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高危多久能排除:有趣的国号五行取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7:06:44

有趣的国号五行取名 [复制链接]

.pcb{margin-right:0}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界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精神”探险活动。他们孜孜不倦地考索自然的奥秘和人间社会的规律,追根究底,锲而不舍,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在早期先民们的精神探险中,有两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一是这个广袤无边的世界究竟由何构成,主要成份是什么?二是这个复杂世界和社会的运动变化有何规律,能否用一些最简单的原理加以说明和把握?中国古化的“五行”说就是先民们考索这二类问题的结果,而中国方术的许多内容就是由此引申而出的。当然,“五行”观由萌芽到完善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五行”观出现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得到发展和完善,逮至秦汉演化成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起源、结构、变化的一个庞大理论体系。
中国远古的思想家面对林林总总、变化万千的世界,直觉发现:对人的生活和生产而言,有五种东西最重要,即金、木、水、火、土。《尚书大传》云:“水质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业;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是说,百姓之炊离不开水火,生产居住缺不了金木,而土地则是万物赖以生长的依托,所以它们对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后来,人们的思维水平逐步提高,开始把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总结出它们的性质,这就产生了中国古代“五行”说的最早萌芽。《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做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首先,说明了“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其次,分别阐述了这五种物质的性质和作用,认为水有向下流泻润湿土壤等的性质;火有向上腾烧的特征;木有弯曲和拉直的特点;金属有制造各种器物的性质。再次,从人的感觉上对“五行”的特征进行了描绘。所谓“润下做咸”,就是说水向下润湿了某种东西往往有咸味;“炎上作苦”是指火烧焦了东西有苦味;“曲直作酸”是讲木揉弯或拉直时挤出的汁液有酸味;“从革作辛”可能是说金属的锈迹有异味;“稼墙作甘”是讲人们生产粮食有甜味。《洪范》中的“五行”观从总体上看还不是抽象的物质范畴,它只是从一些具体的物质中寻找其特性,显得直观、简单,甚至有点幼稚。
西周末年,著名思想家史伯使“五行”有了重大发展,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椑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史伯指出,一种声音不能成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文彩,一种滋味形不成美味,一种意见展不开讨论。所以万物都不要由不同物质的东西和合才能形成,这叫“和实生物”;而相同性质的物怎样混合都不能产生新物,这叫“同则不继”。史伯基于这种理由,认为五行相杂,就可以形成百物。此语虽极平常,但却包含了古人在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即从具体的物质论逐步发展到元素论。也就是说,史伯在这里讲明“五行”已经不是具体的五种物质,而是一般的可以组合万物的基本元素了。由此开始,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上升为一种宇宙论的思想,成为人们解决长期困惑不解的世界由何物构成,以及怎样运动变化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
至秦汉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所谓“五行相生”是从生成光系上来进一步说明五行的性质,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五行”就成了一个首尾相衔的生成序列;所谓“五行相克”是指相生的“五行”同时还具有相克、相制约的关系,如水能克火、火可以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在此,“五行”也成了一个首尾相衔的克胜圆环。本来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从具体物质的特性中抽象出来的,比如水能烧熄火(水克火),金属矿从土里挖出(土生金)等等。但由于古人把“五行”视为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五种元素,故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性质也被推而广之,当做万物也具备的特征,这成为古人把握宇宙和社会变化发展的简明扼要的基本原理,被广泛地引入了中国方术,成为其重要的基石之一。
战国末期的学者邹衍就用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关系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王朝的更迭,提出了所谓“五德终始”论。他称“五行”为“五德”,认为每一个王朝都受其中的某一“德”支配,当此“德”盛时,王朝就稳固;当此“德”衰时,王朝就要灭亡。这是社会上就会出现由另一“德”支持的王朝兴起,如此等等。像夏朝为“木”,商朝为“金,”周朝则为“火”,因为“金克木,火克金”,所以商亡夏,周又亡商,历史便是按照“土、木、金、水、火”的顺序演进的。此外,每一王朝以某一“德”取代其他王朝后,必须实行与自己某“德”相应的政治措施,甚至服饰、颜色等。像秦朝统一中国,按邹衍的的学说,被认为是“得水德”,故要以黑色为正色,“事皆取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这种建立在五行基础上的历史观,充满着神秘色彩,但影响巨大。中国历代皇帝都喜欢自称“奉天承运某某皇帝”,意思是他承奉了“天”的旨意,按“五德”运作的程序气的了统治权,因此是上承天意、下符民心的,是“正统”的帝王。(这里所讲的夏朝为木等,与下文刘钦的观点不同。)http://www.nnqfg.com/
“五行”又被推广去解释人伦道德的关系。董仲舒认为,“五行”之间有一种授受的关系,如“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而金受土,水受金也”(《春秋繁露五行大义》)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夏(火)天长成的;冬(水)天贮藏的东西只能秋天收获的,等等。董仲舒认为,“五行”间的授受关系也就是定格父子之间关系的准则,“授”意味着父生子,父亲的意志加予子之上;“受”则意味着子辈对父辈的意志要全部接受,不能有任何违拗的行为和想法,此便是董仲舒所宣扬之“孝”的基本含义。其后,“五行”干脆就被人们称为“五行德行”,它表现在社会关系上,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表现于人伦关系,是孝的五行(庄、忠、敬、踱、勇);表现在将官的行为上,就是刚、柔、仁、信、勇等等。http://www.nnqfg.com/
秦汉以后,“五行“说被推广区解释几乎一切现象和发展,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科学、医药等领域中的基本理论。
“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广泛地渗透于中国方术和各个方面。例如在”中国相术“中,根据人的形、色、音、神等将人区分为“木形之人”、 “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的面相,将会导致未来不同的生存状况、发展机遇,甚至患病的可能和部位。在相“耳”预测祸福时,相士们常把人们的耳朵区分为“金耳”“木耳”“水耳”“火耳”“土耳”。各种不同的“耳”亦预兆人们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等等。
关于五行学说与历代国号:
说来人们也行不信,风水学的有关知识如阴阳、五行、八卦等,不但被学有素养的风水学家所使用,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智慧的结晶。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多少会受到这种传统文化与传统智慧的牢笼与影响。小的方面不说,就连国家取名(国号)这样的大事,都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八卦的影子来。
历史学家似乎都有一种癖好:喜欢用器物来指代归纳文明演进。什么旧石器时代、什么新石器时代、什么青铜时代,什么铁器时代,什么白银时代,什么黄金时代,什么机器时代,什么计算机时代,总之,都是用器物作为文明的标志物。
与此相类,中国古代帝王为了区别于前朝,为了表示自己继承了前朝的衣钵或革了前朝的命,也喜欢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政治与命名的国号。
历来得天下有两条路:一是唐、虞的禅让;二是商、周的征诛。由于得天下的路径不同,所以命名国号,适用于唐、虞式的所谓禅让而来的国家;另一种则是用五行的相克关系来命名国号,适用于那些商、周式的征诛而来的国家。
在汉代以前,即便政权取之于刀光剑影或宫廷政变,但是在政权更替交接时,人们还是喜欢温情脉脉地玩弄唐、虞禅让的把戏。所以这时关于国家性质与国号的解释性说法流行的是五行的相生说。例如我们最常说的“三皇五帝”,就曾被汉代学者刘钦纳入到这种五行相生关系里,认为:太昊伏羲氏为木,炎帝神农氏为火,黄帝轩辕氏为土,少昊金天氏为金,颛顼高阳氏为水,帝喾高氏为木,帝尧陶唐氏为火,帝舜有虞氏为土,伯禹夏后氏为金,殷商为水,周朝为木,秦为闰水,汉朝为火,新莽为土,等等。总之,前一朝代与后一朝代之间,是一种相生关系。
宋代以后就不同了,由于外族人入侵,朝代更替一般会伴随着民族之间的征服与战争,政治斗争已白热化,所以不需要再用禅让这块遮掩羞布了。前朝与后朝之间于是就变成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敌我关系,即相克关系。
例如宋朝皇帝姓赵,赵姓五音为“角”,五行属水,黄袍加身前的赵匡胤当时又兼任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新建立的王朝国号即为“宋”。而与北宋末年灭辽而起的完颜旻所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则国号为“金”,已有以金克木之意。
后来金国被蒙古汗国取代。1271年,蒙古汗国第三代领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名京师为“大都”。其理论出处为《易经》:“《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可见,“元”的意思为“乾”为“大”,而八卦里的“乾”卦五行属金,所以,国号取“元”,也有以金克木之意。1279年,忽必烈终于灭了南宋,建立起了强大的元帝国。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
与前朝一样,朱元璋之所以定国号为“明”,其理论出处也来自于《易经》:《乾》,元、亨、利、贞。??????大明始终,六位时成??????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只不过,朱元璋要取“大明”忌太阳之火,去克元朝的乾金了。http://www.nnqfg.com/
按照传统风水理论,五行和五色存在着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即:金为白色,木为青色,水为黑色,火为赤色,土为黄色。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朱元璋的姓氏是朱,朱即赤色,五行为火,火象征光明正大,所以国号为“明”,即有以火克金的意思,同时,也与朱姓正好暗合。
现在,说起东北,人们喜用“白山黑水”来指代,其中“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1616年,活跃于“白山黑水”间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政权,沿用历史旧名,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也许是担心“金”被“大明”之火克制住吧,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取金生水,水又克火之意。1644年,清兵入关,主宰中原。“大清”之水终于浇灭了“大明”之火。
1911年,辛亥革命,“大清”覆亡,次年“中华民国”成立。按照风水理论,金为西方,木为东方,水为北方,火为南方,土为中央。中原之土终克北方之水,“中国”取代“大清”,说来也好像言之成理。
从宋朝的木,到元朝的金,到明朝的火,到清朝的水,再到民国的土,1000年间,中国历史正好经历了五行相替的一个轮回。既然风水理论在解释政权更替方面都可以这样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那么在它的大本营——中国方术领域,自然应当更擅胜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