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观念的企业:西方音乐体裁(二)~~致热爱音乐的人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3:27:41
西方音乐体裁(二)~~致热爱音乐的人们!

51.克劳苏拉:十三世纪初叶的一种歌曲。以格列高利圣歌的小段为基础,常是对答吟唱诗的一部分,另加上复调的伴唱声部。半唱声部以持续的长音音节为主,故很少意义完整的词句。后发展为经文歌。

52.协奏曲:管弦乐队与独奏乐器相协奏的乐曲。遵循古典奏鸣曲的格局另具特点:1.仅三乐章,略去奏鸣曲的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 2.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但有两个呈示部由乐队奏出,在主调上;第二呈示部用于乐队与独奏,转入属调。 3.末乐章常用回旋曲式,而不用奏鸣曲式。 4.第一乐章结尾处常加一大节“华彩段”。协奏曲的独奏部分常表现高度演奏技巧。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在他以前,即巴洛克时期,流行的是大协奏曲。

53.康度克士斯:十二、十三世纪的一种拉丁文歌曲。单声部或者多声部。内容有宗教的、政治的,风格有沉思的、抒情的、讽刺的等。这种歌曲可能从引导牧师入席的歌曲发展而来(拉丁文conducere意即“护送”、“陪同”),后用于各种喜庆场面。复调的康度克士斯摆脱“格列高利圣歌”的定旋律的束缚,自成一种新创体裁,是最早自由创作的产物。

54.协奏小曲:用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小曲。大型的亦只有一个乐章,或为由几个小段落组成的连结体。如韦伯的钢琴与乐队《协奏小曲》(Op.79).

55.大协奏曲:流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乐队作品。由一组独奏者与乐队部分相协奏。独奏部分可以二小提琴,或小提琴、双簧管各一,或小提琴与二长笛,或其他类似的组合。伴奏部分用古钢琴,或古钢琴与小乐队。托莱里奠定了三乐章,即快---慢---快的标准形式(早期有四或五乐章者)。维瓦尔第在风格上颇有创新。大协奏曲的快速乐章用利托奈罗曲式,即独奏段落有变化,伴奏段落无变化,慢乐章采用二段体,曲调用独奏,乐队伴奏之。近代作曲家为了摆脱浪漫派后期协奏曲之过分追求华彩技巧的偏向,多采用大协奏曲形式,名为乐队协奏曲。

56.康加:拉丁美洲舞曲。源于古巴,1940年左右传入美国。快速4/4拍.节奏多用切分法,重音常在第四拍。用马拉卡斯(maracas,即沙球,原产古巴,用干葫芦壳制成,内盛丸立,摇之沙沙作响)、克拉弗斯(claves,原产古巴,一对硬木圆棒,两手各执一棒,互相敲击)以及托姆-托姆(tom-tom,一种大鼓,印第安人及东南亚均用之)等打击乐器。

57.对舞:十八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舞蹈。两两相对成行,步法与舞姿变换多端。音乐用连续反复的八小节的段落组成。或谓对舞由英国的土风味发展而来。但此说除原文名称类似之外,尚无其它确实证据。贝多芬写过十二首乐队用的对舞,其中第七首并用于所作《普罗米修斯》、《英雄变奏曲》(Op.35)与《英雄交响曲》中。

58.柯罗纳赫:挽歌。原意为“同声哀号”。流行于苏格兰。用于名人葬礼。如舒伯特以英国作家司各特《湖上夫人》中的诗篇谱成的女声合唱《柯罗纳赫》(Op.52.4)。

59.库朗:法国舞曲。意为“奔跑”。其舞蹈带有活泼的奔跑动作。十六世纪后期开始流行。到十七世纪,成为古典组曲的四个标准乐章之一。后发展为法国的与意大利的两种体制。法国库朗由中速的6/4拍与3/2拍相更迭,具有节奏上的不稳定性,同时具有对位性,即用重叠拍子,曲调的高低声部常相更迭。意大利库朗的特点是快速进行的曲调与大时值的和弦伴奏相对应。

60.牧牛调: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牧人呼唤牛群的曲调。或唱歌,或以“阿尔卑斯号角”吹奏。经收集约有曲调五十种左右,有些已被著名作曲家用为素材。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末乐章,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三乐章。

61.哈尔达什:匈牙利舞曲。由缓慢的冥想的引子(lassan或lassu ,意为“静穆”)与快速的粗犷的舞曲(friss或friska ,意即“跳跃”两个段落连接而成。如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

62.震怒之日(最后审判日):素歌。歌词相传为意大利僧侣西拉诺(Celano ,死于十三世纪中叶)所作。后世作为安魂曲之一章。其音乐主题常被近代作曲家所采用,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李斯特的《但丁交响曲》,圣桑的《死之舞蹈》,拉赫玛尼诺夫的《死岛》等。

63.嬉游曲:一种轻松愉快的小型乐队作品。十八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于奥地利。原是卡萨欣、小夜曲、夜曲等的总称,后专指小型乐队的多乐章乐曲。其中包括几种舞曲,与正统的室内乐有所不同。

64.狄弗迪斯门:1.集成曲。通常从一部歌剧中抽集而成。 2.歌剧插曲。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歌剧中常用之,如舞曲、间奏曲之类,纯属一种幕间娱乐乐曲,并非歌剧本身组成部分。 3.同“嬉游曲”。

65.狄克西兰:爵士音乐的一种。1900年左右发源于美国新奥尔良,故亦称“新奥尔良爵士”。具有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特点,特别是后者的切分音与四拍子的一、三强拍。乐队由小号、单簧管、长号、钢琴、低音提琴、大号、鼓等组成。

66.二重协奏曲: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组成的协奏曲。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Op.102);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二重协奏曲》(K.299).

67.二重奏(唱):用于二人演奏或演唱的乐曲。二人不分主次,或有伴奏,或无伴奏。在器乐上,二重奏常称“duo”(钢琴二重奏除外)。

68.杜姆卡:源于俄文。斯拉夫(乌克兰)民间叙事曲。在器乐上常作从忧郁到舒畅的突然转换,如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杜牧卡三重奏》(Op.90)有六乐章,每张即一首杜姆卡。

69.达姆普:十六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一种乐曲(声乐或器乐)。代伤感的情调。

70.埃科色斯:苏格兰舞曲。发源于英格兰乡村。实与苏格兰无关。十八十九世纪盛行于英法等国。快速2/4拍。贝多芬、舒伯特都写过这种舞曲。

71.练习曲: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必具有有一种技巧项目,如音阶、琶音、八度、双音、颤音等。克莱曼蒂是近代写作练习曲的先驱人物。继起者,钢琴有克拉玛、车尔尼、莫谢莱斯、贝尔蒂尼等,小提琴有克鲁采尔、罗德、帕格尼尼、贝里奥等。肖邦是音乐会练习曲的创始人。这种练习曲除训练技巧之外,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可供正式演奏的音乐作品。李斯特、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等人的练习曲,皆系音乐会练习曲。

72.法多(法地诺):盛行于葡萄牙的一种咖啡馆或街头歌曲。发源于里斯本。边唱边舞,以吉他伴奏。

73.凡丹戈:西班牙舞曲。十八世纪后广泛流行于西班牙南部,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马拉格纳、格拉纳迪纳、穆尔西亚纳、龙德纳等。快速三拍子,两人对舞,吉他与响板伴奏,并有轮番对句伴唱。老式凡丹戈较缓慢,近代则较热烈。格鲁克、莫扎特等人曾引入歌剧。

74.幻想曲:器乐曲。具有幻想的自由奔放的特点。有下列几种:1.即兴性幻想曲。如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BWV903);莫扎特的《D大调即兴曲》(K.397);贝多芬的《幻想曲》(Op.77)。 2.浪漫性幻想曲。但曲式与风格较严谨,用于表达梦幻情绪者。如勃拉姆斯的《幻想曲》(Op.116);舒曼的几首幻想曲(Op.12.73.88.111)。 3.自由体的奏鸣曲。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舒曼的《幻想曲》(Op.17)。 4.即兴性的歌剧集成曲。如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另外,十七世纪,英国流行一种由三至五件提琴类乐器演奏的幻想曲,来源于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幻想曲。创作手法基于复调、模仿,以及主题、节奏、速度的变换,并经常插入舞曲段落,不存在近代幻想曲自由的、即兴的因素。普赛尔之后,英国作曲家已不再写这种乐曲。

75.法朗多尔:法国舞曲。始于古今,今仍流行于法国南部。舞时男女携手连成长队,表演各种复杂动作。领舞者肩头或腰间系一小鼓,左手击鼓,右手执管吹曲。乐曲6/8拍。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有这种舞曲。

76.广场音乐:在室外用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流行于十七、十八世纪。有各种名称,如广场乐曲、广场奏鸣曲、广场帕蒂塔等。与嬉游曲很相似。海顿也有几首广场帕蒂塔。

77.弗拉门科:安达卢西亚(西班牙南部)歌曲。边歌边舞,吉他伴奏。音乐用一种吉普赛调式。起源于西班牙境内的阿拉伯民族聚居区。比才的歌剧《卡门》中采用了这种歌曲。

78.福利亚(愚人调):一译“愚人调”。十七世纪的一首著名曲调,似与古代“愚人舞”有关。后世不少作曲家如科莱利、斯卡拉蒂、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用以写成变奏曲。巴赫的《农民康塔塔》与凯鲁比尼的《葡萄牙的客栈》中则用不加变化的原曲调。

79.福尔兰纳:意大利舞曲。发源于意大利北部弗留利地区。快速,三拍子,多附点音,基本乐句常反复出现,类似基格。巴赫的《第一组曲》(BWV1066)和拉威尔的《在库普兰墓前》中均有福尔兰纳。

80.法兰赛斯:对舞曲。6/8拍。发源于法国,盛行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叶。

81.弗罗托拉:声乐曲。十六、十七世纪流行于意大利北部。为牧歌的前身。三声部或四声部,然而是主调性的。常用V-I和弦进行,这在当时尚属罕见。歌词以爱情题材居多。

82.赋格对位法音乐之一。由几个独立的声部组合而成。先由一声部奏出主题,其他各声部先后作通篇的模仿。入主题用主调,继起者用属调,第三个进入的声部又回到主调,如是反复变化以至曲终。各声部此起彼伏,犹如问答。同一声部前后二主题之间可出现副题。主题既先后出现于各声部,则成为一呈示段,不包含主题的段落,谓之插句。赋格的结构即呈示段与插句的交替变换。中间的呈示段出现转调(转入关系小调、属调、下属调等),最后的呈示段回到主调。曲终用尾声。赋格结构变化百出,故不能视为曲式之一。坎佐纳、寻求曲等是赋格的前身。巴赫使赋格趋于完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106/110,及弦乐四重奏Op.131、133等,均蕴藏着赋格的精华。赋格之短小者称为小赋格。

83.富里安特:捷克舞曲。快速,三拍子,强拍位置变化不定。德沃夏克作品中多采用之,如《杜姆卡与富里安特》(Op.12)、《二首富里安特》(Op.42)等。斯美塔那也常采用之。

84.加利亚德:意大利舞曲。十六世纪流行于欧洲。情绪欢快活跃。6/8拍,而以3/4拍重叠之。与萨尔塔洛很相似。常用于帕凡或帕萨梅佐之后。

85.加洛泼:一译“加洛佩德”舞曲。盛行于十九世纪中叶。快速,二拍子。圆形队列。步法多变,并作跳跃。如李斯特的《半音阶大加洛泼》。

86.加伏特:法国舞曲。十七世纪开始流行于陶非尼省,后传入宫廷。中速,4/4拍,开始于第三拍。巴赫的组曲中常采用之。

87.基格:舞曲。源于十六世纪英国吉格舞曲。传入大陆后,分为两支。一为法国式,活泼的6/8拍,用二段体,每段都以赋格开端,第二段常为原主体的倒置。二为意大利式,以三和弦开端,拍子快速。巴赫、亨德尔等人的基格属于法国式。巴洛克时期的组曲常以基格为末乐章。

88.格里:无伴奏男声合唱。源于英文“gleo”,意即“娱乐”。流行于十八世纪。曲体短小,多为主调风格,但也偶用复调。曾代替牧歌在英国风行一时,成为经常用于娱乐的歌曲形式。至十九世纪,才逐渐被分部歌所代替。其后英、美等国仍有“格里俱乐部”的组织,从事格里的演出,并出版格里歌集等。

89.格里高利圣歌:古代基督教徒歌曲。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单调性,不分拍子与小节。演唱时独唱与合唱轮换进行者,谓之“应和”;仅以合唱各半相轮换者,谓之“对答”。又因仪式不同而分两类:一为弥撒曲,歌词以耶稣最后的晚餐与受难为内容,在教堂内举行;二为“祷告曲”,每日祈祷时唱之,用赞美歌的歌词。格里高利圣歌有专辑若干,今仍沿用。

90.哈巴涅拉(阿伐奈拉):一译“阿筏奈拉”。古巴舞曲。发源于古巴哈瓦那。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用切分音。十九世纪中叶传入西班牙。西班牙作曲家伊拉迭尔常旅居古巴,写过著名的哈吧捏啦如《鸽子》、《小管家》等。后者比才曾用于歌剧《卡门》,成为有名的咏叹调。夏布里埃、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作品中亦有哈吧捏啦。

91.哈利路亚希伯莱文原意为“赞美上帝之歌”。常用于康塔塔、清唱剧等的结尾合唱段落。如巴赫的《第四康塔塔》,亨德尔的《弥赛亚》。

92.哈林:挪威舞曲。发源于挪威南部哈林达耳河流域。中速,二拍子。

93.戈帕克俄罗斯舞曲。轻快活泼的二拍子。

94.角笛舞:美国舞曲。一种水手单人舞。流行于十六至十九世纪,以角笛为伴奏乐器。角笛今已经不用。普赛尔、亨德尔等都有这种舞曲。

95.幽默曲:流行于十九世纪的一种器乐曲,类似随想曲。如德沃夏克的钢琴《幽默曲》(Op.101);舒曼的钢琴《幽默曲》(Op.20)。

96.赞美诗:基督教颂赞上帝的诗歌。教会中名家所作,与《圣经》中的《诗篇》和《雅颂》有别。天主教赞美诗往昔皆用拉丁文,多章节而曲调相同。现今保存的最早的赞美诗出自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和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之手,名《赞美颂》(Tedeum)。一般的赞美诗皆作于五至十世纪。马丁·路德创新教,改赞美诗歌词为德文,用四声部合唱。十八世纪初传入英国。今英国通行的赞美诗有《牛津赞美诗》等。

97.即兴曲原意为即兴演奏的音乐。舒伯特、肖邦等浪漫派作曲家都有这类作品。但构思谨严,并无明显“即兴”之味。

98.训诫曲:教会歌曲。在耶稣受难节演唱。用简单的四声部。歌词采用《圣经·旧约》。帕莱斯特里纳、维多利亚等人均作有这种作品。

99.幕间曲:歌剧各幕之间演奏的乐曲。乐曲的段落或乐章之间及宗教仪式的间歇中亦常用之。

100.间奏曲:1.一种器乐小品。并非专用以插奏于乐曲章节之间者。 2.与“幕间曲”同义。 3.一译“幕间剧”。插演于歌剧幕间的小型喜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