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爱尔玛试验:发展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研究报告(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3:39:18
根据省委姜异康书记对东营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所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深入谋划事关东营科学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进一步指导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自去年8月开始,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系列重大问题研究活动,确定了12个方面的重大课题。目前,各重大课题已形成研究成果。本报特从即日起刊登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促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运用的良好氛围。

前 言
  1999年,东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设想。2001年3月以来,“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作为“高效生态经济”的首创者和实践者,东营市在保护好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为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高效生态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规律,进一步确立高效生态经济的技术路线图和政策措施,东营市委、市政府开展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重大问题的系列研究,“发展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济”是其中的统领性课题。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规划》精神,从东营市的实际出发,本报告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厘定了高效生态经济的内涵;构建了高效生态经济的指标体系;明确了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的功能定位、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提出了体制机制创新、配套政策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一、东营市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一)条件与机遇
  1、区位优势明显。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位置,对外辐射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2、自然资源丰富。丰富的土地资源是东营市吸引各类要素聚集的核心优势。油气、盐卤资源富集,地热、风力资源充足,发展化工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黄河等流经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入海,发展浅海养殖和海珍品养殖的潜力巨大。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3、产业基础良好。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地方炼油能力全国最大,新闻纸产能全国最大,石油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纺织、轮胎、盐化工等产业也位居山东省前列。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培育形成了渔业、畜牧、粮棉、蔬菜、林果五大主导产业。服务业快速起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生态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在我国东部沿海具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易于推进生产要素集聚,高起点规划与选择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发展机遇难得。国务院批复实施《规划》为东营市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为东营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双重机遇。国家和山东省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将有效提升东营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环渤海经济圈的加速崛起,华东、华南向华北的产业转移扩展,有利于东营市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实现借力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1、区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东营市以原油开采业为主导,整体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截至2009年,东营市生产总值、市级财政收入的构成中,来自石油、石化行业仍分别占一半左右。第三产业比重不足四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育不足,产业综合实力还不够强。随着油田已进入开采后稳定期,油气资源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二元结构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挑战。
  2、体制机制存在不足。东营市现行的财税和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存在着体制不顺、管理交叉等弊端;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融资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短缺,重大自主创新研发的平台建设、资金投入等仍较滞后和薄弱,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活。这些不足制约了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行体系的建立。
  3、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开放型经济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物流市场尚未建立,为大规模外资外企介入进行配套的能力薄弱。

二、高效生态经济的内涵特征
  (一)高效生态经济的定义
  “高效生态经济”,从概念的引申含义来看,既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和经济体系,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文明实现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定义可以阐释如下:
  高效生态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依托现代科技成果,调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全社会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高效生态经济的具体内涵
  东营市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环境特点和产业基础,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内涵。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倡树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二是建设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三是营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四是创新科学配套的体制机制;五是打造宜居创业的中心城市。
  1、倡树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 是一种超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倡树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主要是指追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一体化发展,形成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
  首先,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认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也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应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利益的兼顾与统一。其次,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活方式上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与文化的享受。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打造精品生态文化产业、企业和产品,鼓励创作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
  2、建设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
  建设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来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产业结构和运行体系,通过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科学制定生态型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合理界定各园区的基本功能,明确产业开发的基本方向,整体规划、筛选和确定入园项目,增加园区企业间、产品间的关联度,形成企业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示范园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施依法强制审核,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循环高效产业体系。
  3、营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生态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地质遗迹、草地、滩涂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原生态;加快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强化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着力强化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加大工业治污力度,依法关停超标排放企业,杜绝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快城镇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对已建成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为重点,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重点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对海洋工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及海洋倾废的环境保护监管,实施海洋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工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体系,落实污染物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发展排污权交易、环境税征收等内容,先行在部分行业和区域开展试点。
  4、创新科学配套的体制机制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是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对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实行联合攻关,并加快推广应用。二是建立落后产能和技术淘汰机制,对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消费行为逐步加以约束、淘汰、禁止。制定各级各部门分工合作、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市场竞争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规范化制度化环境。三是加快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积极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四是建立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相适应的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制度,制定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奖惩标准和指标体系,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提供绩效考评依据。
  5、打造宜居创业的中心城市
  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保证城镇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完善,基础设施完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安定有序,居民身心健康。崇尚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公民具备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加强组织管理、政策支持、创业培训、政务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打造经济体制开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信用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自身活力和创造力。 (未完待续)
  注:①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发展理念。      三、高效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高效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在广泛参照吸收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东营市实际,拟定了具有原创性、综合性、多元性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为“高效生态经济”这一科学发展模式提供具体详实的参考依据。
  (一)设计依据
  1.《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
  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3.《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实施细则》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5.《国家级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
  6.《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7.《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8.《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
  9.《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
  10.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
  11.国务院2009年11月25日常务会议精神
  (二)设计原则
  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导向性。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内容,能够体现一个地区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方面的进展情况。
  ②系统性。全面反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并尽可能避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与重叠性。同时,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框架合理、结构清楚、指标准确。
  ③代表性。指标体系的构成能代表需要评价的有关内容,避免偏颇或以偏概全。
  ④可比性。注重时间、区域和适用范围的可对比性,便于纵横向比较,以对比各地区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水平。
  ⑤可操作性。具体数据和指标的选取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之上;同时,指标的设置体现实用性强的特点,数据要容易获取,指标体系的运用和评价要操作简单、切实可行。
  ⑥动态性。充分考虑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能综合反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便于预测和决策。同样,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内容不宜频繁变动,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三)指标构成及分类
  按照以上原则,选择了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社会和谐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高效生态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功能定位
  (一)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在产业基地、城乡社区、工业园区、机关单位等方面的标志性平台。通过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生态重构,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关键技术与自主品牌,确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国家探索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交通枢纽、流通集散、金融结算、信息传播、示范辐射等城市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引导和促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以天津、青岛、大连为标杆,全面对接环渤海龙头城市,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以港口、空港、铁路等战略性资源为基础,依托区域性经济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功能定位,加快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
  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海陆统筹和产业统筹,发挥东营市海域、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以海洋化工、临港物流、海水淡化、海上风电等为重点,以水产养殖、湿地生态旅游为特色,以临港产业园为载体,系统推进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的发展,形成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基地和增长极。
  (四)新型的生态文明城市
  借鉴新加坡经验和马尔默模式,综合运用低碳能源、绿色交通、生态建筑等关键领域的先进技术,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零排放”示范社区,创建稳定有效的生态城市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培育黄河口特色生态文化,形成生态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确立技术先进、环境良好、政府高效、宜居创业的生态文明城市标杆,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