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d048剧情介绍:人类苦难的祸根:无知+自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7:06:33
《人类行为与社会》前言之二我们所说的无知,不是说人们没有任何自然知识、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家庭生活知识、社会生活知识,而是指人们缺乏超越自我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知识层次、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无知。显然,这种无知就不仅仅存在于普普通通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中,也存在于高级知识分子、上流社会成员中。尤其是专业教育和专业分工,使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都存在某一方面知识或某一领域知识的不足甚至是无知。这种无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不是某一阶层、某一类人所独有的无知。因此,如果某些社会成员试图凭借自已拥有某种专业知识、某种较高的社会地位或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与资源就将自已排除在无知者以外,而将其他人都划分到无知者的行列,这只能更突出地反映出这种人自身的无知。在社会生活中,经常看到人们用“命运注定的”、“人人都是这样”、“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百年随时过”、“按照惯例”的观点解释人类行为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说法。但无论我们从哪一种专业、哪一种角度,哪一个科学层次进行分析,从中也找不到科学认识、科学分析和科学总结的成份,但却突出地反映出盲目、模仿、顺从、适应与无奈的认知状态和意识思想状态!反映出人类在科学认知方面普遍性的无知及其相应盲目的行为状态、生存、生活和发展状态。我们真的不能对人类行为趋向、行为动因、行为目的、行为机制、行为规律,对人类认知目的、认知方向、认知过程、认知规律,对思想意识、观点、观念形成机制与过程,对社会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发展机制、发展规律、发展方向作出更科学的认识、分析和解释吗?“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和资源”,“10-20%的人生产100-120%的社会物质产品”。从表面上看,这仅仅是两组空洞的数据,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地对这两组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就会有一些惊人的发现: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这并不是单纯的贫与富的差别,而是80%的人只能“分享”20%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生活与发展!单单依据这种数据,我们也能想象到80%的人在生存、生活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所谓“文明时代”、“信息化时代”、“高新技术时代”、“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极高的时代”,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不能不经受饥饿、贫困、失业、犯罪的威胁,不能不受生活、住房、婚姻、生育、教育、医疗、养老问题的困扰和担忧!我们知道,虽然历史性的分配、占有方式(制度)允许20%的人以近似合理、合法的途径、渠道占有80%的社会成员应当获得的财富和资源。从这种超级占有中这些人也获得了自豪感、超人感、自由感、优越感、成就感、骄傲感、满足感(心理正感)和物质生活享受中的舒适感、舒服感(生理正感)。从人类行为趋向、行为动因、行为目的的深层机理方面分析,也就是消除负感、获得正感的趋向性方面分析,获得这些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正感是能够理解的。但在人类讲究文明、人性、道德、理性、高情感、科学、合理、公平、和谐共处的社会时代条件下,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的是:一、获得这些短暂的(只有在对比思维时才能产生)心理、生理正感,必须建立在80%社会成员由于失去财富与资源而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长时期生存、生活在肮脏、劳累、劳苦、危险、伤痛、艰难、饥饿、渴、炎热、寒冷等众多生理负感和贫困、担忧、无奈、压抑、坎坷、孤独、弱小、单调、痛苦、忧愁、不安全感、危机感等心理负感的基础之上吗?这些社会成员为了消除或减轻自身如此众多的负感,维护自身的生存、生活与发展,必然会选择反对、反抗、抗议、偷盗、抢劫、诈骗、贪污、受贿行为,甚至作出发泄、亵渎、攻击、伤害、破坏、等过激性的“犯罪”行为。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导致社会生活环境的恶化。从人类行为趋向、行为动因、行为目的的深层机理方面分析,消除和减轻各种负感属于人类正常的行为反应机制,也是可以理解的。80%的社会成员“分享”20%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本身已经给人类造成了诸多的苦难,反对、反抗、抗议、偷盗、抢劫、诈骗、贪污、受贿、发泄、亵渎、攻击、伤害、破坏等行为及其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和社会生存、生活环境的恶化更加重、扩大了这种苦难。问题是:这种20%的人占有80%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占有方式与文明、人性、道德、理性、合理、公平、和谐共处的理念和倡议谐调一致吗?二、这些人真能消耗80%的社会财富和资源吗?如果财富和资源在长期的占有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有效利用,会造成多少人力、人才、技术、物力、物资产品、财富和资源的浪费?这种分配、占有状态科学、合理吗?对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有利还是有害?三、在这种分配和占有状态条件下,即使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生产能力继续高速度地发展下去,对只能占有20%财富和资源的80%的社会成员来说,这种发展对改变他们的生存、生活状态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当10-20%的人承担生产100-120%社会成员生存、生活与发展所必要物质资料时,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的问题,而是劳动力、劳动工时、劳动量、劳动强度、劳动人才、劳动报酬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社会需求的分配问题: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疑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征服、改造自然生存环境的能力,相对而言也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劳动量,缩短了劳动工时。但我们看到的是,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发展不是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劳动量,缩短了劳动工时,而是在劳动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将社会物质生产的劳动工时、劳动量、劳动强度集中到10-20%的少数劳动者身上,使许多劳动者成为失业、下岗者,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这种分配状态符合文明、人性、道德、理性、高情感、科学、合理、公平的时代要求吗?二、如果将众多有劳动能力的人分配到科研、教育、医疗、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劳动,生产、生活服务的实际劳动中,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条件,提高人类生存、生活的质量、加速科学认知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还是有益的。然而,实际上却是将更多的人排挤到非物化劳动的庞大队伍中去,商业、金融业、安全保卫业、无业、失业、下岗成为占有劳动力最多的领域!这是科学、合理分配的结果吗?即使我们不考虑分配的科学合理与否,全部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由10-20%的少数劳动者去承担,提高无业、失业、下岗人口占有比率和机率,这既给提高劳动者报酬设置了障碍(无业、失业、下岗、失去经济来源的威胁),也无疑给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增加了艰难和苦难!造成这种状态的却是80%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占有者和投资者、经营者自我利益最大化(获得正感及正感致感因素与条件最多)和投入、风险的最小化(产生、付出的负感最少,消除、预防的负感最多)的考虑。如果说当代有许多人十分清楚这些问题的产生机理和存在,所以极力提倡讲究文明、人性、道德、理性、高情感、科学、合理、公平、和谐共处的原则,但又为什么不提倡改变造成这种状态的分配、占有方式呢?“无知”显然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唯一原因,“无知+自私”也许是最好的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