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掉了如何清空:关于诗的格律与平仄压韵(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2:41:07

关于诗的格律与平仄压韵

[ 标签:格律平仄 ] 关于诗的格律与平仄压韵,要求详细解释,还有什么“拗救”的,解释越清楚越好,谢谢! 逍遥々浪子 回答:6 人气:6 解决时间:2009-06-04 20:06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古诗(词先放一边,待会来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时
间上大概以唐代为界,即唐代以后(包括唐代)形成的诗体称为
近体诗。其中古体诗只要求压韵,不讲究什么格律。而近体诗对
韵和平仄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就是格律。我今天并不想解释什
么是格律,写起来篇幅太长,有兴趣的去我主页上看。我只想谈
谈我们今天对待格律的态度应该怎样。
我个人认为格律的产生纯粹是为了声律的优美动听,讲究格
律的诗读起来大都婉转悠扬,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这对于更好
的展现诗歌主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这也是古代很多优美的诗句
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读读这些诗句吧,之所以这么朗朗上口,格律功不可没。所以学
着按照格律写诗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但是,格律并不是束缚我们作诗的“上方宝剑”。那种认为
写诗就非得合格律,不合格律就是糟粕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其一,合格律的诗可以有优美的声律,并不是说不合格律的
诗就一定没有优美的声律。例如:
千山鸟飞绝,万境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多有不合格律的地方,但读起来照样悦耳动听。
其二,如果格律和内容相冲突的时候,务必要以内容为纲,宁
可舍了格律也要保全诗句所要表达的确切意思。如果为了格律而摈
弃内容,那简直是本末倒置,整首诗就彻底的废了。在红楼梦里林
黛玉有这样一句话“若是真有了奇句,便是平仄虚实不合,也是使
得的”。古人尚如此,况于今人?不过此处要申明一点,如果写诗
只要不合格律就说是和内容冲突了,那也是断然不可的。其实有时
候我们是可以在不损害内容的情况下去适应格律的。那种不求甚解
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写作态度。下面举一个为了内容而放弃格律的例
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首句与二句在相同的位置上都出现了“黄鹤”,这可是律诗的大忌。
然而谁都看得出这“黄鹤”二字是断断不能改的。三、四句也分别
出现了六仄,三平调的无格之作。可为什么此诗仍能脍炙人口,久
远流传呢?所以奉劝大家“格律为我所用,我不为格律所害”。
其三,既然作格律诗有一定的难度(反正我是作不好),而古
诗中又本来就有古体诗这样可以只求压韵的体裁,对于入门来说,
写写不合平仄粘对的古体诗或许也没有什么不妥。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最近有些文友写古诗连韵也不压,这恐怕
不大好。韵本身就是古代诗歌最大的特点,没了韵恐怕就不能叫古
诗了。或许有人要说,为什么一些古诗词读着也不压韵。那是因为
古音和今音不同的原因,这些诗词在古人读来就是压韵的。比如
“斜”字古音就读作“xia”。
对于词,也是要讲究平仄的,而且,词谱规定平仄是什么就是
什么,不同的词牌没有完全统一的格律要求,它们的平仄格式和压
韵的位置都自有规定(当然,词的格律还是和律诗的格律有些关系
的)。词和诗不同,词牌种类繁多,可以千记。而诗相对来说就要
单调得多了。所以如果能尽量龛合词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些特殊的要
求,可以使得这一词牌的词有共同的风格,这也别有一种味道。也
就是说词的格律除了声律上的优美外,还有呈现词牌特征的作用。
由于我涉足诗词时日尚少,所诉内容难免捉襟见肘,还望有识
之士不吝笔墨多加批评指正,天涯感激为怀。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2 14:13
十三辙韵母表(十三个韵母) 
  所谓“辙”就是“十三辙”也就是十三个韵部.是北方戏曲唱词所用的韵部.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来分的.因此,"十三辙",就完全可以用作现代诗歌的用韵部。
  合辙跟押韵,意思差不多,细分起来,辙宽韵窄,如“发花乜斜”辙里可通押,韵中则不能。
  辙名 韵母 收音
  发花 a(啊)ia(呀)wa(挖) a
  乜斜 ie(耶)ue(ye)(约) e
  梭波 o(喔)e(鹅)uo(窝) o.e
  一七 i(衣)y(迂)-i(日知资等字母音)er(儿) i.y(YU)
  姑苏 u(呜) u
  怀来 ai(哀)uai(歪) ai
  灰堆 ei(诶)ui(uei)(威) ei
  遥条 ao(熬)iao(腰) ao
  由求 ou(欧)iu(iou)(优) ou
  言前 an(安)ian(烟)uan(弯)yan(冤) an
  人辰 en(恩)in(音)un(uen)yn(yun)(晕) en
  江阳 ang(昂)iang(央)uang(汪) ang
  中东 eng ing(英)weng(ueng)(翁)ong(翁,即轰的韵母)iong(雍) eng.ong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2 14:14
拗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2 14:14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评价答案
  • 您已经评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