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华朱之文歌曲大全:山西太原三维立体全景卫星电子地图[在线版]—商旅工具—桂林旅行网[guilin.ne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3:28:19
山西太原三维立体全景卫星电子地图[在线版]
太原(Tàiyuán)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现在,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有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简称国际煤炭博览会)从2007年起,每年定期在太原举行。2008年世界自行车BMX(小轮车)锦标赛和女子摔跤世界杯在太原举行,山西国际面食节、晋商文化艺术周等文化活动也定期在太原举行。
【太原历史沿革】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太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齐、毁于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与巴米扬大佛和乐山大佛相媲美!此外还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
历史发展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胜在晋祠,太原灵脉在晋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唐有其君。”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落北国的大诗人庾信写的一首《成王刻桐叶赞》。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
因为在上古时代,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国,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以后,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太原,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史传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因治理汾水、开拓了太原盆地,被尊为“汾水之神”。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朝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称谓由来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制名。
【太原自然环境】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平均海拔约8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作屏障,坐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
气候环境
太原市属温带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全年日照时数2808小时。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部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属于高照率范畴。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随着季节的推移,两大气团在太原上空交互进退,此消彼长,发生着规律性的周期更替,形成了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太原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气候区域,既表现出清晰的垂直变化,又具有一定的水平差异。
自然资源
太原矿藏堪称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
太原植物区系含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地衣、藻类和菌类,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为太原市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
据1987年普查,太原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
【太原行政区划】
太原市现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六个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三个县,古交市一个市,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计22镇61乡和50个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新建路,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
·杏花岭区 面积 170平方千米,人口53.3281万。区人民政府驻胜利街。
·尖草坪区 面积 286平方千米,人口34.7998万。区人民政府驻柴村街道迎宾北路。
·万柏林区 面积 305平方千米,人口57.5488万。区人民政府驻西矿街35号。
·小店区 面积 295平方千米,人口51.0009万。区人民政府驻小店街道昌盛西街。
·迎泽区 面积 117平方千米,人口48.3278万。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
·晋源区 面积 287平方千米,人口18.6634万。区人民政府驻晋源街道。
·古交市 面积1540平方千米,人口21.5377万。市人民政府驻金牛西大街。
·清徐县 面积 607平方千米,人口34.1750万。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
·阳曲县 面积2062平方千米,人口14.7259万。县人民政府驻黄寨镇。
·娄烦县 面积1290平方千米,人口11.5987万。县人民政府驻娄烦镇。
【太原文化艺术】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卓尔不群的气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自然造化赋予太原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
包容性
由于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的特性。
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包容。汉族、胡民族政权统治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照顾对方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维护巩固其统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区)时,就为其定下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俗上又照顾戎狄的传统习惯,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兼顾戎狄的利益。
其次表现在民族上的包容。汉民族主导下的游牧民族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东汉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内迁的匈奴部族,共计15万人,开中国大规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不断。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就有胡人成员参与。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护太原时,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的融合,汉胡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上的差距渐少,生活习性趋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不见了踪迹,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块土地,成为太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族的鲜血,更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
第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政治的包容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赵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铜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开放性
不同民族间的反复冲突与交融,各种政权你来我往的攻伐征讨,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开放性。
太原早在原始社会就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来往。考古资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其影响涉及内蒙、河套及陕西东北部。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戎群狄一直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所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春秋时期,大原盆地的汉族,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的戎狄,与戎狄通婚,进行贸易。当时晋与活动厂太原西南的狐氏之戎交好,晋公室与其首领狐突的两女儿联姻,一位成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一位成为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汉民族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势一直沿续了下来。战国时期,赵国与周边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在晋阳制造的货币流通于中原各国,甚至在今内蒙古的赤峰都发现过晋阳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黄金时代。从太原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太原在北齐时,与周边的交流是非常活跃的。隋唐时,太原也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甚至同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波斯都有着相当的联系和交往。宋朝,太原地区是中原与契丹、辽、西夏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枢纽。元时,太原与西方交往更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过太原,并在其游记中,留下大量的记载。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商,以太原为主要基地和商埠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贸易,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木材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换取江南的丝绸、茶等,再转销西北、蒙、俄等地。清代中叶,山西商人不惧艰险,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海外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其开放的意识在当时领中国风气之先。
多样性
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与过渡的地理因素,汉胡融合杂处的人文环境,其在文化上必然体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是种族的多样性。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场所。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后来的鲜卑、匈奴、羯、羌直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在晋阳大地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2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太原。其次是性格上的多样性。久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熏陶,太原人知义、尚信、讲求气节,务实纯朴。又因久居边塞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要冲,频临战事,强化了太原人尚武的精神,使他们具有了粗犷豪放,坚韧刚烈、尚武侠义的性格。
完备性
太原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它表现在文化层面上所具有的完备性。
一是历史传承的完备性。2500多年的悠久的建城历史,使太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赵以太原为都城,在此拉开战国序幕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并与封建社会共进退,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太原的履历表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它也见证了中国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是社会环境上的完备性。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地理形势,丰饶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强悍的民风,再加上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固城池,这几种因素汇集起来,决定了太原具有一个自成一体,小而全的社会环境。在外敌来犯时,它可以据险自守,长期不依赖外界,自给自足,独立存在。又可以在条件具备时,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这种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的战略优势,在历史上成就了许多政治家的宏伟抱负,或建一姓王朝,或成千古英名,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恰恰正是因为这种自成一体的完备性,常常在国家动荡之时,给封建割据势力以支持,逆潮流而动,与历史前进的趋势相抗衡;
三是城市角色的完备性。太原可称得上是千面之城。它曾经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是又是历朝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它既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基地,又是古代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晋商的崛起,又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的都会。中国古代城市所应有的各种角色与功能,太原都经历过、扮演过,因此,是历经世事沧桑的集大成者。这种完备性,自古以来不断塑造着太原人自信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天下太平、战事不兴时,也常常助长太原人万事不求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处世哲学。太原所表现出的这种完备性,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太原文化是一种混杂了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民风民气民俗民性的文化,是一种顽强进取、刚健有为、多元开放、勤俭务实的文化。太原也许没有江南那么的儒雅风流蕴藉,但更多的是铮铮铁骨、飒飒豪气、猎猎侠风以及金戈铁马和古道驼铃。
细分起来,太原文化主要蕴涵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人文精神,太原文化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悬釜而炊”、“孤城自守”、“薛王出降民不降”的精神;
二是文物古迹,太原文物遗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原这座古城昔日曾经达到怎样的繁华、怎样的富足和怎样的辉煌。
三是名章文献,李白、王维、王之涣、王翰、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于谦等,都曾来过太原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是民风民俗,太原人民风淳朴,“有尧舜遗风”,太原人勤俭善贾,“首重商,其次读书”,太原人敬重鬼神,乡里多佛殿神祠。太原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四时节庆,相互往来乃至于民间艺术,花样百出,讲究繁多,原始纯朴,回味无穷,它们共同构成了太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文化特产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土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
·清徐葡萄:产于太原清徐县境内。这里是国内著名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清徐葡萄已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葡萄产地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一带的山定。这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味美香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并州曾写有葡萄歌,赞美清徐葡萄。葡萄产地土质、阳光、气候、水源都适宜葡萄的生长。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养植经验。清徐葡萄现有五十多个品种,最著名的优质品种为白瓶儿、黑鸡心、紫龙眼三种,其中白瓶儿葡萄为最好,颗粒大,每位约七、八分,直径达三、四分。
·太原玉雕:太原玉雕历史悠久,雕刻工艺精致、细腻,所用原料石质精美,产品品种多样,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结晶。 太原玉石资源丰富。太原玉雕,就是根据天然玉石资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艺,在玉雕大师们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态俱佳的工艺美术品。
·太原仿古铁器: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他们的产品品种繁多,用工精细,产品形象酷似原物,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凡可乱真。
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lào)太原惟一的地方曲种,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流传于城市乡村,它那雅俗共赏、妙语珠连、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男女老少。四十年来,它不仅以浓郁的太原方言与传统的晋唐文化跻身于中华古老民族文化的大花园中,而且其艺术奇葩的灿烂光彩再现了黄河文化雄浑古风。无独有偶,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一位土生土长的太原传奇人物曹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
时下的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特色餐饮
太原的面食最为有名,品种多,历史久,制作方法各异,浇头菜码考究。炒莜面、拉面、刀削面、拨面、揪片、猫耳朵、搓鱼儿、莜面烤佬、红面糊糊、剔尖等,这些都特色独具。 除面食外,风味食品首推特色早点“太原头脑”(八珍汤),小吃如,“三倒手”硬面馍、拨鱼、刀削面、豆腐脑、砍三刀、孟封饼、面麻片、清和元“头脑”、“认一力”蒸饺、六味斋酱肉、百花稍梅、鸡蛋醪糟、荞面灌肠、羊杂割汤、过油肉、豌豆花糕、桂花元宵等,都是值得一尝的美味。
历史人物
豫让:春秋末晋卿智伯家臣,著名侠士,入《史记·刺客列传》。
武则天:(624—705年),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zhào),则天是她的谥号,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史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民间誉为“唐祚之匡俊之臣”。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并州晋阳人,后迁居绛州(今新绛)。盛唐著名诗人,尤以边塞诗引人入胜。
刘知远:(895—948年),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 947年称帝建立后汉,改名刘暠,庙号高祖。
杨业:(?—986年),初名重贵,后名继业。祖籍麟州新泰(今陕西神木北),后迁居太原,故史称并州太原人。北汉、宋朝名将。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等。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最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自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太原秀容(今忻州市)人。历代公认的“金元文冠”。
罗贯中:(1331—1400年),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冀宁路清源县(今太原市清徐县)人,中国古代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三国演义》、《水浒传》(与施耐庵合作)的作者,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
傅山:(1607—1684年),原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其曾祖傅朝宣时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
【太原经济发展】
太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太原为全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与北京、天津同为华北地区“工业重镇”。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政策的出台,太原的经济发展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领头羊”的重任。近年来,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代表性的企业有世界产能第一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镁铝合金加工和研发基地——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山西焦煤集团;制造曾托起“东方红”、“神舟”七号升空的航天发射装置和三峡水电站 1200吨桥式起重机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环境治理
2006年,全市开展以控制结构性污染、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燃料结构、遏制扬尘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作,实现了经济增长、污染减排。实施战略转型,设定“绿色高压线”。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了19项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发展了10个清洁生产型企业和10个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达到12.7亿元。
整治落后燃煤设施,调整燃料结构。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已达到23平方公里。
开展综合整治,全方位控制扬尘污染。
2008年,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气达到302天,其中优等(一级)天气达到51天。
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1468.09亿元,同比增速8.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2.63亿元
全市财政总收入:306.88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355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8.92亿元
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下政府决定扩大内需,太原“一揽子”新项目扩大内需保持增长太原市先行。启动基建项目:
一是实施外围框架道路新建工程,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新建一批城市道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实施中心城区道路改造提档工程,对城市中心区道路破损严重、交通拥堵的主次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城市品位。
三是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程,做好尖草坪-小店-榆次轨道交通线的规划设计、科研论证等工作。
“大太原”经济圈
范围:太原市域全部、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市、区)。为山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
空间结构:
核心
——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内圈层——发展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
外圈层——作为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经济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运输职能。
未来太原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945亿元至975亿元,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人口总数超过800万。
商场
1.贵都世纪广场(柳巷南路)
2.茂业百货(柳巷南路)
3.华宇购物中心(开化寺街)
4.梅园百盛(亲贤街)
5.燕莎友谊商城(长风街)
6.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柳巷北路)
7.王府井百货(亲贤街)
8.解放百货大楼(解放路中段)
9.华宇购物广场(漪汾街)
10.美莎世纪广场(柳巷南路)
大型企业
1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 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
3 太原铁路局
4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6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7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8 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9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 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山西省企业100强,太原部分)
【太原社会事业】
全市现有高等院校32所,在校学生262756人;中等专业学校31所,在校学生90960人;技工学校(包括技工部) 54所,在校学生31951人;普通中学247所,在校学生225768人;职业中学 22所,在校学生15457人;小学947所,在校学生316665人;幼儿园814所,在园儿童 83085人。全市现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305个,工作人员144万人,每年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 4000多项,完成科技著作近300种,发表科学(学术)论文达万余篇。2006年,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6个,群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3座,国家级综合档案馆11个,各类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4290.4万册,馆藏档案资料556万卷(册)。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 0.91平方米。其中,小轮车训练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基地,获得小轮车世锦赛暨奥运会预选赛主办权。全市现有广播电台2座,节目11套;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 99.1%;共建各类网站700多家。全市新闻媒体主要有《太原日报》、《太原晚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广播电台、太原在线、太原新闻网、龙城热线、太原市政府信息网等。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对太原市的总体定位是“山西省省会、承东启西的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夏历史文化名城”。
太原按照“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提升品质、重塑形象”的总要求和“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开发古城”“三城”联动的建设思路,树立“大太原”理念,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近年来,在交通、通信、市政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是国内
干线和首都国际机场的备用机场,可起降空中客车A380等大型客机,已开通国际国内50多条航线。太原站是南、北同蒲线,石太线,京原线等六条铁路干线的中枢,有华北最大的货运枢纽太原北站和山西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太原东站。公路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太原到旧关的高速公路直通北京,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纵贯山西全境,东山过境高速公路穿越晋中平原,南部过境高速公路横跨太原盆地。太原城市道路总长度1800千米,太原公交控股(集团)公司公交车辆达2149辆,营运线路104条,运营线路网长度达596千米。市区拥有出租汽车8292台,出租汽车企业22家,日客运量37.3万人次,年客运总量1.5亿人次。城市公共供水、供气、供热、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服务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全市共有公园41个,公园面积165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34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634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270公顷。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7.3%,绿地率32.2%,人均公共绿地8.38平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0年的45天增加到2008年的302天。太原汾河公园、城西水系分别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大学
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太原大学、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山西工商职业学院、山西经贸职业学院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中学
成成中学、进山中学、太原五中、山西省实验中学、太原十二中、太原十五中、太原十八中、太原市外国语学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太原四十八中、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太原育英中学、太原市实验中学 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
【太原旅游风景名胜】
太原旅游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太原市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叔虞封唐,子燮因晋水更国号,后人因以命祠名。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度,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天龙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15窟。石雕体态生动,刀法洗炼,具有丰富的质感。宋代改名圣寿寺,寺宇已毁。寺前蟠龙古松苍翠蔽日。
·永祚寺双塔(双塔寺)在太原市东南郊郝庄村南。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现存寺内主要建筑,全为砖构。八角十三级,高54.7米。塔内有阶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人们出入太原,双塔首先映入眼帘,成为太原的标志。寺内牡丹遍地,传为明代所植。
·龙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满山林密叶茂。石窟开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营造龙山石窟及昊天观。现庙宇残坏,石窟尚存,共8龛。各龛雕像数额不等,共40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纯阳宫在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又称吕祖庙。创建年代无考。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晋藩王朱新扬对宫内重新规划,规模空前。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增筑后院巍阁3层,景观宜人。该院整个建筑布局,类似八卦形式,为国内少见。
·窦大夫祠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兰村、汾河峡谷左侧。祠内古柏苍翠。晋国大夫窦犨封地太原,曾开渠兴利,后人在此立祠祀奉。历代都留有碑记。现存山门、献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还保留宋金时期风格。其中献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简练而严谨,为金元建筑中所罕见。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涌出,水温较低,人称“寒泉”。“烈石寒泉”为太原名胜之一。
·多福寺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围山之巅。山势陡峻,松柏遍野。为太原著名风景之一。取自“多子多福”之意。寺在山顶小峪之中,极富古刹风趣。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况空前。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读书处。
·童子寺燃灯塔:位于龙山之上,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金天辅元年毁于战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传有两名童子在此山中隐修时,见山石气势不凡,遂在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来。
·晋阳湖: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南董茹村一带。晋阳湖由汾河西干渠引入,水质良好,湖水面积48平方千米,水深平均4米,最深处8米,夏季最高水温达33℃,冬季为5℃~15℃,常年不结冰,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称“中国北湖”。
·崛山:崛山位于太原西北24千米处,这里松柏围裹,郁郁葱葱。春天,山花争艳;深秋,遍山红叶。“崛红叶”是太原八景之一。
·蒙山大佛: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千米处,系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年)开凿的高63米的摩崖石刻大佛,也称西山大佛。它脚下埋着的寺院,曾是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
·崇善寺:原名白马寺,位于太原市上马街中部南侧,是一处隋末唐初创建的佛教寺庙,历史上称之为“三晋名刹”。寺内的大悲殿,是一处标准的明代建筑,内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观音、千钵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塑像高达85米,风格、造型都很别致,而且色彩绚丽,衣纹线条流畅。这三尊塑像,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艺术品。
·北朝壁画:北齐娄睿墓,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西南1千米处。 20世纪80年代初,娄睿墓壁画的出土,曾在我国考古学界引起过一阵轰动。在墓道、甬道的两壁和墓室的壁面上均绘有壁画,出土时大部分保存完好,现存壁画71幅,面积20055平方米。整个壁画组成了一幅人间生活场景与神怪传说合为一体的壮阔画面。
·晋阳古城遗址:晋阳古城遗址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一带。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千米,分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晋阳古城建成于春秋末年(公元前476年),毁于宋初(979年),历时1500余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其遗址被列入中国十大遗址保护范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开发保护中。
·汾河景区:汾河公园是太原城市建设的民心工程,建成于2000年10月。景区长6000米,宽500米,蓄水260万立方米,绿地130万平方米,各种灯饰达7000余盏。园内波光粼粼,花团锦簇,芳草如茵,风景秀丽,是太原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萧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历代咏并诗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宋代词人沈唐的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大词人除了描绘太原的风光形胜、怀念昔日的儒将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大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