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上火口臭怎么办:戳穿西安中国第一古都的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0:13:07
西安这个城市是比较爱吹的一个城市,经常以世界第四大古都、中国第一古都自居。戳穿这些谎言还是很容易的。
  一。西安是不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 
  什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人说:是西安、罗马、开罗、雅典。
  在民国文献及二十年前的当代文章没有这个词,现代各国文献也没有这个词。但是,在民国文献中,开始有“四大文明古国”的频繁说法。特别是把“四大文明古国” 与洛阳紧密相联的文句比比皆是,把洛阳作为中华笫一都作为学术定论。把洛阳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最著名都城的文句比比皆是。比如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的文告中,1932年底,国民政府在洛阳通过的《政府还都南京后繁荣行都计划》以及洛阳当时的各报刊如《行都日报》等,都有相关词句。
    
    在这方面,论著很多,代表作是民国都城史研究的最重要著作《洛阳古今谈》,这部著作出版于1935年,李健人著,李健人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该书的主题思想就是:洛阳为中国笫一都,虽言“九朝古都”,实不仅“九朝”,九言其多也。其余五大古都(指西安、北平、开封、南京、杭州)“其所历朝代、所历年月,不足以与洛阳并称也。”(该书笫六页),特别提到西安“七朝建都”,都城已成丘墟,唐以后,降为郡县,“迄后更为名之为都者”。(同上页)
    
    该书说:“黄河文化灿烂创造时期,洛阳其为中心点矣!”凡文字创制到诸体皆备,传统学术创立及成熟,及文学、词章、音乐、美术、天文、医学,“历代皆并盛于洛阳。”“洛阳,其为古代文化之渊薮乎”(同书九页)。
    民国时期中央古物管委会首任主任是刚从法国留学的傅雷,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叫《各国文物法规汇编》,在该书的序言中,傅雷明确提出洛阳为世界最著名古都之一,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的唐嘉弘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洛阳为天下之中》,文章从考古、文献两个方面,论述了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1995年,该论文被收入《先秦史研究论文集》和《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两本著作中。
    
    在国内学术界西安能否作为中国第一都存在争议,谈什么“世界四大”?再者,它排斥了古印度诸王朝之都、古巴比仑城以及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等等,因此是无法成立的。
    
    如果非说是四大古都之一,又是那评定的?怎么会有多版本说?
  二。西安是不是中国第一古都?
   什么是第一古都?是自那个方面说的?是建都时间最早?或是建都时间最长?或是建都朝代最多?或是建都的朝代最强盛?或是疆域最大?
   现在我们 已经非常清楚:西安最早是在殷商前1027年灭亡后西周开始建都的,都城遗址即镐京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而比他更早的夏、商两代都城遗址既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都偃师西亳遗址,商都郑州遗址,商都洹北商城遗址,商都殷墟遗址。其中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面积都在20平方公里以上,殷墟遗址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可见西安决不是建都最早的古都!正如司马迁所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也可以知道西安不是最早的古都!
   八大古都中建都时间上西安也不是最长的。仅仅位列第二,仅为1001年。比洛阳短了300余年。自这个方面讲:西安也不能称为第一古都!
   自建都政权数量上看,西安尽管有19个政权先后建都,但仍不是最多的,也是在洛阳后面位列第二。建都在西安的正统朝代只有七个:周、汉、晋、西魏、东周、隋、唐,在大古都中仅列第三。秦的首都在咸阳。所以这方面西安也不能称第一!
   疆域最大的朝代大家都知道是元、清两代,但首都人所共知是在北京!这个方面也否定了西安作为第一古都的地位。
   那么建都在西安的朝代是不是很强盛呢?这个方面可以进行下论证。先说西周,西周最好的时期是成康40余年的成康之治,西周成王五年迁都成周洛阳,和镐京关系不大,倒和洛阳关系密切。拿出手的就是西汉文景之治,隋开皇之治,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不过开元时期二十余年有十年多唐政府是在洛阳。文景之治大约 40余年(其中存在七国之乱),开皇之治二十年,但皇帝及政府还经常闹饥荒,几次到洛阳去逃荒。是不是很富裕大家评判。在就是贞观之治二十年。建都在西安的好时期大约90余年。汉武帝时期好大喜功,战争不断,人口降低一半。不能说是强盛时期。再来看看另两大古都,北京与洛阳。建都在北京的朝代,割据的政权金有个小尧帝的治世就不说了,仅康雍乾盛世就长达130多年。明朝还有弘化之治十几年。再加上共和国的治世,长度远远长于西安。洛阳的治世主要有:西周成康之治40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60余年。太康之治10年。开元十年。大约110多年。
  这方面讲西安也不能称为第一古都。
   综上,西安称第一古都纯属谎言!
  三。西安是一个不具有独立建都条件的大古都
   西安作为统一王朝的首都不足之处非常明显,一是远离经济中心关东地区,而关中物产满足不了政府的需求,陆路运输因崤函之险十分艰难,水路运输因三门峡的存在也十分艰难;二是不利于控制人口众多的广大关东地区。
   西周建立时,武王就为控制广大地区忧虑。因此它才决定在洛阳附近建立新都。武王死后的叛乱更证明了他的预见性。周公营洛后,周成王迁都洛阳保证了周朝的长久。秦朝建立后仅仅存在14年,也是对关东地区失控的明证。到了西汉,汉高祖虽迁都关中,然而对洛阳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营建,高祖也长期呆在洛阳处理朝政,把洛阳视为都畿地区,不封诸侯王在此。七国之乱时充分体现了洛阳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到了西汉后期,因政府机构庞大,京师长安常常发生饥馑。王莽执政时更是如此,因此他才决定准备迁都洛阳。只不过他也没时间来得及迁都。到了隋唐两代,皇帝及百官常常居住东都洛阳大多也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关东地区。
   正因为以上原因,建都在关中的大王朝基本上要在洛阳建立一个东都作为控制广大的关东地区。也就是说关中不具备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独立国都条件。而东都洛阳往往又是政府所在地,因此它的性质不同于陪都,其它王朝的陪都一般都是首都个别功能的补充,而不是政府所在地,所以西周、隋、唐一般被认为实行的是两都制。
   而北京作为大古都完全具有独立建都的条件。经济上依托华北大平原,以及运河与江南经济的沟通;同时有利于控制人口众多的华北大平原地区。尽管建都在北京的大王朝也设有陪都,但不是政府所在地。
   同样的洛阳作为大一统的东汉、西晋王朝的首都,也完全具备独立建都的条件,陪都也是摆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