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瓷娃娃和菲洛加:沈绍功治疗脑血管疾病辨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4:57:41


一、概述
  (一)脑中风注重豁痰开窍
“中风”,西医称为“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系统疾病。有外邪引发者,称为“外风”、“真中风”、“真中”;无外邪引发者,称为“内风”、“类中风”、 “类中”。“脑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此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脑 卒中,包括脑溢血(占28%)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占50%)和脑梗塞(占7%)。脑卒中与心梗、恶性肿瘤共为 老年人三大致死原因。
  1中风成因乃风火痰
  脑卒中的主要病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 于上。”菀者郁也,即血郁于脑部而发为脑卒中。由于平素气血亏虚,加之忧思愤怒,五志过极,饮酒饱食,聚湿生痰;或房室烦劳,耗阴伤肾,引发肝风内动,心 肝火盛,痰热阻窍而“血菀于上”,引发卒中。沈师认为风、火、痰为主要病因,应特别重视“痰瘀互结”和“肝肾阴虚”。这种病因归纳直接指导中风的临床诊 治,表明治疗中风病,熄风、泻火、祛痰是主要大法。实者重视祛痰化瘀,虚者重视滋水涵木。
  2中风多见“痰浊蒙窍”,治重“豁痰醒神”
中风病的传统治疗,均框于“平肝熄风”或“补气活血”。然不知无论急性期、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大多患者均见苔腻或黄腻,甚则喉鸣痰多,形体肥胖,而且常 伴头重如蒙,胸脘痞满或者纳呆脉滑。故单以平肝熄风或补气活血为治,疗效常不显著,因痰浊不祛,肝风难熄,瘀血难化。因此脑卒中伴苔腻者沈师主张要治重 “豁痰醒神”法。豁痰宜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惊悸》的温胆汤为主方化栽如下:
  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5g、陈皮15g、石菖蒲10g、广郁金10g、炙远志10g、胆星10g(或白僵蚕)、生龙牡各30g、天竺黄10g。
竹茹功专清热祛痰为君药;枳实消积泻痰为臣药,因其破气太甚而易为枳壳;云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祛痰,以截“生痰之源”,均为必用的辅佐药。这四味应当 连用,方体现温胆汤的祛痰之功。然而半夏性温有毒,生姜味辛而温,大枣味甘而滋,甘草味甘而腻,均不利于脑卒中痰热之证而去之。痰蒙清窍宜豁宜行,故应加 入开窍化湿的石菖蒲,行气活血的广郁金;痰浊化热宜清宜化,故应加入清热祛痰的胆星、僵蚕或者以天竺黄易竹茹。蒙窍者必蒙神,宜醒宜宁,故应加入醒神宁心 的炙远志、生龙牡。以上组成沈师治疗痰浊中风的代表方。
  长期卧床患者,注意预防皮肤褥疮,可以红花1~2g煮水;涂抹未破处。溃破处,先涂龙胆紫、均外敷六一散;口腔霉菌感染者,以佩兰50~100g煮水漱口,每日数次。
  3“化瘀”和“通腑”可提高中风病疗效水平
  痰和瘀是两大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痰和瘀又互为因果,常常互结。脑卒中有痰必致瘀,主要表现在舌质的紫黯或紫斑,舌下静脉的显露,故配用化瘀或辅以活血,以提高效疗。
  常选化瘀序贯4法
  第一步:活血养血(选用当归10g,丹参30g,生地10g~30g,三七粉3~6g冲)。
  第二步:活血化瘀(选用丹皮10g,赤芍10g,红花10g,苏木10g)。
  第三步:活血通络(选用鸡血藤10g,桑枝10g,路路通10g,伸筋草10g)。
  第四步:活血破瘀(选用地龙10g,水蛭5~10g,土元10g)。
沈师善用水蛭,因其有止血或破血的双向调节功能,视用量而异。止血时用量3g以下,破血时用量5g左右。惟水蛭奇臭,水煎难以服用,可研末装人胶囊中 服。  脑卒中还多见便干或便秘,此乃腑实壅热证。反过来腑实便秘,又是脑卒中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因此,“通腑法”也是提高中风病疗效的重要措施。
  通腑法
  ①润畅通便(选用全瓜蒌30g,桃仁10g,火麻仁10g,何首乌10g,白菊10g,当归10g)。
  ②泻热通腑(选用制大黄10g,知母10g,莱菔子10g,草决明30g,生栀子10g)。
  ③泄火峻下(选用元明粉5~10g后下,番泻叶3g,生大黄5~10g后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