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康复医院电话:有求皆苦 知足常乐 自在观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1:08:57
  净空法师 随缘随分,一心向道  战胜弱点——挑战人性的16个弱点

有求皆苦 知足常乐 自在观音  

2011-11-25 12:25:01|  分类: 高僧大德开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圣凯法师:有求皆苦 知足常乐 自在观音  有求皆苦     

 “有求皆苦”,在这个充满竞争与追求的社会里,人们总是认为它已经不合时宜了。下面,有一个故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句话吧!

  张好运和一个极愚笨的人由于意外的原因,同时得到了命运的宠幸。命运之神说:我给你们中一次巨额奖金的机会,有花不完的硬通货。张好运有额外的要求:我比那笨人更多理性、智力,我应该在最后比他富有。命运之神勉强答应了。

  愚笨的人果然有了横财,他只能不断地消费,宝马香车、美人红酒,奢侈挥霍。中年以后,穷极无聊,成为赌场的常客。当钱所剩不多时,寿终正寝,结束了庸俗的一生。张好运在死之前一天中了一亿美元的六合彩。命运之神满足了他的要求。这说明有时好处求得越多,死得越尴尬。

  张好运第二次和一个极愚笨的人得到命运之神的宠幸,他再加上额外的要求:我要和那愚笨的人同样在年轻时富有,而且在最后比他富有。命运之神请求他收回请求未果,悲伤地答应了他。

  两个人同一天有了两亿美元。愚笨的人毫无创造性地当即过上了物质主义的生活,而张好运花了一天拟定他比愚人高妙千倍的花钱计划。但是,第二天,张好运死了。命运之神真的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这 说明有时好处求得更多,死得更悲惨。

  命运之神宠幸他们的第三次,张好运仔细思考了无缺憾的要求,以便使自己完全能占愚笨之人的上风,他说:我要和他同样在年轻时走运,终生比他有钱,而且长命百岁,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智慧。命运之神马上允许了。

        愚笨的人得到了3亿美元,聪明的张好运得到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护理。命运之神的一条准则据说是:如果一个人处心积虑要把所有的好处拢给自己,就有病了,这就是“有求皆苦”吧!

   知足常乐
     快乐是一种平衡而满足的内在感受,但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看到了极致:“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之地的人想:我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个边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好了。”世间上的人们,大多如乘客一样。

  所以,人类总是很难快乐,因为有那么多没有满足的欲望。但是,这种不断攀升的欲望,促使努力去工作,去赚钱,于是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钱越来越多,可是我们并没有越来越快乐。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下奔跑;为了名,我们日夜烦恼。

  佛法的中心是中道,对欲望也是如此。佛陀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禁欲对修道、悟道并没有任何意义。佛经中常用的比喻,说明没有任何真实的利益与结果。当然,佛法反对纵欲。所以,佛法提供“知足常乐”。

  近代的弘一律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曾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记得以前刚出家时,寺院正在大兴土木,我带着一脸的幼稚与佛法的痴情,在石头、土、木头、水泥中,我在慢慢地长大。庙很穷,和尚更穷,我们一个月的单钱是五块钱,这在现在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毕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可是,罪业深重的我,每当手中拿到这五块钱的时候,我就开始生病,总是有点小毛病。当五块钱花完的时候,病也就好了。

  当寺院给我每个月十五块的时候,我的病也更大了,如胃病之类。可是,花完这十五块的时候,病也会好的。这样,半年下来,我都要求师公不要再给发钱了。

  但是,我却觉得那时是我生命中的最快乐的。为了学习早晚功课,每天抄几句《楞严咒》带在身边,每当工地休息时,我便背几句。没想到,两个月后,我竟然学会《楞严咒》了。那时,刚出家的我,真的对什么都不懂,不要说佛法,就连那些活,如挑土、混水泥、种菜、采茶等,我根本一窍不通。善知识难遇,我的第一个启蒙师父就是界参师父。他很慈悲,他似乎什么都懂,佛教的敲打唱念,做人的方法……他更是干活的能手,在他的带领下,我才慢慢地学会了各种技能。

  界参师父是我们几个小和尚快乐的来源,每当在山上挖地或砍柴时,我们都跟他学习唱赞。那时,当那嘹亮的梵音回荡在大山,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天真的我们,在那红尘不到的深山里,只有早晚功课,只有那大汗淋漓的体力劳动;没有音乐,没有电话、电话,没有报纸,真的什么都没有,可是却觉得无足的幸福、快乐。

  因为简朴的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没有激烈的竞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体味着从容的人生乐趣。

  “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这个位置尽最大能力地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正确地反映,而且提倡一种积极的“敬业精神”。

  这是一个张扬的时代,热门话题,流行时尚,抢手职业,最新潮流,在社会的喧嚣热闹中,许多人失去了自我。一般人总是相信,当自己置身于热门行业、职业、话题时,就俨然处于社会光环的中心,就会得到权利、地位和财富,就会得到快乐。等他们花尽毕生的力气追求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期望的快乐并没有来,反而带来了痛苦。潮涨潮落,自己所追求的很多热门根本就不适合自己做,或者那根本只是一种弘目的泡沫。

       “人摆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垃圾随地乱扔,不仅造成心理压力,而且污染环境。其实,市场经济十分强调将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资源,应该寻找最适合我们的岗位,并且对自己的兴趣保持一分坚定与执著。我们说,这种精神就是“知足常乐”。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难得的缘份。

  每天都有很多次经过观世音菩萨面前,有时会进行礼拜瞻仰,用自己虔诚的心跟观世音菩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所有的佛、菩萨中,我最喜欢观世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最有缘。

  在十几岁时,我便在福建省福鼎的昭明寺看见观世音菩萨显圣像,她骑在一条龙身上,显得那么慈祥与庄严,从此那种感觉一直印在脑海中,永远都不会忘怀。自从出家以来,一直持大悲咒,感受着观世音菩萨对我的加持;受戒于普陀山,那是一个观世音菩萨道场,记得那些日子每天早上都到千步沙上看日出,听海潮汹涌,倾听着观世音菩萨的梵音;黄昏时,则漫步在海滩上,感受观世音菩萨所给予的温柔的加持力量。自己与佛教的因缘,而观世音菩萨则占据着太多的比重了。

  观音殿里供着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送子观音、准提观音、海岛观音、圣观音、千手千眼观世音等各种塑像,还有我最喜欢的自在观音。自在观音与一般正襟危坐的菩萨不同,她的左脚盘起来,静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叶,她的右脚伸向前去,伸展若初开的莲花。她的坐姿极其随意自然,两手自在的放在膝上,眼神看向极远极远的地方。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她以无限的慈悲关心着世界的每一个众生,有众生遇难时,她都能寻声救苦。自在观音的右脚代表着慈悲,因为菩萨永远时刻以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才可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她的左脚代表着智慧,不管处在多么乱的世界,她都可以动静一如、安住不乱,所以她才可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每次经过自在观音像前,都会涌起一阵感动,我会告诉她我心中的一切,人生的辛酸苦辣,世间的悲伤与快乐,佛道上的喜悦与困扰。她仿佛如慈母,用温情的双手安抚着我这位流浪的孩子;仿佛如朋友,静静地听着我的诉说,给予无限的理解与支持。每次有重大的决策时,观世音菩萨总是最好的亲人,我都会感受到她对我的帮助。

  每次在她面前停下来的时候,静静地呆一会儿,身心就会像经过一次洗礼,便会充满着安静与淡淡的喜悦。我仿佛觉得她与我一起流泪,一起微笑,与我一起走向清净与解脱。此岸与彼岸,本没有绝然的界限,观世音菩萨却站在此岸与彼岸的边岸上,永远用一双慈眼注视着我们这些在生死乡流浪的孩子。

  记得在去年大雪纷飞的冬天,我孤身一人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是观世音菩萨陪着我渡过那段痛苦的时光。因为有了她,在寒冷的冬季,我不会感到寒冷,不会孤独,只是静静地感受着她所给予的无限力量与安慰。

  因为菩萨打破了内外的分别,打破了自我与众生的界限,甚至打破了想要独自解脱的心,才使得菩萨与我们这样的亲近。

  自在观音的坐姿会令人生起无限的启迪,她安住了自己的心,有如山林一样宏伟而宁静;她发愿普渡众生,从而使宁静的山林,有了阳光。微风,以及鸟雀的歌唱,使山林充满了活泼的生机。

  我想起玄奘大师,一位只身前往印度取经的高僧,在危难时,他就是念”观世音菩萨”,陪他渡过一切危难与考验。在那荒无人迹的沙漠,我想他一定能感受到观世音菩萨所给予的加持,因为有了观世音菩萨,从而他不会孤独,不会痛苦,以坚强的毅力,一步一步把经典背回中国。

  一切观照内心的历程都是为了自在。

  一切观照内心的自在是为了众生都能自在。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