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完美祛痘无印精华液:真气运行法五步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2:39:51

真气运行法五步功  

                  1、呼气注意心窝部:心窝部的位置,即心口部,也就是胸骨剑实(护心骨)下正中凹陷处,实际上就是胃的位置所在。

        2.这是一个部位,而不是指某一点。

        3、呼气:真法用鼻呼鼻吸的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也就是不人为地控制呼吸节律,顺其自然。关键是在呼气时意念想到心窝这个地方,吸气就不管了,即不是呼气、吸气都一定要注意心窝部。

        4、练气功、练真法开始时往往杂念都较多,未能静下来,因此呼气时也就不那么容易守得住心窝部,不容易次次呼气都有注意及到心窝部。可以采用数息法来帮助,即每呼气一次,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回头再从一开始数。这样比较容易到心窝部去,这也是诱导入静的一个办法。

        5、强调注意呼气,有的人反而感到呼吸不自然了,甚至感到憋气。这是因为他不仅是注意呼气,而且是有意识地延长呼气,不是该吸气就顺其自然地吸气。有意识地延长呼气或延长吸气,都可以造成憋气的感觉,这也是应该提醒注意避免的。真正理解做到顺其自然呼吸了,就绝不会有憋气的现象。

        6、第一步功练成的标志是心窝部有温热感,或有饱满感、重压感,就可以转入练第二步功。有的胃病或体质虚寒型的人不容易得温热感,一步功可多练一段时间。但只要有饱满感或重压感,也是得气的征象,也可以转入第二步功法的锻炼。

        1、意息相随的意思:意指意念,息既指呼吸(还是指呼气,又指真息(也即真气的温热感),相依相随。

        2、丹田趋:就是呼气时意念心窝部的温热感一步一步向丹田下。因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规律是呼气时真气向下向外运行,吸气时真气向上向内运动的。这一步的目的就是将心窝部集聚的真气沿中线任脉下达丹田,以打通任脉。

        3、这一步功最常见的反应是肠鸣矢气,这是真气加强了肠道的功能,正气排驱肠道浊气的正常现象,应顺其自然,无须控制,到一定时候自然消失。在这一阶段有的肠炎患者大便泻出浓血秽物,不必惊慌,也不一定要服药治疗,肠道秽浊泄尽自然痊愈。

        4、腹部有过手术的患者,因为有疤痕,阻滞了经络之气,真气不易下去,有时还会出现手术疤痕剌痛,这是真气疏通经络的反应,气趋丹田也许会慢一些.加强练功,多练一些时间就是了。有的人有气往上涌的感觉,也是下焦气不畅,或是注意了吸气的缘故,应注意呼气,使气机往下去,三焦气机通畅了真气也就容易下沉丹田。

    经过第一二两步的练习,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践体验。当第二步功练到每次呼气有气流直达丹田时,即进入第三步,可练习第三步功“调息凝神守丹田”了。

    第三步功是完成五步功法最重要的一步。一二两步功是为了培养真气,通达任脉,使上中二焦真气趋向丹田,并在丹田聚集。第三步功是为下一步贯通督脉打下基础,如果丹田真气不足,通督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把这一步功夫叫做“筑基”。由于培养丹田实力的重要,所以这步功练的时间也需要比较长些。在进入第三步以后,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

        1、在第二步功气入丹田时,丹田内尚未有明显感觉,俟后几天中反而感觉不明显了。有人为此着急,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认为功法练跑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第三步功重点是凝神(即意守丹田),把注意呼气的意念放松了一些,所以气沉丹田的力量也就比较地小了:二是丹田的容积较大,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开始真气进入丹田时有冲动感觉,但少量真气不足以充满丹田,因此便没有气感了,继续练功过几天丹田内充实起来,自然会有感觉,这是进步过程中一个必然的现象。

        2、随着功夫的进展,丹田真气不断充实,因此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当以“丹田温热”最为相宜。如发生大热,是“火候”太过,可放松呼气或不注意呼气,以减缓其热度;“丹田饱满”是真气充实的现象,必须饱满到一定程度,方能向下(会阴)、向后(命门)等处活动,要任其自然,不可过早意领;“丹田开阖”,感到丹田内如有一物在运动,或感丹田内一开一阖或左右,或上下,此种景象过去叫做“胎息”,这是真气在丹田中旺盛的表现,是很好的徵兆,由此就可以更好的意守丹田了;“丹田蕴珠”,丹田内如有鸡卵、有如儿拳大小不等一个固态的东西,古人把这叫做“丹”,是真气高度凝聚的一种表现。这都是在通关前后经常遇到的一些内景,是非常可喜的徵兆,应当谨慎的保持它的常在。但这些现象因人而异,也不可能每个人、每种现象都遇到:没有,也不可妄想追求。

        3、由于练三步功丹田真气充实饱满,因此全身的生理变化也很多,如:有一股气流环腰一周,前经肚脐,后经命门,在不断地转动,这是带脉通了,对通关很有帮助。全身温热也是常有现象,此是热能提高,能增强抵抗力;但有的人发热过高,感到心烦不适,可采用六字诀中“呵”字诀即平。有患胃下垂者,在第三步功中常感呼气时小腹向上挈引,这是由于胃体机能基本恢复,有力提升,和丹田气足有上浮力的表现,是治愈胃下垂的基本因素,不必介意。有因丹田气流向大腿者,属于一般情况,不必太在意;若气感下流力太过,丹田气不易积存者,改用盘坐式可以纠正。有因欲向后转而久不得过者,可以提肛吸气导之;有因真气充足致性神经兴奋而遗精者,在这一阶段最易发生,应严加注意,及时采用“吸(吸气)、抵(舌抵上腭)、摄(提肛)、闭(闭目)”采药四字诀方法防治。

        4、达到第四步顺利通督,必须依第三步功的积累真气,所谓“积气冲关”。如果一旦走泄真气,通关就要推迟,因此要求练功者在筑基阶段睡前清心寡欲,睡眠姿势要侧卧卷足,即所谓“卧如弓”:衬裤要宽舒,避免磨擦;被要轻勿过暖,避免仰面睡式,如有性冲动即起勿睡。过关不过旬日,这短短的几天,又是这样重要阶段,应是能够坚持和必须坚持的。如素患遗精的人更要注意以上要求,并应考虑平时多在什么时间遗精,即在那个时间起来练功,以改正其习惯。很多人都依此法治愈。素有患肠炎,在三步中出现大便脓血者,有患妇科病而排秽物者,此为真气作用于丹田周围脏器,发生良好的生理变化,推陈出新,因此不采用他法治疗也能自愈。要以丹田气足、全身经络触动现象逐渐增多,各处有不定点的跳动,及痒、麻或出皮疹,此为真气驱逐邪气的表现,不作治疗,邪尽也自愈。三步功后各种触动现象越来越多,详于第四步功辅导。

    第四步功是在第三步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通过会阴,绕过尾闾而开始的,但也有未经会阴即到命门,以后才有会阴气动的感觉,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在四步功中,由于生理变化很多。兹将易出现的问题分述指导如下:

        1、呼气太重,容易使丹田发生高热,如觉有发烫的情况,减轻呼气程度,或放弃呼气的注意,自然纠正;一般温热感是好的,有人呼气太过,或由性生活不禁导致前阴反应强烈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前阴漏气;越紧张,越注意,反应就更强烈,以致终日忧心忡忡,导致中气下陷,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调治之法是少注意呼气,或不注意呼气,在自然吸气时微微提肛,慢慢调治一个阶段,待真气绕过尾闾,沿督脉上行就好了,会阴处称为下鹊桥,有三歧:一路去前阴,一路去肛门,一路去尾闾。三叉 路口,容易迷失方向,初学者宜加注意。

        2、有人急于通关,未等丹田真气充足,即行意识导引,这样会使丹田真气不足,而导引的一部分真气无力上行,停在一个地方不上不下,时觉胀滞不适,纠正之法是固守丹田,继续培养真气,待真气充足后,自行冲关,千万不要再导引,“通督勿忘勿助”,就是这个意思。

        3、第四步是全部功法中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古人喻为“脱胎换骨”。由于生理变化特别明显并有一些不适的感受,练功者不知所措,精神紧张而发生动摇,求人救治,这都是不须要的。如真气通过命门时,凡有腰痛病史的人,必有不适感觉。这些都是正邪相争,纠正病情的表现,等真气通过之后自愈,不必找人纠偏,或邀诊治。此时只有加紧练功,比平时次数增多,时间延长,待通关后全部缓解,切勿松懈自误。

    通督之后,即进入第五步,这在周天功中算是已经达到目的往往有人问,通关后如何练法?真气运行法有进一步提高的内容和阶段,这里概要地提出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为继续锻炼的要求:

        1、真气运行法在沟通任督过程中,一步有一步的功法,及通关后,只要按照练功形成的条件,经常加功练习就成了。通关只是完成了基础阶段,以后坚持锻炼,才能出好效果。特别是练功治病者,通关前即能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一些轻浅的功能性疾病也能治愈,严重、顽固的器质性疾病就需要累以时日,不断旺盛真气,积气驱病。不能以为通关了,就大功告成,百病皆愈。但只要坚持炼下去,各种病疾都有会慢慢地好起来。

        2、通关后体内还会有很多气攻病灶的反应,练功者就不知怎么办好。如初通关时气在头上乱窜,前额有重胀感,可以不去理它。只守住上丹田,使力量集中在百会(泥丸宫,此处为百脉之会),则百脉皈依,其它乱行乱窜的现象就减少了,不过需要较长的时间。长守此窍还可以开发智慧,使人聪明。如果通关后反而感到真气不足或胃消化功能 不如以前好,那么可以意守中丹田,再培补中气,则下丹田真气也就更加旺盛起来。下丹田是长期意守之处,什么时候守这一部位都是对的。
    3、以静为务,功夫越深,入静越好,只有能够深度入静,体内生理功能就恢复越好,这是静极生动的自然规律,过去叫做“道”,古人把这种功夫叫做修道。静字贯彻着修道的始终,开始都是不能入静,故必须有方法,渐进入门,慢慢达到入静。所以五步功以后就再不要求用这个方法,那种方法,实际上追求方法,反而成为杂念了。入静深了能体会到三田成一体,继而无物无我进入虚无境界,还有什么方法可追求呢?当然真法的高级境界也是分层次、分阶段一步一步达到的。

龙升

 

我练了几年气功,一直没有打通小周天。后来阅读了张延生先生“胎息小周天贯通法”与武立波先生“怎样快速练出丹田气来”的文章后,颇有启发,并按他们所说的方法练习,竟在不长的时间内打通了梦寐以求的小周天。今将体验简介于下,以飨读者。打通小周天的关键是在意守丹田上下功夫, 通过腹式呼吸, 培植丹田内气。先观想丹田内有一乒乓球大小的气团,随着吸气而膨胀到鸭蛋大小,呼气时观想气团回复到乒乓球大小。呼吸要缓、匀、慢,意念要轻、淡。大约 1 个月左右,即可感到丹田胀热、气团存在,说明已初步有了打通小周天的能量物质。然后,吸气时观想鸭蛋大小的气团膨胀到足球大小,呼气时观想气团回复到鸭蛋大小。大约 1 个月左右即可感到有气冲开经络通道而到达会阴, 会阴有热胀感、跳动感, 但此时的能量还远远不足以贯通督脉。尾闾是经络拐弯之处, 气难以通过, 此时千万不可以意领气强通, 应继续意守丹田, 仍运用腹式呼吸增强丹田内气,  当气足以冲开尾闾时,有一股热流就会上升, 自然冲开尾闾关。到了夹脊关,又无法通过, 这是因为气的体积增大了, 压强就减少了, 所以只有再继续往丹田里“压气”, 待气足够之时, 即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 “噌”的一下就顶过去了。到了玉枕关又过不去了,脖子酸疼,头脑里轰轰作响,此时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意守丹田,增强能量,待能量充足,犹如水到渠成,“呼”的一下子又过去了。沿任脉而下, 热流感充满任督二脉, 形成循环, 往复不止。此时,你如果吸气,不呼气,怎么吸都行,好像你需要的气永远吸不满,如果有意识地呼气,好像怎么也呼不完,呼完了再吸, 吸足了再呼, 随心所欲, 舒畅极了。最后, 呼吸变得细微欲止, 若有若无, 进入了胎息状态。小周天一通, 必然进入胎息, 这是通周天后很关键的过程及现象, 假若没有这个胎息过程,就是没有真正通小周天。有些人把时间与精力错误地施于空洞的意通周天,而不是苦练内气,与气功本意背道而驰,势必造成空运周天的恶果。练功者当慎之 ! 

六字歌诀是一种祛病延年的的吐纳呼吸法,又名踵息法。按照四时、五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配合进行调整、平衡气血,保持阴平阳秘、祛病延年。用“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分别与肝、心、脾、肺、肾、三焦等脏腑经络相应,某经有病即用相应之字治之,可防病于未然,治疗于方始。方便易行,疗效显著。

六字诀的治病机制,是利用读字音改变口形,用不同的口形呼气,产生不同的力量,影响不同的脏腑经络的气血发生变化,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口呼鼻吸,呼气时读字,但不能发出声音;呼气要稳而长,呼至不能再呼时,闭口以鼻吸气反复操作。譬如肝经有病,做嘘字呼气,做到不能再嘘时,即感两胁肋部(肝区)着力点最为明显,在嘘气的同时也宜注意两胁,可使肝气畅达。其他五字做法也是同样,呵气注意心区,呼气注意胃区,口四气注意肺区,吹气注意肾区,嘻气注意命门,或用意识指导放散于全身。

肝:肝属木,四时应春。因此到了春季,容易发生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眼目红肿,两肋胀痛,性情烦躁等一系列症状,尤其素患肝病者春天较易发作。可用嘘气以平之。心为肝子,呵以泻之。肾为肝母,吹以润之。如不在春季,只要诊为肝病也可按此规律进行治疗。做次数多少,以知为度。如肝气病,两胁胀满,用嘘字,边做边感到胀闷减轻,适可而止,不必太过。

心:心属火,四时应夏。夏日火旺宜做呵气以平心火。常见心火上炎之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出气灼热,烦躁不宁,用呵以平之。脾为心子,呼以泻之,吹以济之(心肾相交)。作者青年时期,经常咽喉肿痛,咽下困难,常单用呵字治疗。始作满口火热,唾液粘稠,两三分钟后,口内热减津多,继感清凉,喉痛也随之减轻。常在夜间作毕入睡,次晨疾病若失。

脾:脾胃属土,旺于四季。如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呕吐作酸,用呼气治疗。心为脾母,呵气以加强脾胃的的消化功能。如因肝气郁滞引起的胃功能失调,须用嘘气平肝,然后再呵气以助之。

肺:肺属金,四时应秋。秋季天气凉爽,毛窍收敛,肺经容易郁热,宜呬气以清肺热。如因外感发热咳痰,多作呬气治之。若肺气虚怯易受外感,应助以呼气培土生金。

肾:肾属水,四时应冬。冬主闭藏,应吹气以固肾气。肺为肾母,当呬以补肾。若因相火旺盛,烦热口干,小便赤涩,尿道不适等,又应以嘻气平之。

三焦:三焦属相火,为六腑中最大的一腑,根于命们,与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关系都非常密切,是全身通调气机的道路。患三焦气滞,寒热、口苦、胸闷、恶心、小便黄等,用嘻气通利三焦呬气解表,呼气以助之。

这个歌诀按四时五行和人体脏腑经络的属性,明确指出季节锻炼的方法,以平衡脏腑经络的偏盛。如确诊为某经之病,虽非相应季节,也可用相应之字治之;并强调默念的字,不能让耳听到声音,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练六字诀还有配合姿势的,是吐纳导引并用之法。

嘘气时把眼睛睁开,是肝开窍于目,对治疗眼病有效。呬气双手向上托举,使呼吸加深,须于吸气时举手,呼气时双手落下,不快不慢与呼吸同时进行。呵气也是一样。吹气抱膝,腰肾用力,以抱膝不动为宜,呼吸毕起立。呼气撮口面微向上吐气。嘻气用卧式,是为使全身肌肉放松,若能自然放松,不卧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