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选调面试题目:孙晓玲回忆父亲孙犁之八(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7:58:45
孙晓玲回忆父亲孙犁之八(资料)
2011-03-06 23:43:19|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铁凝探视
──记我的父亲孙犁之八
孙晓玲
2001年10月16日是个晴朗的天,阳光明丽。下午,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二十来分钟,我徘徊在总医院住院部楼下,仔细打量周围过往的人。我以前没见过铁凝,可是我见过刊物上她的照片。突然,鲜花店里一位女同志吸引了我的目光,她正左右端详,仔细打量一盆已选中的花卉。穿着一件咖啡色上衣的她,看上去很年轻,留着齐耳短发,容貌清秀,气质文雅,我暗暗猜测:这应该便是铁凝了。   我看出她对花有很高的审美能力,有些挑剔的目光似乎希望眼前这盆鲜花更丰美艳丽。我立刻走进卖花的小屋,一询问,果然是铁凝。
从鲜花店一边往外走,铁凝一边轻声细语地说:“我不会忘记孙犁先生对我写作上的帮助,自从他生病之后,一直想来看看,这次有机会到天津来,我一定要见见老师,了一个心愿。”
正说着,两位背包的男同志大步向我们走来,是天津日报文艺部的宋曙光和一位摄影记者。
事先,宋编辑将铁凝到天津来,并希望到医院去看望我父亲的事,给我打了电话,请我领她前往。要知道,这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带任何人去过医院,但对于铁凝我是从心里就熟悉的,她和我父亲早有书信来往。多年前,父亲曾送给我一张贺年卡,是铁凝亲手绘制的,贺卡上画的是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红冠、粉脖、灰身、紫爪、孔雀蓝尾羽,神气活现,生气勃勃,成为那年元旦前我收到的贺卡中,最有特色的一张。此外,父亲还曾将铁凝送他的《草戒指》、《玫瑰门》等新作,转赠给我。1993年,父亲病重时,我还去邮局取过铁凝从保定汇来的80元稿酬,是《河北日报》请她转寄的。尤其是铁凝的《秀水》获奖后,我很为她高兴,所以,铁凝这次想到医院看望我父亲的事,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电梯停在10楼。一进病房,我看见父亲正醒着,面朝外侧着身子,一只手抓着床边不锈钢护栏,一只手握着一卷小毛巾(这是医院要求的,可以锻炼握力)。
父亲穿的病号服的袖子显然有些短。当时我就想,今天要是穿上我给他买的那件薄绒蓝格新睡衣就好了,显得儒雅文气。前前后后我曾给父亲送去好几件新衣服,还有新夹被、春秋被和枕巾、毛巾什么的,我想,写作态度决定了生活方式,父亲与节俭为伴,朴素地生活了那么多年,毛衣袖子破了,还改过坎肩。住一中心医院时,我给他买一条新毛巾,他都不愿意,如今他病势沉沉,我一定要让他里里外外换个新。以前要是在家里,父亲没准儿会说我,有旧的他不爱使新的。现在是在医院,加上病重,父亲便没有说什么,穿上新睡衣他还像孩子似的,用手指捻捻衣袖边儿,摸摸挺软和穿上很舒服还挺高兴。家里送去的两床小花棉被,他一年四季替换着盖在身上,不离胸前左右,时不时还用手摸一摸。
“在他身上,盖有一床蓝底儿小红花的薄棉被,这不是医院的寝具,一定是家人为他缝制的吧,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仿佛孙犁先生仍然亲近着人间的烟火,也使呆板的病房变得温暖。”
这是铁凝看望过我父亲之后,2002年11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怀念孙犁先生》一文中的一段话,一段令我读后难忘的文字,一段读过令我落泪的文字。
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爹的恩情还好报,娘的恩情报不清,对我来说,爹娘的恩情都同样报不清,报不完。
我23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回忆起来,父爱竟比母爱还要长一些。因为与父亲相处的时间,比跟母亲生活的时间长一倍多,除了结婚后,有几年离父亲住处远了些,其余时间不是近在咫尺,也是近在百米。我们相互照顾,相互关心,感情极深。父爱无涯,他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我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惦记他的人。他对我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不会轻易忘记,因为每一句话后面,都有令人感动的亲情。父亲不爱说教,言语不多,看似冷峻严肃,可内心是滚烫的,感情是真挚深厚的。
那天上午我刚去过医院,如果下午又去了,父亲定会有所不安与担心。为了让父亲精神上有个准备,下了电梯,我三步并作两步,抢先走近父亲床头,缓声告诉他:“爸爸,铁凝看您来了。”
话音落地,铁凝已站到了父亲的病床前,父亲看到铁凝,并一眼认出了她。
“你好吗?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父亲神态平和地说出这句话。
他们已有20年没有见过面了。20年前,铁凝为给韩映山带一封信,而与李克明第一次走进我父亲居住的大院。之后的一两年,她或与友人或单独拜访,又见过两次我父亲,这三次会面,她见到的都是一位戴着套袖,温厚、俭朴,待人亲切的老人。而今这第四次见面,却是在病房里了。
铁凝觉得老人一定是用尽全身力气,才从瘦弱的胸膛里,发出这样洪亮的声音,这真挚而又艰难的问候,令她永生难忘。父亲与铁凝握了手,他的另一只手,始终还放在护栏上。
就是这不锈钢的护栏,展现了父亲骨子里的与生俱来的坚强。
“我一直想来看老师。河北的老同志,徐光耀等都问您好!”铁凝望着久卧病榻的老师,又难过又激动地把这句话说出口,心里顿时轻松了一截儿。
父亲关切地说:“坐下。”铁凝便坐在床头那张有半圆椅背的木椅上。
紧跟着,父亲向铁凝问了一句:“你爸爸好吗?”铁凝立刻大声应着,说着同样问候的话。
那一刻,我真的很惊讶,看上去似时常昏睡的父亲,此时头脑竟如此清醒,思维如此清晰,问答如此礼貌谦和,而且细微周到,完全不像是在重病之中。
我特意告诉父亲:“铁凝现在全国作协负责任了,工作繁忙,还惦记着您(我觉得他不一定知道铁凝现在肩上的重任)。”
父亲答应:“嗯。”这表示他听明白了。
我又告诉父亲:“铁凝到天津百花社领奖来了,明天就回去了。”
毕竟父亲说话不是很清楚,我怕铁凝听不大懂,尽量沟通他们之间的交流,多说了两句。
铁凝很谦虚地解释着这次来津的原由。对自己获得的荣誉一带而过:“是《小说月报》的一个奖项……”后面几句我没听清,我站到床那头儿去了,让开了地方。
父亲又回答:“嗯。”这表示他又听明白了。他的耳朵不太背,一般稍大点儿的声音他都能听见。但视力已不如以前了,故身边的小马蹄表,换成了挂钟,挂在了病房的墙上。此时,那挂钟就在铁凝坐的身后,滴答滴答地响着。
铁凝又说:“这么多年没见到您,我一直都在想,盼望能见到您。”她的心底有对老师提携奖掖永存的感激。
父亲听了这句话,默默无语。
他仿佛回忆起了那逝去的时光,回忆起那个充满灵气“素质好、有修养、有超长之处”的小女孩儿,一开始她写得就挺好。她的《哦,香雪》,那清泉般的境界,那插上翅膀般出色的想像力,曾让他赞叹不已。尤其是她作品中的天籁之音,那清丽透明的语言,那对农村场景惟妙惟肖行云流水无滞无碍的描写,让他特别喜欢。他自叹,写女孩子不如她。
如今看到她的成长,看到她的进步,听到她的成就,一股慰藉的暖流温暖了父亲沧桑的心。
我注意到铁凝走进病房后,她带来的那盆精挑细选的鲜花,被护工接过去后放在窗台上了。考虑离得远,父亲不一定看得清,千万莫要辜负铁凝前来探望的一番盛意,我便凑近父亲说:“爸爸,铁凝给您带来一大盆花。”
护工赶紧把花儿端了过来,铁凝就势端花给我父亲看。这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吓了我一大跳。那位摄影记者一见铁凝端起鲜花,便不失时机地迅速抢拍镜头,由于他太敬业了,只顾选角度按快门了,却不防身躯将病床挤歪了足有半尺之多。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护工也有些着急了。
没想到父亲竟没在意,仿佛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
这时,宋编辑走上前去问候了我父亲,父亲也与他握了手。病房气氛一直很好,父亲脸上一直很和蔼、很温和。最后,他对大家说:“回去休息吧!”
于是,我们就一块儿走出了病房。
铁凝刚出了病房门,便停住了脚步。她把头向后微微扬起,屏住一口气,使劲儿张了张眼睛,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让盈满眼眶的泪水流出来。她的这个调整情绪的动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吃饭怎么办?”“脑子是否受到了影响?”在等电梯时,铁凝低着头,若有所思地问我,充满了关切之情。我告诉她,我哥哥家每天按时送来两顿饭。父亲的脑子记忆衰退,恐怕和长期吃安眠药有关。
宋编辑说:“老人这次说话多、底气也足、声音挺大,很久都没有这样了。”
我立刻颇有同感地说:“今天说的话真不少。”
在电梯里,宋编辑又对铁凝说:“晓玲最近写了关于她父亲的一组系列文章,反响很大。”
铁凝听了很是高兴,脸上开始露出笑容。我赶紧说:“我写得不行,不是干这个的材料。”我没有信心写好摆在我面前的这么一个大题目。那时我考虑更多的、付出体力更大的,是父亲必需的生活和营养食品,不敢有丝毫懈怠,心老是揪着,身心极为疲惫。我对身边的铁凝说:“你才是干这个的材料。”
铁凝很体谅地说:“不干这个也好,没有压力。”并请宋编辑日后把载有我作品的报纸也寄给她看看。
铁凝还以她的了解说:“我记得老师不太愿意让人拍照的。”
我说:“是那样。”
生活中,父亲拒绝录像、拍照的事很多。记得父亲还亲口对我说过,有一回,外地电视台一群壮小伙子,扛着摄像机都到门口了,还带着他朋友的介绍信,父亲也执拗地把人家打发走了。我还记得他在一中心医院住院时说过:“我这个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愿意照相,二是绝对不上电视。”
青年作家杨栋,写给我父亲的七言诗,生动地描述了我父亲卓尔不群、大道低回的人生轨迹:
人生能历几沧桑,砥柱中流一耕堂,
笔是投枪专刺鬼,身为战士勇拓荒,
一缕春风能化雨,几卷文华有异香,
羞煞俗世营营辈,自榜“大家”自封王。
出了住院部大门,铁凝主动地说:“大姐,咱们照张相吧!”于是,以草坪为背景,我们一起合影留念。铁凝还非让我站到中间。临别,还特意提出用车送我回家。
其实,不论是父亲的友人、学生,还是报社领导,文艺部的编辑,很多人都去医院看望过我父亲,给他送过各式各样的凝结着他们祝福与祈愿的鲜花。病房窗台上,每一盆新花都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敬意。
我带铁凝探视了我父亲,终于使她了却一个许久的心愿,也让我亲眼目睹了这段美好的师生情谊,宛若欣赏了一曲“尺泽”之歌。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