gnp)标志着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在把gnp——或另一种叫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相似指数——用作国民福利的标志时必须谨慎。环境保护专家和社会评论家们指出,无论gnp或gdp都不足以表明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而只表明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恰恰相反,经济的增长有可能加剧污染,使得解决环境和健康这一难题更是难上加难。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稳定上升,从1983年的超过34000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前的55000亿美元左右。
 
始终存在的贫困问题
尽管多年来联邦政府及其他方面的力量做了大量工作来根除贫困,但由于国内某些地区一直存在着贫困而使美国人感到困惑。联邦政府通过劳工部为维持四口之家的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收入规定出一个最低标准。随着通货膨胀的起伏,生活指数及家庭住址等因素的变化,这个标准可能上下浮动。1990年,年收入低于13360美元的四口之家被归于贫困户之列。
在近20年中,贫困线以下的人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从1959年的22.4%降到1978年的11.4%。从1979年到1983年这一比例略有上升,而后又开始下降。到了1989年,贫困线以下的人占12.8%。
有些分析家认为,贫困线以下的人数要低于劳工部的统计数字,因为统计数字是以现金收入为唯一依据的,并不包括政府提供的非现金补贴,如食品券、免费医疗或公共住房等。可是另外有些评论家指出,非现金补贴不足以解决一家人必需的食品或医疗费用,而且公共住房仍然短缺。有人认为收入相当于贫困线标准18.5%的家庭有时还挨饿,把买食品的钱省下来交纳房租、医疗费或买衣服。另外还有人指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有时靠打零工从经济系统中的“地下”部分获取现金,这种情况方统计数字从来不予记载。
 
政府的扩展
迈入20世纪以来,公众指望政府提供的服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由于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对政府来说,许多服务项目在经济上已变得可行了。例如,在农村地区由于居民很分散,有组织地收集垃圾必然费用太高,无法实现,但在大城市里却行得通,而且有必要。
州和地方政府的扩展速度超过了联邦政府。从1960年到1990年,州和地方政府的雇员数从640万增加到1520万,而联邦政府的雇员数从240万只增加到300万。
由于这种扩展,以及为了给这种扩展提供经费而引起税收的不断增加,到了20世纪末,许多细心的观察家对政府是否能够最有效地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这一问题表示怀疑。用来表示政府把自己的一部分职能转让给私人企业的新名词——“私有化”——出现了,而且很快风行全球。由于美国联邦政府直接控制的经济活动为数极少,这里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指市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到了1991年,象纽约、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矾、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以及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那样的大城市纷纷委托私营公司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履行原属市政府的一系列职务,从路灯维修到固体垃圾处理,从信息处理到本地高尔夫球场的管理,等等。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1991年的财政赤字高达35亿美元,因此要求私有化的压力就很大。该市已经把大约50亿美元的市政服务项目承包出去了,而且还在认真研究进一步扩大承包。
事实上,有些美国政治家和分析家认为,联邦政府应该把美国邮政那样的重要部门也私有化。
但是在90年代里,公共服务设施的私有化问题仍然处于激烈争议之中。赞成者认为私有化会降低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生产效益,而另外有些人则持否定态度,认为私人承包商需要获得利润,因此费用增加而生产效益却不见得会提高。衡量私有化了的社会服务设施的效益并不容易,但这只是其中一个问题。如果只有一名承包商对某项社会服务设施投标,所需费用就不会减少。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会坚决反对大部分私有化计划,这是不足为怪的。工会指出,在有些情况下私人承包商为了中标,在投标时要价很低,事后却把服务价格抬得很高。
私有化问题的要点不在于谁来提供服务,而在于是否存在着竞争因素。在私有化过程中,这往往意味着在合同签订之前必须有一个以上的投标者。有时候在私有化的威胁下,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也会提高效率,以便保住自己的工作。
显然,在美国赢得独立200多年之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仍然是一个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
 
第三章  美国经济的历史回顾
 
 
美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6、17和18世纪欧洲殖民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那时以前,北美的居民都是土著美洲人,据说这些当地人是约抓00年以前从亚洲越过大陆桥来到美洲的,·这个大陆桥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
首次“发现”美洲的欧洲人是一些北欧海盗,时间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可是这件事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当时欧洲社会上大多数人仍然被牢牢地束缚在农业和土地上,商业的重要性还未达到足以激励人们去开发北美的程度。
到了1492年,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哥伦布乘着悬挂西班牙国旗的船,出海去寻找通往亚洲的西南海路,结果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在以后的100年间,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的探险家们纷纷飘洋过海,去发现新世界,寻找黄金和财富,追求名誉和光荣。
然而北美的荒原野林并没有给早期的探险家们提供多少荣誉,更不必说黄金了,因此大多数人就没有留下来。真正在北美定居的人是以后才来到的,这些人大多是来寻找经济机会,或是为了躲避宗教迫害和暴政。1607年,一群勇敢的英国人在这片后来变成美国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居住区。这个地方叫做詹姆斯敦,就在今天的弗吉尼亚州。
 
殖民过程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些早期殖民地定居的人,都想在这里找到新的家园。例如,清教徒们在马萨诸塞建立了好几个居民区。这些英国殖民者都是些信仰虔诚、自律很严的人,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他们建立起一个严格地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社区。
但是殖民者们并不仅仅是在宗教感情的驱使下来到新世界的。17世纪的许多殖民地主要是作为贸易基地建立起来的,况且虔诚和利润也不见得背道而驰。清教徒建立普利茅斯种植园时尽管心里想的不是利润,但没有也不可能忽视经济方面的利益。
欧洲很多国家参加开发这片后来变成美国的土地,其中英国最为成功,主要原因是英国从詹姆斯敦殖民地时代开始就利用特许公司这种方式。特许公司是由股东组成的,股东一般都是商人和有钱的地主,他们希望得到个人的经济利益,也许还想为国效劳。在私人企业负责理财的同时,英国国王发给每家企业一份特许证,授予他们经济及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权利。
在殖民地的早期,人们想在那里获取高额利润的努力大多失败了,至少对于那些最初的英国投资者来说是这样。东海岸几乎没有黄金,开矿也不合算。种地必须先拓荒,而且即使收成好的话,农产品价格也很低,因为人们手头没有钱。劳动力很缺,实际工资远远高于英国。条件艰苦,利润微薄。
这些最初的英国投资者不久之后就把詹姆斯敦和普刮茅斯这两处殖民地交给了移民。这一移交的政治意义(尽管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是巨大的:殖民地人可以自由建设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社区和自己的经济了——实际上他们可以开始建设一个新国家的基础,如果他们做得到的话。
 
殖民地经济
早期殖民地上那一点有限的繁荣来自捕捉野兽和买卖兽皮。此外捕鱼业也是马萨诸塞一带财富的主要来源。但就整个殖民地来说,人们主要依靠小型农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家家户户生产自用的蜡烛和肥皂,臆制食品,酿造啤酒,还常常纺纱织布。在为数很少的几个小城市里,以及在南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的较大的农场上,某些日用品和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是进口的,是用出口烟叶、大米和蓝靛换来的,这些产品在英国的伦敦、布列斯托和利物浦等地的市场上能获取巨额利润。在这些方面,贸易和信贷成了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大,一些辅助性工业也很快发展起来。各种专业化作坊开始出现,如锯木铺和磨坊等。人们开设造船厂建造渔船,以后又进一步建造商船。橡树在英国已成了珍稀木材,可是在新英格兰却随手可得。在殖民地时代,炼铁业也开始逐步发展。
到了18世纪,各地区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鲜明而且相当稳定。新英格兰各殖民地培养大型船舶修造工和船舶驾驶员;马里兰、弗吉尼亚和南北卡罗来纳的农场种植烟草、大米和蓝靛等主要作物;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特拉华等处于中间地带的殖民地转运农作物和皮毛,这三个地区的生活水平都很高,那里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比英国工人还要高。由于在殖民地的投资迟迟不见利润,许多英国投资者就撤回去了,把这个市场让给了殖民地的企业家来占领。
到了1770年,北美殖民地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已作好准备加入到自英王詹姆土一世当政(1603一1625)以来支配着英国政界的自治运动中去。首先在殖民地的税收及其他一些问题上出现了争执。可是北美人几乎谁也没有想到与英国政府之间日益升级的冲突会导致殖民地的独立。他们只希望英国人能减轻税收井订出一些规定来满足他们对扩大自治的要求。与17及18世纪英国的政治风暴一样,美国革命的动机也带有政治和经济的性质,革命的领导者是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口号是争取“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三项不可剥夺的权利,,——这句话是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再论政府》一文(1690)中公开引用来的。可是1775年4月发生的一起事件造成了政治上的彻底决裂。英国士兵企图夺取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上的一个军火库,以便制止殖民地人的一场叛乱,于是与殖民地民兵发生了冲突。当时有人(不知道是谁)开了一枪,美国独立战争就这样打响了。战争一直持续到1783年签订和约为止,和约宣布一个新的国家——美国独立。
 
新国家的经济
于1787年通过,至今仍然有效的美国宪法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部具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作为一部经济法,它规定整个国家——从缅因州到乔治亚州,从大西洋到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个统一的或“共同的”市场,在州际贸易之中不得设立关税。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调控对外贸易和州际贸易;制定统一的破产法,铸造钱币并控制其价值,确立度量衡标准;建立邮局和邮路,以及制定专利和版权法。上述最后一条规定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的最早的确认。到了20世纪后期,知识产权问题在贸易谈判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是乔治·华盛顿当政时的财政部长,按照·他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联邦政府应该通过公开补贴和保护性关税等措施来扶持新生的工业。他还敦促联邦政府建立国民银行并承担独立战争期间各殖民地欠下的债务。新政府迟迟未采纳汉密尔顿的某些建议,但后来终于把关税当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政策几乎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
尽管早期美国农民担心国民银行只会牺牲穷人的利益而照顾有钱人,第一家美国国民银行还是于1791年获得了许可证,这家银行营业到1811年才关闭。汉密尔顿相信美国应该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运输、制造及金融业来发展经济。汉密尔顿的政敌托马斯·杰弗逊的理论基础是保护平民百姓,使他们免受经济和政治独裁之害。他特别称赞小农场主是“最有价值的公民”。
1801年杰弗逊就任总统,开始推行一种权力分散的促进农民利益的民主。
 
向南方和西部扩展
1793年埃利·惠特尼发明了脱棉籽机——一种能使原棉与棉籽及其他废料分离开的机器,棉花市场开始繁荣。南方的庄园主从不断西迁的小农民手中购买土地。不久之后出现了依靠奴隶劳动的大庄园,使一些家庭成了富豪。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向西部进军代表着一种个人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的特点是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向西部移民的运动先后出现过三次浪潮。走在最前面的是早期的个人主义先驱者,他们靠狩猎捕鱼为生。这些人的农业技术非常有限,他们拥有的家畜无非是一匹马,一头牛,几口猪,再加几只鸡。因此他们的生活水准是很低的。
第二批移民在西部购买土地,伐林造田,开辟道路,长期定居下来。他们的农场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但大体上是如此。
最后一个浪潮带来的移民与先驱者相比同样雄心勃勃,而且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人还拥有大量资金。他们不断创造财富,并利用这些财富,心中筹划的是有利可图的事业。他们的农场几乎是完全面向市场的,他们建设半农村性的居住区,生活水准之高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不稳定的经济: 1820一1860
19世纪20年代里,美国人继续向西迁移,寻求机会和际遇。这些人有时被说成是喜欢极端独立,强烈反对任何性质的政府控制和干预。可是事实上他们直接和间接地接受了政府的大量帮助。
像坎伯兰大路(1818)和伊利运河(1825)那样政府修建了交通要道把农产品运往市场。联邦政府建立了一大批接受政府赠与土地的学院以培养青年人学习农业,还成立了农业试验站及一系列服务机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那些独立农民的教育和福利。
这个时代的美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通过参加经济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状况。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相同的目的,持不同观点的人投入到19世纪的许多政治和经济斗争中去。斗争的结果表明个人主义和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同样重要。
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时,许多穷人或刚刚脱离贫穷的人把地理想化了,称他为与他们一模一样的个人主义者,因为他是在边疆的一间小木屋里出生的。杰克逊总统反对18l6年获得特许证的美国联邦银行,认为这家银行只服务于东部地区的既得利益,而有害于西部。他第二次当选连任总统时,反对联邦银行的特许证(于1836年到期)延期。1833年国会支持他的立场,使第二期国民银行告吹。杰克逊把美国政府的储备金存入由他的政界朋友们控制的州银行。
杰克逊的做法加速了1834年和1837年发生的经济恐慌。东部地区,特别是那里的工业界,由+ffiffita缺,几乎瘫痪。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各州银行里的联邦储备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足够有余,这就弓!起了土地投机买卖和物价上涨。同一块土地往往多次转卖,每次都能获刮。美国财政部出售土地的收入从1834年的500万美元增加到1836年的2000万美元。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经济危机的祸根。
到了1835年危机开始露头,由于农业歉收有必要从欧洲进口小麦。有些进口商被经济衰退吓破了胆,拒绝向用户赊销货物。l836年,由于流通货币短缺,财政部下令从此以后从政府手里购买土地必须用黄金或白银支付。可是当时金银都运往国外支付进口物品,因此国内金银同样短缺。人们对国家的金融系统的信心动摇,甚至彻底丧失,接着西部地区的银行开始倒闭。
在这段时期内,英国商人在美国出售商品之后货款收不回来,许多人就此破产。英国很多棉纱厂倒闭,美国农场主眼看着市场一一消失。到了1837年夏,经济瘫痪。一直到40年代初,对经济的信心才略见恢复。
可是像“1837年大恐慌”那样的周期性经济紊乱并没有阻碍19世纪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杰克逊以后的各届美国总统有的也来自西部地区,有的则与代表农民感情的人结成联盟,他们与杰克逊一样不赞成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市场扩大
18和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很大。有了各种新发明再加上资金的投入,一些新工业出现了,经济发展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例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就为贸易的增长提供了条件。
1825年联结纽约市和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竣工,从那时开始各州政府积极鼓励建设各州内部的交通系统。1830年到1860年之间,各州政府普遍为修筑运河和收费公路的企业提供补贴和贷款。在这些早期的工程中往往有人乘机贪污,造成经济损失,但成就终究多于失败。
船舶上装备了蒸汽机之后,水路运输也有了改进,蒸汽机船可以逆流而上,大大缩短了把货物运往市场所需要的时间。早期的铁路也像运河和收费公路一样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但又与其他交通方式不同,铁路还吸引了国内及欧洲的大量私人投资。
修建铁路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要等很长时间之后才能获得利润。然而农村地区那些思想保守的人踊跃购买铁路股票,往往为此而把农场和企业都抵押出去。他们一方面为未来的利润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想在建设国家的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一致赞成用州和地方的税款来资助铁路。后来,作为南北战争留下来的传统做法,联邦政府把大批土地交给那些保证在全国铁路系统中填补空白地段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赠送给铁路公司的土地总数达到5300万公顷。北太平洋公司得到1700万公顷,南太平洋公司得到1000万公顷,联邦太平洋公司得到800万公顷。通过这种方式美国的铁路线横贯东西,“从海洋到海洋”。
欧洲人对投资美国铁路也极感兴趣。外国投资者曾一度拥有六家大铁路公司的大部分股票。1849年发现金矿之后,美国就更有能力购买进口的铁路机械和材料了。
修建铁路热也引起了一些弊端。许多不明真相的买主用高价购买铁路股票,或受骗买进被人炒高的股票。“生财之道”遍地皆是,然而许多人一生积攒下来的钱转眼之间付之东流。真正在一夜之间腰缠万贯的人都是些金融投机分子。
由于前景的吸引力和外来投资,再加上金矿的发现和公私财力的大量投入,美国终于建立起了大规模的铁路系统,为接蹋而至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工业的发展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时,美国人口的16%住在城市里,国民总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来自制造业,源源不断的资金用于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建设铁路。城市化的工业当时只局限于东北部一带。棉纺业是主要工业,制鞋、毛纺,以及机械制造业也在发展。
城市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全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从1845年到1855年之间,欧洲来的移民每年达30万人,其中大多是穷人,一般都留在东部城市或他们到达的港口。
南方则相反,仍然是农业区,而且依赖北方提供资金和工业品。南方的经济利益,包括奴隶制在内,只有在南方控制着联邦政府的情况下才能受到政权的保护。
新成立的共和党代表了当时席卷北方的工业化的利益。1860年共和党人及其总统候选人林肯在谈到奴隶制问题时闪烁其词,但谈到经济政策时却再也明确不过的了。1861年通过了保护性关税的规定。1862年第一家太平洋铁路公司获得许可证。1863年和1864年起草了国民银行章程。南北战争(1861一1865)的胜利和共和党人在全国大选中的获胜确保以后的经济政策将会由北方工业家而不是由南方庄园主来主宰。
 
发明和资源的开发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一联串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根据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比尔德夫妇的看法,这些发现和发明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俩认为以下例子尤其重要:
§         §         1859年——宾夕法尼亚西部发现石油。
§         §         1868年——g·l·舒尔斯设计的打字机可以投产。
§         §         1875年——g·f·斯威夫特设计的火车冷藏车厢开始使用。
§         §         1876年——亚历山大·g·贝尔发明电话。
§         §         1877年——托马斯·a·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         §         1879年——乔治·塞尔登获“汽油发动机汽车”专利。
§         §         1882年——爱迪生的发电厂在纽约投产。
§         §         1903年——赖特兄弟完成首次飞行。
19世纪50年代,上中西部的苏必利尔湖区开始采掘铁矿,从此以后采矿业兴起,促使五大湖沿岸的钢铁厂迅速发展。在首次发现石油之后,约翰·d·洛克菲勒意识到通过集中控制石油的生产和分配,就能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不久之后大型铜矿和银矿开采业兴起,随后又是铅矿的开采和水泥厂的发展。1893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一台发电机,人们很快把这种机器用在水坝上来生产大量的电力。随着电话和电报的发明,通讯工具把整个国家联结在一起,促使各种各样的大型企业蓬勃发展。铁路的利用和机械的改进推动钢铁、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突飞猛进。
尽管移民不断进入美国,技术工人仍然缺乏,于是一些工业部门开始研究大规模生产方法。弗里德里克·w·泰勒是科学管理方面的先驱,他仔细地规划出不同工人的作用,然后为他们的工作设计出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大规模生产法使亨利·福特深受启发,他在1913年采用流水生产线,让每个工人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只干一种很简单的活。福特还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到每天五美元,使许多工人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这种做法后来证明是极有远见的。
 
企业巨头
美国人一度把造就金融帝国的企业家加以理想化,称之为企业“巨头”,因为这些企业家不但造就了大企业,而且造就了极大的企业。19世纪下半叶是巨头(以及成千上万j、企业家)的时代。这一时代是以50年代铁路的扩展为开端的,包括60年代北方工业的增长,以及7。年代投资银行业的兴起。在这段时期内,企业的利益对政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巨头们都是一些狂热的竞争者,一心一意追求财富和权力。这些人中有杰伊·古尔德、j·p·摩根、安德鲁。卡内基、约翰·d·洛克菲勒和亨利·福特等。按照当时的商业道德来说,有些人还算诚实;另有些人则利用暴力、贿赂和欺诈等手段来获取财富和权利。
商业精神不是美国的特产,而是从欧洲资本主义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但像铁路那样有着广泛的管理等级体系的巨型企业在美国影响之广和实力之强,要超过任何其他地方。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美国的工业僚机构(尤其在铁路部门)发展得比政府僚机构还快。1890年12家铁路公司雇用100000多名职工,而华盛顿的美国文职员只有20000多名。
j·p·摩根也许是企业家中最为奢华的人,办事极其铺张,无论在个人生活或公务活动中都大摆阔气。他和同事们赌博,乘游艇旅行,举办豪华招待会,修建富丽堂皇的住宅,购买欧洲的艺术珍品。
与此相反,约翰·d·洛克菲勒和亨利·福特等人处处显示清教徒的特点,仍然保持着小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按时去教堂做礼拜,感到有责任帮助他人。他们用行动来表明个人的美德能带来事业的成功,他们的信条是勤劳和节俭。后来他们的继承人建立起美国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欧洲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都鄙视经商,但美国人生活在一个阶级结构具有更大流动性的社会里,他们大多热衷于挣钱。他们喜欢企业的冒险性和刺激作用,喜欢商业上的成功所带来的更高的生活水平、权势及赞扬声。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代表着美国人的理想的企业家的形象已经黯然失色了,这一关键性的变化的原因是公司的发展,首先是铁路公司,然后是其他各种公司。企业巨头所剩无几,大多已被“技术专家”所代替,这些人成了公司的领导。这样的经理都是公司各部门的专家,好比是工业机器中不可缺少的齿轮。高薪经理取代了企业巨头。公司的兴起反过来又促进了有组织的劳工运动的发展,来抵消企业的势力和影响。
今天大企业的常常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去。他们不仅掌握着公司的命运,还在其所在地区的各种董事会里任职,或担任大学的财产保管人。他们常常飞往华盛顿和政府员共商国策。他们关心国民经济状况和美国对外关系。他们对美国政府只是施加影响,却并不操纵,不论是公开还是幕后。
 
政府的干预
从传统上说,美国政府大多不愿意让联邦政府过多干预私人企业,但运输部门除外。在一般情况下,联邦政府的作用受到“放任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除非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而有必要这样做。到了19世纪后期,当小企业、农场和劳工运动要求政府出面为他们调停时,这种态度才开始变化。
上世纪末出现了一些持中间立场的人,他们既不信任企业界的上层人物,又怀疑中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民和工人们参加的较为激进的政治运动。这些人被称为“进步党”,他们主张为了保证竞争和自由企业制,政府应该以积极态度参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调控。
1887年通过了对铁路部门实行调控的法案(州际商务法),1890年通过了另一项防止大公司垄断某行业的法案(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可是一直到1900年和1920年之间,同情进步党观点的人上了台,这些法案才得到严格实施。许多现在的调控机构就是在这段时期内成立的,其中包括州际商务委员会,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和联邦商务委员会。
虽然从1901年至1920年是进步党主义的顶峰时期,但直到3o年代由于实施了新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才达到了最大程度。1929年发生的股票市场危机引起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失控——大萧条(1929一1940)。新政是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采取的应急措施。新政期间制定的立法措施把联邦政府的权力扩大到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是金融、农业、社会保险和公共福利。新政直接注意到劳工问题,为工资、工作时间、救济及保险等制定出最低标准,同时也促进了钢铁、汽车和橡胶等工业部门中工会的发展。
美国在对付这些问题的同时发展制造业和金融业系统,包括大型工业,银行,股票市场,保险公司和信用合作社。与这些发展同步进行的还有现代化农业系统和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队伍。随后就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前所未有的。政府设立了“战时生产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生产能力,以保证优先生产军用品。转产后的民用品工厂忙于生产军用物资。例如汽车厂制造坦克和飞机,把美国变成了“民主国家的军火库”,为了控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消费品减少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新成立的物价管理局限定房租标准,定额配给从食糖到汽油等一系列消费品,并通过其他办法限制物价上涨。
 
战后的经济: 1945一1960
许多美国人担心,由于巨额军事开支的结束,会再一次出现大萧条。可是恰恰相反,为了满足消费者被压抑的需求,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别迅速。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到1950年的3000亿美元和1960年的50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被称为“生育高峰”的战后人口出生率的直线上升,使消费者的人数骤然增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到中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战时生产坦克和轰炸机的汽车工业又恢复生产汽车,新兴的航空、电子等工业发展迅猛。由于复员军人都能很容易地得到抵押贷款,兴起了一股建房热,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后来冷战逐步升级,国防经费增加,也有助于经济的增长。此后企业进入一个联合时期,一些公司合并成为巨型的多种经营的“联合大企业”。例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就购买了喜来登饭店、大陆银行、哈特福火险公司、埃维斯出租汽车公司等企业。
美国的工人队伍也在变化。50年代服务工人的数量先是相当于,后来又超过了生产工人的数量。到了1956年大多数美国工人干的是白领工作而不是蓝领工作。同时工会为其成员争取到了长期雇用合同及其他利益。
另一方面,农民的处境很困难。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高,引起农业产品过剩。小型的家庭农场感到竞争日益困难,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其他美国人也在迁移。要求一家人独住一栋房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汽车,这就使许多美国人搬出城市,住进郊区。这种迁移加上空调等技术方面的新发明加速了“阳光地带”各城市的发展,如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和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
由于联邦政府出资修筑的公路使城郊的交通更加方便,商业的模式开始变化。郊区购物中心增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八家增加到1960年的3840家。许多企业很快跟了上来,纷纷从大城市搬到人口较少的地方。
 
变革的年代: 60年代和70年代
在美国,50年代往往被说成是自满的年代。针对这种情况,约翰·f·肯尼迪总统在1960年的竞选运动中说,他将要求美国人迎接“新边疆”的挑战,从而开创了一个标榜行动主义的十年。肯尼迪在经济方面提出了许多意义深远的建议,大多没有制订成法律,但有一条建议被采纳了,那就是建立一支和平队,把美国的志愿人员派到海外去帮助发展中国家满足自己的需要。
肯尼迪的另一个目标是加速实施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使美国在太空技术方面超过苏联。由于太空探测计划的扩大和美国在越南的作用的升级,以及其他新制定的或扩大了的计划,联邦政府的开支增加了,因而促进了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繁荣。
肯尼迪的后任,林登·b·约翰逊总统执政期间制定了许多新的社会福利计划。他对贫穷宣战,成功地制定了为穷人、老年人以及其他人提供医疗帮助的计划。
60年代是美国人民开始表达对大自然和人类环境日益关心的时期——从保护自然土地的需要到避免空气和水污染的危险。联邦政府颁布了许多保护生活质量的法规。
可是到了60年代未,经济繁荣受到持续的通货膨胀的侵蚀。1973年至1974年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使物价迅速上升。甚至在解除禁运之后,物价仍然居高不下,加剧了通货膨胀,最终导致失业率上升。螺旋式通货膨胀,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停滞等现象,成了这一年的后一段时期的特点。
 
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
1980年美国人民选举罗纳德·里根为总统,这反映出他们对联邦政府70年代政策的不满情绪。里根的经济纲领是以供应经济学为基础的,主张降低边际税率以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并增加劳动时间。根据供应经济学的理论,这一措施反过来又会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生产并刺激整个经济的发展。
里根认为联邦政府规模太大,管事太多。这一观点就成了他的全国政策的核心思想。80年代前期,里根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同时又提出要大力削减社会服务项目。在任期内里根还发起一场运动来减少或结束有关消费者、工作地点和环境等方面的政府调控。
1982年全国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破产企业的数量比前一年增加50%。农民受到的打击尤其沉重,农产品出口锐减,价格下跌,利率增加。
然而正由于经济衰退,加上石油价格下跌,联邦储备局严格管理资金和信贷,原来已经失控的通货膨胀现象重新得到控制。到了1983年,经济开始回升,美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时最久的经济持续增长时期。从1983年到1987年年通货膨胀率保持在5%以下。
有些严重问题依然存在,这就是农民的问题没有解决。1986年和1988年的干旱使农民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整个80年代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持续增加,从1980年的740亿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2210亿美元,1987年又下降到1500亿美元。1987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520亿美元。1987年秋股市猛跌,人们对美国经济的稳定性提出了疑问。   
实际上,美国经济发展确实放慢了,而且,于1991年走向衰退,尔后,于1992年开始了缓慢的复苏。由于缓慢的经济发展和其他因素,联邦预算赤字又开始攀升。尽管股票市场复苏了,尤其金融业仍然受到许多问题的困扰,众多的储蓄机构和一些银行、保险公司或者正在垮掉,或者正处于必须由联邦政府接管的危险境地。进入90年代,信贷市场和其他问题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其他经济部门,如电脑业、航空业以及出口业基本上显示出了继续增长的迹象。
 
第四章  从小企业到大公司:美国的自由企业制
 
 
有一个主题贯穿着整部美国历史,那就是经济机会对个人的重要性。在17世纪和18世纪,这表现为公众对拓荒者的敬佩,这样的拓荒者不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大多历尽艰辛在荒山野林之中开辟出一片家园。拓荒者继承了历史上坚强的自由民的各种品质,喜欢在无边无际的北美内陆地带享有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据说早期美国拓荒者中的传奇人物丹尼尔·波恩自称,他只要一看见邻居家的烟囱里冒出炊烟,就继续往西迁徙。
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美国,一般人心目中的经济个人主义者在农村指的是拥有宅地的农民,在城市指的是小商人、独立手艺工人或自力更生的专业人员。
可是在美国创业(建立独立的事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美国的西部边疆产生出一种观点,即认为:“每个人都是创业家”,或者至少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权试一试。在那里通过擅自占地或长期赊购的方式,每个家庭都可以得到一份宅地。边疆的辽阔土地使美国变成了农业创业者的王国。随着人们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这种“为自己经营”的梦想也在逐步发展。
对许多人来说,“创业”这一概念仍然保持着19和20世纪美国人心目中“开商店”、“当管子工”或“行医”等行为的重要意义,挨户兜售商品的小贩后来变成殷商的故事在许多美国家庭里仍然常常能听到。
许多来访的外国人发现美国并不是一个大公司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感到很惊讶。根据联邦政府财政部的税务机关“国内税务署”的报告,1989年美国有1350万家非农业独资企业,180万家合伙企业和420万家公司——总数为1950万家。其中大多数是每年营业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小企业。
界定小企业和中等企业的标准不一,但按照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统计,如果把雇员数少于500人的企业算做小企业的话,美国小企业的雇员总数大约相当于大企业的雇员总数。(如果把小企业的范围再缩小一些,按雇员数少于100人计算,则小企业的雇员总数约占全国雇员总数的36%。)根据sba的统计,在1976到1988年间新添的职位中有60%是雇员少于500的小企业创设的。在1980至1989这一年之中,美国新增加的企业有700万家,其中约半数是个体企业。个体企业是以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著称的。例如,sba报道70年代个体业余经营者的人数“如火箭般腾飞”,部分原因是由于能源危机促使大量美国人从事副业,如下乡去砍伐木材卖给城里人当柴烧。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小企业活动中妇女人数有了增加。根据sba的统计,妇女开办的个体企业的数量与1977一1987这段时期相比翻了一番还多,从190万家增加到440万家。
 
个体业主
许多企业都是个体户,一个人既当老板又当伙计。当一个人决定独家经营一门生意时,这个人就对这门生意的成败负完全责任。所有利润归业主,所有亏损也由他(或她)来承担。如果亏损大于投资,业主本人即使倾家荡产也有责任偿还债务。
个体企业的优点是业主可以迅速果断地作出决定,而不必征求别人的意见。根据法律规定,个体企业比起公司来应交纳的税少,税率也低。
然而这种形式的企业也有不利之处。当业主无力经营或死亡的时候,这家个体企业也就宣告结束。资产可以有人继承,继承者也可能把企业维持下去,但从法律上来说,企业随着业主的去世而告终。另外,个体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业主积累的钱财数或能借到的资金数,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个体经营既适合于许多小型企业,又满足了许多人喜欢自立门户自己当家的心愿。小企业对发展经济的贡献如下:
§         §         小企业往往是研制一项新产品或开展新服务的起点。一个人试验一项新计划,如果成功,企业就发展,这项产品也就有可能被另一家更大的公司购买。
§         §         小企业可以使业主有机会取得经验,以后业主可以利用这些经验扩大经营规模。
§         §         小企业特别适合于满足当地人的特殊需求。
§         §         小企业可以为那些对大量生产的商品感到厌倦的顾客提供个人化的产品。
§         §         小企业可以提供某些必须对顾客熟悉才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
§         §         顾客总是相信一个负有责任的人会把事情做好,因此个体业主可以使顾客放心。
小企业常常发展成大企业,从而增加国家的经济活力。小企业的支持者们声称,美国的技术革新有55%产生于中小企业,确实如此,美国电脑工业中的许多发明家,包括那些在加利福尼亚州今天被称为“硅谷”的地方成功地建立起一家家公司的人,当年是在车库里笨手笨脚地组装机器起家的。小企业成了美国商业学上的一个重要章节。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衡量,就美国经济的动力、创造力和那种为经济提供活力的竞争而言,小企业实乃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企业确实也常常失败。但美国一家小企业的失败并不会像某些国家的企业那样蒙受低毁或耻辱。业主往往从小企业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等到东山再起时就会成功。根据研究小企业的专家的说法,了解市场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开始时的失败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它能提高整个过程的效率。
 
合伙企业
如果业主想扩大企业,他可以建立合伙关系,也就是两名或更多的合伙人为了利润而合开一家企业。合伙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由该企业所在地的法律规定,同时也须符合各合伙人共同缔结的协议书。协议书通常规定各合伙人投资的数额及承担的义务。协议书也可能涉及一名“缄默的合伙人”,这样的合伙人不参加企业管理,但向企业投资。
合伙企业的优点是能够把合伙人的管理才能汇集在一起。一名合伙人可能精通生产,另一名可能熟悉市场情况。合伙企业与个体企业相同,政府并不要求他们像公司那样经常报告经营情况。与公司相比,合伙企业的纳税负担较轻,联邦政府只根据合伙人分得的利润份额向他们征税,除此以外并不向合伙企业征税。
合伙企业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每名合伙人都必须对企业的全部债务负责。每名合伙人的行为在法律上都会牵涉到其他各合伙人。如果有一名合伙人把企业的一大笔钱拿出去挥霍掉了,其余合伙人必须偿还债务。合伙企业的另一主要缺点是决定要由大家来作。如果合伙人之间经常闹严重矛盾,企业必然受害。
在整个企业经济中,合伙企业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根据“国内税务署”的报告,1970至1982年间合伙企业的数量大约等于公司数量的一半。
 
小企业
小企业分析家们发现某些经济因素势必会阻挠小企业的发展。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国会决定设立一个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小企业管理局”。在华盛顿以及该局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里,训练有素的专家们为那些愿意经营小企业或已经在经营小企业的人提供专业知识或经济援助。
小企业管理局通常在一年之内向各家小企业提供约35亿美元的银行贷款,用来购买工厂、设备和货物。
小企业管理局还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能为新成立的或已经摇摇欲坠的小企业提供管理方面的帮助。在“退休企业家活动计划”中,一批功成名就的退休企业家自愿为别人服务。小企业管理局还与各州政府机关和各大学一起,主持约70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为新老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援助。
小企业管理局尽量为少数民族,特别是为黑人和亚裔及西班牙裔美国人设立的项目提供经费。这个管理局还执行一项积极的计划,为具备出口潜力的小企业寻找国际市场和与外商开办合资企业的机会。
除此以外,小企业管理局还以其救灾计划著称。从成立到现在,小企业管理局一贯为在洪水、飓风、龙卷风和其他自然灾害中受损失的家庭和企业提供援助。
 
特许经销和连锁商店
近年来适用于小企业的特许经销发展得很快。普遍应用于饮食业的特许经销兼具大公司的经济效率和地方小企业的优越性。恃许经销指的是一家大公司允许个人或少数业主合伙利用该公司的名称(这对于做广告往往极为有利)或经销其产品,所获利润与公司分成。业主通常不是公司的雇员,他负责经营连锁中的一家或几家商店。个体业主或合伙人必须承担与企业有关的大部分风险。
对整个经济来说特许经销有利也有弊。连锁商店的兴起阻碍了个体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发展。连锁商店采用大规模经销方式——成批购买,大量销售,并应用自助形式——这就使他们能够以比个体商店低的价格销售商品。例如,连锁自选商场降低价格以吸引顾客,从而把许多独立的小食品商店挤垮。
但是许多独立经营者依然存在。这些小个体业主互相联合起来,构成独立企业或合作企业的联网。他们把各自的购买力集中起来使用,或变成独立的特许经销商,常常为一些特殊的或所谓“壁龛”市场服务。
 
大公司
在庞大的美国经济之中虽然中小型公司数量很多,但也需要有一些大公司来进行某些活动。比起小企业来,大公司可以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向更多的人提供商品和服务。它们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顾客。由于产量大,每件产品的管理费用低,公司产品的成本也就低。而且顾客把公司的商标看成是质量的保证,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买到有这家公司商标的物品都可以放心使用。
大公司还有经济实力来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新产品。它们的科学知识、革新和技术能力对于保持本国的竞争力和生产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美国,公司是人和资源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形式,是为了进行贸易而获得50个州中任何一个州批准的。当人和资源组合在一起构成公司时,从法律的观点看,其结果是成了一个人。(实际上,“公司”这个词在拉丁语里的意思就是“人体”或“人”j一家美国公司尽管与人截然不同,但同样可以拥有财产,可以在法院提出控告或被别人控告,可以签订合同。基于此,公司就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企业进行贸易的理想工具。
大约500家大公司在美国企业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在某些方面这一作用正在逐渐减弱。从1978到1990年,这500家公司的利润总数从615亿美元增加到933亿美元,资产从8985亿美元增加到22986亿美元。1990年这些公司拥有雇员1240万名,比1986年少100万名。
 
 
 
公司如何筹集资金
大公司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部分原因是借助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办法,从而为进一步扩展筹集资金。公司用来筹集资金的五种主要方法是:
§         §         发行债券 债券是一种书面保证,说明在将来某一日期付清一定数额的钱款或在借贷期间内分期将其付清。在这个期间内须在一定的日期按规定的利率偿付利息。如果债券持有者想在债券到期之前把钱收回,他可以把它卖给别人。债券到期之后,公司保证按面值付还本钱。
债券的利率低于其他形式借贷的利率,因此对公司有利。另外,债券的利息属于公司的营业开支,可以减税。缺点是即使在没有任何赢利的情况下,公司也要支付债券的利息。因此小公司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大量资金。
§         §         发行普通股  债券持有者借钱给公司,但他们对公司业务无权过问,不论是赢利还是亏损都没有他们的份儿。可是对那些购买了普通股的所谓“股票投资者”来说,情形正好相反,他们持有公司的股票,而且享有某些合法权利,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有权投票选举实际管理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但他们必须在公司付清尚未偿还的债券的利息之后才能分得红利。
如果公司的财政状况良好,并具有足够的资产,就可以发行更多的普通股来筹集资金。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投资银行往往同意保证以规定价格购买其新发行的股票。如果市场不能以最低价格购买这些股票,银行就会买进这些股票并吸收其损失。就像印发纸币那样,发行太多的股票会降低每份股票的基本价值。
§         §         发行优先股  这种股票可以“优先”分红,也就是说如果利润有限,持有优先股的人比持有普通股的人先分得红利。从法律上讲,优先股的持有者在分配时排在债券持有者的后面。公司如需要额外资金,可以发行新的优先股。
§         §         借贷 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筹集短期资金(通常是用来购买货物的营运资金),例如向借贷机构借款,主要是向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储蓄贷款机构借款。借方必须依照由市场上的竞争力量来决定的利率,向贷方支付利息。贷方要求的利率受借贷市场上资金总数的影响。如果借贷资金不足,希望借款的人互相竞争,利率就上升;如果借贷资金充足,利率就下跌。
如果公司需要筹集更多的钱,它可以再争取信贷。在这种情况下,贷方会把更多的钱借给借方。但如果在初期借款之后利率已经上升,借方必须为增借的资金付出更高的利息。即使在利率下降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了贷款的数额,贷方也能得到好处。
§         §         使用利润 有些公司把大部分利润作为红利付给股东。投资者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是因为他们希望有稳定的高收入。但有些公司(通常称为“发展公司”)却把大部分利润用来再投资,用于科学研究和发展。只要通过公司的迅速发展使股票价格上涨,股东愿意只接受少量红利,甚至根本没有红利。这些人宁愿为获得“资本收益”或股票的升值而担风险,而不愿意接受稳定的分红。
一般情况下,公司喜欢在这两种筹集资金以利扩展的方法之间保持平衡,往往把大约一半的利润投回到营业中去,用另一半利润来分红。投资者必须得到一部分红利,否则他们会失去对公司的兴趣。
公司的优缺点
对于大规模经济活动来说,公司这种经营形式比个体企业或合伙企业更为灵活。
首先,公司本身有法律地位,因此能保护股东们,使他们身为企业的代表但毋须负担个人的法律责任,
其次,股东只担负有限责任,他们不必为公司的债务负责。如果一名股东用100美元买进i0份股票,公司破产时他(或她)只损失那100美元。
第三,公司的股票可以转让。因此当某一股东死亡或失去对公司的兴趣时,公司不受损害。股东可以随时出售股票或将其交给继承人。
公司这一营业组织形式既有优越性,也有不利之处。
其中一个不利之处跟纳税有关。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公司必须纳税。付给股东的红利不同于债券的利息,不能作为公司营业支出而减税。当公司把利润作为红利分给股东时,股东还必须纳税,这叫做“双重纳税”。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由公司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引起的。两权分离便于管理,但有些经理往往不是为股东,而是为自己的私利着想。
 
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大公司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众多的股票持有者(实际上就是股东)。一家大公司的股东可多达100万人,甚至更多,其中许多人持有的股票数不足100份。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们拥有不足5%的普通股。大量股票掌握在个人、银行或退休基金会手里,但这些股票也只占总数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有4000多万人拥有普通股。
股东们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不可能了解营业的详细情况并明智地参加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由董事会对公司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董事会只决定政策,而把具体运作交给一名行政主管去做。这名主管可能叫做或总裁,在他手下通常设几名副总裁,分别管理公司的各方面业务并向总裁汇报工作。董事会通常是经验丰富的主管人员,他与董事会的执行委员会一起为总裁和各副总裁提供建议和审核项目。只要行政主管获得董事会的信任,他(或她)在处理公司事务方面就有很大的自主权。
至于董事会的组成和作用,各公司不尽相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董事会成员只有少数是公司内部的人。有些人当选为董事是为了提高董事会的威信,还有些人当选是为了能提供某项技术或能代表某贷款机构。同一个人在好几家公司担任董事的情况并不少见。
董事会每月或每季度开一次会,讨论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各项政策,并总结成绩,每次年会可根据需要选举新的董事和决定主要政策。
过去只有少数股东出席公司年会。他们一般都用“代理投票”的办法选举董事和决定其他重大事情,所谓“代理投票”也就是填一份表并把它寄给董事会。现在出席年会者常常多达好几百人。他们往往对管理人员提出尖锐的问题。最近几年“证券交易委员会”作出决定,要求各公司必须把召开年会的书面通知寄给每名股东。还要求把股东的名址录交给那些向管理人员提出意见的人,以便各方面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持有股票的个人和单位如果能密切合作,可以通过抛售或买进股票来左右股票的价格,从而对公司的管理部门产生极大的影响。有时他们支持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迫使管理部门改变其政策。
 
 
 
垄断的威胁
19世纪末,许多人把公司看成是进行垄断的主要工具。人们普遍认为公司通过筹集大量资金,可以与竞争对手联合起来控制价格,从而妨碍真正的竞争。
从理论上讲,当一家公司控制某种商品的全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时,就出现垄断。可是实际上,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控制全部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通常为33%)就是垄断。
大公司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股票来吃掉小公司,从而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变成了垄断企业。这些巨型公司于是抬高价格,使需要购买他们的产品的人付出更高的代价。
美国的公司变得越来越大,现代的巨型公司资产可达10亿美元,使得19世纪末的巨型公司望尘莫及。然而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垄断现象越来越严重。
最近100年来,确有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着国内竞争被破坏和一些基础工业被几家大公司控制的情况。许多基础工业,如汽车和钢铁制造业,历来为几家大公司所控制,成了所谓“寡头卖主垄断”业。
同时在最近几年内,在一些新型的竞争面前,美国许多大公司又显得异常脆弱。美国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国外厂家生产的物品,以汽车为例,他们可以购买本田、丰田、现代或沃尔沃等。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和生产厂家可以使用替代品,如用铝、玻璃、塑料或水泥来代替钢铁。在电脑生产等新型工业中,小公司显得比大公司更能迅速采用新技术。
有些人认为经济力量的集中是危险的,因为这会使公司经理把个人或公司的利益放在公共福利之上。美国政府始终努力发扬大企业的优点,并通过制定《州际商务法》和《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立法措施,把大企业的危害性降到最低限度。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受权监督潜在的垄断危险和防止兼并,并且在一旦发现由于缺乏竞争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时,采取措施拆散有关的公司。
司法部成功地迫使世界上最大最兴旺的通讯联网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分离,这件事作为反垄断措施的典范有着长远的意义。1974年司法部控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企图垄断电话业。1982年宣布了一项协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同意从1984年1月1日起与22家地方公司脱离关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获准保留其附属制造厂“西部电器公司”和附属研究所“贝尔电话实验室”,以及长途电话业。除此以外,该公司还获准向以前的禁区发展,其中包括数据处理,电话及电脑设备销售以及电脑通讯设备生产。这家公司迅速向电脑业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停顿及失败之后,于1991年接收了美国一家大电脑公司。
在显示美国人严格执行反托拉斯法以保护竞争方面,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离是一个全面的成功。虽然到了90年代初该公司仍然控制着长途电话市场上约2/3的营业,但已经不再进行垄断了。它遇到了激烈的竞争,像美国微波通讯公司和美国短途通讯公司都是它的竞争对手,但在20年前这两家公司均不存在。直到9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分离一事仍然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公司被分离出去的部分(被称为“小贝尔”公司)企图从事一些全新的行业,于是许多居民和企业的电话用户担心电话费上涨,电话服务质量下降;另外有些人却热烈欢迎在传统的电话业中进行迅速的技术改革带来的好处。为了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需要,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这个问题到了九十年代仍然处于热烈争论之中。
 
越长越大,越长越瘦
80年代,各大公司都进行调整,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美国工业界掀起了一股调整结构的浪潮。各企业采用合并、接收、强制过户、合资等方法,放弃一些不对路的产品,联合或收买竞争对手并重新调整财务政策,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情势(包括新出现的更强劲的外国竞争者),以求本身的发展、兴旺。
调整结构可以便产品多样化,或使产品集中。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合成一家,这与接收不同,在进行接收时有一方是不自愿的。对于产品多样化,管理阶层的逻辑依据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筐里是不明智的”。如果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减少,另一种产品可代替它,使营业保持平衡。
当一家公司扩大产品种类,生产和销售与原先产品完全不同的各种产品时,这家公司就成了联合企业。联合企业一般由一家控股公司和若干家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组成。
最近几年许多联合企业发现自己扩展的面太宽,财源不足,而且深入到了某些他们无力经营的领域。于是他们采取措施来摆脱那些使他们得不偿失的企业。
这些活动大半是对60年代未和70年代初美国各地出现的多样化倾向的反应。那时许多雄心勃勃的公司接收了一些与其性质不同的企业,这种做法至少有一部分是针对反托拉斯法    的,因为该项法案使同性质的公司难以合并。但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发现性质不同的企业不好管理,与专门生产相同产品的公司相比,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均较低。
现代许多合并企业集中进行某些特定业务,在零售业、民航和通讯业中更是如此。仅以1986年为例,“五月百货商店”系统接收了“联合纺织品公司”;“通用电器公司”买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百乐氏公司”买下了“斯皮利公司”(两家合并后改称为“尤尼雪斯公司”)。
许多公司还通过与竞争对手结成合资企业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竞争对手间的合资企业并不要求两者的业务活动完全统一。合资企业在两家合作的领域内消除竞争,因此就出现了    可能产生垄断的问题。但合资企业也有优点。例如,当联邦贸易委员会决定允许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联办合资企业时,部分理由是认为合资企业会使通用汽车公司能够观察和吸收日本的制造技术,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此外,许多美国公司结成合资企业是为了合作进行科研和开发。从前科研方面的合作常常是通过行业公会进行的,集中在如何贯彻保护环境和健康的各项规定。可是现在人们在研究产品的发展和制造工艺。许多美国企业开始认识到,他们花不起时间和金钱来单独进行所有的研究项目,何况其他国家的工厂都在进行合作。现在出现了大型科研联合集团,其中包括“半导体研究公司”(33家成员公司)和“软件生产联合公司”(14家成员公司)。激烈的竞争对手之间进行合作的突出例子出现在1991年,那一年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同意与“个人”电脑的主要生产厂家“苹果电脑公司”合作,以研制一种适用于各种不同电脑的新的软件操作系统。
尽管近年来美国许多企业相继合并,公司的平均规模却日渐缩小,原因是由于每年都成立了大批小公司,尤其是那些雇员不足20人的公司。许多公司倒闭了,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但也有不少公司站稳了脚跟。
 
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经济与服务行业的关系日益加深,超过了与商品生产业的关系。服务业并不生产可以触摸到的物品,如汽车和电冰箱。服务业是提供服务的,如运输、信贷、保险、旅游、通讯、娱乐、信息处理和咨询等。实际上许多服务项目,如电脑、工程设计、法律、会计和广告等业务,都是用于商品生产的。
1950年至1990年间,美国的雇员总数从4850万增加到11800万人。新增加的雇员大多在服务业工作。仅80年代服务业就增加了2000万雇员,与整个经济系统中其余部门的雇员增加数1900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两种行业中雇员增加得最多的是商业性服务业,包括广告和电脑及信息处理,和医疗业。s0年代中这两方面的雇员增加数占总数的27%。电脑和信息处理业在80年代增加了近50万人。
服务业的发展吸收了由于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剩余的劳动力。从1982年至199o年,制造业生产率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5%,这就使得制造业大体上保持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20%稍多一点),尽管在1981至1982年间的严重经济衰退中裁减的300fi名制造业工人到1990年只有约半数恢复了工作。
大多数专家不同意认为美国的基础工业正在迅速流失的说法。相反,他们相信统计数字证明:美国的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向服务生产的转移只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雇员数量方面。例如,1946年商品生产业雇员占非农业生产雇员总数的41%,1980年占28%,到1990年只占23%。当然,许多新的服务业的工资不如制造业的工资高,也享受不到制造业那样的福利待遇。这就使许多家庭入不敷出,迫使大批妇女在80年代外出工作。这种倾向大概还会继续下去。
 
第五章  股票、商品和市场
 
 
美国资金市场效率之高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主要城市都曾经有过股票市场,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三大家:纽约州的纽约市;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日金山。在马萨堵塞州的波士顿和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等城市,地方性的股市也长期存在过,但交易额很有限。
美国的资金市场为建设成千上万的工厂、研究室和办公楼,制造飞机和轮船等提供大部分资金——资本主义的命脉。假如美国没有资金市场的话,美国人也一定会发明这样的市场一一这种说法不算过分。虽然最近几年来,有很多资金是通过债券市场和其他渠道筹集来的,但股票市场已经被证明是那些新建的尚处于艰苦奋斗阶段的公司筹集资金的有用工具。
当股票市场能为卖主想出售的大宗股票迅速找到有相应要求的买主时,其工作效率才算合格。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个技术问题。现代的股市,尤其是纽约和芝加哥的股市,每天主要依靠电脑来处理好几百万宗买卖。在一定程度上这又是传统和经验的问题。股市活动主要是靠一名经纪人对另一名经纪人的信任,而经纪人又要依靠他们所代表的客户对他们的信任。偶尔也有所托非人的时候,但最近50年来,联邦政府始终强调行为要廉洁,语言要坦诚,政府在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章里我们想解释一下股市是如何运作的。我们主要是从小宗股票的买主和卖主的立场来写,但是不难看出,这些小客户能互相作用,构成一个反应灵敏的市场。
这个市场的原则与其他一切市场相同。有人买就必须有人卖。当买的人多而卖的人少时,价格就上涨;当买的人少而卖的人多时,价格就下跌。
股市的交易是完全敞开的,股东可以每天甚至每小时轻而易举地了解股市的涨落情况。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信息。如果他们愿意等到收盘时再作决定,可以剁览各大报纸上的股市行情专页,就能了解前一天的交易情况。报上公布各种指数从多方面反映股市活动,而且列出每项具体的股票,说明已达成的交易额,收盘价格,以及一天之中的涨落情况。某些电视台的商业节目报道股市的最新消息。对那些一心想得到某项股票价格的最新消息的人,电脑服务系统几乎可以即时把这些信息通过电话送到他们家里。
投资者也常常订阅杂志和通讯,这些出版物专门分析各项具体的股票及整个股市的动态,并对前景进行预测。
一家公司公开发行原始股之后,这些股票就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根据买卖双方的意愿价格在一天之中不断变化,这纯粹是个供求问题。因此,价格反映出全体买主和卖主对某项股票的综合意见,影响买主出价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         §         总的交易气候和倾向,这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以及民众对经济的信任程度;回发行股票的公司当前的或预测的赢利额,以及该公司的财务状况;
§         §         该公司发展或衰退的速度;
§         §         在一段时期内该公司与对手竞争的能力;
§         §         产品或服务是否受欢迎,这方面的市场是在发展还是萎缩;
§         §         一般利率,或债券的市场价;
§         §         一该公司提供的利率与其他投资利率之比。
 
 
 
红利的重要性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当一家公司在获利之后,往往把利润的一部分以红利的形式分给股东。分红的部分一般占赢利的50%。如果某公司一年获利2000万美元,股票总数是500万份,该公司即可宣布分红额为1000万美元,把其余一半利润留作营业支出和/或扩大经营。如果这家公司的股票为500万份,股东手里的每份股票可得红利2美元。如有人持有100份股票,可得红利200美元。再进一步算一下,如果每份股票售价为40美元,红利为2美元,则利率为5%。
 
年度报告
每名股东每年收到一份有关公司情况的年度报告。最近二三十年来这样的年度报告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年度报告通常只是关于公司状况的一般性讨论,并不与前几年的情况作比较。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提出详细的报告。报告提供明白易懂的图表和总结,涵盖面可达十年。执业会计公司在进行审计之后证明,有关财务情况的数字和说明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除了这方面的信息以外,公司的行政主管人员根据要求披露他们自己在公司的财产情况。整个过程都是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具体监督下进行的,人们往往把这个委员会说成是联邦政府的“看门犬”。
 
股票交易所
在成千上万项股票之中,那些交易最活跃的股票往往被列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目录之中。这种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792年,那一年有一群经纪人聚集在纽约华尔街一棵梧桐树下,为股票的买卖订立一些规则。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了美国最大的交易所,虽然“美国股票交易所”也设在同一条华尔街上,而且经营方式相同,但规模较小。
纽约股票交易所设在华尔街的一座大楼里,凡列入目录的证券大部分都在这里交易。在交易大厅里2200多项普通股和优先股买进卖出。交易所有约1600名雇员,大多代表着为顾客买卖股票的经纪人事务所。他们花高价在交易所买下“席位”,从买主和卖主那里获取佣金。约50万公里长的电话和电报线把纽约股票交易所与全国以及全球各地的经纪人事务所联结起来。
美国的直接股票持有者约有4200万人。此外还有13300万间接股票持有者,这些人通过对养老基金(公共或私人设立的)、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银行、其他基金、学院和大学等采取分担或入股的形式在许多公司里拥有股份。
股票是怎样进行交易的?假设加利福尼亚有一名教师想到海上去旅行,为了筹措旅费,她决定卖掉手里的100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这位教师通知经纪人,要他立刻以最好的价格出售这些股票。同一天佛罗里达的一名工程师决定用积蓄的钱购买通用汽车公司的100份股票。工程师通知经纪人用市场价格买进100份这种股票。
这两名经纪人电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大厅。交易所的两名经纪人,一名代表那位寡妇教师,另一名代表工程师,开始洽谈这笔生意。一人问:“买进100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要多少钱?”最高出价为50美元,最低要价为52美元。双方都想获得最好价格,于是两人折衷一下,同意以5l美元的价格成交。
纽约股票交易所本身既不买也不卖股票,它只是一个机构,经纪人通过这个机构为顾客做交易。每笔生意都是公开进行的,有关信息通过电脑系统输送到全国各地的每一家经纪人事务所。
 
场外市场
以各种股票和债券的交易额而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场外市场。场外市场不设在任何地方,它主要是指各家股票和债券交易公司之间的电子通讯网。这样的股票交易是在全国证券交易公司协会的监督下进行的,该协会有权开除那些弄虚作假或不具备支付能力的公司或经纪人。场外市场主要经营小型公司的股票,到了90年代成了许多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交易场所。交易活动的信息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或电脑系统来获得。经纪人事务所通常在经营大宗股票的同时也进行上述这类股票的交易。
有许多人对于买什么样的股票觉得不太内行,但还想参加到股票交易中去挣些钱,这种人就参加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把股东手里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把这些钱用于各种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用这种方法进行股票投资的一个理由。
对客户来说共同基金的另一有利之处是经理们可以从分析人员那里得到专业咨询。由于基金的活动是大规模进行的,就有条件聘用分析专家。美国有好几十种不同类型的共同基金,有些为了增加收入,有些为了资金增值,也有些是进行投机;有可能发大财,也有可能蒙受巨额损失,就看运气如何。有些人只经营某些特定行业的股票,或外国公司的股票,或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公司的股票。80年代共同基金的数量和种类有很大发展,在10年之中总数从524剧增至2918,与此同时拥有共同基金股份的美国家庭的比例从1979年的6%增加到1989年的25%。
 
用定金购买股票
美国人可以赊购各种东西,股票也不例外。具备合格条件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可以只支付50%的现钱,其余部分赊欠。这叫做用50%的“定金”来购买股票。其余的钱以一定的利息从经纪人事务所那里借贷,同时把股票认购证存放在经纪人手里作为抵押。联邦储备委员会控制最低定金数额,也就是控制必须按一定比例支付的现金数额。根据是否有必要刺激市场或限制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最低定金数额可上下浮动。
如果用定金购买的股票已经增值,投资者决定出售时,利润归他所有,但他必须向经纪人支付所借金额及利息和佣金。如果股票价格下跌,经纪人可以发出“极限报告”,投资者在支付欠款以外还必须支付一笔额外的钱。如果他拿不出现金,就得卖掉部分股票,损失由投资者承担。
用定金购买股票为投机者(即愿意冒大风险的交易者)提供扩大其活动范围的机会。他用有限的现金可以买到更多的股票,赢得获取更多利润的机会,当然也要冒更大的风险。
有时候联邦储备委员会规定100%的定金,也就是说所有股票必须用现金购买。以50年代为例,定金在50%到90%之间变动。定金率低能刺激人们购买股票,定金率高则起限制作用。
大多数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购买的股票是否靠得住。如果有必要他们宁愿少得些红利来避免更大的风险。投机者则不同,他们希望看到自己购买的股票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内立即涨价。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股票的前景,而不是购买时股票的获利能力。那些相信自己能预测市场变化的人赶在涨价之前买进,跌价之前卖出。
还有一种投机分子,人称“卖空者”。卖空者投资的目的是希望某项股票价格下跌。他出售“借来的”股票,想在股票价格下跌之后再在市场上买回来。这种投资方法风险性最大,因为股票在顺利的时候价格可能上涨10倍甚至更多,遇到这种情况“卖空者”损失惨重,倾家荡产。有专门的规定来控制“卖空”现象,以免产生早期在华尔街出现过的某些弊端。
 
 
期货
商品(如农产品、牲畜,以及铜、金、铅、锌等金属)的价格在不同时期常常会变动。经营商品的人可分为两大类:做套期保值的人和投机商。前者指的是签订商品合同以便用固定的价格购买某种商品的公司(或个人)。公司得到需要的商品,而且不会由于价格变动而受损失。但成千上万的个人却是做期货生意的投机商。
商品投机生意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用少量定金谋取暴利所产生的诱惑力。像天气或战争那样无法控制的因素都会影响供应和需求,使物价迅速涨落,从而产生巨额利润或导致严重亏损。
商品投机生意主要是在商品交易所进行的,美国有好几一家这样的交易所。这些交易所都是一些自愿参加的交易组织,但却被称为有组织的市场,因为所有成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贸易规则。有些最大的交易所设在芝加哥,该市在历史上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心。以交易额而论,芝加哥贸易委员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期货贸易中心。芝加哥的另一家交易所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从前主要经营农业品,现在发展到经营外汇期货。
期货贸易是怎样进行的?假设某人买进一份30000公斤可可的标准合同。买主可能在付款之后把可可留下,也可能把合同转手卖给另外一个人。大多数人并不需要那么多可可,也没有地方储存。他们的购买纯粹是纸上交易,他们手里的合同是卖给别人用的。
期货合同像股票一样可以用定金来购买,不同之处在于期货定金通常只有合同数额的10%到20%。这就增加了投机的机会,赢利或亏损也随之增加。
能够从这类交易中获利者大多是行家,他们熟悉行情的变化。据估计这一市场中的小买主有85%的人亏损。这一统计数表明实际上大赢家只是少数,而吃亏者却不乏其人。微小的价格变动便足以使利润或亏损大起大落,因此风险不小。
 
市场动态
股票和期货市场构成了美国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千百万人只买卖少量的股票和期货,而共同基金或托拉斯则进行大宗交易。每当经济形势好转、股票和期货的价格看涨时,人们把自己的积蓄或其他形式的资金一齐投放到市场上去。出现这种现象时,价格就被抬高。接着就会出现一个投机活动时期,那些乘价格上涨挣钱的所谓“多头”控制市场。当投机热达到顶点时,市场开始逆转,价格下降。这个时候那些“空头”们,也就是乘行情下跌发财的人,能捞到好处。
在这个过程中间,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对极端情况进行限制,通过提高或降低定金来刺激或抑制市场。这种一阵风似的买进或卖出的情况对那些“内部知情者”(指那些能接触到特殊情报的人)来说,会产生一种诱惑,使他们在某项股票上做手脚。这样的非法活动过去相当盛行,但由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积极监督,现在这种情况少得多了。
当前股市上一个新的重要因素就是外来投资的大量增加。中东产油国的钱源源不断进入美国证券市场,不仅如此,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人也觉得最好的发财机会就在美国的股票市场。这种愿意到美国来投资的倾向部分说明了为什么80年代初期美元具有那样非凡的实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世纪未的几一年中股票价格逐步上涨。
 
证券交易委员会
1933年证券法案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不但要防止他们受骗,还要防止由于信息不足或信息异常引起的误会。这两项在大萧条时期(1929一1940)制订的法律以及其后几年通过的其他法律,现在均由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实施。这个委员会是1934年设立的,在这以前证券交易由各个州调控。联邦政府的法律是用来补充,而不是代替那些往往欠妥的州政府法律的。
证券交易委员会有5名委员,是由总统任命的。其中属于同一政党的委员不得多于3名。委员的任期为5年,5名委员之中每年都有一名任满退职。
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的公司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呈报一份详细的财务状况登记书,委员会鉴定登记书是否完全或准确。这就保证买主可以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能买到的股票的价值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证券交易委员会还对股票发行后的交易情况实行监督和调控,以防止有人操纵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场外市场上的经纪人和商人,甚至股票交易所本身都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那里登记。
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控州际市场上的证券交易,并且依法禁止不公正的非法活动。它要求各公司把本公司主管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的情况公布于众。委员会相信,由于这些人对公司情况熟悉,属于“内部知情者”,因此他们的买卖活动能使其他投资者了解到他们对公司前景的信任程度。在防止为了操纵股票价格而进行欺骗和私下交易方面,这些法律收到了一定效果。
最近几年来,证券交易委员会还负责监督公司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求公司提出报告,目的在于揭露公司为了收买政界或其他方面的人物而向他们行贿的情况。在某些情形下,在其他国家被当做一般商业行为的做法在美国却是非法的。国会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督,以保证美国公司即使在国外做买卖时,也必须遵守美国的贸易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对企业进行调控以保卫美国公众利益的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是个良好的榜样。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世界各地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直线下降,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美国衡量市场活动的主要指数)下降503.32个百分点,接近1738.42。这一22%的下降率是1914年以来一天之中幅度最大的下降率。总统任命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调查股市下跌的原因,这个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都提出了报告。
调查发现,投资者对美国联邦预算和外贸逆差的担心是股市下跌的部分原因。美国财政部长曾经批评外国的经济政策,并且暗示里根政府将使美元对外币的汇率继续下降,这番言论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许多分析家以及总统委员会认为,主要原因是电脑程控交易,这是华尔街新发展起来的东西,也就是给电脑编好程序,当出现某些情况时,电脑自动发出指令买进或卖出大量股票。
这个委员会的名称是“调查市场机制的总统专门委员会”,又被人称为“布雷迪委员会”。它还批评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大厅里的“专家”们。委员会说这些善于赚钱的人玩忽职守,因为他们没有在最后采取买进股票的办法来阻止行情下滑,而且他们“任意”对待小投资者。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样指责电脑化交易和股票交易所的专家,还提到了投资者的逆反心理。布雷迪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均提出要加强管制。
1988年2月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制定出安全措施,规定每当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在一天之中上升或下降50个百分点时,禁止使用该交易所的电子指令系统来进行程控交易。
与此同时,股票市场恢复正常,行情又开始回升,到了90年代初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上升到3000。但是股票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人们估计再过一段时间还会出现大起大落。
 
 
 
第六章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联邦政府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美国经济虽然以自由企业制思想为主要基础,而且是通过公开的竞争性市场来组织经济活动的,但又有一个传统——政府为了特殊经济目的进行干预,这些目的包括限制垄断,保护消费者,帮助贫穷,残疾和年老的人,以及保护环境。
随着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出现,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迅速加强,整个60年代有继续加强之势,直至70年代,可是到了70年代未,许多美国人觉得政府的调控作用太过分了,这么做是否有用,他们对此提出了疑问。到了80年代,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议渐趋激烈,终于对某些部门实行部分的取消调控,这些部门包括电信、民航和铁路。可是到了90年代初,这些部门取消调控的利弊问题又引起了争论。与此同时在其他一些部门,人们正在研究是否有必要加强调控。
 
放任主义和政府于预
美国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有一个理论基础,叫做“放任主义”。“放任主义”一词来自于法语,意思是允许私有企业完全自由经营。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对“放任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认为只要市场上保持竞争,私有企业中的个体业主就会在自身利益的激发下,一起为增进社会福利而努力奋斗。虽然史密斯也赞成某些形式的政府干预(主要是为自由企业订下一些基本条例),但他由于批评重商主义,提倡“放任主义”,便在美国出了名。
实行“放任主义”并不妨碍美国的私人企业在许多情况下寻求政府的帮助。19世纪铁路建筑商曾获得政府拨给的土地和补助金。当某些工业遇到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时,往往要求政府加强贸易政策中的保护主义程度。美国的农业几乎完全掌握在私人手里,但在许多方面都得到政府的帮助。工厂、工会、银行和其他部门都曾得到过政府的各种形式的帮助,从减免税收到直接补贴。
换句话说,在“放任主义”理论和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要求政府具体帮助之间,存在着恒久不变的“有取有舍”的关系。可是企业界有许多男男女女认为政府管得太多了,他们觉得有些他们必须遵守的规定是没有必要的。他们还说为了应付政府规定而走形式浪费金钱,从而提高了产品价格。然而许多其他美国人相信,有必要实行严格的规定来防止企业为了多赚钱而欺骗工人和消费者。这两种见解的支持者各有一个现代美国政治术语来代表。所谓“保守派”通常指的是支持私人企业的积极性,反对政府干预的人;“开明派”通常指的是支持私人企业,但更赞成或积极拥护政府干预的人。
 
政府干预的发展
在美国经济之中,“放任主义”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建国初期,政府不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控制经济。除了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及在19世纪末给铁路建筑公司以经济援助以外,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到了20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企业纷纷合并成越来越财雄势大的公司,这一趋势使美国人开展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来支持经济改革。有许多支持改革的人本身就属于企业界,特别是小企业。随着运动的发展,支持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力量增强了。政府逐渐开始采取行动。1890年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目的是要拆散被称为“垄断企业”的大联合企业,以恢复竞争和自由企业制。1906年通过法令规定食物和药品必须正确标明其名称,肉类在出售之前必须先进行检查。1913年政府建立了新的联邦金融系统——联邦储备局,来调控全国的货币供应,并对银行系统实行某些控制措施。
罗斯福总统为了扭转大萧条而实行“新政”,作为这一政策的部分后果,政府的作用发生了最大的变化。在30年代的这段时期内,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最高的失业率。为了克服困难,罗斯福总统和国会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包括控制股票交易,承认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以及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等措施。除此以外,对制造和销售食物、药品和化妆品实行更为严格的规定。
从1930年以来实施的许多法律和规定改变了美国经济的面貌。人们购买到的任何一样东西几乎都会受到政府调控的影响。食品生产厂家必须标明罐头、纸盒或玻璃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药品在销售之前必须经过某联邦机构的彻底检查和批准。许多企业必须经过政府工作人员检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规定。汽车的制造必须符合安全标准,车上必须具备控制污染装置。商品一律明码标价,广告必须实事求是。以上这些只是当前政府为了保护消费者而采取的措施中的几项而已。
法律和规定也从多方面来保护美国工人。法律禁止在雇佣工人时歧视任何人;禁止在大多数工种中雇佣童工,并对在其他一些工种(如演出)中使用儿童作出规定;规定劳动条件应达到的标准;保护独立工会在组织、谈判及和平罢工等方面的权利。
到了20世纪,联邦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到包括采取重要措施,来满足贫困和老弱病残者的经济需要及保护环境等。
 
联邦政府控制垄断的措施
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政府企图纠正的最早出现的经济弊端之一,就是企业合并的规模过大。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合并时期,许多小公司都合并成大公司。许多大公司之间达成协议限制供应,提高价格;它们通过削价赔钱直到竞争对手破产的办法,把小企业挤垮。然后这些大公司可以接收竞争对手的资产,再把价格提高。
这种日盛一日的合并之风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的关注,他们要求采取措施。1890年政府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规定任何个人或企业垄断贸易,或通过签约、联合或共谋来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非法。20世纪初,政府利用这一法案拆散了美罕石油公司和其他几家滥用其经济权力的大公司。但是法院对援用这项法令作出限制,规定只有“不合理”限制贸易者才算非法。一家公司可以拥有或控制某一工业部门的大部分产品,但如果法院认为该公司的行为是合理的,就没有必要将其拆散。许多公司通过合并或收买竞争对手的公司而不断扩大。
1914年国会针对公司继续合并的势头,通过了两项法律——克雷顿反托拉斯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来加强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雷顿反托拉斯法对“限制贸易”的含义作出更明确的规定。该项法律把只有利于某些买主的价格歧视行为判定为非法;禁止制造厂家和商号之间订立协议,规定该厂家只把产品卖给不经销其对手厂家产品的商号;禁止可能减少竞争的某些形式的合并或其他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设立了一个政府委员会来防止一切不公正的阻碍竞争的贸易行为。
19l2年,控制着全国钢铁生产一半以上的美国钢铁公司,由于在钢铁工业界起着领导价格的作用,被控告为垄断企业。这场司一直打到1920年才结束。最高法院作出重要决定,裁定美国钢铁公司并非垄断企业,因为它对贸易没有进行“不合理”的限制。就这样,在大公司和垄断企业之间作出了谨慎的区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政府积极地进行着反对托拉斯的检举活动。下面四个重要例子说明这些活动涉及的范围:
§         §         一在1948年的波特兰水泥公司案中,最高法院的判决废除了所谓的“正常”运费制,按照这一制度,报价中包括从某地运来产品所需的“正常”费用,而不论从有关工厂外运的实际费用是多少。
§         §         1957年,最高法院裁定,巨型化工企业杜邦公司必须放弃其拥有的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因为杜邦公司的巨额股份足以控制通用汽车公司。
§         §         1961年,电气设备工业为了限制竞争而规定各种价格,被查明有罪。各家公司同意对消费者的损失作广泛的赔偿,有些公司的经理由于在规定价格中的非法活动而被判人狱。
§         §         1982年,司法部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提出的历时13年的诉讼案结束,该公司同意与22家贝尔系统的地方电话公司脱钩。另一方面,该公司获准向以前的一些禁区发展,其中包括数据处理,电话及电脑设备销售,和计算机通讯设备。
 
 
保护环境
联邦政府直到不久以前才认识到为了保护环境应该对经济进行多方面的干预。虽然1899年就通过了美国第一项重要的污染控制法,规定除了下水道排放的废水以外,把任何废水倾倒进航行河道里的行为均是犯罪,但这项法律几乎从未实施过。在那以后的60年中,联邦政府几乎没有通过其他污染控制法。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越来越关心工业发展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人们指责公路上日益增多的汽车排放的废气在大城市里造成“烟雾”和其他形式的空气污染。许多环保专家公开表示为了保护环境必须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一些牺牲。很快就通过了许多控制污染的法案。最早通过的是1963年的“洁净空气法”及以后的补充条款,为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制定了目标及程序。还通过了其他一些控制污染扩散的法案,其中有1972年的“洁净水源法”和1974年的“安全饮水法”。
作为环保专家们的一项重要成就,1970年12月成立了美国环境保护总署,把联邦政府的许多项环保计划纳入了一个机构。如何妥善保护公民的健康和福利,使其免受工业社会的有害副产品的威胁——这个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在这以前许多美国人埋怨政府没有一个机构来控制不断排放到空气中、水流和陆地上去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气,露天垃圾堆,以及未经处理过的下水道排放物和化学废料等。
环保总署的职责是控制和减少空气和水中的污染,以及由于固体废料、杀虫剂、噪音和放射性物质引起的污染。环保总署有权协调和支持州和地方政府、私人和公共团体及教育机构等进行的科研活动和采取的反污染措施。该机构规定污染的容许限度并将其付诸实施,同时又规定各排污单位达标的时间表。由于这些要求大多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各部门都要经过一段合理的时间,通常是在几年之内达到规定的标准。环保总署的各地方机构提出及实施经过批准的地区性综合环保活动计划。监测资料表明情况已有所改进,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几乎各种类型的空气污染都减少了。
可是到了1990年人们觉得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来防止空气污染,于是国会通过了“洁净空气法”的重要修正案,经乔治·布什总统签署后生效。另外,国会还组成了一个新颖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系统,来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人们称做“酸雨”的现象就是二氧化硫引起的,这种污染被认为正在严重危害森林和湖泊,尤其在美国东部以及相邻的加拿大一带。
 
调控组织:监察机构
到了90年代初,已经建立起100多个经国会授权的联邦调控机构。这些机构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它们调控的范围很广,从贸易到通讯,从核能到产品安全性和就业机会。
调控机构的工作受到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部门的影响。这些机构接受委员或委员会的领导,在其成员中两大政党的代表人数必须相等。委员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任期是固定的,一般为5至7年。国会监督这些机构的经费使用情况,法院对这些机构作出的有争议的决定进行复审。每个机构都有工作人员,往往超过1000人。
在局外人看起来,这些机构在行使法院的职能。当公司或其他企业的员被控违反联邦法律或条例时,这些机构就举行类似法院审讯那样的听证会。与法院相同,被告有辩护律师作为代表。机构作出的任何裁决都可以由联邦法院进行复审(也有可能)。这些机构每年作出的判决总数达100000多起,远远超过所有联邦法院的判决总数。对于大多数判决当事人双方都不会提出异议。
按照法律规定,这些机构与总统没有关系,从理论上讲也与党派政治不发生关系。然而批评调控机构的人认为,机构的委员们有时受到代表各自选民利益的国会议员的压力,或受到应该接受调控的企业的影响。另外,机构的员们非常熟悉他们调控的企业的情况,而且有些企业还答应某些员等他们任职期满后用高薪聘用他们。有些人还埋怨,由于企业情况变化频繁,因此政府对企业的调控措施一旦形成文字便成了马后炮了。
上述某些因素似乎出现在一系列事件之中,80年代和90年代初这些事件汀乱而且几乎摧毁了美国“节俭”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储蓄借贷业。储贷业历来吸收小储户的存款,把它投入到购买住房的长期贷款之中。储贷社无所不在,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会在某个时候从储贷社借钱来买房子。多年来储贷社的存款利率并不高,但是千百万美国人把钱存入储贷社,他们觉得把钱存在那里保险,理由是40000美元以下的存款可得到美国政府机构联邦储贷投资公司的担保,而且储贷社进行的投资活动受到严格控制,以免冒太大的风险。
可是到了60年代,投资利率普遍增加,到了80年代利率之高使得大多数储贷社无法竞争,陷入严重经济危机。针对这些问题,8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逐步取消对储贷社(和银行)所付利息的最高利率限制,同时把保值存款的最高限额提高到100000美元。这一措施使储贷社中的买房抵押部门蒙受巨大而又广泛的损失,这些部门为分期还款所订的利率比储贷社支付储户的利率还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会再次放宽限制,允许储贷社向消费者、企业以及购买商业性住房者发放贷款。对储贷社资金标准的某些限制也放宽了。储贷社怕跟不上形势而被淘汰,就向风险性很大的事业发展,如把储户的钱投入到投机性的房地产业,殊不知在经济情况不利的时候这种行业大多赚不到钱,西部地区尤其如此。由于经费短缺和政治上要求取消控制的压力,政府不得不削减调控机构的人员和设备,使这些机构无法应付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在这种干什么事都无人干预的情况下,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接管了储贷社来中饱自己及亲朋好友们的私囊。
到了80年代末,许多储贷社无力清偿债务,1970年仍在正常营业的储贷社到了1989年时已有半数不复存在。甚至为储户存款作担保的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本身也已无力清偿债务。在短短几年之中储贷业的危机发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全国性经济丑闻。1989年国会和总统一致同意采取一项由政府出钱的应急措施,叫做“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及实施法”。这项法案提供500亿美元来关闭破了产的储贷社,完全改变了储贷业方面的调控机构,而且规定了对证券投资的新的限制办法。国会还成立了一个名叫“解除信托基金公司”的新的政府机构,来清理破产企业。1990年3月给上述公司拨款780亿美元。但是储贷业善后费用的估计数字不断增加,1991年达到2000亿美元。
与储贷业的大失败相伴随的还有高利率给其他金融单位带来的困难,这些单位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中有些也停止营业或受到破产的威胁)。虽然储贷业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撤消调控,尤其是当严格执行规定显然对公众有利的时候,却有人施加过多的政治压力使调控员无法工作。难怪许多美国人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严酷的政府调控固然不好,但实施重要的调控措施时过于松懈也同样不好,如果不是更坏的话。
 
经济的增长与稳定
30年代在大萧条的冲击下美国还在摇晃不定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因斯,他提出一种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萧条。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在一段时期内似乎使美国人的经济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凯因斯对收入、储蓄、消费、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了观察,他相信经济中的私人投资的数量表明这一经济制度是已经停滞还是在继续发展。凯因斯首先提出政府的重要职责是通过财政政策来积极影响经济。他认为政府的支出或减免税收是达到发展和稳定这一双重目标的主要工具。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纲领里吸收了凯因斯的许多见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凯因斯的充分就业政策被美国及许多其他国家采纳。30年代大萧条期间,凯因斯主张各国应该“通过支出回到繁荣”。他认为失业工人应该就业,收入应该重新分配,使穷人也有钱花。
这种管理经济的观点大大扩展了政府的作用,超过了在这之前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从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始终在于他们对凯因斯的分析法的有效程度看法不一。70和80年代里凯因斯的政策受到一些人的攻击,他们认为这一政策导致了“滞胀”时代的出现。所谓“滞胀”是指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缓慢这二者的恶性结合。在由此引起的反对大政府的倾向中,凯因斯的理论并没有消失,但在决定经济政策方面起的作用小得多了,特别是在保守派掌权时情况尤其如此。
 
制定经济政策
国会通过1946军的“就业法”时宣布,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将成为联邦政府的政策。国会授权总统任命一个3人经济顾问委员会来研究经济状况并建议总统该采取什么行动。
这一法案的中心思想是充分就业,但没有规定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法案认为自由和竞争本身就是重要的目标,并声明美国应依靠自由企业制(而不是由政府来指挥经济)来管理这一庞大的经济。
经济顾问委员会就如何解决经济问题向总统提出建议,并且帮助政府确定政策的基凋以决定采取什么性质的行动。这个委员会没有直接的权力,而只是不断地注视着收入、生产和就业等情况的变化。委员会在经济政策方面向总统提供建议并参加起草提交给国会的报告。
联邦政府中负责经济政策的主要员是财政部长。财政部是1789年由国会建立的,负责制定并推荐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管理公债;执行与联邦税收有关的法律;担任政府的财政代理人;征收进口税和执行关税法;制造钱币和通货。
 
联邦预算
联邦政府的支出是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根据联邦预算可以分析未来的收入情况,并可为下一年的支出制定详细计划。联邦预算必须制订成法律,使收税和使用经费合法化。
预算是在总统的指导下拟定的,然后提交给国会修订和通过。预算帐目由财政部管理,年终时进行审计。除了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敏感项目以外,所有公民都有权查阅审计资料和检查公共经费的收支情况。
预算的四个阶段——拟定、审批、执行和审计,被称为预算周期。预算的制定要显示出各类主要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从价税和营业税等。支出是按政府各部门和各机构排列的,所列项目比较笼统,如卫生、国防、教育等费用。预算中还列出每一项目要求得到的经费,与国会实际批准拨给的经费相对照。预算提供连续3年的经费数字,使每名读者都能看出每项经费的变动方向。
编制预算是一个很复杂的政治过程,几乎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政府中几乎每一部门都要求得到充足的经费,而且往往都有一些特殊利益集团作后盾。至于要求国会给每个项目拨多少款,以及拨款的总数等问题,一律由总统作最后决定。
国会由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对总统提出的预算方案作初步审查。这个委员会通过其下属的小组委员会为预算中涉及的各部门及各机构举行听证会。各部门的员在公开会议上为各自提出的经费计划作辩护。听证会通常涉及许多细节问题,国会议员对那些主管花钱的员往往会盘根问底。
拨款提案在众议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之后再移交给参议院。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另行组织听证会,再把提案交给参议院全体会议。然后两院各派出一个委员会一起讨论,逐项协调双方在拨款方案上的分歧。最后得出的提案通过之后交给总统签署。假如总统否决了这项拨款提案,就把它退还给国会。如果参众两院各有三分之二的票数赞成,尽管总统否决,这一提案也能成为法律。但如果不能获得需要的票数,就必须另外制定一个折衷方案,经表决通过后成为法律。政府各部门的总预算方案再分成12至15个不同的提案。
总统对预算提出的要求反映出政府经济政策的倾向性和目标。总的说来,政府通过在这一年度内多花或少花钱来稳定经济。一般人认为稳定的标志是充分就业,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以及全国性的经济增长。其他稳定的条件可包括全国各地区平均分配资金,满足穷人的需求和力争预算的相对平衡。考虑到在本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年代或更长一段时期里联邦预算始终出现赤字这一事实,上述最后一个目标似乎不一定能达到。
1974年国会组织了一个专门班子“国会预算办公室”,就各经费项目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向国会提供建议,并就各项拟议中的经济政策所需费用提供信息。国会预算办公室还监测政府支出对经济的总的影响,包括联邦预算在内。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工作有助于增进国会的效率。这样的预算制定过程使国会能确定自己对国内各部门的优先照顾目标,然后再与总统进行磋商。
由此可见,美国的预算制定过程是复杂而又全面的。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公民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的结果总是美国人的不同利益和不同政治信仰之间的妥协。
 
 
 
第七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
 
从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决策人始终努力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大目标。货币政策影响到利用信贷的可能性,货币的供应及其流通速度。财政政策指的是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政策。60年代未,经济学家们使用“微调”这个词来表示他们为了支持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而控制经济的过程中自以为已经达到的灵活性。可是事实证明这种对经济进行“微调”的能力只不过是幻想。70年代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两位数字,到了80年代通货膨胀率虽然被控制住了,联邦预算赤字却扶摇直上。美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利弊何在?
 
美国经济中的货币
经济中的货币量是决定经济状况的核心因素,影响到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率。货币是人们出售商品和服务时愿意接受的交换媒介,又是价格和债务的计算单位,除此以外,货币还类似财产或贵重金属那样被当做财富的贮存物,可以保存起来为日后购物时使用。
美国的货币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根据联邦法律,只有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系统可以发行美国货币。财政部发行所有的硬币,联邦储备系统和财政部各发行一种纸币,分别称为联邦储备钞票和美国钞票。美国的所有货币上面都印有国家正式格言:“我们相信上帝。”
根据面值的不同,硬币有各种不同的名称:1分币是1%美元的硬币;5分镍币是5%美元;10分币是10%美元;25分币是1/4美元; 50分币是半美元;还有1美元的硬币。
美国发行的纸币几乎全是联邦储备钞票,是由联邦储备系统中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的。这些钞票的面值分别为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 50美元和一百美元。1969年以前联邦储备银行还发行过500美元, 1000美元,5000美元和10000美元的钞票。
美国财政部发行另外一种面值为100美元的纸币,仅此一种,美国钞票和联邦储备钞票上都有美国财政部长和美国司库的签名。
 
美国货币供应
一个国家货币供应的基础可能是一种商品的生产,也可能是政府的法令。商品货币通常是以贵重金属,特别是以黄金或白银作为其基础的。当一个国家使用商品货币时,货币供应的规模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成本和生产速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货币为金本位制,也就是说美国保证可以把货币兑现成一定数量的黄金。
然而以政府法令为基础的不兑现纸币并不具备这种内在的价值,它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愿意接受它。为了提高不兑现纸币的可接受性,政府可把这种纸币定为法定货币,这意味着法律要求人们必须承认这种纸币的面值。现在美国实行不兑现纸币制,联邦政府通过其中央银行“联邦储备系统”控制货币供应。美元是法定货币。
可是美国的货币不仅仅是硬币和纸币两种,银行支票户口的存款也被认为是一种货币,因为人们开出支票也就意味着花掉这部分钱。实际上美国有四分之三的付款是用支票进行的。当商业银行向客户贷款时,可以在借款人的帐户中增添一笔信贷款额,从而等于给对方支票户口存了相同数量的钱。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向银行提出储备要求来控制这种货币,储备要求中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在其金库中(或存储在联邦储备系统中)留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其数额应与银行的存储可能性成一定的最低比例。联邦储备系统通过控制银行储备的货币量来控制银行贷款中的货币量。
经济学家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货币供应量,区别在于把哪一种资产计算在内。有一种计算方法把能当作支票户口存款使用的一切有息存款计算在内。还有一种方法则把不能立即用来购物的定期存款也包括进去,银行要求储户必须提前通知才能从这类户口中取款。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有更多的钱可花,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就增加。由于需求增加,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来增加生产。这样就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景象。但如果生产跟不上需求,物价就上涨。物价如不断上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给那些收入的增加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的人带来困难。
 
联邦储备系统
联邦储备系统是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主要作用是管理全国的货币供应和信贷。
联邦储备系统包括12家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和25家联邦储备银行的分行。法律规定凡是经国家特许设立的商业银行必须是联邦储备系统的成员;经各州特许成立的银行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加入这一系统。一般说来,加入联邦储备系统的银行可以利用本地区的储备银行,就像一个人可以利用其居住地区的银行一样。
联邦储备系统由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7名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任期为14年,互相交叉。虽然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对国会负责,但法律规定,无论国会或总统均不得向管理委员会成员施加政治压力。然而管理委员会必须使其政策与政府和国会的政策协调。联邦储备系统并不依赖国会拨给经费,它从投资收入和服务费来自筹活动经费。当获取利润和为公众利益服务之间发生矛盾时,联邦储备系统应以后者为重。
多年来联邦储备系统的活动随着一些重大事件而不断发展。这一系统是1913年由国会建立的,目的是要加强对银行系统的监督和防止发生上个世纪出现过的银行危机。30年代大萧条之后,国会授权这一系统规定不同的储备要求并调控股票市场的定金。后来又制定了一些法律使联邦储备系统在可能发生金融危机时能够更容易地扩大信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储备系统处于从属地位,其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财政部获得低息贷款,当朝鲜冲突爆发时,各商业银行大量抛售财政部发行的证券,联邦储备系统就大量购进这些证券,使其价格不至于下跌。1951年联邦储备系统重新明确了自己的独立性,它与财政部达成协议,规定联邦储备系统的政策不得从属于财政部的工作。
1951年以后,联邦储备系统更直接致力于国内经济的稳定,争取在经济衰退时期保持低利率,在经济迅速增长时期使利率上升。50年代未,联邦储备系统把重点放在稳定价格和限制货币增长,到了60年代,这一系统的政策是强调充分就业和增加生产。
70年代信贷业发展太快,通货膨胀使经济受到损失。1979年,联邦储备系统采取了一项政策,旨在更直接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是控制利率。这项政策成功地抑制住了货币供应的增长,限制了信贷的发展,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可是这又引起了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1982年,联邦储备系统再一次放松对货币增长的控制,并努力使利率下降。    联邦储备系统拥有三个主要工具来控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和信贷。第一个工具是贴现率,也就是商业银行从联邦储备系统借款的利率。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联邦储备系统可以刺激或打击借贷,从而改变银行贷款用的资金数量。
第二个工具是储备要求,也就是联邦储备系统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存的一定比例的货币,可以存在本银行的金库里,也可以存在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里。这些货币不得用于贷款。1980年联邦储备系统受权为所有的存款机构规定储备条件。
第三个工具也许是最重要的工具,叫做公开市场活动,也就是买卖政府证券。当联邦储备系统从银行、企业、或个人手里购买政府证券时,它用由它本身来兑现的支票(它印发的一种新型钞票)来支付。当这种支票存入银行时,就构成新的储备(其中一部分可用于借贷或投资),从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这些工具使联邦储备系统能够扩大或紧缩美国经济中的货币和信贷量。当可供外借的货币增加时,信贷就“松弛”,利率下降。一般情况下,利率下降时企业和消费者的花费就增加。当供夕一借的货币减少时,信贷就“紧缩”,利率上升。紧缩银根被认为是对付通货膨胀的特别有力的工具。
可是有些因素,使联邦储备系统利用货币政策来达到一定目的的可能性复杂化。首先,很难准确地利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会引起经济的立即变化。只有当其他经济条件变化之后,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而新的条件又会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生作用,而产生出完全预料不到的结果。事实上,利用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的措施有时会妨碍为了充分就业所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利用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率的做法有时会引起通货膨胀。除此以外,货币政策的任务还由于国家收支不平衡而变得更加复杂。由于这些原因,联邦储备系统在采取行动时非常谨慎,只能逐步地改变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
政府也可以利用本身的支出和税收活动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叫做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或调整税收项目,联邦政府可以增加或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果政府削减本身的支出,减少从企业购买的东西,这就降低了企业的销售和赢利额,于是人们手里的钱也就减少。同样,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人们手里能花的钱也会减少。另外,支出和税收政策能一起产生影响来增加或减少总需求。例如,如果政府的税收超过了支出,就会使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这会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因而是对付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
财政政策利用预算赤字或剩余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美国,某些财政政策工具会自动起作用,不需要总统或国会采取行动。例如,大家认为累进所得税会自动促进经济稳定,当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时,累进所得税会减少政府的征税额,从而抵消由于收入减少而引起的支出减少。当经济增长时,联邦税收也会迅速增加,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战后经济衰退时期,国会有时采取紧急支出措施,如暂时增加公共服务开支,以此作为抵消私人支出的减少和防止失业的补充手段。
在利用财政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人反对减少政府开支,因为这意味着削减用于教育,卫生和其他服务项目的经费。至于增加税收,则不论个人或企业都不会欢迎。利用财政政策来促使需求量急速下降的做法也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不但会降低通货膨胀率,还会增加失业人口。
 
税收
美国的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政府都是通过税收来维持其开支的,各级政府主要依赖一、两种税收。一般说来,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财产税,州政府大多依靠营业税和消费税。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州的所得税也变得很重要了。
联邦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是所得税,最近几年所得税占联邦税收总额的五分之二。联邦政府的其他税收还有公司利润税和社会保险税。
联邦政府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国内外的美国公民和居住在美国的外国人,以及美国的某些非居民收入。最早的美国所得税法是在1862年为了支援南北战争而制定的。这部现代所得税法的前身是以累进税原则为基础的。根据1862年通过的税法还设立了“国内税收委员办公室”,这一机构有权评估和征收税款,并可通过剥夺财产和收入,以及提出刑事起诉等手段征税。这一权力一直延续至0今天,仍无多大变化。
1895年最高法院判定所得税法为违宪,因为该项税收没有按照宪法规定在各州之间按比例分配。直到1931年通过了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国会才有权征收所得税而不需分配。根据第十六修正案制定的税收法规定,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征税。但在30年代以前,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外,所得税系统并不是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
在1918年财政年度内,一年的国内税收额第一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现代联邦税收管理制,各项所得税的税率都提得很高,使这种税收成为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1943年实行从工资中扣除所得税的办法,使得纳税的人数到1945年时增加到6000万,税款增加到430亿美元。
1986年10月,总统签署了“1986年税务改革法”,这也许是自有所得税以来美国税收制度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根据这项法律,国会同意降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率,但要求他们放弃许多流行的逃避所得税的做法。
旧税法中设15个等级段,最高税率为50%,“税务改革法”废除了这一税法,采用只有2个等级段——15%和28%的制度。新税法还规定增加纳税人因需抚养家属而依法减免的所得税比例,并增加标准减税数额,这是在纳税人不能列出减税项目时使用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千百万低收入美国人的纳税负担。实际上,应纳税的收入少于20000美元的大多数美国人交纳的税额大大减少;高收入者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逐步取消有钱人的个人开支扣除额和按15%税率纳税的收入部分,这些人的有效税率为31%。
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少或取消许多旧税法允许的减税项目,包括营业税减免额,以及为了信用卡,储存费卡,分期付款购物,赊购汽车等支付利息的减免额。个人退休帐户上2000美元以下的扣除额仍然允许,但根据新税法这种扣除只限于不参加工作期间退休计划的人,或年收入低于25000美元的个人或年收入低于40000美元的已婚夫妇。此外,对于企图广泛利用减税规定来减少自己的纳税义务的任何个人或企业,将课以最低为2l%的税。
许多支持1986年税法的人认为,改革的目的是要增进联邦所得税制度的公正性。虽然原来的联邦所得税是以累进税制为基础的,但免税项目的增加,例外情况和漏洞使累进税制有名无实,反而使有钱的个人和企业比那些不如他们有钱的人纳税还少。新法大大减少了累进层次,但通过消除不公平现象恢复了人们对税制的信心。新税法重申公正征税的目标,否定了用税收来达到其他社会和经济目标的想法。
 
通货膨胀、储蓄和预算赤字
尽管经济学家们对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充满信心,但到了7o年代后期通货膨胀率跃升到两位数字,成了美国人担心的主要经济问题。可是到了8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解除了消费者的疑虑。这一点是怎样做到的呢?
有好几种因素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1980年和1982年的经济衰退大大削弱了物价上升的势头,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两起衰退是由于联邦储备系统特别加紧控制货币和信贷引起的。同时,世界性粮食和石油短缺的现象终止了。尤其是,国际石油供应的增加使能源价格降到比石油生产国想保持的价格还要低得多的水平。
可是衰退的结果并没有能消除美国联邦预算中的赤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联邦预算赤字背后的经济因素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从根本上来说,联邦赤字增加的原因是由于从60年代以来,耗用国民生产总值一部分的联邦政府支出增加得很快,而作为国民生产总值一部分的联邦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只是略有增长。联邦政府支出从60年代占国民生产总值19%增加到90年代的23.2%;联邦政府收入也有增加,但幅度较小,从60年代占国民生产总值18.2%增加到90年代的19.1%。
但战后美国政府的支出大多遵循一个模式。在经济衰退期间,联邦政府利用预算赤字来刺激经济。当经济开始回升时,联邦预算就恢复平衡,或者说应该恢复平衡。可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复苏过程中,联邦预算继续出现巨额赤字。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人物把这种情况主要归因于国库积累的下降,或者说是消费的高涨。国内的私人积累不能为巨额联邦赤字和投资热提供足够的资金。国外资金的流入被用来弥补美国的国内积累和投资水平之间的差距。
80年代国会对削减联邦赤字的关注,导致所谓“格兰姆-鲁德曼-荷林斯降低赤字法”的制订,规定逐步降低年度赤字,以期在1993年实现预算的平衡。人们认为有了这项法令才把联邦预算赤字从1986年的最高纪录2210亿美元降到1987年的1490亿美元。
虽然提高税率看起来是个最简便的办法,可以用来削减联邦支出和降低联邦预算赤字,从而防止储户大量提取存款(这是造成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调的原因),但政府和国会里的许多决策人物担心增加税收和取消税制改革会破坏人们劳动、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对以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只增加税收而对支出的增加不采取有效的限制措施,就不足以减少联邦赤字。在1960到1980年之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9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联邦赤字再次上升。似乎可以肯定,如果不大量削减联邦支出就无法达到“格兰姆——鲁德曼——荷林斯降低赤字法”规定的目标。但削减联邦支出又会减少或取消许多重要的项目,有可能使经济失调,导致严重衰退。为了防止这一点,国会和布什政府一致同意实施“1990年综合预算调节法”。这一法案把富人的最高所得税率提到3l%(规定了三个所得税等级段),并设立了许多其他收税项目,而且还为政府开支规定了严格的“现购现付”制度(每一笔新的开支必须有相应的新的收入或其他开支的削减来抵消)。这一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在5年之内减少赤字大约5000亿美元,把赤字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下降到2%以下。
可是美国的税收政策是变化莫测的,90年代布什政府极力争取降低长期资本收益率,声称这样做会刺激储蓄,降低资本支出,鼓励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不景气状况的出现,再一次响起为了中产阶级美国人而降低税率的呼声。
 
 
 
第八章  美国农业的变化
 
在美国经济中农业历来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农民具有独创精神,他们辛勤劳动,自给自足——这种美德被写进无数的故事,成了美国文化的核心。
但只要考察一下美国的农业就会发现,在农民们的丰功伟绩之中夹杂着某些神话的成份。农民们并不像传说中描绘的那样自给自足,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始终依赖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天气,农业品的市场价格,以及政府的政策等。但是美国农民显示出来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精神赢得了其他阶层美国人的赞扬,成了他们努力学习的榜样。这就使美国农民在美国的政治思想中具有一种特殊的份量,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即使他们的人数已经大大减少了。
美国农民能在每公顷土地上生产出大量的作物,这使他们闻名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要感谢大自然。美国只有西部少数地区降雨量不足,存在着沙漠。其他地区的降雨量有的适中,有的充足,河流和地下水源可用作大面积的灌溉。美国的中西部有着世界上最富饶的农田。
美国农民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普遍使用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各类种子都用科学方法进行反复的培育,使其产量提高并不断加强其抗病和抗旱的能力。在经过周密计算之后充分使用肥料和灌溉。在耕种和收获过程中使用机器,降低了每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力成本和时间。农民坐在备有空调的驾驶室里操纵着拖拉机,带动着昂贵的快速翻土,耕种和收获的设备,这种情景并不少见。
 
日益发展的农业综合经济
美国的农业日益向着“农业综合经济”的方向发展。人们创造了“农业综合经济”一词来表示现代美国经济中农业企业的规模之大。农业综合经济指的是与农业有关的各种企业的联合系统,从个体农民到跨国农用化学品公司,其中包括农业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产品运输公司,商品经销人,农用设备制造厂,食品加工业,杂货联号商店,以及其他许多企业。
“农业综合经济”一词恰当地反映出20世纪末美国农业的变化。一个世纪以前全国有一半劳动力在农场工作,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个数字下降到不足3%。在早期美国,农场大多自给自足,而现在从事商品生产的美国农民越来越专业化,因此大多数农场上所用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从外面买来的。总的说来,机械已经代替了大部分雇佣劳动力。
1940年美国有600万家农场,每家农场平均土地为67公顷。到了1990年时只有210万家农场,每家平均土地为185公顷。与此同时农业的雇工人数急剧下降,从1930年的1250万降到1990年的290万,而这一时期美国的人口差不多增加了一倍。
许多农场通过父子相传而改换经营者,这种情况始终存在。由于土地和设备耗资巨大,一般人现在很难进入农业这一行。事实上有些观察家指出,在美国小家庭农场已很难独立生存。美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实际上是兼职农民,他们还干些非农业活来补助其收入的不足。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农场转入公司之手,从小型的家庭公司到大型的联合公司。有七分之一的农田为公司所有,这些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是家庭公司。有将近1%的美国农田属于非美国公民所有。
有些评论家认为政府保护家庭农场是有好处的。他们指出家庭农场在美国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并认为非家庭拥有的公司只对利润感兴趣。这些公司比家庭农场更倾向于使用有害环境的生产技术。为公司辩护的人贝0指出,非家庭拥有的公司比家庭农场拥有更多的资金,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短期内无法回收成本的环境保护措施。
早期的农业政策
北美殖民地政府在赢得独立之后不久就提出了土地的分配和使用问题。 1787年,“西北法令”规定要对西部地区进行勘测,为家庭农场开发土地。例如,法律允许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区一旦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成立州,地位与原来的13个州平等。土地的售价为每公顷2.50美元。
在向西部发展的过程中历尽艰险的许多拓荒者没有钱买土地。他们往往作为“擅自占地者”定居下来,对自己的农场没有明确的所有权。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之后就发起一场运动,要求修改法律,宣布一部分土地为免费分配,另外一些土地可以最低价格购买,并在几年内陆续付清欠款。
在连续通过了几项有关法律之后,干1862年制定了“宅地法”,规定把土地免费分配给同意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达一定年份的拓荒者。这项法律及以后通过的另外几项法律都是为了使家庭农场主得到土地。1862年通过的“莫理尔法”把联邦政府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各个州政府,用来建立一系列农业和技术学院。根据这一法令建立起来的69所“接受政府赠与土地兴办的学院”,在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培养一代又一代农民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农业界的担心政府的科研成果不能传播到农民那里。为了表明新的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政府成立了一定数量的“示范农场”,并与地方企业和农场集团一起雇佣了一批“示范代理人”。19l4年国会设立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服务”项目,从而把上述计划推广到全国。在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政府赠与土地学院”的共同资助下,“农业发展服务”雇佣代理人在各地区设立办事处,为农民及其家属提供咨询。
在1900年至1930年间,农业部还开展了一项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项目。这一项目在很多方面为农民和一般民众提供帮助。例如,从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进口的猪经过杂交之后产生出一种消耗饲料少,但增肥速度快的新品种猪、土壤经过检验之后决定需采用什么样的肥料来增加粮食产量。在杂交良种,植物营养,动植物疾病防治及控制虫害等方面进行的其他各种试验,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农业对工业的影响
19世纪农业的发展对美国的早期工业化起到了一定作用。虽然早期的农业活动大多仅足维持生活,商品的交易也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进行,但那时仅有的一点工业往往都关系到农产品的销售。
到了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传遍美国,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重要了。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运输领域的发展,对农民把商品运往市场的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许多节省劳力的机械化项目来自农村,因为大批农民涌进城市的工厂里去工作,需要机械来代替他们从事农业劳动。
 
政府援助的开始
在向西部地区移民的过程中,往往有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上升,随后有一段时期价格又下降。在农产品价格上升时期购买土地或按“宅地法”获得土地的农民很可能致富。他们可以靠出售农产品赚钱,也可能以较高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土地。可是在接近这一价格循环的顶点时开始经营的农民往往会倒霉。他们会面临长达数年之久的农产品价格低潮,常常把农场都赔出去,只剩下一块宅地。其中有些人沦为佃户,为别人干活——这种模式在南方尤为常见。南方有许多解放了的奴隶成为佃农,或称为“收益分成的佃农”,在白人的土地上劳动。有些农民继续向西发展,作为“擅自占地者”或“定居移民”另建自己的农场。这个时期的农民大多是乐观主义者,他们坚信美国人的这一理想:只要辛勤劳动并有一定的运气,任何人都会成功。
到了19世纪70年代,农民们在应付国家政策方面变得更加精明了。他们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政策对他们的生计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于是开始提出呼吁,要求纠正他们遭受到的某些不公正待遇。农民特别要求政府通过放慢土地开发速度来稳定价格。此外,他们还要求改革银行制度,使他们在信贷方面得到好处,因为对西部和南部两地区的农民来说缺乏贷款是他们的主要困难。农民希望制定一项政策来为他们提供“便宜钱”,也就是低息贷款。
他们还要求改善交通系统,包括对铁路实行控制,因为农民要把产品运送到远方的市场上,铁路起着卡脖子的作用。铁路公司定价常常不合理。农产品需运往国内各市场以及各个港口以便外运,可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据估计全部农产品有五分之一在送到消费者手里之前就变坏了。这一事实更加突出了铁路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10年之间,铁路运货车厢有了冷藏和加设备,以保存容易变坏的产品。
农民还要求降低进口关税,使他们能买到廉价的消费品。他们提出的最有争议的要求是使用一种能引起通货膨胀的货币,以白银和黄金为基础,而不是单纯以黄金为基础。农民们希望货币供应的扩大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1896年农民运动达到高潮,那一年他们的有力支持者威廉·杰宁斯·布赖恩被民主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但总的说来,城市居民和东部地区企业家们对农民的要求采取不信任态度,结果使布赖恩败在共和党候选人威廉·麦金利的手下。这就使农民运动的激进期告一段落。然而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对交通实行控制,终于被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采纳。
 
20世纪的问题和挑战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没有新的土地可分配给移民作宅地了。过分的耕种和长期土壤流失使美国许多农田的肥力下降。为了扩大农田,许多森林遭到砍伐和焚烧。大平原上的大片草原由于过分放牧而逐渐荒芜。20世纪30年代中期连年干旱,使中西部的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失。大平原上刮起的狂风在遭到过分放牧的草原上形成巨大的沙暴。
为了应付这一挑战,提出了使用和保护土地的新政策。政府决定鼓励农民并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改进使用土地办法的重要性。要这些一向我行我素的农民考虑到长远的自身利益,而不是只看到第二年的收成,有时是很不容易的。政府聘用水土保持工作人员来向农民讲解新的技术。当农民看到自己的邻居采用新技术后日子越过越好,他们也就开始采用这些技术。另一方面,政府还通过提供免费服务,甚至支付现金等鼓励措施来改善土壤。
到了20年代,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减少了,因为欧洲各国都开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复苏过来,并制定了紧缩开支的计划来削减进口。于是农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对农民来说这段时期的困难比以往几次更为严重,因为农民已不再自给自足了。他们要花钱买机器、种子和肥料,还要买消费品。他们购买的物品价格不变,而他们出售的产品却降价了。1929年开始一直延续到30年代末的大萧条,使农民的境况变得更糟。
1929年,赫伯特·佛总统组建了联邦农业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直接干预供求的原则,开创了国家保障农民的经济稳定的先例。
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于1933年上任,他首先提出的措施之一就是“农业调整法”,国会随即通过了这一法案。该法案授权农业部长与农民达成协议,以降低生产。协议规定政府付钱给农民,使农民停止使用其部分土地。这笔钱从粮食加工商交纳的使用税中支出。这么做的目的是限制农产品的供应,以便提高价格。1936年最高法院判定这项法案为违宪,理由是粮食加工商交纳的税款不得用来控制生产。但很快又通过了一些新的法案,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在保持水土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使土地休耕并提供控制粮食生产的措施。罗斯福政府相信,重新整治土壤不单纯是用其他公民的钱来帮助农民,而是对整个国家有利。以后政府又向农民提供贷款,使他们能够购买农业机械、杂交种子和化肥。
政府还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帮助美国的农民家庭。1935年国会成立了“农村电气化管理局”,把供电线通往农村。各地区成立了合作社,联邦政府向合作社提供贷款用来建立农村电力网。农民们很快发现电力使他们能够取得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到1960年,97%的农场有了电。还有一项帮助农民的措施是建立一个“从农场到市场的公路”网,使城乡之间四通八达。
 
价格和收入补贴
1938年国会在农业政策方面开始实行“平价”制度,也就是规定一种价格,使农民具有与选定期农产品价格相同的购买力。如果产量超过了能够以一定比例的平价来销售的数额,政府就同意购进多余部分,一般都是通过与农民签订购买协议或制定非追索性贷款计划来进行。根据这种贷款计划,政府按照农民库存产品的数量以固定价格付给他们钱作为贷款,农民则可以把产品转交给政府来偿还全部欠款。
实行平价政策支助农民是否明智?人们在这一问题上争论了将近半个世纪。许多人持反对意见,因为这一政策花钱太多。另外一个问题是各个粮库都饱和了。到了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报废船只里都塞满了粮食,还有不少粮食堆放在空地上,任其迅速腐烂。   
80年代初政府实行的“以货代款”计划,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减少杂粮、大米和棉花的库存量,提高市场价格,并降低政府的储粮费用。根据“以货代款”计划,把政府的农用商品交给农民,让他们减少种植面积。以货代款计划使得25%的美国农田休耕。
1973年美国农民开始以“补贴付款”的形式获得收入补贴。政府支付这种补贴是为了补偿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固定的目标价格之间的差距。参加这一计划的农民必须停止耕种他们的一部分土地。
平价补贴和补贴付款只适用于杂粮、大米和棉花等基本商品。其他许多农产品得不到联邦政府的补贴。对有些产品,如柠檬和桔子,实行公开的市场限制。按照所谓“销售指令”,农民能够出售的新鲜产品的数量每星期都受到限制。这样的指令力图通过限制销售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剩余农产品的分配
从2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农业问题是生产过剩。人们实行两类计划来处理剩余粮食产品。1954年国会通过了“480号公共法”,又称为“粮食用于和平法”。鉴于美国出口的粮食和纤维曾对欧洲和日本的战后恢复作出过贡献,国会里的决策人就认为这样的出口物资也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农民们把“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看成是减少全国的过剩产品的好办法,这些过剩产品降低了价格。具有经济头脑的城市居民则把这一计划看成是减少储存剩余粮食所需的公共费用的良策。人道主义者把这一计划看成是为世界上那些忍饥挨饿的人提供粮食的一项措施。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粮食大多用作奖励,那里的地方性发展计划工作人员领取美国粮食作为报酬。    美国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成就被一些人看成是为未来的全球人口提供粮食这一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多年来美国的剩余粮食成了世界粮食供应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人们期望美国农业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能够保持下去。
 
剩余粮食也用来帮助美国国内营养不良的人。有一项计划利用政府购买的剩余奶制品和其他产品,在学校里为低收人家庭的儿童提供兔费或降价午餐。按照另一项计划,在80年代的大部分日子里政府把剩余奶酪、黄油和脱脂奶粉分配给穷人。第三类计划是联邦政府的“食品券”制度,自从7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以来发展迅速。按照这项计划,每一个低收入者都有资格得到食品券,用来在杂货商店购买食品。
 
国内农业政策和世界贸易
几乎每一个农业生产国都采用某种形式的价格和收入补贴或其他办法来帮助农民。70年代未和80年代初,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变幻莫测,大多数农业生产国都制定计划来稳定国内市场。各个国家或者加强已有的计划,或者制定新的政策来保护本国农民免受所谓“外国”干扰之害。最近几年来,这些政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收缩,国际商品价格下降,以及许多农产品出口国的剩余农产品不断增加。
80年代美国农民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农产品出口下降,有部分原因是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太高(这使得国外市场上美国产品的价格上升)。农产品价格下跌,利率上涨,农民难以偿还在收入较高时期获得的贷款。政府和一些私人于是就制定计划来帮助恢复经济的稳定。
1985年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法案,来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简单说来,这项法令要求对基本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应随着平均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除此而外,该法令还包含一项计划,要求1600万到1800万公顷对环境敏感的农田休耕10到15年,并且在5年之内使目标价格降低约10%。
1986年7月,美国为了全面改革国际农产品贸易而提出一项新的建议,作为人称“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的一部分。美国要求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中的90多个成员国通过协商,作为更广泛的贸易改革的一部分,逐步取消农业补贴和其他在农产品市场上使价格、生产、贸易等受到扭曲的政策。
美国的建议提出之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也提出了一些别的建议。虽然这些建议有很大区别,但大多数成员国似乎都同意放弃扭曲贸易的补贴政策,实现更自由的市场。美国尤其致力于使欧洲国家承诺最终取消农业补贴,以及使日本和韩国承诺撤消对进口大米的禁令。然而谈判进展得并不顺利。如同以前几次为了在削减农业补贴问题上达成国际协议而举行的谈判一样,在1990年12月31日这一预定的最后期限以前,仍未达成任何协议。谈判似乎陷入僵局,而且很可能失败。但到了1991年中期,西方各主要工业国的首脑再次表示要圆满完成“乌拉圭回合”,于是谈判一直继续到1992年初。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预算赤字仍然居高不下,1990年美国政府采取进一步措施来减轻农业补贴对美国消费者和纳税人造成的负担。同年国会通过决议,为播种除了一贯领取补贴的那些作物以外的其他作物提供了方便。人们预期这项政策通过刺激农民播种不享受补贴的作物,同时鼓励他们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轮作制,能节省大约100亿美元。但某些产品仍保留高额的固定补贴。政府对某些农产品市场的控制也还在继续。
 
 
 
第九章  美国的劳工:工会的作用
 
 
相对而言,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她却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组织的工会运动,这种情况似乎出人意外。早在18世纪末美国就出现了工会,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考察一下早期美国社会内的三个因素有助于解释这种现象。第一个因素是劳动力缺乏,因此工人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作为与资方谈判的基础。其次,19世纪初美国已经普遍实行男子选举权制度。因此当欧洲劳工运动还在为争取选举权而奋斗时,美国工人早已获得了这一权利。(奴隶当然没有选举权,妇女直到1920年才赢得这项权利。居住在南方的黑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获得充分的选举权。)
最后,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制,而且在工人中很少有人认为自己与阶级斗争有关。他们大多把自己看成与美国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有着平等的地位,与他们享有同样的晋升机会。
美国劳工运动的哲学基础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美国的劳工运动特别强调工人对就业机会的集体所有权;这种所有权被人认为是传统产权的合乎逻辑的延伸,这本身也是一种保守观点。美国工会把重点放在就业问题上,以便在现存的自由企业制的范围内获取利益。最早的美国工会具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如提高工资,减少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及争取小学免费教育等。
成立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劳联,在1955年以前是美国的主要劳工组织。1955年劳联与产联合并之后,成了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和劳联一产联的始终使社会主义者望尘莫及。他们都强调美国劳工运动的实用性。这些力争提高美国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而不仅仅是争取政治权利。在这方面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由于大多数美国工人认为自己与其他阶层的美国人没有什么区别,也就几乎没有人鼓动成立一个美国的工人党。但如果因此而认为美国劳工运动回避政治行动,那也不对。在州和地方性政治活动中,劳工运动一贯非常积极,他们支持某些候选人,争取通过对劳工有利的法案。但在全国性的政治活动中,美国劳工运动过去一贯持谨慎态度,不轻易采取行动。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当政期间(1913-1921),劳工运动只在暗中支持他,后来才公开支持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1932一1945)和亨利·s·杜鲁门总统(1945一1953)。到了50年代初,美国劳工运动明显地介入到民主党的国内政治活动之中,有时得到该党的热情合作,有时则不太顺利。
自从罗斯福当选总统以来,美国人对工人组织始终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以前的情况则并非如此。在1933年以前(战争时期除外),工会主义遇到业主方面的有力的,有时甚至是狂暴的反对。20年代的人事管理运动,科学管理运动以及不断增加的实际工资,为美国工人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被宣传成能有效地取代工会主义。可是1929和1940年之间的大萧条成了促使工会发展的动力。
 
产业工人的发展
虽然美国的劳工运动在建国初期就出现了,由于这一运动以产业工人为主,因此发展得并不快,也不顺利。1839年,制造业工人只占整个工人队伍的17%,到了1859年只占32%。当时的美国基本上仍然是个农业国。这种情况直到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才真正改变过来。
在这个新国家里,非熟练工人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城市工人中有40%是服装厂中的劳工和女裁缝工,这部分人的工资低,生活条件往往很苦。熟练工人,如工匠,手艺人和技工等的工资最高可达非熟练工的两倍。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住宅,被人看做是各居住区里的可靠公民。早在19世纪30年代·,木匠、印刷工、鞋匠和其他工人就开始组织起来成立熟练工人协会和慈善团体。虽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加入了工会,但他们的确采取统一行动。他们要求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并缩短工作时间。那时的工人从天亮干到天黑,因此夏天的工作时间比冬天长得多。
随着工厂的增多,工人队伍里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雇佣儿童、妇女和穷苦移民来操纵机器的情况非常普遍。19世纪20和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在某些工厂,特别是在纺织厂里,16岁以下的儿童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到了1850年,南方的奴隶总数中有5%在工厂做工。将近五分之四的奴隶直接为奴隶主干活,其余奴隶由主人出租给工厂老板。
工厂的发展还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技术和经营方式的革新促使劳工和管理人员双方在功能上趋于专门化。再加上受雇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使许多工人觉得他们对自己的经济命运毫无发言权。他们感到与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感情上日渐疏远,因而把自己比做工业机器上的齿轮。一部分工人加入工会以改善自己的境况。
最早的全国性劳工组织名叫“劳动骑士团”。这一组织成立于南北战争之后的1869年,开始时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裁缝工人中活动。骑士团成员的宗旨是把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以争取普遍改善他们的生活。
劳动骑士团起先是个秘密组织,成员的范围很广,除了靠工资为生的人以外,还包括黑人、妇女、农民和商人。它只把“律师、银行家、赌徒和股东”排除在外。19世纪80年代中叶,在反对美国百万富翁杰伊·古尔德的铁路公司而进行的一场罢工斗争中,骑士团获胜,这一组织声名大振。1886年它的会员数增加到约700,000人,包括熟练和非熟练工人。
然而骑士团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经常发生利害冲突。它的成员缺乏视整个运动为一体的意识。1886年在反对古尔德铁路公司的第二次罢工中骑士团失败。到了80年代未其会员数迅速减少。
 
美国劳工联盟
1881年,一位名叫赛缨尔·龚帕斯的来自荷兰的卷烟工人与另外几名熟练工一起,成立了“美国及加拿大工会组织联盟”,即“美国劳工联盟”的前身。这一组织不同于劳动骑士团,它只吸收靠工资为生的人。1886年该联盟进行改组,并改名为“美国劳工联盟”。龚帕斯担任联盟的第一任。
龚帕斯提出的工会战略三点纲领成了劳联自始至终遵循的原则。首先,他坚持争取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等实际利益,而不是去进行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阶级斗争。其次,他为劳联内部制定了联邦制原则,允许每个工会享有充分的内部自由,可以根据各自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活动。第三,他竭尽全力使政府失去集体谈判的能力,他一手拉拢政治上的盟友,另一手设法挫败那些反对劳工的国会议员。龚帕斯还认为在同一个时间只应该允许一个工会去组织同一群工人。
1905年最高法院对“洛克纳诉纽约案”作出裁决,使劳工运动遭受到另一次重大挫折。最高法院认为一项限制工作时间的法律是违反宪法精神的,因为这一法律限制了个人雇工签约的权利。法院的依据是宪法第一四修正案上规定了个人具有“签约的自由”这一原则。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劳联拥有500万会员,不但数量在增加,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可是到了20年代,劳工运动遇到了像“全国制造业联合会”那样的企业集团的坚决对抗,这一组织的发展速度放慢下来。在“开放企业制”原则,也就是工人有权不勉强加入工会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除此以外,20年代是就业率较高的繁荣期,工人们觉得在没有工会支持的情况下同样有保障。1924年龚帕斯去世之后,威廉·格林作为一名折中人物当选为劳联。
 
大萧条
虽然大萧条的到来使劳联的会员数减少到不足300万,但大萧条也使人们对工人的困境产生同情(在太萧条最严重时期,美国工人约有三分之一失业),从而促进了劳工运动。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当选之后,政府和法院对劳工的请求采取更为和善的态度。1932年,国会通过了第一项亲劳工的法律“诺里斯一拉加迪亚法”,使禁止工人加入工会的合同无法生效,并且还对联邦法院在劳工纠纷中发出禁制令的权力加以限制。
在罗斯福总统结束大萧条的计划里,有几项有利于劳工运动的法律,其中有一项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恢复法”。该项法律保证工人有最低限度的工资,合理的工作时数,集体谈判权和加入工会权。可是到了1935年,最高法院判决此项法律为违宪。于是联邦政府通过了“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一般人称之为“瓦格纳法”,那上面规定:“雇员有权建立自己的组织,成立、参加或协助劳工组织,通过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为了集体谈判或其他互助互卫的目的而参加有关活动”。
劳工第一次获得了集体谈判的合法权利。上述法案还建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来实施法案中的各项规定,惩治损害劳工的不公正行为,并决定该由哪个工会来代表工人。当工人愿意组织起来或希望由某个工会来代表他们时,就要求“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派人到他们的工厂去主持选举。如果雇员因参加工会活动而被无理解雇时,委员会有权迫使雇主支付拖欠的工资。在立法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到了1940年时,工会会员数已跃增到将近900万人。
 
产业工会联合会
为了发起一场运动来把汽车和钢铁业那样大规模生产企业中的工人组织起来,劳联中的8个工会于1935年建立了“产业工会委员会”。但控制着劳联的熟练工人工会反对把那些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人吸收到工会中来。产业工会委员会不顾他们的反对,发起了一场咄咄逼人的工会化运动,在许多从前没有组织的大工厂里建立起工会组织。
但关于产业工会的争执并未平息下来。1938年,劳联领导开除组织产业工会委员会的那几个工会,于是产业工会委员会成立了自己的联合会,并起了个新名字:“产业工会联合会”。产联很快就发展成一个足与劳联分庭抗礼的组织。
 
战后时期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各主要劳工领袖向罗斯福总统保证在战争期间避免组织罢工,以免影响国防生产。在这段时期内,工会获得了许多附带的好处,会员数直线上升。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罢工重新开始,1946年罢工次数达到最高峰。
不久之后有人对此作出了尖锐的反应,抨击一般人所说的工会不应拥有的权力。许多人认为“瓦格纳法”偏袒劳工,要求通过一项新法律来纠正这一偏向。1947年,国会在了杜鲁门总统的否决之后,通过了“劳工管理关系法”。
“劳工管理关系法”通常称为“塔夫脱一哈特雷法”,规定了工会和雇主双方的行为准则。该项法律取缔了只雇佣工会会员的制度,禁止向没有直接卷入劳资争议的雇主施加压力的所谓“次级抵制”,允许雇主控告工会违反合同以及在罢工期间造成破坏,要求工会在罢工之前必须有60天“平息期”,此外还作出其他一些规定来对付危害国家稳定和安全的罢工活动。该项法律还要求各工会公布其财务状况。尽管有人不断努力以图撤消这项法律,联邦法院始终坚持执行这项法律中的主要条款。
在反对劳工力量的冲击之下,劳联和产联开始考虑联合。但这两大劳工组织必须首先克服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分歧。1952年,劳联和产联的威廉·格林和菲利普·莫雷先后去世,两派之间的一个障碍也就随之消失。这两人生前与两派之间的分裂都有关系。1955年劳联和产联终于联合为“劳联一产联”,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威廉·格林去世后担任劳联的乔治·米尼成了这一新劳工组织的。
1962年约翰·f·肯尼迪总统发布行政命令,规定联邦政府雇员有权加入组织和进行集体谈判,但不得罢工。许多州也通过了类似法律,有几个州甚至允许州政府工作人员罢工。于是公务员工会迅速发展。到了80年代,警察、教师和其他政府雇员在许多州和城市里组织罢工。
在这一时期内,少数民族和妇女中的工会会员数也有增加。工会帮助妇女、黑人、墨西哥血统的美国人和其他工资收入最低的人争取同工同酬等权利。例如在60年代,墨西哥血统的劳工领袖西泽·e·夏维兹开始把加利福尼亚的移民工人和其他农业工人组织起来,其中很多人有墨西哥血统。夏维兹建立的组织现在叫做“美国农业工人联合会”。
 
当代劳工问题
20世纪后期,美国劳工运动受到的主要挑战是美国基础工业规模的逐渐缩小,尤其是像钢铁和重型机械那样的传统工业。在有些情况下,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外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占居优势。美国许多大工厂倒闭,工会会员大批失业。
生产自动化也不断威胁着劳工运动。许多老工厂采用自动化机械来完成过去由工人干的活。自动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生产率,以应付国际竞争的挑战。但在某些情况下自动化意味着减少就业机会。工会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来保障就业机会和收入,这些措施包括免费培训和减少每周工作天数,把现有的工作量分摊给大家。尽管如此,美国传统基础工业的缩小是个沉重的打击,劳工运动至今尚未从中完全恢复过来。
与此同时,工人队伍中工会会员的比例也下降了。1945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雇员是工会会员,可是80年代未这个比例下降到只有16%。经济学家、劳工和其他人士对此现象提出几种不同解释。有人说这反映出一种倾向,说明美国社会正从工会的传统堡垒制造业转向工会力量比较薄弱的服务业。也有人指出,妇女、青年和兼职工人在最近几年新增加的就业队伍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还有人认为,美国工业有很大一部分迁到了美国的南部和西部,那些地区工会的传统势力比北部和东部弱。
人们对劳工运动的主要批评是这一运动提出的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等传统要求,会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并且会损害美国工业的生产率。可是在5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为了稳定就业率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工会有时愿意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支持劳工运动的人还指出,最近几次增加工资大多是为了能跟上物价的上涨,而不是使实际生活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
劳资纠纷还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工人有权得到哪些福利?关于退休金,伤残抚恤金,医疗保险,以及最近有些大型工会提出的终身就业保障等问题,在20世纪后半叶的谈判内容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提出的新问题中有的关系到产假和儿童照料等。
从雇主这方面来讲,他们并没有对工人的活动听之任之。资方要求工人提高生产率,并且表示愿意进行斗争,以反对他们认为有违这一目标的规定或福利待遇。
工会运动是美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因为它站在代表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立场上与资方和政府进行交涉。虽然在与资方进行增加工资的谈判中工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经济学家们却并不认为工会对工人的工资有重大影响,他们大多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是工资提高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分析家们也承认在就业保障,处理申诉的程序和监督劳动条件等问题上,工会起到的作用之大已超出其规模。通过工会,工人可以对自己工作的任何一个方面发表意见。除此以外,有些专家还认为工会具备宝贵的社会和心理功能,好比是兄弟会,而且更重要的是工会能使工人感到自豪和尊严。
 
劳动标准
联邦政府和50个州政府担负着确保美国工人权利的责任。联邦政府可以控制各州间的贸易,州政府可以规定适用于本州贸易的条件。许多州通过了规定劳动标准的法律。在这方面的一些最重要的联邦法律有:
§         §         “1938年合理劳动标准法”(修正案),规定全国性的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标准,以及为了保护童工免受虐待而规定同工同酬同标准制。最低工资标准是由国会规定,并由劳工部执行的。1991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小时4.25美元,但对刚开始工作的十几岁少年来说,还有一个更低的“培训期工资标准”。
§         §         “1967年反就业年龄歧视法”,保障70岁和70岁以下老年人的就业机会。
§         §         “1970年职业卫生和安全法”,要求雇主提供安全和卫生的劳动条件。“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局”制订职业安全和卫生标准,制订并颁布各种规定,进行调查和监督以确定标准和规定的执行情况,对执行情况好的予以表彰,对拒不执行者提出惩罚措施。
§         §         “1974年贸易法”(修正案),为在国际竞争中受损害的雇员、公司和社团提供调节援助。“贸易调节援助署”通过与各州签订协议来执行以这项法案为基础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各种重新就业服务项目,如培训、求职和重新安置补助,以及由于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而失业的美国工人的每周现金补助。
 
退休金
美国有将近一半私人企业雇员和大多数政府雇员包括在某种类型的退休金计划之内。退休金是工人退休或致残以后领取,或在其死后由家属领取的一种收入。工会与雇主签订的合同里大多包括关于退休金的规定。
大多数退休金计划根据雇员的年龄、工龄和年薪按一定比例为退休人员提供福利待遇。根据联邦法律,所有的退休金计划都要为服务满一定年限的人提供“既定退休金权利”。这些雇员即使在退休之前离开公司,也能保证领到退休金。
1974年国会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为私人退休金计划规定了标准,并由联邦政府机构“退休金保障公司”帮助实施这些标准。私人退休金计划必须从这家公司购买保险,如果某公司无法支付退休金,可由上述公司支付。
美国政府实行几种不同类型的退休金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障计划”,这也是全国最大的退休金计划。“社会保障计划”是1935年确立的,当时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一项法律,也就是现在的“社会保障法”。这项计划为65岁退休的工人提供全额退休金,为62至65岁之间退休的工人提供减额退休金。虽然这一计划是由联邦政府机构“社会保障管理局”来执行的,这一机构并不使用联邦政府的经费。雇员通过工资单税的形式向退休金计划交钱,也就是在他们的工资中扣除一定的比例;雇主交相同数额的钱。个体经营者也把收入的一部分交给退休金计划。
联邦政府按照惯例提供军人退休金和大多数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退休金,虽然80年代通过的一项法律把大多数新的联邦政府雇员也归于社会保障计划之内。自从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以来,受伤的退伍军人一直领取某种退休金。军人退休金一律都从联邦税收中支出。规模最大的联邦文职人员退修系统“美国文职人员退休系统”是由联邦政府雇员和政府共同提供经费的。
许多个体经营者,以及那些雇主不提供退休金的人和认为退休金计划提供的钱不敷应用的人,把收入的一部分存入一个特别的退休金计划。这种计划主要有两类,即“个人退休金帐户”和“基奥计划”。这两类计划都由金融机构来管理,如银行,储贷社,借贷联合会和保险公司。联邦政府通过给参加这两类计划的个人提供所得税优惠条件来支持这两类计划。
存入“个人退休金帐户”的钱产生的利息自动记入帐户,这部分利息在提取之前不必纳税。没有私人退休金的人,或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可以每年把钱存入“个人退休金帐户”,这笔钱在提取之前不必交纳所得税。“基奥计划”与“个人退休金帐户”不同,可以由个体经营者或未组成公司的企业的拥有完全或部分产权的业主来建立。这些个人可以每年把其收入的25%或少于25%存入基奥计划。这些钱产生的利息在提取之前不必纳税。
 
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计划”是完全由联邦政府管理的,失业保险则不同,是作为一个联邦——州系统组织起来的。“联邦——州失业救济补助金计划”是根据“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规定而设立的,是美国失业工人基本的收入补助计划。这项计划在非自愿失业期内为以工资收入为生并参加保险的人提供部分工资补偿。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工人必须有劳动能力,不是无故离职,不是由于表现不好被开除,必须未介入劳资纠纷,而且必须愿意工作。
每个州都根据本州的法律实施本州的计划,联邦政府极少干预。每个州根据工人失业以前的工资标准和在业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每周失业救济金的数额和期限。当失业率上升超过一定标准时,各州必须延长救济期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担延长救济期限所需的费用。
 
 
 
第十章  外贸与全球经济政策
 
早期的美国把主要力量放在本国经济的发展上,无暇顾及国外情况。与那时相比,现代美国的外贸与全球经济政策有了极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主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协调。
由于其本身的工业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又由于在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方面拥有的优势,战后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在许多出口产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但是到了70和80年代,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出口竞争力方面的差距缩小了,而且在某些产品方面其他国家的出口额增加得比美国还快。
70年代的石油价格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性衰退,再加上美元外汇比价的升值,使美国的贸易平衡受到损害,并且使80年代支持贸易自由化的人大大减少。
针对上述情况,80年代里向国会提出的保护主义提案不下数百件。国会虽然通过了一些保护主义措施,但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把那些最具倒退性的提案转移了方向。事实上,最近美国倡导了一系列多边贸易谈判,人称“乌拉圭回合”(开始这一谈判的协议是在乌拉圭的旁塔德拉斯签署的),谈判于1986年9月开始,目的是要促进贸易自由化。
 
从保护主义到贸易自由化
在美国历史上常常出现一股强大的力量,向着保护主义方向发展,也就是利用关税或限额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建国初期的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就曾主张利用保护性关税来鼓励美国工业的发展。他的建议大体上被采纳了。在整个19世纪,对国内政治利益的考虑,包括扩大棉花等重要商品出口的意图,决定了美国的贸易政策。
20世纪30年代通过了“斯莫特——霍利法”,美国的保护主义达到了顶峰。这项关税法加剧了大萧条的影响,使美国的关税骤然增加,并立即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击,引起了世界经济危机。
1934年以来美国对待贸易政策的态度是直接从这一经验中产生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主张贸易自由化。许多美国认为,盟国的内部稳定及其对同盟的持续忠诚依赖于经济恢复。美国的援助对这种恢复固然重要,但这些国家需要出口产品市场,尤其是巨大的美国市场,才能重新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实现经济的发展。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务卿科迪尔,赫尔就看清了这种关系。他支持“1934年贸易协议法”,因为这项法律为削减美国的关税提供了基本的立法依据。他写道:
“一个国家只有获得与别国进行贸易的合理机会,才能把生产提高到保持国泰民安的水平。因此贸易协议计划所体现的原则乃是和平大厦必不可少的基石。”
“1934年互惠贸易法”授权总统与各国进行关于贸易协议的谈判,并且大幅度降低了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的关税,以换取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产品采取同样的让步政策。
美国支持贸易自由化的立场对创立“关贸总协定”起到了推动作用。所谓“关贸总协定”是一套关税和贸易制度的国际规范,1947年由23个国家签署,到了80年代末有90多个国家参加。“关贸总协定”除了制定国际贸易的行为规范以外,还发起了好几轮多边贸易谈判。每轮谈判美国都参加,往往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贸易的原则
美国的政策是要在贸易协议中体现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也是“关贸总协定”的基石。第一条原则是一视同仁,又叫做最惠国待遇。根据这一原则,所有的贸易伙伴都应与所谓“最惠国”享受同样的海关和关税待遇。现在美国把这一政策应用到与所有的贸易伙伴进行的贸易中,但不包括由于外交政策的原因依法排除在外的国家。
延长或撤消最惠国待遇的做法有时被用来达到某种外交上的目的。例如,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是为了改善与该国的关系。美国也曾经为了人权的原因而不给某些国家这一待遇。至于利用外贸政策来达到外交上的目的是否有效,国会及联邦政府机构内部正就这一问题进行着一场辩论。
美国应用在贸易中的第二个原则是互惠。这一原则实际上意味着在贯彻贸易协议时,一个国家只需要与另一国进行相同规模的内部调整即可。80年代这一原则曾被用来支持几个所谓部分互惠建议。这些建议如被采纳,就会要求美国政府在部分对部分的基础上限制任何一个主要贸易伙伴进入美国市场,假如该伙伴不给美国出口产品提供类似的销售机会的话。尽管大多数分析家承认,部分互惠的威胁很可能是一个有用的谈判策略,但人们普遍相信,这样的规定会限制谈判,从而缩小通过广泛的跨部门的妥协来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机会。
美国通常实行多边贸易政策,这一政策在“1962年贸易扩大法”里有说明。该法案曾授权总统在所谓“肯尼迪回合”贸易谈判中举行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那次谈判的目的是要降低美国及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税。占国际贸易总量80%的53个国家在谈判中同意把关税平均削减35%。
多年来美国把多边贸易政策作为自己参加和领导一系列国际贸易谈判的基础。1979年,由于“东京回合”取得成功,美国和其他约100个国家同意进一步降低关税,并减少限额和许可证条件等非关税限制。
80年代美国首先号召举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结果就在1986年9月举行乌拉圭回合谈判。在这些谈判中,美国力争作出一些规定来取消农业补贴,并把“关贸总协定”的行为规范扩大到服务业等领域里去。
美国虽然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但也曾经参加过某些特惠贸易协议。这些协议包括“美国普遍优惠制”计划,“加勒比湾倡议”,“美以自由贸易区协议”,以及“美加自由贸易协议”。90年代初,人们又开始努力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达成一项双边贸易协议。1990年,乔治·布什总统提出了“美洲企业倡议”,其中一个目标是为西半球的自由贸易铺平道路。
普遍优惠制计划的目的是为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提供免税待遇,以促进穷国的经济发展。按照这项计划,给某个国家的某些出口产品以优惠待遇,等到实际贸易情况表明某一产品的生产者不再需要帮助就能在美国市场上竞争时,优惠待遇就停止。从一视同仁的原则出发,“关贸总协定”里包含一项必须声明放弃普遍优惠制计划的条款。
“加勒比湾倡议”是80年代制定的计划,目的在于从经济上支持一个致力于经济建设并在政治上对美国有重要意义的地区。这一计划按规定将持续到1995年底,,给于从加勒比地区进口到美国的产品以免税待遇,但不包括纺织品,某些皮革制品,食糖和石油产品。
根据“关贸总协定”规定的条件可以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美国签订的第一项自由贸易协议“美以自由贸易区协议”自1985年9月1日起生效,第二项这类协议“美加自由贸易协议”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从历史上看,地理位置的接近使美国与其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蓬勃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之后,这3个国家于1992年8月签署了一项全面自由贸易协议,目的在于取消三国之间一切贸易的关税,减少服务业及投资业中的贸易障碍,并保证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和商标权)。这项协议在生效之前必须经过这三国国会的批准。美国某些工会反对这一协议,担心墨西哥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量涌入美国会使美国工人失业。克林顿总统支持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但他同时对谈判关于环境和劳动标准问题的补充协议也感兴趣。
 
美国的贸易逆差
1973和1974年间以及1979和1980年间的两次石油价格冲击,十分清楚地暴露出美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作为美国生产总量的一部分,美国的出口额迅速增加,因而就有更多的美国工人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直接影响。
第二次石油价格冲击之后出现的全球性衰退,使得国际贸易停滞,1982和1983年全球贸易量实际上还有所下降。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为了克服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为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历尽艰辛。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出现了变化。到了70年代未,许多国家,尤其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显示出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能力有了增强。许多国家成了钢铁、纺织品、鞋类、汽车零部件和许多其他消费品的国际生产者,韩国、香港、墨西哥和巴西仅是其中的几例而已。这些新的情况改变了全球性的贸易环境以及美国在这一环境中的主导地位。
随着其他国家越来越成功,美国国内支持自由贸易的力量渐见减弱。出口产品工业中的美国工人担心其他国家正在使用不公正的手段赢得第三世界的市场,这些手段包括工业选项(外国政府直接支持选中的工业项目,如钢铁生产),和明显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政策。
在这段时期内,许多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生产设备迁往海外。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迁移更加切实可行,而且地点的变换还可使公司利用较低的工资,较少的限制等有利条件来降低生产成本。过去要从美国出口的许多物品现在开始在国外生产。
可是对美国的贸易平衡(进出口之比)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美元外汇比价的突然升值。从1980年到1985年,美元对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比价上升40%。这种情况等于是给美国的出口产品多加上一层税,而给外国进口到美国的产品提供一笔补贴。
1972年外国进口额超过美国的出口额57亿美元。 1985年这一入超额高达1000多亿美元,到了1987年这一贸易逆差剧增到1520亿美元。后来美元开始贬值,贸易逆差逐渐下降,1990年降到1010亿美元。美元为什么会升值?原因在于美国从1981年至1982年间的衰退中恢复了过来,同时美国联邦预算出现了巨额赤字,这两个因素合起来使美国亟需得到外来资金。美国是1982年底开始从衰退中恢复的,比其他国家早。与经济恢复的同时,人们对商品(包括进口产品)的需求增加了。从1983年至1984年,美国的进口额增加24%。由于外国的经济恢复尚未开始,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就不会增加得同样快。
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恢复要求增加国内投资。而正当联邦预算赤字创最高纪录的时候,美国国内的储蓄数额无法满足国内投资不断增长的需要。一方面是巨额预算赤字,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银根政策,这两者使得美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工业国的利率。高利率吸引外国人到美国来投资。于是国外对美元的需求增加,促使美元升值。
升值后的美元在短期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不少好处。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同时使美国有足够的财力来弥补巨额预算赤字,并满足私人投资增长的需要。可是美元升值提高了美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使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有继续增加之势。
美元升值并不是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唯一原因,可是大多数决策人和经济学家把美元升值说成是贸易逆差的一半原因。这些决策人认为假如联邦预算赤字减少,从而减少外债的话,外贸逆差就会大幅度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国会于1985年通过了“格兰姆一鲁德曼一荷林斯法”,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削减开支来迫使每年的预算赤字下降。(这项法律经过最高法院对其合宪性进行复审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但原来规定的限期,由于90年代预算赤字膨胀而不得不取消。)
行政部门也采取措施来使美元的比价逐步下降。1985年,美国财政部长会晤法、德、日、英等国的财政部长,讨论各国能采取什么措施来使美元与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比价逐步下降。由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干预,美元逐渐贬值,从1985年9月到1988年1月,几乎贬到了原值的一半。到了1988年,美元的贬值终于使美国的贸易逆差下降。
 
美元与世界经济
80年代美国人面临的问题是美元的汇率太高,使得许多美国产品因价格太高无法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从而增加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可是美元汇率太低也会使美国经济受损害。这一影响在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变得很明显,那时人们大量购买比较便宜的外国商品,加上对外军事援助的增加,引起大量美元外流。由于世界外汇市场上美元供应充足,美元的汇率大幅度降低。美国经济学家们对美元购买力的下降表示担心,因为这会加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和美元汇率的频繁变动,以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这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使得许多观察家们要求对世界货币和金融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早在1944年就开始了,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派代表出席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为了稳定各国的货币,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一组织有基金88亿美元,其中25%左右是由美国提供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那些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还清外债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所谓通常的方法指的是增加出口和获取长期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要求归还,这一组织可以与长期负债国进行磋商,以便就如何清偿债务问题向他们提供咨询。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与会者们还同意在各国之间保持固定的外汇比价,但这一计划后来又放弃了。 1971年,由于美国的外贸逆差继续上升,美国建议贸易顺差国德国和日本使自己的货币升值。这两个国家采取了行动,但规模太小,为时也太晚。把美元比价固定下来的计划只得放弃,让其继续“浮动”,也就是允许美元随着与其他货币的比值上下变动,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其价值。在美国,物价和工资一度冻结,并对进口物品增收10%的附加税。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促使欧洲和日本减少对美国产品的贸易障碍。
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以便恢复旧的体制。美元正式贬值,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到了1972年,美国的贸易形势仍没有多大改善,于是再次宣布美元贬值,世界上又恢复了浮动汇率制。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克服长期来根深蒂固的外贸逆差。其中有两个人们熟悉的措施,一个是比较灵活的汇率,另一个是“特别提款权”。比较灵活的汇率指的是在固定的(往往也是过时的)汇率制和后史密森时期的自由浮动制(供求关系可能引起货币比价的极大波动)之间来一个折中。一个关于比较灵活的汇率制的建议要求建立一个“目标区”,在这个区内每一种货币可以有一个最大浮动额,如每年1%或2%。
“特别提款权”又称“纸黄金”。由于与世界货币供应相对应的黄金供应量很有限,加上美元的贬值(美元作为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一直被用作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以代替黄金),有必要采用一种替代物。有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建立纸黄金,并根据各成员国的认定份额按比例分配给他们。有些穷国则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以经济规模为依据,而按照需要来分配“特别提款权”。
 
发展援助
布雷顿森林会议还决定成立“世界银行”,这是一个旨在促进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多边机构,它向一些国家提供贷款,因为这些国家通过其他方式难以获得加入世界市场所必需的资金。世界银行从各成员国按其经济地位提取一定份额的资金。在世界银行最初的91亿美元资金中,约35%是由美国提供的。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希望那些借用这些资金来增强自身经济力量的国家能全部归还贷款。他们还希望这些国家最终能发展到足以与发达国家在贸易上并驾齐驱,能够制造出产品来与别国交换。
在世界银行之外美国还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援助,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美国决定帮助欧洲重建。虽然对那些经济问题严重的国家所作的援助进行得缓慢,但是当美国人看到1948年4月开始执行的马歇尔计划成功地促使欧洲经济从战争瓦砾中恢复时,他们对此成就感到欣慰。哈里·s·杜鲁门总统决定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上帮助发展中国家沿着西方的民主路线发展。还有些人纯粹为了人道主义的原因支持这种援助。有些外交政策专家担心在受到战争破坏的不发达国家里会出现“美元短缺”现象,他们相信随着各国的发展壮大,它们一定会愿意而且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到国际经济中来。杜鲁门总统在1949年的就职演说词里概括地介绍了他的计划,当他把这一计划宣布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时,似乎使全国人民浮想联翩。
1961年对这一计划进行了调整,其后就由“美国国际开发署”来执行。直到80年代,美国国际开发署还在为56个国家提供数额不等的援助。最近几年美国国际开发署不再援助像修筑大型水坝、公路网或基础工业那样的大规模发展项目,而是越来越重视粮食和营养;人口计划和卫生;教育和人才资源;特殊经济发展问题;饥荒和其他灾害救济;以及“粮食用于和平计划”,这一计划每年把价值10亿美元的粮食和纤维以优惠的条件赊给一些国家,对那些最贫困的国家则是无保留地赠与。
 
全球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成几何级数般地发展。这反映在资源利用,生产决策,原材料交易和消费要求等方面,也体现在为了协调国际经济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如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像70年代的几次石油价格冲击那样的突然事件所造成的广泛影响,也证明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国际投资的增加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发展的另一个迹象。美国在外国的直接投资按照当时的比价从1982年的2078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3734亿美元。外国人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加得更快,按照当时的比价从1982年的1247亿美元跃升到1989年的4008亿美元。通过国际投资,美国工业帮助别国的主要工业得到发展,如智利的铜生产,这是该国的主要外汇来源。同时许多美国公司也力图通过自己在外国设立的厂家为外国市场服务。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成了美国汽车市场上最大的生产厂家。
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约三分之一用于制造业。像俄亥俄州的本田公司,伊利诺伊州的三菱公司,田纳西州的日产公司等外资企业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这些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种范围更大的倾向性,也就是许多成功的外国公司,如同它们的美国同行一样,纷纷到国外去建厂,为急需其产品的当地市场服务。
国际投资的发展在各国间的经济关系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哪些公司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到美国的安全,因此不允许外资介入?假如一个国家限制美国在该国投资,该如何对待它在美国的投资?在“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中间,美国曾建议为国际投资制定出一套规则。
90年代已经来临,全球经济体制在20世纪的最后年月里向何处发展,答案仍不明确。为了完成1990年末的“乌拉圭回合”而提出的目标没有达到,主要原因是在农业补贴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1991年各主要工业国表示有决心顺利完成这一回合。对自由贸易政策持反对意见的美国“贸易修正主义者”坚定地认为美国的持续高额贸易逆差,尤其是对日本的逆差,意味着美国应该放弃“从规则出发”的态度,而应该采取“从效果出发”的态度来对待贸易问题。他们举出1998年国会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作为一个例子,该项法案包含某些互惠条款和其他措施,以便开放对美国产品一向关闭的外国市场。有些人还认为作为减少贸易障碍的一个手段,“关贸总协定”已经过时了。
然而,布什政府中的决策人物却认为,为了圆满完成“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而努力仍然是一项首要任务,同时还要与墨西哥达成一项双边自由贸易条约,最终建立起西半球的自由贸易体系。
 
第十一章  结束语
 
 
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市场体制的简单模式和美国经验的实际历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美国人始终依赖政府,把它看成是富于创造性的经济代理人。而在另一方面,美国人对政府的能力始终抱着一定程度(有时是很大程度)的不信任。劳工、农业、小企业、大公司、联邦储备系统以及政府这几个方面相互作用,产生出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体系。
我们在本书里面介绍的是从理性、理论和过去的经验来解释的历史事实。将来会是怎么样?预测将来是一件冒险的事,这在任何领域里都是如此,更不必说在这活跃多变的经济领域里了。将来无疑会受过去的影响,然而过去本身也不是没有矛盾的。将来不必依赖过去。谁都无法预料不久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思想,新发明和新技术。这些方面的发展(及其对生产率的影响)过去曾对经济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曾对下列问题作出过回答:什么样的工业会蓬勃发展或失败?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供人们选择?选择这些工作的人会保持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如果对这些变化的细节作种种猜想纯属徒劳的话,讨论一下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也许有点用处。
 
通货膨胀还是缓慢发展?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通货膨胀尚未消失,可是与70年代相比,这时的通货膨胀还是低水平的,而且比较稳定。引起这一情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80年代初的严重衰退和紧缩银根政策。但当时许多美国人并不完全相信通货膨胀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国际市场上油价猛涨,他们感到惊慌。几个月之后油价下跌。等到敌对行动结束之后,这一事件似乎并未留下持续的通货膨胀。
但海湾战争表明美国经济在突然冲击面前是多么容易受到伤害。 1990年的石油价格冲击使1991年的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可是那时许多美国人关心的主要问题开始逐步转移,他们不再害怕通货膨胀卷土重来,而是想知道何时能实现经济恢复,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在初步繁荣之后经济是否会突然下滑,出现所谓“双重”衰退现象。
高利率会阻碍经济发展,而当时的利率已经很高,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国的高额预算赤字,而且这一赤字大有长期居高不下之势。经济学家们还估计东欧各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这些地区正在努力挣脱旧体制的束缚,转向市场经济。
人们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对经济恢复的健全程度表示关心。80年代出现的过量借贷造成借方负债累累,贷方资金短缺,因此美国各银行和其他借贷机构在90年代提高了借贷标准。实际上整个金融业处境困难。银行,储贷社和某些保险公司都由于收不回外债而受累无穷,只能通过获取小额资金或合并的办法来勉强维持。但破产者不在少数。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美国人对20世纪的残余年月里美国的金融制度是否能适应全球性竞争这一问题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短短几十年前,美国以货币为中心的银行在世界各大银行中荣居榜首;可是到了1991年,在世界最大的20家银行之中,美国银行却一家都没有剩下。当然,规模大并不保证实力强,但美国的金融结构显然已经陈旧,其指导思想还停留在开办小镇银行借钱给农民的时代,还像大萧条时期那样把许许多多的限制强加在银行身上。但是要想制定出一整套大家都同意的改革方案也很不容易。
 
重新调整的必要性
如同前面谈到的那样,在经济发展史上有些问题会反复出现,其中之一就是经济的重新调整,这个过程几乎总是痛苦的。许多美国人曾目睹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调整,如贯穿整个20世纪的农业领域的合并,结果使许多农民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又如70年代和80年代的制造业大规模调整,大幅度减少了工厂中的就业机会,使得美国某些老工业区人口锐减。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得曾把这种情况作为“创造性毁灭”的一个例子来解释资本主义是如何恢复元气的。一个经济部门经过调整之后规模可能缩小,看起来也许面目全非,但比以前更有实力,更能经得起全球性竞争的严峻考验。同时,那些失去了的工作机会可由潜力更大的经济部门中出现的新的工作机会来代替。20世纪末,这样的新工作机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脑和生物工程这样的高科技领域里,也出现在迅速发展的服务业里,如保健和电脑软件生产等部门。
 
增长的幅度该有多大?
20世纪末美国公众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有一个问题与经济增长有关。美国人取得的成就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尽管出现过周期性萧条或衰退,从长远来看美国的经济是在持续发展。这块经济“馅饼”总是在不断增大,使得一代又一代的新移民都能从上面割下一小块来吃。
有些人认为不应该任凭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应对其进行限制,这些人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没有人完全同意不发展或低速度发展,但那种认为不受限制的发展必然会有好处的观点,显然越来越没有多少人信奉了。
例如,在土地开发方面人们提出的问题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90年代从事土地开发的企业必须向各级政府递交环境影响报告。各种地方性的计划委员会和许多联邦政府机构,如“环境保护总署”,在安全而且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名义下执行各种研究和管理计划。
污染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过分?在这场争相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运动中美国人愿意放弃多少空地?为了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应该牺牲多少就业机会?(1991年政府决定在某些联邦森林里限制砍伐木材,以保护一种濒危的猫头鹰。当时有人高兴,有人愤怒)。在这些方面作出的决定对生活的总体质量会有什么影响?对于这种种问题有关人士各执一辞,相持不下。
在全球范围内对类似问题的关注,也提到了美国(及其他各国)决策人的议事日程上。对于环境的挑战,如气候的变化,臭氧层的被破坏,森林遭到砍伐和海洋污染等,应如何应付?是否应该限制燃煤发电厂和用汽油作燃料的汽车,来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之所以被称为“室效应”气体,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们能引起全球性升现象。如果出现了全球性升,是否会引起灾难性变化,如毁坏像美国的中心地带那样富饶的农业区?由于其经济规模巨大,美国在这些事情上必然会起主要作用。
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类似问题成了有关未来经济发展辩论的中心。在美国这样富庶的国家里人们可以接受的经济平等标准是什么?长期的缓慢发展或停止发展,加上实际收入的下降,是否会引起一大堆新的,也许是爆炸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也就是从今天的角度难以察觉的问题?
在预算赤字(包括联邦预算和州及地方预算)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公共经费似乎必然有限。政府会继续起到监察者和调控者的作用吗?各类政府机构提供的服务会有什么变化?这些服务会不会逐步移交给私人企业?这些服务是否应该继续提供?
与过去一样,将来作出的决定会对美国经济的形态和性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美国诞生200多年之后,美国人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如同200多年前那样,移民仍不断涌进美国。 90年代,大批移民不是来自欧洲,而是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对他们来说,美国一如既往,仍然是一个机遇之乡。

该文章转载自东方财富网博客美国经济american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