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窖龄15多少钱:海印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0:01:39
   海印禅师(1860——1924年),益阳县瑶华乡杨溪江人。俗姓张,法名释永光,自号憨头驼。他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在南岳祝圣寺出家,从师默庵,潜研禅理,习诗书画,尤擅画兰。又以其飘然超脱,广结贤士,相与唱和。被人誉为“今人齐已也”。 海印曾任湖南佛教会副会长。二十一岁即卓锡沅江景星寺。该寺始建于唐,废于明,重修于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海印四方募化,兴工修建,方复原貌。此后,海印曾在祝圣寺、白鹿寺和长沙开福寺任过住持。民国初期因废寺兴学,白鹿寺曾被强占亏海印“七入京师,两行蒙古”求助,据理力争终得恢复。海印,齐已,同是益阳人,都是著名诗僧。海印近体诗极工至,其绝句尤工。著有《碧湖集》及其弟编辑的《曼陀罗室遗稿》四卷遗憾的是大部分诗作散失。幸湖南楹联词界有识之士辑印《海印上人诗集》出版。得传后世。海印圆寂于景星寺,享年六十四岁。下葬于沅江庆云山南麓。

    海印法师,九张名佚,别号永光,自称憨陀,清未明初人,祖居益阳阳溪江(今属石笋乡)。他自幼聪慧,习儒业,16岁,削发为衡岳祝颂寺,依默庵上人,潜心禅理,工诗书画。他曾任全国佛教会副会长,系“南社”诗人之一。因其飘然超脱,故当世之贤士大夫咸乐与之游。主白鹿寺时,结《湖南诗社》,相与唱和其间者,有刘善泽、张建勋、天童寄禅、长沙笠云、道香及清室溥濡诸人。
  清光绪六年(1881年),海印卓锡沅江景星寺。该寺始建于唐,明未废弛,清代重修。咸丰年间,复遭兵燹,庙宇倾颓。海印兴土木,重整饰,创“半亭湖”及客厅过庭等到处。寺后养龟数百,油穴以居,敲钟饷食则出,食后即入。地周遍种树木花草,山门外另辟一池,中置水榭,修筑大道直达琼湖。县邑绅士张琳亦于池侧建“洞华精舍”、“北渚阁”、“木叶亭”、“琼楼”数处,作为藏书吟咏、憩息之所。海印出师事之,常有唱和。当日景星寺,确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趣,邑人视为名胜。
  海印之《琼楼楼遗稿》已散失,《曼陀罗室遗稿》四卷为其弟张毓廷编次名:《碧湖集》。其诗风格俊逸澹远,玄间浓腻。比之齐已《白莲》无逊色。
  1920年,海印圆寂于沅江景星寺,葬寺侧。
  (附)
  海印自沅江草尾还景星寺湖中得诗
  破院荒凉尚有田,
  打包间趁洞庭船。
  痴痴冷忆湖中事,
  苦雨凄风四十年。
  江雨蒙蒙江鸟呜,
  柳丝低压岳家营。
  一声鱼笛沦江晚,
  篙竹湖边秋水生。      释永光撰,溥儒 辑《碧湖集》(序),民国21年。(注:释永光即海印上人,为溥儒好友,两人多诗酬应和。海印上人圆寂后,溥儒整理了其诗作,并在萃锦园中为其结集刊印。)    傅心畬先生幼年启蒙师是谁,我不知道,但知道对他们兄弟(儒、德二先生)文学书法方面影响最深的是一位湖南和尚永光法师(字海印)。这位法师大概是出于王闿运之门的,专作六朝体的诗,写一笔相当洒脱的和尚风格的字。心畬先生保存着一部这位法师的诗集手稿,在"七七"事变前夕,他们兄弟二位曾拿着商量如何选订和打磨润色,不久就把选订本交琉璃厂文楷斋木版刻成一册,请杨雪桥先生题签,标题是《碧湖集》。【《启功探讨人生:浮光掠影看平生》】  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五年间,诗僧海印(永光)在开福寺办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  

万里边沙老衲归——飘然超脱的海印大师

     广州的珠江之上,有一座横跨南北的桥,名叫海印大桥。据说,这是为纪念一位叫海印的人特地命名的。每次途径此桥,不免心生一问:海印何许人,莫非他就是岭南人?几年之后回到益阳,才确切地知道,海印可是地地道道的益阳人。

海印禅师,俗姓张名佚,别号永光,自称憨头陀。他生于道光年间(1860年),祖居益阳县杨溪江(今属益阳市赫山区石笋乡),居住于益阳城区。清同治十年(1871年)红巾军起义时,年仅11岁的海印随母及弟妹去乡间避乱,从此再很少在益阳城里常住。关于海印的这段经历,他在后来的《断石桥感旧》一诗中曾叙及并作诠注。兵火惊昔畴,江山已寂寥,仓皇携弟妹,零乱过溪桥。(同治辛未,益阳红巾起事,城中大乱,先母携余、弟、妹,避乱如此)……”。如此算来,海印在益阳城里生活不过十年左右,而且正值其幼年,所以对于佛学大师和诗人的海印而言,这段经历只是一段痛苦而模糊的回忆。

海印自幼聪慧,会诗书,知医药。16岁那年,他离家入南岳祝圣寺,削发为僧。先依默庵上人,潜心禅理,饱读佛经,尤工诗书字画。后寓居沅江景星寺。时曾任太守的沅江人张伯琴归乡,筑北渚阁于此。他学识渊博,藏书甚多,故勤研好学的海印以张为师,不懈求教,厚积薄发。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学识日增,而且志趣益发高远,为他后来一度引领全国佛门风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随着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身处末世独居空门的海印禅师郁郁寡欢之余仍不免寄情山水,常常终日吟诗作画,阐发伤时感世之怀。如函篁悬石磴,斜日下江滩。投树鸟奔窜,无家僧老残。”“衰时未了江南泪,望远难忘蓟北云。”“落日洞庭南雁尽,乱山鼙鼓北兵来等,都是传诵一时的佳句名篇。

清末光绪六年(1881年),海印卓赐沅江景星寺。该寺始建于唐,明末废弛,清代重修。咸丰年间,复遭兵燹,庙宇倾颓。海印兴土木,重整饬,创建半湖亭及客厅过厅等处。寺后养龟数百,洞穴以居,敲钟饷食则出,食后即入。寺周遍种树木花草,山门外另辟荷池一口,中置水榭,修筑大道,直抵琼湖。时与乡邑贤达,低吟浅唱,其乐融融。其时景星寺因由海印所居,又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妙趣,故被邑人视为名胜。

民国初年,益阳掀起废庙兴学之风,益阳白鹿寺和沅江景星寺均被毁,据占办学。海印乃七入京师,两上蒙古,先后十余次大闹禅林,终于募化修复。其中的颠沛流离、千辛万苦,外人是无法感知的。或许有感于这些经历,海印禅师在益阳白鹿寺挥毫题上壁联一幅:

十年瓢笠遗民老;万里边沙老衲归。

民国时期,海印禅师曾任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因他飘然超脱,故当世之贤士大夫咸乐与之游历。后加入南社,与知名人士柳亚子、刘腴深、八指头陀等交往密切,并创建了《碧湖诗社》和《湖山诗社》。常在长沙开福寺、上林寺、益阳白鹿寺、沅江景星寺等禅院雅集唱和,广交诗友。刘善泽、张建勋、天童寄禅、长沙笠云、道香及清室溥濡等人都是海印大师的座上常客。大师佛学与诗名并重,尤其勤于诗耘。可惜的是《琼楼遗稿》已散失,《曼陀罗遗稿》四卷为其弟张毓廷编次,名为《碧湖集》。其诗风俊逸澹远,玄意浓腻,比之着名唐代益阳诗僧齐己,无有逊色之处。

1920年,海印大师圆寂于沅江景星寺,归葬于寺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