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陈敏简介: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治理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6:52:36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治理规则

 

[ 2007/12/31 9:53:00 | By: wzs ]

王兆善

 

    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都有一套以人为本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运行规则和治理方式。

    有一次,法国皇太子问道于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如果你来管理这个国家,你会做什么?”魁奈回答说了两个字:“规则”。国家治理需要规则,企业同样如此。

    现在流行这样的顺口溜:“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三流的企业卖产品,四流的企业卖力气。“可见,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竞争表现为技术标准和专利的较量。有舆论称中国企业是“国际民工”,外商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8%。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许多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有制造无创造”,只能处于产业链附加值的低端,为外企“贴牌生产”,服从于别人的战略,执行别人的游戏规则,处于卖力气阶段。正因为如此,标准控制和技术专利制定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不仅如此,还将逐渐演变成新的国家主权之争,成为国家核心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制定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战略,这是提升国家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远见卓识,也是适应规则挑战的必然要求。

    何谓规则?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的章程。章程其实就是一种标准的认同,一种治理方式的执行,就是一个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曾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都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有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规则,产生不同的效率和风气,说明制度、机制规则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建立一套“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约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才能提高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使企业发展良性循环。而这一规则的背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文化理念。

    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都有一套以人为本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运行规则和治理方式。现在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企业,所依赖的优势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和设备,更重要的是文化管理的作用。如海尔理念激活休克鱼就是文化扩张与融合的典型案例。而文化管理就是建立在先进价值观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治理规则。今天,我们之所以强调文化管理,实在是因为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之中,人类先进文化在我们的一些企业中依然相当稀缺,很多企业缺少科学的规则意识,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了从不规范的环境中去捞取好处。据媒体报道:不少企业家的内心,甚至说不清楚什么叫规范,什么叫诚信。甚至有企业家放言,这个企业离开自己就玩不转。在以人治为传统的企业可以对此津津乐道,但是对于现代企业这种说法显然是落后的。如果说,这个企业离开你还能转,这才是你的真本事,因为你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运行规则,制定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机制,培育了一支有高度执行力的管理团队。这就是人治企业与法制企业的区别。法治企业就是按一套规定的制度运行的企业,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这种企业中,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职责都由制度安排所决定。而人治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个人,由于没有一套纠错机制,往往人在企业在,人亡企业亡,民营企业“穷不过三代、富不过四代”,几乎成为一个普遍规律。

    从企业看,有两种规则在起作用,一是显规则,二是隐规则。显规则即明令发布的正式制度,就是防止员工做错事。而隐规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也就是非正式制度,则是让有机会做错事的员工不愿去做错事。从本质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就是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信守的、为争取事业成功的一套非正式规则。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做人做事方式”,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共同奉行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使企业运行规则由人治向法治、文治发展,并实现全员认同,是企业治理规则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种先进的、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游戏规则,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这既意味着依赖个人权力管理企业的终结,又意味着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制治理企业的开始。

    从表面上看,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是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的有形差距,而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无形文化规则的差距。在一次论坛上,一位专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京津塘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按照国际公路条款所规定的标准修建的高速公路。这条路在建设过程中,曾出现过这样的尴尬:国际公路条款规定,在修建高速公路过程中,必须隔一段距离就留出一段弯路道或者建一个坡,以使驾驶员始终保持精神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当时国人对于好公路的判断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却是:路一定要直,因此,很多修路工人不愿主动完成外国专家的要求。这一例子的启示性意义在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面对WTO挑战,每个企业仅仅适应企业内部运行规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全球眼光,接受全球化的博弈规则,而要真正接受这一套规则,就必须让自己的企业适应规则背后蕴藏的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如果企业打不开企业文化这个隐藏在企业日常运作背后的基因密码,就无法以前瞻眼光来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更难以深层次的与国际通则接轨。实际上,加入WTO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不仅使我们与世界通行的贸易规则接轨,更为重要的是有了更多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技术和企业治理规则的机会。目前,我们之所以搞竞标,就是以与时俱进的心态,打破旧的、不合时宜的潜规则,向世界先进的游戏规则靠拢。否则,你的产品就进入不了市场,国际市场就不带你玩,你就无法整合全球资源,不仅世界规则中的一切好处得不到,而一切违背世界贸易的规则惩罚你都逃不了。其实,世界贸易经济就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的原则、透明度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这些原则确定了科学的经济运行规则,而且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道德人格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要在“走出去”战略中与狼共舞,必须首先成为狼,熟悉狼的规则,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正如张瑞敏所说,“成为狼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有两条:第一,必须熟悉和了解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按国际惯例来争第一;第二,必须勇于、敢于和善于参与这个竞争。如果不了解国际市场竞争规则或者是不敢参与竞争,就没有成为狼的可能。”

    由此可见,我们的企业不仅要有战略眼光,还要有世界眼光,不仅要与有形的世界先进技术标准接轨,更重要的是要与无形的先进的文化管理标准接轨。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规则,善于运用好规则,与政府承诺相适应,向世界最先进理念规则靠拢,尽快与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接轨,同时强化以人为本,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对现有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才能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规则。这不仅是政府层面的承诺,更是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机遇。

                         原载2008《中外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