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美容养生短信大全:意念行為重德行 為人珍重莫自輕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4:36:52

意念行為重德行 為人珍重莫自輕  

2011-06-25 04:48:09|  分类: 谭体英诗文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美好人生和諧社會知與行講座(二)

                            譚體英

 

從字義上解釋,“德行”是道德和品行。

道德,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意識行態。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行為,是思想支配而外在的表現活動。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善與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高雅文明與粗俗野蠻,內在意念與外在的表現形式的具體反映。一個國家的道德教育和個人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影響並決定著整體道德面貌和個人道德行為。道德觀、道德修養、道德境界、道德情感、道德情操,決定了人的道德行為。人與低等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道德和情感,在於善與惡、美與醜的榮辱感、榮恥感。因此,來到世間做一個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行為。以積善、奉獻、寬容、正直、誠實、謙恭、良心、自尊心、自愛心、自製力、同情心等為主的高尚道德行為,做一個俯仰無愧的大寫的人,才不枉來人世間走一遭。因此,一個人德行高了就會時時處處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以善念善行格標自己,積極創造、勇於奉獻,克己奉公、艱苦自己,幸福他人,顧全大局,文明誠信,互助友愛,樂善好施,並反對一切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道德缺失行為,以自己的模範帶動示範作用,影響、教化更多人樹立高尚的德行。而德行不高者則不同,愚昧無知,野蠻落後,私欲膨漲,意念身口,惡多善少,做人不知珍重,自己不但人生不會美好,更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危害。因此,德行高低好壞,對自己和社會是至關重要的。

德行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是成敗與否,利害攸關的頭等大問題。一個人德行高與己、與家、與國大有益,德行低則與己、與家、與國遺害無窮。聖賢教誨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道理。《禮記·大學》:“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聖賢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立德為本。正心誠意的修身立德,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和諧國家社會的根本。有的可能會說,這樣說是不是太拔高了,一個平民百姓或者一般學生、工人、幹部哪里需要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類的高要求?這種想法十分錯誤,十分有害。只要是一個人,來到世上必須修身,重德行。不修身,不重德行絕對做不好一個合格的人,這是絲毫不誇大其詞的。德行修好了,才能把握好自己,才能建立好家庭,才能給國家貢獻不添亂。凡是個人、家庭出了問題的,凡是苦惱、麻煩多多的,什麼原因都不要找,只從德行上找原因,一找一個准。連西方資產階級國家選公務員、議員、大大小小的地方首長及總統,都先從個人德行和家庭刨根究底。如果個人德行不高,不能修身,不能齊家,夫妻不和,家庭不完整,就不選你,不投你的票。其根據是,你連自己修身立德都做不好,一個家庭都領導不好,還能做好什麼?更不敢把一個單位、部門,一個縣、一個州、一個國家交給你領導。為什麼美國總統選舉都是夫人助陣?夫人助陣說明夫妻關係和諧,不是在外胡來的人,這就是齊家的重要依據。齊家對修身立德是重要的前提條件,所以對治國構建和諧國家和社會是重要參考,大家才敢投票選你。德行修的高是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家庭成員才尊重你,才能算齊家,由小家看大家,以此類推。對每個人來說不是都要求治國平天下,但每個人都是國家社會的一員,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作為社會、國家的每個成員都修身立德,社會細胞的每個家庭都齊整無缺憾了,這修身、齊家自然而然會對治理國家、平和天下有積極作為,同樣是治國平天下。對修身齊家者來說,都是治國平天下的功臣。所以治國平天下並不是國家領導者少數人的事,而是所有社會成員、社會細胞的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榮辱分明的人,其人生是無限美好的,真正幸福快樂的,生命的價值是至高無尚並無限延續的。不論貴為天子、達官要員,還是平民百姓、販夫走卒,能在這個世界上建功立業,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修身立德。君子比德于玉,一個人活得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才是活出了真正的人味。如果無德不知珍重,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那就什麼也不要說了。令人無言以對的這種人生理念,不知德行為何物,自己作踐自己,實際是生活在無限黑暗痛苦的深淵中,永遠無真正的幸福快樂可言。真正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對宇宙人生的道理清楚明瞭,把人生德品放在做人的首要位置,時時處處敦倫盡分,盡個人高德尚品的本分,盡家庭綱常責任的本分,盡事業負責奉獻的本分,盡社會如法楷模的本分,修好身,齊好家,立好業,與國、與天下大有益,自然而然德風時發,自己時時幸福快樂著,自己的家庭及周圍更多的人也時時幸福並快樂著。為什麼說有的人磁場好,有吸引力?就是因為其德行好,人緣好,大家都樂於和其在一起相處、共事並生活在一起。德行不高的人絕對不會磁場好。可能也有個別時候某些狹隘利益的結合,會暫時有點小磁場,但一旦利益發生衝突,其磁場必然消失,暫時的結合還有可能發展為衝突。酒肉朋友、金錢之友所暫時的聚合,沒有一個會有長久的,好下場的終結。只有德行高者,才會贏得真正的友誼。“德不孤,必有鄰”,就是這個道理。德行高的人道德情感就自然會高,道德情感高了,社會上的人就會對其產生好的情緒體驗和高的評價,也就是道德評價。道德品行、道德情感、道德評價愈高,會促使其道德義務感、責任感、尊嚴感向更高階段發展,良性互動促使其道德要求向更高階段發展,因此一個人的德行會愈加高尚。一個社會能在道德培育方面真正從道德情感、道德評價上堅持不懈地下工夫去做工作,相信對提升全民道德水準,對國家的和諧發展與長治久安,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意念行為重德行,時時想到要做高尚的人,是一種自覺地,本能的道德義務。沒有哪個人說自己不是、不願做高尚的人而願做低級趣味的人,但在意念行為上卻沒有把道德義務放在重要位置,甚至置道德義務於不顧,反其道而行之,意念行為與道德義務相悖,這是對自己、對社會極不負責任的道德意念和行為。履行道德義務最起碼的要求,是要對自己的德行、人格、人品負責,不能敷衍甚至糟蹋德行、人格和人品。更要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和國家履行道德義務。而且這種道德義務是被看作完全應該的,是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被迫的、勉強的。其次,在履行道德義務時,必須是無私的,是不包含任何個人的企圖和打算的,更不包含任何功利色彩的。道德義務是個人德行的外在的主要表現形式,對自己的道德,行為負責任的同時,更要對家庭成員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高度負責地履行道德義務。意念行為重德行者在履行道德義務方面做的更好,再向義務之外延伸其道德行為,向更高階段發展,做一個真正高行大德的人。如果連起碼的道德義務也履行不好或者根本不願履行,不去履行,在家不履行家庭責任和義務,對家庭成員不高度負責,愧對配偶和子女,不孝敬贍養老人,對他人、對社會漠不關心,其結果只會受到社會輿論和自己良心的譴責。所以為人在世一定要有起碼的道德義務觀念和行為。要當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先當奉獻別人、服務別人的人。德行高的人應當把幫助別人、奉獻別人當作一種義務,一種習慣,一種本然。失敗的人,才希望別人都奉獻他,幫助他,而自己不主動去奉獻、幫助別人。永遠記住:要做成功的人,必須有奉獻、幫助別人的良好德行。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幸福,是他奉獻、幫助、服務的人比較多。選擇奉獻、服務,就是選擇命運。

意念行為重德行,自己內心深處養蘊浩然之氣,本性善良處世做人,才是真正其樂無窮。利人絕對樂己、利己。人際關係的根本在於將良好、高尚的德行為前提,對別人以奉獻為本,恭敬、尊重、關懷,這樣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歡迎,人家打內心尊敬,那才是真正的高貴,自己才真正的其樂無窮。真正能讓人敬的人,是處處講高尚德行,處處利益別人的人。有財物不是真富貴、真幸福,有德行才是真富貴、真幸福。具備多多主動關懷他人的德行,更能感受到施比受更幸福,內心狀態會更美好。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天性,而真正的完美是德行高尚、奉獻至上。只要德行修好了,為他人、為社會奉獻的多了,心胸更開闊了,包容心更大了,人也就距離完美更近了。追求完美是無止境的,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修德鑄品也是無止境的,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去追求更好,也就會更好。成功還要更成功,完美還要更完美。完美不會永恆,人的德行高低亦不會永恆,人的品位進步只會昇華,也不會永恆。德行的修練,追求沒有滿足之時,但只要始終堅持,就會愈來愈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修德行如登山,稍有猶豫都不能更高,只會下滑,所以一生一世修德行都不能猶豫,更不能下滑。為什麼有些人奮鬥一生都很不錯,臨近事業該畫句號時卻改為驚嘆號,就是修德的功夫在最後關口未把握住。“自古華山一條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生也只有德行一條路,一個“德”字修好了,什麼財色名利都攻不破你的關口。若“德”字關把不住,就會不攻自破。沒有人能把你打倒,只有自己把自己打倒,而這倒與不倒的先決條件,全在一個“德”字。

策馬追賢日月近,修身崇德乾坤新。有人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看比的是哪方面。若與別人比金錢、地位,比花天酒地,那就必然越比越苦惱,真有可能產生“比不上勿寧死”的念頭,這種比是最可怕的比,毫無價值的比。德行高的人不去攀比這些,而是與人比德行、比奉獻,見賢思齊,你比我德行高我努力向你學習,將德行修的更高,這才是有價值的攀比。修德是自己本性使然,不是沽名鈞譽,不是做給人看。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瞞,正以處心,敬以治事,守德不移金鼎重,居身常存玉壺清,勿以失德損大體,莫以行低損身名。超越平庸,選擇完美,培養和形成鞏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把正確高尚的道德付諸終生身體力行的道德實踐,形成格標人生德行、格品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習慣,並不斷提高,永無止境。德國哲學家康得說:“有兩件事,我愈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一是我頭頂上這方星空,一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準則”。良好的德行和高尚的道德準則,是一切高尚之人時刻充滿敬畏,奉若神靈,不敢在意念和行動中越雷池半步的。但凡真正的成功者,必然有一個前提,那他必須是道德的守護者,踐行者。在其成功的道路上,必須具備以德為先,以誠為本,以創造奉獻為信念和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準則,唯如此才有一言九鼎之威德,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人生境界,不能以金錢多少和地位貴賤論高低。有的身家萬貫,位居顯要,但在人生境界上還是一種爬行動物,其富貴必不能常保,權位必不能久居。人生的戰略眼光,首先要立德,只要擁有高德,今日的劣勢,就是明天最大的優勢,如果沒有高德,今日的優勢,就會變成明天的劣勢。用拾得大師的話說:“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就是說瞪大眼睛看著德高之人和德薄之人的最後結局,都會讓其有截然不同歸宿的。

德行體現在每個人意念行為的方方面面。大事見德行,小事同樣見德行,因此古人教誨“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上述說到“小處不滲漏”,其實一個人的小節是最能體現德行高低的。比如說生活細節問題,行為舉止的細節問題,很快就能讓人發現一個人的德行高低。有次乘坐一個人的汽車,一位拉三輪車的老者慢讓一會路,便從車窗裏伸出頭潑口大罵“媽個*,不長眼嗎?”這一個舉動,其人在我心目中的德行標準降低了大半。在公共場合旁如無人,大聲喧嘩,隨地吐痰,眼睜睜看著“禁止吸煙”等告示仍然明知故犯等,看似小事,都與德行有關。真正的德行高者是從不違禁的。周恩來總理總是告誡司機,公務再緊不能闖紅燈。充光棍,耍特權,不是德行高者所為。國外有身份,德行高的人,把特殊的照顧、免費等看作是歧視,人家都交費不讓他交費給予特殊照顧的話,會認為是對其歧視,會提出抗議。我們這兒恰恰弄翻了。為了逃費,弄假軍車牌照,假警車牌照等,作假手段無孔不入,假像頻生。所有這些造假者,都不是德行高者所為。人一旦到了年齡、學歷、工齡甚至姓名、民族都假的程度,這一生就不會有真東西了,其德行更是大打折扣。德行高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尊重別人看得很重要。尊重別人實際上等於尊重自己。孔子:“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孟子:“君子所以異于人也,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聖人的教誨,我們不能不認真思考,不能不認真反省自己。真正才學豐厚,德高望重的人,愈是偉大高尚愈謙恭不驕,愈知道尊重別人。而才疏德薄,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的人,愈是驕橫,愈是目中無人,不尊重別人。德高者與德薄者的明顯反差往往反映在這些方面。德高者知道愛人、敬人、尊重人,別人也會更敬重他、尊重他,“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這個道理。讓人尊重、敬重不是靠威勢壓,而是靠德行讓人打內心深處尊重、敬重。靠淫威和錢物收買,只會對自己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一旦威勢沒有了,錢物收買人心中斷了,就會發生逆轉性變化。有個國家的領導人就是靠高壓手段,靠金錢收買獲得所謂百分之百選票當選,很快被推翻後全國人民憤怒情緒總爆發,其人被送上斷頭臺,這是近幾年的事情。在一些單位,一些地方,又何償不是如此,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一定要把尊重人看得比尊重自己都重要,這是德行的最直接、最外在,也是最快速獲得報應的表現形式。你如果不尊重別人,或者吵別人、罵別人,他當面沒表示,是懾于淫威,其實心裏默不作聲已在還罵,下去後比你罵他還的更厲害。如果你一旦不當權,不得勢,挨你罵的人啥時想起啥時會罵。所以修德行一定要修尊重人的功夫,任何時候都不要把不尊重人不當一回事。看看《三國演義》,有多少悲劇是因不尊重人而導致當時身首異地或全軍覆沒的?一句話激怒都會立馬喪命,可見不知尊重人的害處是多麼巨人?向空中拋一把斧頭,一定會墮地;不尊重別人,受害的是自己,這些道理都不高深,不難懂。既然不高深,不難懂,一定要做得更好,學會尊重人,廣緣善緣,不結惡緣,一生才會有更多平安、快樂、幸福。

重德行要能吃虧。在金錢、財物、名利上吃虧不是真正的吃虧,而是精神上,名節上占了最大便宜。不然的話范仲淹為什麼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德行高的人總是把吃虧當做一種精神的慰藉和解脫。說吃虧精神是“傻”的人,冤大頭的人,可能是真正的“傻”,是真正的冤大頭。有一次有位朋友請客吃飯,我問有誰參加,他說有誰誰。我說這個人多年前借我的錢沒還,我根本沒打算他能還,我怕見了他以後他不好意思。後來這個人果然沒去。這就說明,人家借我的錢,我權當幫助他了,他卻多少年不好意思見我。看來在金錢上是我吃虧了,但心理上借錢人一直感到虧心,真正吃虧的不是我,而是他。錢,不就是一張紙上印得花裏胡哨,人用來購買生活必須品嗎?你不愁吃、不愁穿的時候,能保持生活起碼要求就夠了,千金沒有人格重,不存在吃虧不吃虧的問題。人生一旦虧了人格,那才是吃了大虧,天下的錢都是你的也買不回來。還有一次一個人因三萬元錢討不回來,氣得眼看要得心臟病讓我幫助要。我怎麼分析這個錢根本要不回來,勸說:“這筆錢要回來沒有希望,你如果氣成心臟病三十萬也治不好,哪值哪不值?”後來他想通了,心情舒暢了,以後也不缺錢了,身心也健康了。所以要當成功的人,幸福的人,快樂的人,一定要先有吃虧的精神。越有吃虧精神越不吃虧,越沒有吃虧精神越吃虧。每個人都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不想遠的,光想自己最知底最近的。越是大大方方主動吃虧的,越日子過得好,越是斤斤計較,一毛不拔的人,什麼時候也過不了多好的日子。光那個小心眼就讓他時時處處生活在飲苦食毒中,發不了大財,成不了大事。心有多大,吃虧精神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曾憲梓大家都知道,他真正走向大的成功是從一次吃大虧開始的。曾憲梓也是從自謀苦差使開始,做小生意起家,靠誠信越來越發達。上世紀中期,他剛剛起步,與新加坡某經銷商訂了一筆大合同,三十萬港元絲綢領帶。那時候三十萬港元比後來的幾千萬都厲害。誰知到了該供貨時絲織品大漲價,這三十萬元領帶價連買生絲的錢也不夠,新加坡商人怕曾憲梓撕毀合同不供貨。令其想不到的是曾憲梓卻大虧本按時保質保量供貨。這一下使曾憲梓信譽名揚東南亞,使一次大吃虧成了大贏家,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與曾憲梓做生意的越來越多,經營越來越發達,一次誠信吃大虧,換來以後的財源滾滾。因此,吃虧在先的人是德行高者,是善者,“善者天佑”,誰又能說不是呢?做人選擇吃虧還是選擇佔便宜,就是選擇成功和失敗。選擇吃虧就幸福,就成功;選擇佔便宜就註定選擇了不幸福和失敗。你想非常成功,必須本著吃虧精神,並選擇一些樂於吃虧、樂於奉獻的朋友。如果是領導,自己帶頭吃虧,並培養更多樂於吃虧,勇於奉獻的人。也要永遠記住這句話:之所以會成功,是自己在吃虧精神,奉獻德行支配下惠及、服務的人必較多。

意念行為重德行,表現在方方面面。一葉知秋,一事知人,見微知著。德行真正高的人,小事大事皆不俗不凡,處處規範,事事格標。其做人原則是德行為中軸,積善為先導,奉獻為根本,寬容為前提,吃虧為境界,積值德行,端正身心,做一個成功、高尚的人。不論社會如何發展、精神面貌再多元,我總認為誰擁有德行高,誰就擁有強有力發言權,發展權。誰的奉獻精神強,誰就獲得成功機會多。誰能寬容樂於吃虧,誰就會立於不敗之地。超越平庸,選擇完美,高尚的德行對一個人至關重要,而不高的德行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永遠也消除不了的。只有德高,才能長久。不為一時一事欲利所動,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守操守防線,嚴把道德關不失守,其人生價值,比德行缺失所獲得的功利高千萬倍。只有誠實德高會讓人變得真正高貴、高大,其他一切都不能比擬。古今中外財高位高的人多的是,但真正留下高貴之名的,其子孫後代一直興旺發達的不是他們,而是德高才高之人。孔子、范仲淹、林則徐等高德聖賢之人,數千年都是名門望族,而臭名昭著的人卻沒聽說其後代有興旺發達的。積功累德才能久遠,不積功累德,一時的雞犬升天只會短暫風光,很快會失敗的,而且失敗的很慘。切記有德始作人,無德不入世,德操不可對不起天地,行為不可愧對兒孫。如能時常如此警策自己,哪有愧對人生的道理?千條法萬條律不如自己約束自己。心理的防線才真正固若金湯。如果心理防線潰敗,一切防線都形同虛設。暗室不虧心,明處自安坦。德行高者表裏如一,至誠清淨,于已于家,于國自然會大有益。

為什麼要苦口婆心講這麼多德行方面的話題?因為德行對這個世界大重要了。世界的一切真善美,都是德行高的結晶,而一切假醜惡都是德行低的惡果。這個世界再不大講特講德行,世界末日的到來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更多的人重德行,世界會清風時發,安和調適,和諧相處,如果重德行的人少了,這個世界就會越來越可怕,人類和自然界的物種就會面臨末日,近幾年在報紙上電視上,包括全國人大代表發出感慨,中國人還能吃什麼?光打藥不算,往食品裏放有毒物質、有害添加劑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天天生活在飲苦食毒中,癌症能不多嗎?生命健康能有保障嗎?這都是什麼造成的?皆是人的德行缺失,缺德喪良心的人越來越多造成的。“三鹿”奶粉案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毒、假、劣食品和其他商品,鋪天蓋地辦假證。賣槍支、甚至賣迷藥、殺人滅口的廣告都無人問津,還不夠觸目驚心嗎?拐賣婦女兒童、販賣人口、販毒等更嚴重的事實,都不能再僅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方面解決問題了,那是治標不治本的。只有從道德方面開展實實在在的教育,使人有高尚德行,有敬畏心,能從良心上自我約束,譴責,懂得“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既然英國大名鼎鼎的社會學家湯因比都明確指出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教育和佛教“大乘佛法”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道德問題,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講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中國歷史上按照孔孟之道,佛家學說不也是常常亂像頻生、積貧積弱嗎?這樣說是不懂歷史,對歷史的偏見和誤解。請認真研究一下,歷史上大凡盛世,都是按照孔孟“仁德”思想治理,佛教最興盛的時期。凡是昏君無道,奸臣當權,亂像頻生,積貧積弱,都是不講“仁、德”,不講佛家“慈悲”為懷的時期。認真研究一下歷史,無一例外。漢代的“文景之治”,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佛教的傳入,論理思想的結合,大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大漢盛世的思想基礎。唐代的“貞觀盛世”,更是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方策,以佛教為國教,在長安、扶風、敦煌、龍門、大同等建立了無數高規格的佛教基地和留傳千古的佛教建築、雕刻等。並派唐三藏出使天竺學習佛教,組織大批才學淵博者翻譯佛經等。從皇帝、公卿至平民百生,把懷著虔誠的敬畏心,以賢為師,以古為鏡,選賢任能,唯才是舉,“夙夜孜孜,惟欲清靜”,“儉以息人”,刑罰寬簡,輕徭薄賦,致使經濟快速度發展,矛盾緩和,物價下降,人口增加,百姓安樂,出現了空前繁榮祥和的“大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極端推崇儒學和佛教,把仁慈、善行作為教化之基礎,而且這三位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信仰者,雍正出家的故事現在還傳為佳話。由於儒家和佛學思想深入人心,德行日盛,盛世的形成也就順理成章了。並不是引經據典非往儒家思想和佛教的重要性上扯,而是千真萬確的道理。不然的話人家湯因此,一個英國的大思想家不說本國的某某高人的學說能拯救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的精神,非說你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幹什麼?大思想家,著名博士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有其根據的。

古人講德行的妙語,哪一句都夠受用一輩子。“德在人先,利居人後”、“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厄”,“忠恕待人,養德遠害”,“應以德禦才,勿恃才敗德”,“不能養德,終歸末節”,“修身種德,事業之基”等精妙的論德之言,讀來如醍醐灌頂,頓然開悟,一個“德”字對人太重要了。有德始作人,無德不入世,有絲毫懷疑絕對做不好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特別對大大小小擁有一官半職的人來說,“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權力之名譽自己看的很重,與德行之名譽相比那是最低劣的名譽。從政為官能清楚這個道理,就不會把權力名譽看得過重了,而精心修為官之德,必能做一個萬民擁戴的好官,其價值絕對比官升幾級,得多少錢財要高的多。古人把德看的那麼重,“養德遠害”之說不能不引起我們現代人高度重視。德高絕對遠離禍害,德不高禍害會時時纏身。如果人這也不順,那也不順,不要怨天尤人,先從“德”檢查自己,從深層次找原因,就會一找一個准。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國家都是如此,“離心離德”,德不高時必然離心,靠威勢高壓是保不住不離心離德的。不把德放在首當其衝的位置,不重德行、遲早要出大問題。只有養德才能遠害,不重德行禍患頻生;記住這些淺顯的道理絕對有益無害,這是勿容置疑的,千真萬確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慮以養德為本,只要德養好了,近憂遠憂都自然會消除。中國歷朝歷代的改朝換代,都是這個朝代的德行不保,君昏臣奸民亂,氣數盡了,外冠家賊才裏應外合作亂。凡是國亂時都從德行上找原因,其他一切原因都是次要的。盛世德行高,亂世缺德行,隨便翻翻歷史,無一例外。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地方又何償不是如此?自己做人處世也好,管理單位與地方也好,教育子女也好,千萬別忽視德行,一定要把德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個人不重德行,不會有真正的成功、幸福快樂,不會有好的結局;一個單位不重德行,制度再完善也無濟於事,什麼“創一流業績、幹一流事業”都是空話;教育子女不重視德行,子女不會成才成功,不是愛子女而是害子女。說到這裏,不由使人想到古聖先賢與現代不少人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之反差。孟母擇鄰,岳母刺字等故事,都是教育子女學好,立高德成大才報效國家和人民,清代著名廉吏于成龍身居要職,全家人過清苦日子,全力支持其做人民的清官、好官,不要毀了一世英名。古代不少官員上任離家前,父母親鄰,老師同學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做個人民的好官,為國盡忠,為民效力。現在卻很少聽到這樣的聲音了,而聽到最多的是“有權不使,過期作廢”;誰誰為家鄉辦了多少事;沾親帶故的都安排了好崗位之類的話,實在太令人可怕了。人心不古,發展到這個程度,不下力從根本解決道德問題,經濟越發展問題會越嚴重。有位著名美籍華人思索了許多年,怎樣才能解決人的道德問題?說最好的辦法是“知恥”。人不知恥,一切道德都無從談起,一切良好德行都與其無緣。坑蒙拐騙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貪污腐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有權不使,過期作廢”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損人利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當街大小便,隨地吐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闖紅燈、辦假牌照辦假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偷稅漏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恥辱和光榮都弄翻了,羞恥心沒有了,德行成了另類,這個社會再不從德行教育下功夫,還能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呢?空頭的說教,扎扎實實走過場的活動,只會使人的德行更滑坡。中國春秋時期大思想家管子(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如果不知恥,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如果每個人都知恥,有慚愧心就有救,國家就妥穩,個人和國家就少了後顧之憂。以上所說這位美籍華人提出的“知恥”教育,太切中時蔽了。不知道“恥”,必定不懂“德”。沒有恥辱感,不會有好德行。警世救人,功德無量,讓更多人知恥修德,比從物質上幫助更重要。這些年來中國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大得人心,不論城市和農村的貧困者都有低保,可以說很好地解決了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但如果能從道德教育上解決問題,才更能解決根本問題。人來到世上得創造、奉獻,光坐等不勞而獲,也是德行問題。本來有勞動能力的人吃了低保以後,身強力壯卻再也不勞動、不創造、不奉獻,天天打麻將甚至做出一些危害社會和諧安定的勾當。據瞭解,一些醫鬧、醫托、無事生非者就產生在個別吃低保者中間。說這些話的目的,是想更進一步佐證德行的重要性。不提高德行,物質的保障,生活的安逸更會使人壞良心。“生於憂患,死于安樂”,生活無後顧之憂而德行不長進,危害更大。為什麼一些成大器者都生長在貧寒之家?其道理不言自明。

意念行為重德行,大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要嚴格認真的規範才行。中國古代讀書初級階段讀《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就是先從啟萌教育入手增知長智規範德行。現在講“細節決定成敗”,就是因為生活細節決定著德行的大節。細節不檢點,大節相去遠,德行有缺陷。所以一定不能忽疏細節,重德行講細節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才能更有保障地安身立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位名人曾說:“當一種錯誤成為時尚和習慣的時候,人們離災禍也就不遠了”。不好的,不良的行為體現著大的德行。如果細節紕漏太多而不當一回事,也會釀造大問題甚至災禍,所以不能掉以輕心。古人講:“慎德于小事,施恩於無緣”,“勿以惡小而為之”。告誡人們德行的修練一定要從小事做起,切莫因小失大,壞了德行。古代曾有很多因一件小而滅家亡國的例子,一句不恰當的玩笑,一個不禮貌的動作招來大禍的不乏其例。講到這裏,有心人是不是發現一個問題?我講那麼多,凡舉的例子正面的都講到真實時間、地點、人名,反面的都不講真實人名,這也是德行的一個方面。不譏他過,講過失不說具體人,舉正面的好的例子是揚善,對不善的我從來不提具體人,不指名道姓。我擔任《商丘日報》總編輯兼《京九晚報》總編輯,受指責最多的是對具體的某某貪官報導少,寧願承擔指責、批評,我也不多報導這些。揚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新聞上如果充斥著惡人、惡事、惡行,讓人看了對社會失去信心,即使提高了賣點,也有失良心。自己受點指責,受些批評,只要良心不虧,也是值得。個人多年來發表的數百篇文章,都是勸人向善,樹德立品的。獵奇的宣揚其他方面的內容的,我一概不寫。雖然自己水準有限,文才不高,但出手的文字絕對把好德行關,對有傷德行的絕對不寫、不發。包括上千首攝影作品配詩,也是以讚美自然造化、人間真情為主調。哪怕是蓬窗竹籬,落葉枯枝,也賦與美的意境。不管文字水準高低,總比盡搜陰暗,揭醜陋強。發生在商丘市文化路一隻狗被汽車軋死,另一隻狗深情呵護的感人故事,我首先發現後讓〈商丘日報〉記者高會鵬拍下一組照片,當晚在〈商丘日報〉編發,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感人動物新聞”,多家報紙、雜誌轉載,網上發佈後影響更多。多報導人間真情,自然界真情,作為新聞工作者來說也是一種高尚德行。如果唯恐天下不亂,靠揭陰暗、隱私,靠煽情為主增加賣點,增加收入,那麼德行就值得考慮。當然,不是說新聞不進行輿論監督,不揭陰暗面,但要把握好度。不要一聽說那兒出事了,誰誰出問題了就興奮不已,好事本來能寫長篇的卻發篇豆腐塊了事,壞事卻猛挖細描寫成整版或者連載,我對此有自己的意見:善事善人大加褒揚,惡事惡人適當宣傳。對此意見如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批評,此乃我一家之言。古大德之人的理念是“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中和養福,偏激為災”;“春風解冰,和氣消冰”;“厚待故交,禮遇衰朽”,這些道理都說明對小人、惡人也不能用過激的手段逼迫其困獸猶鬥破罐子破摔,那樣危害更大。

上述講到良好的德行表現在方方面面。日常生活的細節,與德行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講“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動靜合宜,出入無礙”,意思是說,在平常的生活中,是看一個德行高低的關鍵,無論多麼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平凡做起的。點滴小事見德行,平凡之中見英偉。一切行動合乎德行標準,才能為人處世行得通,少障礙乃到無障礙。反過來,如果小事不注意按德行標準,隨心所欲,我行我素,很容易釀成德行大問題,大事往往發端於小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從小偷油長大偷牛”,“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等,都說明德行一旦從小處打開缺口,必發展成大閃失。“小節不檢點,必釀大禍端”、“若失小可,便喪大道”,對德行問題,決不能把小節不當一回事。有的人在評價自己時,說什麼“有時候不注意小節”,說的如此輕描淡寫,不知其所不注意的“小節”是指哪些方面?高尚道德者,是不存在小節不檢點問題的。做人絕對不應不看重小節。《禮記》:“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使人以有禮,故自別於禽獸”,“夫禮者,自尊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者也。而況福貴乎?”“人有禮則安,非禮則危”。這都告誡人們重德行,重禮儀的極端重要性。不重禮節、禮儀,不注意個人小節檢斂端直,“非禮則危”,說的夠嚴重了。聖人的話都是一言九鼎,千真萬確的。數千年來的實踐證明,尊聖敬善重德行,人生必有好前程,自相約斂端身心,規範具足災不侵。個人行為規範講德行,日常生活細節重德行,接人待物有德行,家庭鄰里依德行,公共場合守德行,一個以德行為主導的人生境界,呈現在面前的必然是清淨光明,垢滅善生,“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通長安”的和諧美好亦時時呈現在心田,展示于前路。這不是烏托邦式的美好,德行高自然面前多呈柳暗花明,德行不高自己給自己製造黑暗,永遠見不到真正的光明,走不出困惑。自然界之美是有形的,德高行高之人的大美無形。同是一片天,同是一潭水,同是滿天星月,德者智者所見所識與德智缺失者所見所識是截然不同的。佛法大乘淨宗所講“心即是佛”,極樂世界美好的一切唯心所生。德行高到了一定程度,善念意行達到了至高境界,時時處處都在極樂中。德行不達,欲利心強,不知自我珍重,只能在自釀之惡苦中掙扎。天地寬闊無垠,德量決定你擁有的縱廣深遠。滅卻心頭火,高擎德行燈,永遠獲得的是美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