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理片丨页王朝影院:巴曙松: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大调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9:13:31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大调整

2011年11月17日 22:48
来源:凤凰网财经

字号:T|T
1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凤凰网财经讯 1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微博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称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

以下为报告全文:

报告要点

2011年以来,当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紧缩调控政策与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紧缩环境相叠加,当加息、信贷控制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相叠加,当针对开发商供给端的抑制与针对购房者需求端的抑制相叠加、当市场化间接调控手段与行政化限购令的直接干预措施相叠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当前民间融资利率拉高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房地产企业基于高盈利预期以及调控会短期结束的政策预期进行的高成本融资,在货币政策不可能大幅放松时,这些房地产企业的洗牌不可避免。

短期来看,行业和企业层面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去库存阶段:1)目前的周转期即从拿地到销售回款的周期约为40个月,与2008年房地产行业低谷时45个月的周转期相比已经相差无几。2)2012年约计有近800万套保障房竣工,这将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对定位中低端的商品房供给形成直接冲击。

中国房地产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大调整正在发生,而调整的方式和开发商的应对策略则可能是:1)降价,从城市居民收入可承受能力测算,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降幅应在20~30%之间,二线城市则在10~20%之间,三线城市基本合理,降价空间不大。2)布局三四线城市;3)产业外资本进入房地产业的趋势将逆转;4)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互动将可能激发部分上市企业退市或私有化倾向。5)定位高端的开发商将以品牌和效率而非扩张土地储备来实现价值的提升。

从这轮调整的宏观冲击看,房地产销量增速已经开始明显下滑、保障房全开工之后对冲效应减弱之后四季度房地产新开工也将出现明显减速,进一步考虑到2012年一季度限购、库存明显加大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下,如果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从当前10%左右大幅回落甚至负增长,且信贷条件以及限购约束等未能有所松动,则2012年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变成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概率变大,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行业洗牌的可能性在加大。

尽管市场广泛预期,房地产投资出现显著回落,进而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冲击,由此带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购令的放松,虽然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考虑到未来房地产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趋于弱化趋势,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难以重演2009年的“旱涝急转”,即使是政策阶段性的局部放松也难以改变行业调整的总体方向以及分化与整合的行业洗牌趋势。

总体上,基于短期内房地产行业基本面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即使考虑到2012年对需求抑制最直接的限购政策不再续期,或者限购政策的局部放松,然而未来一年或较长时间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在一系列约束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将从居民财富配置的“超配资产”变成“标配资产”,房地产行业将一改过去10多年高成长的趋势性增长格局,企业的成长将主要来自于行业内的分化与整合所产生的经营效率的提高,从依赖地价与房价的上涨获得高毛利转向依赖综合开发能力的提高,完成从地产到房产的转变,最终成为以房产开发为核心的加工制造业。

在行业景气周期的下行阶段,企业拥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要比拥有一个亮丽的利润表更为重要,对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则更是如此。2009~2010年超常规的信贷投放期间,开发商借助于较低的利率和较宽松的信贷额度,通过高杠杆推动负债端和资产端的同步扩张。然而,2011年以来,当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专项调控政策与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紧缩环境相叠加,当加息、信贷控制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相叠加,当针对开发商供给端的抑制与针对购房者需求端的抑制相叠加、当市场化间接调控手段与行政化限购令的直接干预措施相叠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房地产市场化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也面临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去库存与去杠杆双重压力。站在当前的时点展望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显著洗牌的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即使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在未来二、三个季度可能面临急剧下滑,宏观应对政策也可能不会再次重演2009-2010年大规模的“旱涝急转”的放松政策。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显著调整的起点阶段

从公司财务的角度讲,一个行业或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在房地产市场化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渠道的有限性使得房地产成为被“超配”的资产,这一特征叠加于中国房地产的预售杠杆使开发商的经营杠杆成为价值创造的一支重要驱动力,表现在财务指标上,即是奉行高周转率的企业能够通过扩大净经营性负债能力来实现净资产的现金流转换。类似地,2004年土地“招拍挂”机制的实行即土地市场“双轨制”的终结使得地价与房价持续上涨,当地价或房价的上涨率超过开发商金融渠道的融资成本,财务杠杆则成为推动房地产行业迅速上升的另一支驱动力。当前,之所以初步判断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显著的调整阶段,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基于这样两个视角,即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双高”时代即将面临根本性转变。

1.1 经营杠杆端,供给相对过剩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

首先,短期来看,行业和企业层面供给相对过剩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在限购和信贷收缩的双重冲击下,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去库存阶段:1)从行业整体情况判断,2011年以来在限购政策的冲击之下,行业平均的去库存速度明显减缓,企业资产周转率较之2009、2010年已明显下滑,乐观估计,目前的库存周期即从拿地到销售回款的周期约为40个月,与2008年房地产行业低谷时45个月的库存周期相比已经相差无几。2)从9大一线城市的商品住宅可售面积来看,截止10月初约有5012万平米的可售面积。鉴于近年土地供应和开工绝对值大于上轮周期,以及一线城市相对最严厉的限购和限贷措施,预计本轮主要城市库存总量和库存去化周期高点大概率将高于2008年高点,而且目前一线城市仍处于加库存阶段,下一阶段的去库存压力则会更大。3)从主要上市房企的资产周转率看,万科、招商地产[16.88 -0.59% 股吧 研报]、保利地产[9.36 -0.43% 股吧 研报]和金地集团[4.60 -0.22% 股吧 研报]四大龙头的周转率分别下降约3%、6%、10%、24%,扩张较快的绿城集团资产周转率则大幅下降约40%,只有致力于开拓二、三线城市的恒大地产[3.12 2.63%]等部分房企有所上升。

其次,2012年保障房的大量入市将对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对定位中低端的商品房供给形成直接冲击。根据2010和2011年保障房的开工量及竣工周期测算,2010年新开工的590万套保障房将在2011年底竣工约300万套,其余290万套将会在2012年竣工并具备销售条件;2011年新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将在2012年逐步竣工约500万套左右。叠加之后,2012年约计有近800万套保障房在2012年竣工,尽管从结构上,商品房与保障房中经济适用房、双限房、棚改房存在交集区域,但是大量中低端住宅的入市将明显改变201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中低端住房相对过剩的情况则更为明显。从当前中国城镇人口住房解决方式的结构来看,2012年保障房的大量供给将会改变现在住房市场的供求结构,当前约计分别有10%、41%、7%的城镇人口居住在原有私房、房改私房和租赁公房中,预计这部分人口将对保障房产生更大的需求。

图表 1城镇人口住房解决方式

住房市场结构城镇人口住房解决方式建筑面积(平)平均楼龄(年)原有私房10%13320房改私房41%7418商品房37%9811租赁公房7%5227租赁市场住房3%6220其它2%8815

数据来源:REICO工作室,作者整理

最后,从需求端衡量,基于2010年释放了大量金融危机期间被抑制的房地产需求,未来周期性驱动力将会减弱。从趋势性驱动力来讲,未来几年一二线城市的城市化率的递增速度将逐步下行,人口和城区扩张步伐放缓;人口结构的变迁使得30—45岁之间的核心购房年龄比例趋于减少,新增需求将主要来自于人口自然增长和家庭结构裂变。

总体上,短期内房地产行业基本面供给相对过剩的这种格局,即使考虑到2012年对需求抑制最直接的限购政策不再续期,或者限购政策的局部放松,然而未来一年或较长时间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已经发生重要变化,房地产将从居民财富配置的“超配资产”变成“标配资产”。因此,基于这种情况,中国房地产行业依赖预售机制和经营杠杆获取高成长性的阶段将逐步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