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韩安妮2016年演唱会:变革还是动荡,我们选择哪一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7:18:27

变革还是动荡,我们选择哪一个?

  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还在持续发酵,而隐藏在其后拥有强大资本和军事控制力的华尔街似乎仍不在意其中的标志性意义,但屡屡失效的经济策略预示着更大的危险。

   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战舰也正在被迅速恶化的欧债危机所连累,愈发变得沉重。
   被视为全球经济救星的中国似乎也在出口下滑、支柱产业受影响、产业升级、失业等问题的纠缠之下放慢了GDP的增速。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二战以来最广泛的经济停滞,而这仅仅是开始。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美国的金融危机。2008年由两房引发的多米诺反应导致了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欧美经济迅速恶化,经济的恶化使得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经济体受到影响。中国及时调整为“扩大内需”的策略,但长期形成的贸易结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调整。从而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陷入了经济放缓的境地。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
   从长远来看,贸易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最根本的推动因素,经济政策也不是。否则本次的危机就可以通过经济和贸易政策得到有效的改善,我们看到无论华尔街和欧洲出台什么样的货币或者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极其有限。美联储和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穷其所能也不能有效的改善当前由金融危机导致的日趋恶化的经济形势。那些国会议员拿出贸易和利率说辞,其实他们不懂经济,他们只是玩弄政治把戏而已。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很好的总结出一条规律:科技与创新,也就是变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我们注意到,青铜器时代的辉煌是因为人类掌握了将矿石冶炼并铸造的技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是因为四大发明的基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奠基是蒸汽机;现代文明则是以爱因斯坦们的自然科技成就推动的;今天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则是以互联网的发明为基础的;那么下一个呢?
   总结历史规律,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当以一种新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繁荣期到了尽头的时候,人类社会就会出现大的动荡、甚至战争。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文明、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到近代强大的机械工业帝国;从英国的机械工业到美国的科技文明;无不遵循这样的规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致是机械文明与电力文明的分界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电力文明与现代物理化学为基础的原子文明的分界线;而鸦片战争则标志以四大发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彻底衰落。
   很多人认为正确的经济政策可以延续社会经济的长期繁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观点甚至成为主流,特别是美国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成功的将凯恩斯主义应用于美国的经济,之后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将美国的经济延续了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增长,这些案例致使很多人将经济学奉为拯救经济萧条于水火的葵花宝典。
   但从现在看来,世界各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们在一起也拿不出什么卓有成效的政策了。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理论的大学堂,现在也不得不为日趋恶化的经济形势绞尽脑汁,或者拉一个倒霉的同伴,甚至嫁祸于人。
   不用什么高深的理论,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经济政策只是在既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调节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最好的经济政策无非就是在既定的社会制度下将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最好的搭配,使各个社会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升整个经济体的国民财富。更何况代表社会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不会在短时间内调整。试想,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会改变吗?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会改变吗?这将是多么大的命题!
   所以,在这些既定的条条框框之下,我们惟一可以托付的就是不断的变革。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这个观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如此成功?很多人认为是好的政策,很多人认为是解放了生产力,其实都是一个概念。
   我认为,改革开放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了欧美已经成型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模式,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廉价人力资源。也就是说我们的开放政策是条件,科学技术发挥了根本的推动力。如果说好的政策是推动力,那为什么中国现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开放再也不能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了呢?因为在当前的经济政策下,中国与西方形成的加工贸易形势已经充分发挥到了极致,连美国人都想象不出为什么中国货那么便宜?
   中国的问题与欧美不同,他们面临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上一次科技创新的红利逐渐干涸,而高福利、高消费的制度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因高成本无法在本国立足,除了发债之外别无选择。
   中国则是现代科技已经追赶的差不多了,人力成本又在快速上升,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因市场的不景气而受到影响。国内需求面临着机构性问题,难以大规模增长。面对快速上涨的CPI,低收入者捂紧了钱袋,不敢消费;高收入者则对进口高档奢侈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国内又无法满足;中等收入阶层则深深陷入房奴、孩奴深渊难以自拔;支柱性产业如房地产、汽车因价格高企、限购等政策难以做出应有的贡献。
   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革新。只有在科技创新或者制度创新领域有作为,才能推动全球的整体的经济复苏和繁荣。当然,这种创新必须是革命性的,而非皮毛式的。
   西方必须迅速的作出调整,以往通过发债而享受高福利、高消费的模式难以为继。要么在短期内形成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从而带动经济冲向新的繁荣,延续以往的模式;要么就要彻底的改变美国现有的制度,让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劳动,提供更多的技能。使制造业复苏,但这条路几乎行不通,美国的工资水平再降也降不到东南亚的水平,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越南这些国家近几年的发展如此之迅速。
   中国则需要在两方面同时努力,既要有科技的创新,又要在制度改革方面下功夫。虽然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已经追赶很多,但在某些领域我们与世界顶级还有差距。而更为重要的,我们在培育科技创新的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我们的头等大事,这关系中国在今后的一个世纪内能否领先于世界的最重要课题。
   其次,在体制改革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工资水平还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制度上的调整。
   比如民间渴望创业的急迫心态与国有企业垄断以及税收的矛盾,这个矛盾相对于西方的那些社会矛盾来讲都比较容易解决的。
   中国应该感到庆幸,有庞大的勤劳、努力、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和工作者。很多西方人宁愿呆在家中或者游行也不愿去做工作。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放开一部分垄断的领域,比如能源、教育、运输、军工、航天等。美国航天飞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私营的中小型企业制造的,还是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不这样做呢?奥巴马依然那么轻松的笑,不知道其心理有没有底;萨科齐依然那么潇洒,不知他身边是否有看得远的智囊;默克尔在为希腊债务问题绞尽脑汁的时候是否想到“革新”这个词;日本走马观花式的政治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民族懵懂了,他们陷入了西不西、东不东的政治怪圈,找不到出口。
   其实,大家都很明白,不革新,紧接而来的就是动荡、战争,有什么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