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足光散后脱皮多久好:聚焦众多企业失败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3:31:44

       聚焦众多企业失败教训:

       分贝网:走上歪门邪道

  教训:两轮融资800万美元打了水漂。第一,有效的盈利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003年6月,郑立和朋友一起创建了163888网站,寓意“一路上发发发”。随后,他们开发K8录歌软件,163888逐渐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歌手聚集地。香香、杨臣刚等网络歌手在网站成功推出,《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风靡一时,让163888网站名声大噪,号称“华人第一音乐社区”。

  2004年10月,IDG向其投资200万美元(据悉,最终投资并没有完全到位),占其20%股权。2006年,网站注册用户达到1200万。同年,163888获得了阿尔卡特VC的600万美元投资,占12%股权。

  2007年6月,网站启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贝网,但分贝网的盈利模式并未有根本转变,依靠卖空间和收取会员费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广告成了分贝网主要的收入来源。

  2009年,郑立涉嫌经营色情视频聊天业务被捕,2010年1月,此案开庭审理,郑立当庭认罪。郑立涉足色情业务的原因尚不知晓,但分贝网日渐衰弱则是不争的事实。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新的投资却始终没有到位。

  Mysee:浮华之败

  教训:北极光和赛伯乐等机构白白投资了200万美元。多做实事,少来虚的。

  Mysee是国内最早进行P2P视频直播研发技术的公司,是集视频直播、点播、互动娱乐、无线增值等服务于一体的宽带视频娱乐服务平台。公司曾联合各大门户网站、电信运营商为国内外50余次的大型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

  2005年2月,高燃创立MySee.com,蒋锡培投资了100万元人民币。2006年初,又获得北极光和赛伯乐等机构一共200万美元的投资。

  但MySee烧钱的速度太快了,几十个人,每个月要烧掉100多万元人民币,办公室光装修就花去100多万元人民币,还要花大量的资金购买视频内容。8个月时间,200万美元的投资款,消耗殆尽。另外,作为创始人和公司总裁,高燃总是默许媒体夸大事实,融资200万美元变成了融资1000万美元。据投资人说,他时刻最关注的都是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他到处演讲,宣扬创富成就,但只为自己做市场,不为公司做市场。在投资人看来,高燃拿投资人的钱去包装自己,甚至还有其他的用途,但就是没有用来给公司做企业。

  一茶一坐:上市游戏

  教训:SMI、IDG等机构三轮4700万美元投资前途堪忧。不择手段,一切为了上市,本就是错误的思维。

  2005年,沈南鹏的个人基金SMI以风投身份进驻一茶一坐。

  当时,一茶一坐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上市的目标。2005~2008年三年时间,一茶一坐总共经历了三轮融资,融资额达4700万美元。

  2005年11月,获IDG资本、海纳亚洲、东安投资、寰慧投资以及SMI(沈南鹏个人基金)等1400万美元投资。

  2007年1月11日,再次获得1068万美元投资,投资方包括纪源资本、IDG资本、海纳亚洲、SIG、SMI、TECO、FMCG等。

  2008年9月3日,一茶一坐又获得2300万美元的风投融资,投资机构分别为橡树投资、纪源资本。但是一茶一坐连续7年亏损,且亏损额度逐年递增。上市大梦越来越远。

  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一茶一坐的十几家加盟商集体将其告上法庭,诉讼理由是一茶一坐“诱骗”加盟商投资,然后强行占有加盟店并成为该加盟店的实际控制人,他们要求一茶一坐返还相关加盟费用并赔偿损失。从加盟商的表述来看,一茶一坐涉嫌用加盟商的钱来建店,然后通过合同托管,将加盟店的控制权、经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在加盟店的装修工程、设备采购、原料采购等多方面,一茶一坐都有操作空间,甚至可以利用掌握加盟商公司法人章、公章、财务章的便利,直接将钱划走,甚至出现了“一次采购猪肉35吨”的可笑的后补发票。

  一茶一坐打的算盘是,如果加盟店这样折腾下来还能正常经营盈利,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一茶一坐就以双倍开店价格将其收购,以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增加上市砝码,这样皆大欢喜。

  如果加盟店经不起折腾倒下了,一茶一坐就将加盟店直接关了,自己坐收渔利,对加盟商则是“加盟有风险”……

  问题是,如此费尽心思地折腾,诚信荡然无存,即便被资本推上市,又如何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分众传媒:被热钱冲昏了头脑

  教训:市值从巅峰时的80亿美元跌到6.3亿美元。公司做实,资本才有意义,否则,被热钱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投机的漩涡。

  不是官二代,没有富爸爸,没有海归背景,不是技术出身……江南春完全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本科毕业十年内达到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产,并在广告业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对媒体深刻的洞察。

  2003年,在好友陈天桥的“刺激”下,江南春开始反思自己循规蹈矩的创业模式,并终于寻找出楼宇视频广告这个新的蓝海,短短两年时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市。

  上市之后,分众传媒表现出了“秦王扫六和”的气势,一举收购了聚众、框架、玺诚等众多竞争对手,在楼宇广告市场一统江湖;并通过好耶、分众无线、央视三维布局互联网、手机移动、电影院线的广告,意图打造中国最大的“生活媒体圈”!巅峰时期,分众股价高达66美元,市值超过80亿美元,和百度一并成为中国仅有的纳斯达克股指企业。

  遗憾的是,或许是被热钱冲昏了头脑,或许是缺乏对自我的深刻审视,IPO后江南春在产业投机和资本博弈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而作为创始人,江南春不仅没有解决分众的中央系统管理问题,更疏于在团队建设上下力气,公司没有做实,却一味想着怎么在资本市场上圈钱,最终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己。

  给予分众致命一击的是,2008年的3.15晚会。由于旗下公司分众无线涉嫌发送垃圾短信,分众传媒被央视狠狠曝光了一把!自此之后,分众股票一路下跌,直到4.5美元,市值6.3亿美元,蒸发了近80亿美元!

  无锡尚德:身影黯然

  教训:2011年10月11日,无锡尚德股价跌至2.47美元,市值4.5亿美元,较最高时蒸发140亿美元。核心竞争力、核心资源才是竞争根本。

  无锡尚德于2005年12 月首次公开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他们生产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是太阳能设备的重要组件,代表了绿色、科技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变暖”的概念恐慌中,无锡尚德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股价一度高达86美元,市值145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百度的明星企业。

  然而,在经历与资本市场的短暂蜜月后,无锡尚德股价一路下滑,截至2011年10月11日,股价跌至2.47美元,市值4.5亿美元,令人瞠目结舌地蒸发了97%!140亿美元就这样灰飞烟灭。

  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没有核心竞争力。

  光伏产业,虽然号称高科技,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部分,在于上游的切硅片等基础部分,这些生产牢牢掌握在美国、韩国的企业手里。无锡尚德更像是一个组装高科技零件的加工厂,虽然比一般的加工厂更需要技术,但核心竞争力终究不在自己手里。当国内常州天合、中电电气等企业开始一拥而上时,市场瞬间变为惨烈红海。屋漏偏逢连夜雨,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扩大产能后,又赶上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减少了对太阳能的补贴,相较于火电成本高昂的太阳能,只留下黯然的阴影。

  博客网:巨头挤压

  教训:两轮融资1050万美元,被挥霍殆尽。

  第一,钱要省着花,即便花也要放在可行的方案上;

  第二,不要小看巨头们的后发优势。

  002年,方兴东创建博客中国,之后3年内网站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一度飙升到60多位。并于2004年获得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2005年9月,方兴东又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 Capital、软银赛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里融资1000万美元,并引发了中国Web2.0的投资热潮。

  随后,“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并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网站”,还喊出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于是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博客网的员工就从40多人扩张至400多人,据称60%~70%的资金都用在人员工资上。同时还在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上大把烧钱,千万美元很快就被挥霍殆尽。博客网自此拉开了持续3年的人事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兴东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决策小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网的员工已经缩减恢复到融资当初的40多人。

  其实,2006年末,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新兴垂直网站。随后,博客几乎成为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标准的配置,门户网站轻而易举地复制了方兴东们辛辛苦苦摸索和开辟出来的道路。

  PPG:死于人祸

  教训:三轮融资4600万美元被变相转移。创业的目的之一是赚钱,但不能仅仅是赚钱,PPG的失败再一次证明,在企业经营中,人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PPG,2005年10月成立,业务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售卖衬衫。轻资产、减少流通环节的概念,加上狂轰乱炸的电视、户外广告,迅速让PPG建立起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满世界都是“Yes! PPG”的广告语和吴彦祖自信的微笑。

  2006年第三季度,PPG获得了TDF和集富亚洲的第一轮6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2007年4月,PPG获得了第二轮千万美元的投资,除了第一轮的TDF和集富亚洲追加投资之外,还引入了凯鹏华盈,它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

  2007年年底,三山投资公司击退其他竞争对手,向PPG注资超过3000万美元。

  2008年,PPG模式出现了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模仿者,PPG不但丢掉了行业老大的地位、官司缠身、高管流散,更传出创始人李亮卷款潜逃一说。

  PPG失败的真正原因:创始人李亮表面上是做电子商务,但配套的物流、仓储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间接与他有关,他不停地向这些公司打钱,投资人的钱作为费用变相进入他自己的名下。钱转移光了,李亮也没了。他从一开始就是有预谋、有准备地圈钱,他很聪明、勤奋,执行力也够,但就是出发点不纯。

  亿唐:无钱过冬

  教训:两期5000万美元融资,只剩下空壳。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花光钱就熬不过冬天。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两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

  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此后的转型也一直没有取得成功,2008年亿唐公司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

  尚阳科技:崩于内部之争

  教训:多家机构投资1亿美元,但没能换回美梦成真。被市场打败不可怕,被自己内部瓦解才可怕。

  尚阳科技成立于2003年初,自诞生起就笼罩了刺眼的光环。首先,公司创办人及CEO是网通曾经的COO郑昌幸,管理团队中还有原华为公司副总裁陈硕和网络产品部总经理毛森江,可谓出身豪门。

  其次,成立之初,公司获得多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5800万美元首期融资,主要投资人华登投资1800万美元、DCM投资1000万美元、Intel Capital投资700万美元、NEA投资500万美元等。

  尚阳科技曾被美国知名的“RedHerring”杂志评选为亚洲100强私人企业之一,其目标是致力于成为通信领域领跑的下一代服务平台(NGSP)提供商,致力于开启“自由沟通无界限”的自由通信新时代。但最终,尚阳科技的业务并未像其名字一样“上扬”,美梦破碎,2006年就退出市场。

  尚阳科技的沦落,更根本的原因,是管理。第一,公司重研发、轻市场,市场抓不住,而研发方面,首期融资用完了,也还没有几件像样的产品;第二,则是公司内部帮派严重,事业部之间各自为政。同时,从高层到员工“成分”极为复杂,有“海龟”也有“土鳖”,有出身国企的也有来自外企的;有来自创业公司的,也有来自全球500强公司的,甚至从华为管理团队带来的旧部,处于失控状态。

  酷6网:路线之争的牺牲品

  教训:烧了两亿美元,落得个尴尬转型。管理方与创始人,理念不同,企业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终点。

  时间仅仅过去一年,酷6网掉队了。创始人离职,亏损逐年变大,血腥大裁员,现在又要转型了……最新消息是陈天桥派驻的酷6新CEO施瑜公开表示:“酷6从此不再购买长视频版权,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等,将关注于社区化、UGC(用户生成内容)和短视频。”

  曾经牢牢位列网络视频市场的前三强,和土豆优酷一起号称视频界的F3,2009年底作价4400万美元卖身盛大,从而完成借壳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视频商,从理论上解决了缺钱的问题。为何落得如此境地?

  在李善友离职,盛大大规模清理了创始团队之后,陈天桥与李善友就酷6网的发展战略产生的分歧浮出水面。陈天桥希望酷6的发展方向是“视频资讯新闻”,而李善友则更希望坚持购买正版版权的“大片模式”,最终不欢而散。

  视频行业一向以“烧钱”著称,即便是目前排名靠前的优酷、土豆,至今也还没有扭亏为盈,此外,搜狐、网易、新浪等门户在视频业务领域也仍处于投入阶段。而酷6的情况更甚于优酷和土豆,甚至成了拖累盛大网络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季度酷6总营收400万美元,但却净亏损2160万美元,同比扩大39.4%,环比扩大98.2%。这样持续下去,酷6网2011年全年亏损将会超过5000万美元。算上之前酷6向盛大增发的1亿美元债转股,盛大在酷6身上已经投入了将近两亿美元,却颗粒未收。而这或许正是促使酷6转型的最直接原因。这也意味着,未来视频领域,“酷6”将不复存在。

  五谷道场:资金链断裂

  教训:15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最后却是负债6亿元破产的结局。差异化、快速扩张,甚至重营销都是有道理的,但必须是以强大的管理平台为基础的。

  2004年10月,中旺集团创始人王中旺以5100万元的注册资金正式成立北京五谷道场。在2005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北京、吉林等生产基地先后竣工投产。起步阶段,公司投入巨资在央视及各大知名媒体宣传。

  一时间,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风靡全国,从2005年开始,仅一年就开辟出一个15亿元的非油炸方便面市场。但是,突然迸发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不仅让五谷道场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还让持续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2006年夏天,五谷道场开始力不从心。“欠薪”的消息接踵而至:员工工资、经销商的报销费用和货款大规模被拖欠,与此同时,银行贷款也开始到期,资金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2008年,五谷道场负债6亿余元申请破产,2009年易主中粮。

  亚洲互动传媒:挪用资金导致退市

  教训:1.26亿元净资产因为丑闻灰飞烟灭。上市不是为了个人发财。

  2004年7月,亚洲互动传媒在英属百慕大群岛设立。亚洲互动传媒自称是“中国提供跨媒体平台电视节目指南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其销售收入中,以电视广告代理业务为主,TVPG(电视节目指南)和EPG(电子节目指南)为辅。

  2005年10月,公司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在红杉资本之后,亚洲互动传媒先后吸纳了包括新加坡野村证券公司、美林日本证券公司、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NTT移动通讯公司、日本最大的卫星通信公司JSAT、伊藤忠商事Itochu等日本著名的金融、广告公司。

  2007年4月,亚洲传媒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其上市《招股说明书》,2005年该公司净利润达到4.65亿日元(约3000万元),净资产18.97亿日元(约1.26亿元)。但仅过了一年,就令人哑然地无奈退市。

  导火索是由于亚洲互动传媒的会计师事务所拒绝为其2007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并暴露出了其CEO崔建平挪用公司资产的丑闻。亚洲互动传媒的退市,让11家财务投资人同时失手,退出平台。

   林军:汉王等好企业之败从云端跌落

      文/林军,英鹏兰德管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

  在一个需要高歌猛进的当下,在一个泡沫泛滥的环境里,100亿美元或许不是一个足够震撼的数字,但反思和求真之下,我们探寻的是好企业倒下的教训。

    开心网曾吸引2500万美元的风投,顶峰时估值达到1亿美元;炎黄传媒创立四年就融资4500万美元;以ZCOM为首的电子杂志们,共吸引了上亿美元的风投资金;ITAT两轮私募达到1.2亿美元……如今这些钱都打了水漂。类似的例子还有汉王、昌盛中国、、九城、一茶一坐、分众传媒、无锡尚德、博客网、PPG、亿唐、尚阳科技、酷6网、分贝网、Mysee、五谷道场、亚洲互动传媒。《商界评论》一共汇集了二十家企业样本,它们都曾经在各自领域表现出色,但如今都已从云端跌落有的已经倒下,有的深陷泥潭,用直观的数据来看,损失超过百亿美元。而在百亿美元损失的背后,则是价值连城的教训。

  我知道,在一个需要高歌猛进的当下,在一个泡沫泛滥的环境里,反思和求真是一种奢侈品。但是,反思和求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因为,在现实的商业社会中,相同的错误依然在屡屡上演。而我们需要铭记的是,有的失败,经历一次就可能万劫不复;有的教训,吸取一次就可能终身受益。

  欲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

  你可以说在比亚迪这个局中,巴菲特王传福有合谋的嫌疑,但能与巴菲特合谋,王传福当然非泛泛之辈,我曾经与王传福的一位同学兼创始人有过交流,也听过朋友转述过与王传福面谈的点滴,王传福和他的伙伴们不仅视野开阔,而且执行力强悍,更兼雄心勃勃,实在不可多得。

  你可以说九城故事里,是中信集团的自大和盛大的傲慢让朱骏捡到了《魔兽世界》这个大便宜,但九城的投资人晨兴创投的刘芹和曾经担任过九城CEO的陈晓薇本人都一致认为,朱骏虽然张扬得让人无法忍受,但也足够聪明和敏锐,他比别人更早意识到在高通胀下中国人用低廉价格满足个体娱乐享受的旺盛需求。而网游无疑就是这样的产品,《魔兽世界》则是这类产品里最优质的,正是有这个判断,朱骏才可能下决心几乎以倾家荡产的姿态与暴雪合作,最终拿下《魔兽世界》。

  你可以说欧通国和ITAT从头到尾都在忽悠,都在做局,但按照时任IDG副总裁的刘中青的话说,老欧本是神人,多位ITAT的老员工也认为欧通国是个超级优秀的好商人。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说,欧通国想通过信息系统的搭建和互联网的应用,以及新的营销模式的搭建,进而去改写中国整个服装业格局的举动,影响深远,也带动了中国电子商务新一浪潮的波澜壮阔。

  你可以说汉王是一个拙劣的炒作,更多是靠概念的追随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而成就的。但以我本人对这家企业超过15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刘迎建在中文手写领域积累多年,跋涉多年,拼杀多年,这个人蛮坚持,蛮能干,很多年来,汉王在中文手写领域来也一直在投入,一直在做研发。你必须承认,这些人都足够聪明,足够勤奋,足够强悍,足够优秀。他们之所以留给后来者百亿美元的教训,其实和他们本身的天赋无关。相反,而是因为这些人太有天赋,聪明反被聪明误。

  曾经请教过一位超级成功的投资人,同样两个项目,一个是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另一个是有过从业但没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选谁。他的答案是后者,逻辑是有过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往往会沉浸在之前的成功中,忘记了成功本是偶然这一铁律。商业不息,投机不止。相对于短暂的生命,机会是如此稀缺,因为对个体而言,机会不可能一再光顾。正因如此,投机反思再投机的循环往复一直在上演,人们不但一次次失去理性,而且一次次失去记忆。

  相反,后者,也就是那些Underdog,也就是处于劣势的人,其实更容易成功,但同时他们又是最为乐观、永不放弃、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的人。许三多之所以风靡,被很多人热捧,很显然的是其带着傻劲,带着与生俱来的执著,带着不太顾及社会上认可的逻辑和判断而坚持下去的一种精神。这样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的确有更多后来居上的可能。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其实是不能复制的,充满偶然的成功相反会导致过度的自信。最聪明能干的头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情绪的影响。在看上去必然成功的大浪之前,这些人其实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个人精力与其野心之间能否完全匹配?至少,在我们的这组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又一个的信心膨胀者,一个又一个的铤而走险者,一个又一个的冒险家加赌徒。一句话,这些人首先被自己打败,这其实是所有好企业灰飞烟灭的开始。

  三大令人深刻的教训

  创始人无法完成从个人英雄到商业领袖的跨越,没能抵抗住热钱的诱惑而自乱阵脚,在用户体验等细节问题上渐行渐远是其中的三大教训。

  个人英雄到商业领袖难跨越

  中国商业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足够多英雄主义的情结自发和不自发地弥散形成的。英雄主义所引发的创业冲动,以及干一番大事业的梦想,借助中国这片充满未知和各种可能的土地,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国商业最迷人的地方。

  但是,更重要更应该被值得尊重和正视的逻辑是,我们必须希望更多的创业者能完成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商业领袖的跨越。那么,一个创业者应该如何完成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商业领袖的跨越,我们又应该形成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个关键词是“道义”。即至少企业的领导者不能有对所领导公司的商业道德相悖的行为,分众江南春深陷做空传言、PPG李亮卷款潜逃则是反面案例。

  第二个关键词是“团队”。一个显性事实是,我们都有梦之队的情结,但事实却是梦之队更多在梦里。

  第三个关键词是“决断时刻”。很多公司其实是死于IPO,IPO当然是好事,但过早地给自己下IPO任务甚至为IPO而IPO,那就得不偿失了。除了拿投资商的钱以外,跟上下游说你把所有钱给我,然后拖款,把所有钱拿来砸广告,与投资商对赌。昌盛中国的案例尤其令人惋惜,作为最早一批地产行业里的佼佼者,昌盛中国熬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熬过了严厉的宏观调控,却倒在了与高盛的一纸“对赌协议”上;一茶一坐为了上市,寄望于从加盟商身上搜刮钱财,诚信备受质疑,上市前景更加黯然。

  热钱在手的危险

  我们所探讨的这群人,大多都是有着商业经验、真正摸爬滚打过的人,在巨大的热钱面前,却不由自主地丧失了真正的自我驱动的欲望,放弃了对自我的约束。在丧失对自我的约束后,战线过长是通病。博客网把所有社区行为都做了一遍,ITAT后期陷入了毫无节制的开店中,ZCOM则充当了产业链中太多的角色……

  因为热钱在手,往往会让人把问题想得简单,比如认为钱可以买资源,可以买很多之前不敢想的东西。但这是误读,其实钱是不能买需要时间积累的任何东西。现在,反思ITAT和PPG,一个结论是服装行业本身不是不需要轻公司、快公司,但也需要时间和资源去积累,不然就不值钱了。

  热钱多了,另一个会出现的症状是人浮于事。无他,钱多了,什么都想做,于是找人来做。而人浮于事与公司没有形成强的执行团队是有关系的,没有强核心的团队,如果领导者对自己的要求低了,那么就很容易对公司没有控制,不同的派系,不同的人进入,然后为了平衡派系,形成新的派系,然后人浮于事,最终就这么平庸下去。

  失掉用户价值

  今天很多人还认为,ITAT还有机会,其商业模式是有创新的:找二线的商圈,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类似的可比的成功公司也很多,比如,比如7天,都不是抢占最好的地方,但是提供好的服务。

  但是为什么没成功呢?因为钱多了,拿到钱后,急于上市,大量开店,没控制,人员、货物跟不上,选址的时候不慎重不考究,只要你接受我条件就可以干。实际上,有钱可以找好地方开店,商业模式稍微变通而已,好地方开中心店,同样可以做。

  必须承认的,很多创业公司都犯了商业模式的盲目崇拜症,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再精巧,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回到用户价值。VC们、投行们和基金经理们希望你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讲清楚你的商业模式,讲出你怎么能迅速复制,怎么能迅速扩张。但是我们往往把事情讲清楚之后,最后却没有讲清楚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事情用户价值。

  大家看到的故事,其实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和身不由己。对老东家的挑战,一战成名的诱惑,自我稍许的放纵,这些其实都是很难去避免的,都是会不由自主去沉沦的。

  回过头来,一家企业即便有对用户的尊重,对热钱的远离,对商业常识的敬畏,其实也未必能获得成功。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而怎么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其实知道的人不多。在东西方各有一个人知道,在西方是一个叫上帝的人,在东方是一个叫玉皇大帝的人,在很多时候,这两个人会以运气的角色出现,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