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人口数量:不为而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1:55:28


子讲座
[第四十七章]
杜家和主讲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语译】不用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看窗外的天空,就能够知道自然界的变化。走得越远,反而知道的东西越少。因此,圣人不用去经历就可以知道,不用看见就可以明白,不用做什么就可以成功。
【解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确实,有了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道听途说”所获得的知识,在可靠性上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讲:“实践出真知。”说的都是亲身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人的所有知识不可能都从亲身实践中来。你需要获得历史知识,但你无法回到过去;你需要获得地理知识,但你无法走遍全天下。怎么办?看书、学习。亲身参与实践可以获取知识,看书、学习,同样可以获取知识。正因为如此,才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的古语;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在这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需要通过直接的实践同样可以获取知识,这只是《老子》本章中所讲内容的表层,更重要的是老子的“绝圣弃智”的主张。老子认为,具体的知识是雕虫小技,拥有它们仅仅是一种巧智;过分看重它们,则会导致人心不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耍心眼”,“耍心眼”的人是不招人待见的。得道之人,也就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圣人,所拥有的不是“巧智”的知识,而是大的智慧。大的智慧,也就是圆融的智慧,拥有了圆融的智慧,就能够做到身有傲骨,心无傲气。我们可能很难说清楚人性的善与恶,但我们都知道人生而平等,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心灵的或高尚、或庸俗才有所分别。如果一个人心存傲气,自然会排斥外物,限制自己心与外物的交流,也就很难成为得道之人。“巧智”往往是用来炫耀的,而得道之人拥有圆融的大智慧,反而显得谦恭。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唯有第十五卦“谦”卦的每爻都是吉祥卦意,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才能使人博大精深,才能使人从对待万事万物的宽大与包容中,领略到一种自由自在、无挂无碍的圆融之美。这样的人才是无往而不胜的,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炫耀自己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知与真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