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亿分第八期:政党寿命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1:18:26

政党寿命论作者:木然 一个政党长久与否,不在于执政的时间长短,而在于能否保持活力。执政并不是政党活力的基本标志,最多是一个重要标志,活力才是一个政党长久的根本性标志。这可以从经验上得到证明,利比里亚真正独立党执政110年,蒙古人民革命党执政76年,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执政72年,印度国大党执政49年, 自民党执政38年,这些执政党执政地位相对时间较长,只有极个别的超过百年。不过从上述几个政党来说,都没有超过80年,也许80年是执政的一个魔咒。这些政党在失去执政地位后,其活力并没有相应减弱,甚至更强,因为他们还想执政,即使不能执政,也做了忠诚的反对派。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过去执政不等于现在执政,现在执政不等于将来执政,政党可以执政一时但不能执政一世。如果一个政党想永远执政,那也只是一个传说。秦始皇想永葆江山万代传,结果到他的儿子这一代就结束。封建统治阶级都想保持江山代代相传不变色,其结果都是进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死套,因为他们国和家不分,把国当成家,把家当成国。蒋介石把家国体制变成党国体制,以为披上政党政治的外衣就可以雄霸天下,但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让人们看到的仍然是专制主义的幽灵徘徊游荡。专制主义管的是肉体,比专制主义更可怕的是,党国连着精神与肉体一起管。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开放了党禁,民主政治才在政党竞争中开出新天地。表面看来因为开放党禁使得国民党在竞争中临时败在陈水扁的民进党之手,成为在野党。不过正是因为成了在野党,才使马英九率领的国民党重整旗鼓又一次成为执政党。政党发展的规律是执政——在野,在野——执政,如同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断更替,成为政党的常态。

解决党国体制是政党保持活力的关键。政党要想保持活力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的是不要把党当成国,党和国是两回事,不管换了哪个政党,国家仍然存在,政权仍然存在。复杂的是把党当成国,以为党没有了,党不在台上了,国家也就不存在了。中国的问题往往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一复杂化,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社会不分,以党代社,本来是社会的权力也归党所有。比如,工会本来是社会组织,结果却变成政治组织,工会组织政治化,使得工会本来是维护工人权益的组织变成了维护政党利益的附属组织。本来世界各国工人都有罢工的权利,因为工会组织功能的缺失,使得罢工问题成了一个政治和社会的双重灰色问题。比工会命运更悲惨的是过去的农会解放后从组织到活动全部消失了,农民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政权成为党的工具,党成为个人的工具,党凌驾于政权之上,个人凌驾于党之上,个人专制与党专制二元专制相互结合,成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的根源,甚至道德溃败也是这种二元专制惹的祸。

选举是政党保持活力的基础。现代的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一个政党执政与否的基本指标就是选票。一个政党得到民心就会得到选票,失去民心就会失去选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党政治就是争取民意的政治,必须以选举为依托为基础。对于那些靠革命夺取政权的党来说,必然完成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选举出政权的转变,否则不但会失去民意和民心,打天下坐天下不能心安理得。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能靠打,而靠选。

利益是政党的活力之源。从一般意义上说,革命党是由使命组成的政党,让使命党创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是:使命感总是第三四代之后发生变化,原来的使命资源会不断丧失,原来的精神动力会不断枯竭。在追求和力图实现使命的过程中,胜出的不是使命,而是使命者。取而代之的是利益,利益成为政党之争的不竭动力,追求利益、巩固利益、维护既得利益就成为使命党结束之后的不争事实,任何号称伟大的政党都必将臣服于利益之下。有趣的是,当既得利益坚不可摧时,又会激发新一轮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新一轮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有可能成为再一次革命的导火源,革命就在利益与道德的冲突中产生。避免革命的再次发生,就是正视利益,制定利益获得的规则,使每一个政党都有在规则之下争取合法利益、合道德利益的可能性。必须正视这一基本事实,即任何政党,即使是那些号称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政党也是有其自身的独特的利益的。西方国家不论是英国的保守党、自民党、工党,还是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都不讳言自己的政党利益,恰恰是承认政党自身的利益,才保持了政党的活力。没有自身利益的政党是不存在的。

政治竞争是保持活力的杠杆。政党竞争提供了一个支点,比如一个政党偏左,一个政党偏右,当偏左的政党超过可以承受的左的临界点时,政治竞争的支点就会向右倾斜;同理,当偏右的政党超过可以承受的右的临界点时,政治竞争的支点就可以向左倾斜,这样左派政党与右派政党就可以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毛泽东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尽管毛泽东没有做到,说的还是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寻求党与派的平衡支点。竞争性的政党体现了政治上的鲶鱼效应,因其不断的竞争保持了适应性和活力,对内对外都采取和平的而不是战争式的政治,竞争性的政治制度不但以价值多元为基础,反而奉行多元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下,每一个人的思考、思想、言论都体现了目的性的意义。

僵化的政党是没有出路的。一个僵化的政党,政党制度僵化、政党机构运转不灵、自我封闭,对外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缺少适应性。苏联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矛盾的是,僵化的政党体制对外部世界的风吹草动过于敏感,反应却极为强烈,实际上是不适应的垂死反应,甚至是回光返照。表现在对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剪除异己,保持所谓的纯洁性。对外钳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由,以一种观点、一种思想号令天下,一统江湖,使每一个独立的个人没有价值和尊严,只有政党工具的意义。在这种体制下,敢于挑战这样体制的人和政党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竞争的政党或者是一个伪党,或者是一个摆设的花瓶。来源:http://www.blogchina.com/2010053194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