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肤宝怎么进货:一句承诺一生守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21:58:11
 一句承诺一生守望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许多的女干部、女战士和家属都留在了苏区,她们中,有的为了一句承诺,守望终生;有的未来得及留下姓名便战死沙场;有的不幸被捕,在狱中忍受严刑拷打乃至牺牲……这里讲述的,正是来自全国著名烈士县、将军县、苏区模范县——江西省兴国县有关她们的故事。
    
池煜华——“守望70载”的红军遗孀
    
    2005年4月24日8时30分,在江西省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里,真诚守望丈夫七十余载的红军遗孀池煜华,带着对丈夫的深情眷恋走完了95岁的人生历程。
    
    池煜华的丈夫叫李才莲。李才莲于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兴国暴动。1934年10月13日,李才莲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当时年仅20岁的他,还兼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是红军队伍中文武双全的干将,当时已与项英、陈毅等齐名。
    
    1920年,9岁的池煜华嫁给6岁的李才莲当童养媳,而直到9年后的新婚之夜,池煜华才知道丈夫是共产党的“大官”。新婚第三天,即大年初二一早,李才莲便告别了蜜月中的妻子。池煜华心中虽有一千个不愿,但为了丈夫的理想,只好含泪挥手。
    
    3年后,即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时,池煜华才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她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思念,步行数百里,来到宁都县看望李才莲,并先后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中共高级领导人。
    
    出于工作需要,李才莲婉转地要求池煜华:“带着家属干革命不方便,你还是回老家干支前工作好。”刚见面又要分别,池煜华不禁眼泪汪汪。
    
    也许是有预感,待池煜华动身前往兴国办理调动手续时,李才莲对池煜华说:“战争时期,消息不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池煜华坚定地点了点头。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红军已经被迫决定进行长征。红军长征前夕,李才莲曾匆匆留信一封,这也成了李才莲写给池煜华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被池煜华保存了一辈子。
    
    事后,池煜华虽不敢去兴国县城,但她四处打听李才莲的下落。有人说李才莲随红军走了,也有人说李才莲已战死在瑞金铜钵山。“活着,我要见人;死了,我要见尸。”池煜华想起丈夫说的不要轻信流言的告诫,决定去瑞金寻找丈夫。
    
    前后历时一年,池煜华历经万里,几乎寻遍了整个赣南山区。许多好心的失散红军、游击队员,见池煜华如此执着,如此痴情,只好骗她:“李才莲书记从铜钵山突围出来,追红军主力去了。”于是池煜华回到家中,重新翻盖好已被敌人烧毁的土坯房,开始了漫长的守候。
    
    1949年8月,四野18军解放兴国。池煜华闻讯连夜跑到县城寻找丈夫,虽然结果令人失望,但她仍然坚信:“胜利了,才莲该回来了,他一定不会抛下我的!”
    
    此后,池煜华积极投身革命工作,长期担任茶园区教富乡妇女主任,1954年至1966年连续担任兴国县人大代表,并先后评为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省“四化”建设先进个人、原赣州地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以及县乡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当然也不忘四处打听丈夫李才莲的下落。
    
    直到本世纪初,已30多年没有到过兴国县城的池煜华,在县城和老红军一起瞻仰烈士陵园时,才在重修的纪念碑牺牲红军名单中意外发现:李才莲,红军高级将领,1935年2月下旬,苏区留守红军分九路突围后,在瑞金铜钵山区被敌人包围,被叛徒所害,壮烈牺牲,年方21岁。
    
    面对70年苦苦守望的结果,池煜华没有泪水,她的眼泪早已流干。
    
李美群——“马前托孤”的女红军
    
    在江西省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及将军园里,有这样一座铜质塑像:一名骑在战马上、即将奔赴前线的年轻红军女战士,强忍着悲伤,双眼充满着深情和无奈,感谢着马下伫立的一位老大娘,老大娘双眼含泪,怀抱襁褓,襁褓里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雕像名叫《马前托孤》,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立志报国的红军女战士李美群,毅然将未满月的女儿托付他人抚养,自己跨上战马,奔赴前线。
    
    李美群,兴国县潋江镇南郊李屋塘头人,1911年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排行老四,还未满月,就被送给了长冈乡的一户人家。养父母让她读了3年的私塾后,不得不辍学务农。
    
    1928年12月20日,江西红军独立二团和十五纵队,共同在兴国发动武装暴动。17岁的李美群与本地缝衣工人钟延章恋爱、结婚,次年6月,两人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开始后,李美群连续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她丈夫钟延章不幸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其间,李美群多次发动妇女筹集经费;冒着炮火,上前线送茶送水;担任运输队员,为红军运送弹药、物资和伤员;到医院驻地招呼伤员,缝补洗刷;带领队员侦察敌人的布防、兵力、武器配备情况;在煤油桶内燃放鞭炮骚扰敌人……
    
    1931年6月,李美群调任中共兴国县委妇女部长。次年4月,又任共青团江西省委组织部长,并与倪志善相爱、结婚。此时,中央号召扩大红军。李美群不仅代表新婚丈夫报了名,还回到家里,动员前夫的哥哥和自己唯一的弟弟参加红军。为此,李美群不仅荣获省委“送夫当红军光荣”银质五角星奖章,还通过实际行动和大家一起努力,在兴国县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热潮。
    
    1934年1月15日,李美群生下一个女孩。这一天是世界无产阶级的著名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于1919年被敌人残忍杀害的殉难日,也是列宁逝世的纪念周。加上1934年1月21日又值第二次全苏大会开幕,李美群遂给女儿取名为“中全列”,以示纪念。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中央苏区危在旦夕,李美群在接到去省委驻地宁都接受任务的命令后,当即毫不犹豫地将出生不到10天的女儿中全列马前托孤。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了长征。李美群被留下,与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省苏主席刘启跃、省军区司令李锡凡等组成江西省游击队。
    
    此时,蒋介石一面动用大军“追剿”主力红军,一面调西路军和北路军对中央苏区继续实施“清剿”。由于叛徒的出卖,李美群身份暴露,被敌人作为重要政治犯押送南昌的江西第一监狱。李美群与方志敏的爱人缪敏、受害女青年万根秀,被1935年3月22日的《江西民国日报》并称为“三女匪俘”。
    
    在狱中,李美群“因拒不认罪”被敌人判处有期徒刑12年。不久,李美群不幸染上了肺病。由于敌人此前的拷打、折磨,加之狱中环境恶劣,敌人故意不给医治等原因,李美群于1936年病逝狱中。
    
    1979年12月,有关部门在调查李美群烈士的事迹时,几经周折,才找到了顽强生活下来、已经定居外地的烈士遗孤,“中全列”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此后,她每次回到兴国,都会长跪于母亲塑像前……
    
曾宪招——游击队的“后勤部长”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等每次来兴国视察,都会看望一位名叫曾宪招的老太太。
    
    曾宪招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一户贫困农民家里。1929年冬的一天,15岁的曾宪招又一次挑柴去兴国县城卖时,突然发现县城与往日大不相同:到处红旗飘飘、锣鼓齐鸣,还有庆贺的鞭炮,好奇的曾宪招赶紧打听,得知是红军解放了兴国县城。耳闻目睹这一切的曾宪招深受鼓舞,主动参加洗衣队,为红军伤病员洗衣服,并担任儿童团长,带领少年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
    
    1934年秋,由于错误军事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9月上旬,中央决定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突围转移,要求苏区有关部门、人员立即筹粮筹款支援前线。曾宪招为完成这一紧急任务,超负荷地日夜工作。
    
    一次挑货途中,曾宪招被“铲共团”的敌人抓住,对她施以酷刑,但曾宪招坚不吐实,敌人见不能达到目的,便以50块银元把她卖给了广东连平县几连山区的谢新元为妻。
    
    1935年春,谢新元家突然来了13位会唱《国际歌》的陌生人,有人说他们是失散的红军。警惕的曾宪招暗中观察。此后3天,曾宪招发现他们上山摘野果、下地挖野菜充饥,不拿群众的任何东西。第4天中午,曾宪招又有意来到小河边洗衣服,并试探性地唱道:“五月当兵开木棉,真心革命不要钱,军衣伙食公家发,家中分了一份田”。一位男子竟然接声唱起:“三月当兵石榴红,天下穷人心要同。”这是一首出自中央苏区的革命山歌,不仅知道的人有限,且因属方言,听得懂尤其会唱的人更加有限,曾宪招终于与同志们相认,表明自己原是苏区干部。然而,由于敌人严厉地搜索,游击队员被迫转入深山密林。为接济游击队,曾宪招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敌人开禁允许群众进山砍柴的机会,常把粮食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然后丢在山上,使红军能够吃着“捡”来的粮食、穿上“捡”的衣服等。1936年初,赣粤边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游击队的粮食断绝,更加饥寒交迫。曾宪招把家中仅有的两担谷子,加工成大米,冒着生命危险几经周折,终于全部送上了山。游击队员非常感动,亲切地称曾宪招为“后勤部长”。而曾宪招家则完全靠借粮和吃野菜度日。
    
    1936年秋,为了解决游击队的粮食供应,九连山工委决定在曾宪招家成立筹粮站,由曾宪招负责粮食加工。所谓加工,实际上就是完全靠手工将谷“砻”成米。曾宪招一天要“砻”两三担谷子,游击队没有经费时,还得完全靠曾宪招想方设法向村民借粮,甚至冒险向一些开明的地主借粮。这一干整整13年,直至解放。
    
    艰苦的经历,岁月的磨难,使曾宪招对粮食一直情有独钟。1994年夏,已经80高龄、生活无忧的曾宪招路过兴国城关粮管所时,见地上有许多散落的零星谷子,十分心疼,当即一粒一粒地捡了起来。在她看来,当年只要有一把米,就可能挽救一名战士的生命。也正是从那天起,曾宪招每天都要去兴国城关粮管所转转,为的只是捡上谷子。  (文/颜梅生)
    
    摘自《档案春秋》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