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人格心理学:二百年来真名士——谭嗣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08:59:13
梁启超《谭嗣同传》云: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徵······至七月乃扶病入觐······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

这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他可以走却不走,以三十三岁的年纪,为维新变法,为他的理想,杀身成仁,他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了不起的人物之一,是真正“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人,他的思想是他困学的结晶,梁启超说他“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亦好谈中国古兵法。”可见谭氏少年博学。“三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文、算术、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又究心教宗”,谭嗣同精研佛学,尤其大乘,他是读《大乘起信论》启蒙的,梁启超说谭嗣同的思想里有“耶氏兼爱之教”、有“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大同太平之理”,有“华严性海之说”,有“相宗识浪之说”,他总结谭君的思想说:“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罣碍,无所恐怖,夫净土与我且不碍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可谓至论。这种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所谓“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就是在追求真理、崇尚自由之时,要抱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我身易朽,世无不变,达观地去看,自身只是一具枯骨一捧灰,争名逐利之事要跳出这世界去看,不过是蜗牛角里的争斗,只是沧海之一粟。古人云:“平生之志,不在温饱”,人生不要只停留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层次上,只有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真的,抱有这样的信念,以这样的“出世精神”去做入世事业,去追求真知,你就不会再惧怕肉体的伤害、经济的封锁、精神的折磨,不再有任何顾忌了。于是,在现实和梦境里,在真与幻之间,我选择真,却不抛弃幻,在幻中求真,在真里别幻,出世后又入世,此身既是枯骨,此生亦非我有,我要把它贡献给文化,贡献给真理,为人间留下河沙一样的功德。

陈寅恪先生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世易时移,眼下经济挂帅,少有追求文化与思想的了,许多人酒足饭饱,却不知思想为何物,感慨之余,信笔写就,吊先哲之精魂,寄厚望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