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第一医院贴吧:中国,20年后我们靠什么生存下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08:21:00
中国,20年后我们靠什么生存下去2011年11月28日 

       中国人口众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还要多,人均资源占有绝对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科技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某些领域落后半个世纪,且学术乱象重生,严重损害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单位GDP能耗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匮乏的资源,过高的能耗,落后的科技是高悬在我们中华民族头上的利剑,决定着中华民族20~30年后的生死存亡。 

       1.中国能源匮乏,将是第一个步入资源枯竭的大国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编制的《2011~2020年我国能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第4稿)预测未来20年全球不可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按照2008年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可供开采42年,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可供应60年和122年(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在中国截止2008年底煤炭探明储量1145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3.9%,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美国和俄罗斯分别占全球探明储量的28.6%和18.5%)。而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仅占世界储量的1.2%和1.3%。2008年我国煤炭储采比约为41年,天然气和石油储采比分别约为32年和11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电力消耗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炭的储采比会大幅缩减。

       在核能方面,国际能源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联合发布题的《铀2009:资源、生产和需求》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1月1日,全球已探明的铀矿储量达到630.6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如果按照2008年的消耗速度,这些资源足够全世界使用超过100年。但这些铀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南非四个国家就占了世界铀储藏量的80%以上(分别占世界储量的41%、17%、15%、8%)。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但从远期来说,中国铀矿资源储量可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预测中国可能的铀储量为177万吨,是世界上铀资源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且矿床规模以中小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矿石品位偏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 

       在支撑经济发展的,特别是支撑工业发展的能源方面,我们以占世界储量13.9%的煤、1.2%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维系着世界上五分之一还要多人口的经济发展,我们也许不是第一个走资源枯竭的国家,但我们一定是第一个走向资源枯竭的大国,当我们这个民族一旦步入资源枯竭的那一刻,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经历生死考验的时刻,没有哪个国家能提供给足够支撑我们需求的能源,世界养不了我们。 

       2.中国现有经济建设是高成本高能耗的发展模式

       我国能源消费过多是不争的事实。这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量比上年增长11.2%。同样突出的还有我国过高的单位GDP能耗。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GDP为世界总量的9.5%,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总能耗的19.5%,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是日本的4.9倍,过高的能源消费也极大的威胁着我国能源安全。就在本年度8月初,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赖度高达55.2%,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原油依赖度最高的国家。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我国2010年人均GDP4283美元,世界排名95,与世界人均GDP基本持平,我们经济上的上升空间还非常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我国能源禀赋不够,煤炭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量只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2%和6.7%,同时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目前人均用能2.4吨标煤,人均用电3200千瓦时,仅为发达国家的35%。我国能源对外依赖性持续增高,特别是原油对外依赖性增速惊人,每年都有3%的左右的增长,过高的GDP能耗和困乏的一次能源储量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建设大厦基础的十分薄弱,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映了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国际产业分工、国民经济总体素质的差距,体现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技术附加值极低的粗放型经济现状。 

        在国际经济持续低弥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持续增长。但中国经济基本建设投资过高,流通领域增长贡献较小,过高的基本建设投资对人民生活改善较小,高企的房价加大了民生负担。基本建设依赖性的经济增长却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泡沫,这也是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下通涨压力巨大的根本因素之一,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现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寅吃卯粮,会恶化若干年后国民的生存基础。但更可怕的是一旦泡沫破灭,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诚然我们可以用通涨来消除泡沫,但却必定消耗掉大份额的经济发展成果。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基本建设增长拉动的经济繁荣,不会持久,2010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流动性的过剩始终都给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施加着巨大的压力。在GDP增速达到10.3%的同时,2010年全年物价增速也达到了3.3%的较高幅度,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忧虑。在总的经济增长格局中,也出现一些不太稳定、和谐的情况,广义货币供应量12月底达到72.6万亿元,超过了欧盟、美国,而中国的GDP只有这些发达国家、地区的几分之一,从一定程度反映当前确实也存在货币超发、货币供应过多的情况,制造了更大的经济泡沫,无疑将增大通胀的压力。 

       3.中国人才机制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 

       人才腐败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威胁社会稳定的最危险因素,无论是官员选拔的人才培养上还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上,腐败一旦肆虐,将阻碍人才的成长,甚至会扼杀人才。在公务员的培养上一旦象河北闫宁现象这样无知无识的人占据更多的位置,势必造成大量的管理型人才沉寂在低层,那么这种金字塔尖端是人才少,而低层人才多的结构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威胁国家政权安全,特别是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国家政权不稳固,社会产生动荡,就会有亡国亡种的危险。在科技领域如果不杜绝学术腐败,不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放任官员(政府、央企)—院士,这样的特例形成惯例的话,那么就会形成权势、财富至上,而不是学术至上。在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现状下,即使我们凝心聚力搞科研,建设科技强国也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不要说学术腐败,强权学术,学术造假等现象肆虐重生了,我们会丧失建设科技强国的机会,学术腐败会葬送我们的强国之梦,公务员选拔腐败将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国家民族和共产党已经成为休戚与共的鱼水般依附关系,体制上如不建立有效的防腐体系,会葬送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4.建立强效人才防腐机制,以科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的持续增加,中国距离能源危机愈发临近。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会加速国家能源的枯竭,人才培养机制的落后和防腐机制的薄弱会滞后我们的科技进步,科技的落后会恶化经济建设的转型,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使能源危机爆发提前。建立强效的人才防腐机制,拓展替代能源研发,加速科技强国的进程,培养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构建富庶和谐的科技中国,促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能源替代研究方面,可燃冰和钍基核能源都是我们上佳的选择。对于世界能源之王美誉的可燃冰,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超过16.7万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探明储量的两倍以上,够人类使用1000年。仅仅是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就比地球上石油的总储量还大几百倍。据估算,我国可燃冰资源量超过438亿吨油当量。其中,南海海域约185亿吨,值于青藏和黑龙江的冻土带则有253多亿吨。虽然国内探明储量不多,但值得庆幸的是可燃冰的储存以高纬度的两极为最,公海储量远超陆地,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无国界限制的。做为第一个步入资源枯竭的是第一大国和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应积极启动可燃冰的研发利用,加速推进两极科考。促使中国能源开发从陆地转向海洋。 

       在核电方面,截至2011年3月5月,中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几乎均匀的分布在中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涉及到17个省市,受影响人口占中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三强。中国人民未来是生活在核电站的包围之中。且我国目前的铀矿年产能为1040吨,产量只有750吨,是世界上严重贫铀的国家。而按照国内核电站投资建设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我国产需缺口将超过1万吨,到2030年更将高达近3万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铀资源的前景也不太乐观。目前全球130美元/公斤之下能够开采的铀资源仅为530万吨,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天然铀仅仅能够供应530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使用60年,而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100万千瓦的核电站为372座。解决全球范围内的铀资源短缺问题已迫在眉睫。铀资源的短缺和核废料处理的难题必定会长期困扰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应尽快改变核电对铀资源的依赖和我国核电铀消费对进口的依赖,依托国家现有核资源,拓宽核燃料来源,保障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做为铀的替代资源,我国钍资源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二。 钍所储藏的能量比铀、煤、石油和其他燃料总和还要多许多,一吨钍裂变产生的能量抵得上200吨铀,更是与350万吨煤炭相当,是一种极有前途的能源。而科学研究表明,钍—232吸收中子后转化成的铀—233是一种优良的核燃料。钍作为一种重要的核能源,我国已查明的钍工业储量为286335吨(二氧化钍),仅次于居世界第一位的印度(343000吨)。更值得庆幸的是:钍基核电比铀基核电有更高的环保性,每单位千瓦,以钍燃料产生的放射性废料比铀少50%,且易于处理。据法国《世界报》2007年11月19日报道,印度目前正指望以钍为新型核燃料。报道称:印度不久后将建造一座以钍为燃料的原型重水反应堆,从而为民用核能开辟一条新路。首座负有商业使命的这种反应堆将于2020年投入使用。 在国内, 我国钍资源核能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钍资源核能利用研究,对钍的资源勘查、采冶回收、燃料循环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围绕钍-铀混合燃料技术及其技术可行性,以及反应堆系统已进入中试阶段;加拿大AECL公司也与我国联合开展了有关钍资源核能利用研究。这些都为我国进一步开展钍资源核能利用开拓了一条比较有前景的路子。在国际上,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美、欧等发达国家就对钍资源核能利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开发,并在各种实验堆和动力堆中使用过钍燃料。美国在核能发展的早期就将钍引入铀基反应堆中加以利用;日本则始终把钍资源核能利用列为潜在的能源之一,做了不少基础应用研究;印度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钍循环研发体系;德国是钍燃料的积极推动者,其开发的高堆都是基于钍燃料循环;加拿大认为目前距开展全堆钍基燃料装料工程化应用为期不远。可见,这些国家已在钍资源核能利用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工作。2010年9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前主任意大利人鲁比亚表示,只要各国领导者们愿意尝试,他相信钍可以在5年内帮助全世界成功戒掉“铀瘾”。挪威的油服公司Aker Solutions已经买下了鲁比亚的钍燃料利用专利,目前正在设计质子加速器。公司共将斥资18亿美元进行项目研发。预期的研究成果将是一系列小型、连成网络的地下钍核反应堆,每个反应堆的发电能力为60万千瓦。由于体积微小,它将不需要一般核电厂必备的巨大安全保障设备。中国匮乏的铀资源和丰富的钍资源之间形成的对比和钍基核电更少的核废料的产生,促使我们应加速钍基核电的研发,并积极与国际合作,出台商业利用时间表。 

       建立强效的人才培养防腐机制,坚决杜绝官员→院士这一典型学术腐败,汲取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宁可陋选,也不烂选,这个世界上天才极度匮乏,即使如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还说成功=99%的努力+1%的天才,试问全世界有几个爱因斯坦这样化时代的科学家,我们的官员凭什么处理政务几十年退休时能拥有和别人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一线几十年一样科学积累,官员→院士的发展程式难道不是特权→荣誉的变种吗,在我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西方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一旦这样的特例,变成惯例,那么国内毕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从业者如何能凝心聚力搞研究,即使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计名利,但有限的科研经费掌握在官员→院士这个程序选拔出来的人才手中,如何能保证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科学的研究项目中去,因此对于高级科研人才的选拔,一定要用时间进行大浪淘沙来选拔出院士,确保院士资格从有20~30年一线科技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中选拔,确保院士是站在各自领域最顶端的权威人士,给科技发展一个健康的有序的环境。对于民生管理者也就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选拔而言,严格执行组织程序,做到程序公正、公开,坚决杜绝裙带关系,坚决杜绝河北闫宁现象的发生,坚决杜绝市、县两级政治家族的形成,因为市、县两级贴近人民生活,影响广泛。做为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饯行者,市、县两级公务员的执政能力和个人修养,直接决定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关乎中央决策和政策能否科学实施,能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关乎平民精英的成长环境和上升通道,在全民素质持续提高的大环境下,门阀制度是无立足之地的,但门阀制度一旦形成,必定失去人民对党的拥护和信任。因此市、县两级党员干部的选拔的公正、公平与否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生死之地,不可不查,在市、县两级党员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应任人唯贤,以才取仕。确保为人民服务的人是最优秀的人。 

       做为世界最大的、经济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煤炭资源储才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1年,油、汽资源更是匮乏,虽然积极发展核能技术,但我国是个贫铀国家,铀资源即无法满足现有核电规模的需要,更无法满足未来不断发展的核电需要,虽然我国水与风能资源丰富,但即使全开发出来也无法满足我国能源需求,而太阳能发电的原材料多晶硅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剧毒污染和消耗极大的电能,并非环保洁净的能源,只能是伪清洁能源,否则就不会出现发达国家禁止本土制造生产多晶硅,而是海外建厂进口利用了,所以未来能大量提供安全可靠能源的只有核能和可燃冰。我国铀资源匮乏,钍资源丰富,且钍基核电比铀基核电更环保,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性、可靠性、可以极大的满足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不会受制于人。而可燃冰理论上储存在低纬度的高寒地区或永久冻土,我国南极科考居世界前列,今后应加速产业改造,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落后产业,节约资源利用,积极发展海基资源,加速海洋大国建设,延缓能源枯竭,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并以强效的人才防腐机制建设促进科技进步,构筑和谐中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65f2a0102e0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