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会长珍珠疹吗: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辨证思考《小学语文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5:52:00

                         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辨证思考
     听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孩子在做家庭作业时不理解“含情脉脉”的意思,问爸爸。爸爸想了想,答不出来,说到晚上你就明白了。晚上,一家人围着饭桌,爸爸点亮了蜡烛,电视里播放着优美舒缓的乐曲。爸爸提醒儿子说,注意看我的眼神。儿子看到爸爸妈妈之间的表情,恍然大悟,兴奋的向书房跑去。可是一会儿,他又一脸沮丧的出来了,说,我知道“含情脉脉”的意思,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才好。

这个故事蕴涵着语文学习或者语文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亦即语文学习的模糊性。但与此相反的是,语文学习的检测评估,却是以准确甚至是精确的标准答案来衡量语文学习的质量。检测的精确性又指挥了教学的精确性。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与与语文检测的精确性,二者是否矛盾?如何协调?能否共存?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长久的思考。

1.语文教学模糊性存在的理论光泽

以教师督促、指导学生通过熟读的方式来领悟文中乃至文外含义的“意会性”教学思想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结晶。这种以“涵咏”为主要方式的的教学体现了伦理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朴素的整体观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使得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意会性”契合或暗含了现代模糊理论所要求的语文教学的模糊性。

11“意会性”教学方式中的整体观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来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主张反复吟咏,潜心涵咏,以求明达文意。“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①体现的就是整体观美学思想。很显然,“意会”“涵咏是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力求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认识局限。模糊数学耗散结构论中的不确定性学说②认为,世界是确定而不确定的,平衡而不平衡的,世界便是整体的、模糊的。只从确定性去认识世界,是独立的、封闭的,真正“模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意会性”教学方式中的整体观是模糊的,充满活力的。

12“意会性”教学方式中的直觉体悟

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它追求悉心体味,崇尚灵性的把握,故而不推敲对象的明朗性,而琢磨事物的模糊性。这种直觉体悟的模糊性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它又是接受主体对信息多角度直觉体悟,是学习过程中凭直觉感受去体悟、感悟作品内容、形象和意义。它摈弃了理智和逻辑,而选择了直觉感悟,而直觉又是个体的,它着重于审美客体——作品的情状的心领神会、意象把握,追求审美主体的心灵的体验,着意发挥主观多方面多层次的一种发散性把握。

2.语文教学中模糊性的合理存在

语文教学是一个活跃的系统,信息传递与交流带有很强的模糊性,这是事物系统的特殊性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客观反映。语文教学系统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语文教学系统的特殊结构,即“人——人”对话系统结构〈作品是作家人格的一种物化形式〉。人的主观能力的不确立性形成系统的模糊性。〈2〉语文教学系统的特殊介质,即作品尤其是作品本身的的未定性,形成了系统的模糊性。具体的说,语文教学系统的三维四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状态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模糊性。

21语言信息的多元隐喻性

文字材料是语文教学信息的的物质载体,离开这个材料,语文教学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信息的特征、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的特征和性质。

语言的模糊性,首先来源于客观实体边界的不清晰性;其次是人类语言的概括性;第三是人类使用语言的的不一致性、松散性和语境的变化;第四是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等。总之,不管是认识、概括,还是应用,他们都可能导致语言的模糊性。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文学作品而言,语言的模糊性还来自于文学性描述、艺术表现手法等等。而且,这些模糊性一般寄寓于语义、语法、语气三方面。

文学作品的语言模糊性是显见的,即使是尊重事实和科学性强的文章,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章等,仍然存在着语言的模糊性。大家知道,准确性是传达信息的根本条件。准确需要精确,但又不等同于精确,“准确性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为什么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呢?因为生活是复杂的,表达是艰难的,只要主要信息准确程度很高,其余可以使用模糊语言,而且有了模糊语言的衬托,准确性就更显突出了。

22学生认知过程的模糊性

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必然存在着“模糊——精确——模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没有模糊性就没有精确化。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实际存在的模糊认识的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这个客观规律,不可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比如,在教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不遗余力的搬用和灌输给学生诸如“形散神聚”“立意深邃”“富有诗情画意”等等文学术语,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知终归是模糊的,哪怕是教师阐述得多么“精确”。只有当学生不断的阅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散文作品,并将之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作模糊或朴素的比较之后,他才有可能对上述术语产生相对精确的理解。这个认知过程是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相当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它符合人类的一般认识规律。

3.现代语文片面追求精确性带来的弊端

应当承认,语文教学追求精确性确实是其走向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标志。“目标模式”的引入与研究,尤其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学信息量化理论的研究与运用,的确使语文教学向精确化的境界跨进了一步。然而,由于语文教学精确性诸理论的自身缺陷,以及教育者的片面追求精确性,语文教学精确性带来的弊端也就日益暴露。

31对精确性的追求风干了语文的灵性

语文是人对主观世界的感知和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上文阐述过:世界是复杂的,表达是艰难的。而语文教学对精确化的追求却忽视这一客观事实,一味强调目标模式,奉行标准答案,量化主观感受,鞭笞学生个性。但由于其自身理论和操作的局限性,精确的范围就只能锁定在语文工具性的半壁河山内。

教学评估标准化,是运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对教学信息和效率进行量化评估的先进方法。辨证地看,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技能训练比较鲜明的的学科,或者对语文教学认知领域中的低级层次,作用的确较为显著。而大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它的信息载体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物,是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是由灵魂的竖琴拨奏出来的一曲美妙的音乐,它甚至与理智和逻辑道殊途异,理解与评估演绎文本的语文教学,当然不是几条僵死的标准和几步抽象的推理能完成的。所以它实在无法精确语文的灵魂。于是语文逐渐沦落为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的灰色境地,语文教育被“精确”成一棵简单明了的知识树,沿着这棵树的末根一路梳理上去,中小学各个升学阶段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语文教学没有了想象,没有了美感,没有了悬念,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心灵的震撼,就象一条大河没有了浩荡的激流,没有了撞击的浪花一样,语文教学已经被沦为一种简单而又可悲的升学工具,干瘪得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有人把近年来的语文教育比喻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被风干的丝瓜是结构有序而纹路分明的,然而绝对没有鲜活的生命力,被极端精确了的语文教育已恰如此。

2.对精确性的追求姑息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模式化是语文教育精确性的基本要求。然而,任何模式的终极形成,也就意味着方法探索的终极定型。在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对接受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绎,因为无数次的演练已形成固定的图谱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导致的思维定势,不仅养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学生非逻辑性思维的发展。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学习,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发散思维对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艺术性又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需要精确,艺术崇尚模糊。把科学的精确化引入语文的教学评估,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带来了知识吸收、掌握、运用的快捷性,但是这种快捷性的效率却是建立在牺牲学生和语文的灵性基础上的,其得失利弊不言而喻。但是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追求语文教学的精确性在人们的认知领域仍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我们主张在语文教学的低级认知阶段多一些精确性,而在感悟文本、张扬个性的高级层面多一些模糊,这样我们能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实语文课改的宗旨,体现21世纪的语文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