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的共同经历:《老子》第四十一章闻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6:07:24
杜家和讲《老子》第四十一章闻道http://www.hljnews.cn 2011-04-06 来源:老年日报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读“类”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语译】上等资质的人听说了道,努力地进行实践;中等资质的人听说了道,将信将疑;下等资质的人听说了道,横加嘲笑。不被嘲笑也就不是道了。所以古语有言: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最高的德行好像处于卑下的溪谷,最光彩的事物好似蒙受屈辱,广博的德行好像有些不足,刚健的德行好似怠惰,纯真的德行好似庸俗;最最方正的事物反而没有棱角,最最贵重的器物反而没有固定的形状,最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见,最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道幽隐而不炫耀自己。可是只有道富于创造性,成就万物并且让万物善始善终。

    【解说】孔子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韩愈在《师说》中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的含义不尽相同,但都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也就是终极事理,正是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儒家和道家都强调闻道的重要性。

    本章中,老子列举了三种人闻道之后的态度:上士闻道之后,矢志不渝,积极实践;中士闻道之后,半信半疑,时光空度;下士闻道之后,横加嘲笑,不以为然。看来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得道之人,得道需要有一定的资质。下等资质的人闻道之后为什么会加以嘲笑呢?原因很简单,下等资质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俗人,而道与世俗的法则是不一样的,是超越功利的,所以下等资质的人难以认可和接受。这一切都是正常的,老子说,不被嘲笑就不是道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既仰望星空,同时也是脚踏实地的。李宗盛曾经唱过一曲《凡人歌》,里面有句歌词是:“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我们不能强求人人都成为哲学家,都成为圣人,但绝对功利的生活态度也是不足取的,人应该保有仰望星空的情趣。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老子所说出来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极高知名度的话,其表述方式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我们常说,真爱无言,大爱无疆,事实确实如此。典型的事例是父母对子女默默付出,关心备至,但不会总将“爱”这一字眼挂在嘴边。这是真爱。最大的爱,也就是博爱,其本身是没有疆界的,可以超越一己,甚至可以超越民族和国家。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陌生的女子早夭,阮籍听说后,径直到其家凭吊,直哭得一塌糊涂,不管其父兄如何莫名惊诧。阮籍这种行为可能显得有些怪诞,但他拥有的是超越性的爱的情怀。这样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士,就是得道之人。杜家和主讲第四十三章至柔与至坚http://www.hljnews.cn 2011-05-17 来源:老年日报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道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坚硬之物,我由此知道了清静无为的好处。不通过语言来施行教化,清静无为益处多多,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并且能够做到。

    【解说】我们都知道柔可以克刚,我们可能更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后者作为现代生物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地似乎也成了现代社会学的口号,而且总会与“弱肉强食”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往往教育我们的孩子,必须从小就树立竞争意识,否则的话,就不能追上时代,自然要被淘汰了,仿佛我们身处其间的社会就是战场,只有靠强力战胜别人自己才能维系自己的生存。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毛宗岗说过:“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女将军真可畏哉!”刚强的十八路诸侯战胜不了董卓,刚强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战胜不了吕布,这些,柔弱的貂蝉却都做到了,这是柔弱战胜刚强;很多罪孽深重的罪犯会拒绝接受改造,但面对母亲的眼泪,则幡然悔悟,这同样是柔弱战胜刚强。

    柔弱之所以会战胜刚强,是因为柔弱往往具有包容性,物如此,人也是这样。老子经常用水来喻道,水至柔,但又无坚不摧,日本刚刚经历了海啸,相信不会有谁在海啸面前还会做弄潮儿。作为七尺男儿,《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总是挨女孩子的欺负,总是可怜兮兮的,其原因可能正如其自己所总结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遇到了水,泥土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具有包容性也就会具有力量。上一个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终的胜利者并非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阵营,而是一种无形但却永恒的普泛性观念:正义。所谓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说的就是永恒的正义可以具有无穷的力量。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言教可以说是刚性的教育,而通过环境影响等隐性教育因素来实施教育则可以说是柔性的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显然是后者,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我们不主张血统论,可以说老鼠未必生来就会打洞,但生活在鼠类社会之中,老鼠最终学会打洞是必然的。环境起到了无言之教的作用,环境造就了老鼠。“无为之益”,是说不要总试图改变别人,因为别人很难因你而改变,聪明的做法是“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水就是这样,在物的面前首先根据物的形状改变自己。有感于此,苏轼在《仁宗皇帝御书颂》中写道:“君子如水,因物赋形。”苏轼是聪明人,“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也是极富智慧的人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