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口水强迫症的药:[原创]东北在清末有1841万人,张作霖作用被夸大 – 铁血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2:06:45

[原创]东北在清末有1841万人,张作霖作用被夸大

客观的说,张作霖这个胡子出身的军阀,民国时期乖巧的游走在俄日之间,并没有出卖国土是行为,而且用火车皮从关内拉人去东北可能也是个事实。不愧一代枭雄。夸赞一下也可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最近查阅一下历史,发现东北这个地区能够被汉人占领,成为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作霖的作用很可能没有那么大。本帖子讨论一下关内汉人移民东北的历史。也就是俗称的闯关东。


东北原来是满清的老巢,历朝历代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入关统治汉人之后,整个民族都入关来成为八旗子弟骑在几亿汉人头上作威作福了。东北那苦寒的故地,谁还想继续呆下去???在清朝中前期的时候,东北因为没有什么军事压力,除了少量驻防旗兵以外,人口是非常少的。

根据中国研究移民学术水平最高的由曹树基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六卷 清 民国时期写道:

可以见东北在乾隆十一年时期整个驻扎旗兵只有3.5万人,当然这些人周围可能还有一些人,主要是为他们耕田种地的汉人奴隶,和一些关内发配到东北的罪犯(这些人文化程度有的很高,对东北当地文明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以及东北本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鄂伦春等,这些人和前面提到的旗兵的数量加起来不会超过20万人。

实际上,在清朝后期,由于俄毛子永不满足的欲望,咸丰才被迫看到东北此地有地无人是多么有害。因此开放边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由曹树基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六卷 清 民国时期495页写道:


可见清政府虽然非常不情愿汉人到东北去,但是迫于俄国的步步紧逼的侵略压力,还是开禁了,随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咸丰死后慈禧当政,主要精力又放在太平天国起义和八国联军上面,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东北本来少的可怜的驻防旗兵被调入关内镇压太平军,带来的后果就是对东北看管的松懈以及八旗人民数量的进一步下降。这给了北方汉人极大的机会,大量进入东北的时期成熟了,闯关东从此开始。

由曹树基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六卷 清 民国时期中提到的东北地区在咸同光三朝人口的增长如下:

辽宁地区人口从咸丰元年的258.1万增加到1908年的1100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吉林从嘉庆二十五年56.7万增加到553.8万。如果把黑龙江也算在内,清朝后期向吉林黑龙江两省移民了844万。

根据侯杨方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第6卷 民国时期提供数据,到了宣统3年,也就是辛亥革命满清倒台的那一年,东北已经有人1841万多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可见东北成汉人为主的地区在辛亥革命以前就完成了,在辛亥革命以前东北已经有了1841万多人,这里面汉人的人数那是占了绝对多数的,尤其以山东人为多。



而在1911年-1930年时期,汉人对东北也有很大的移民,根据侯杨方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第6卷 民国时期150页

东北地区的人口从1911年的1841万增加到1930年的2700万,增加了800多万人。

虽然也有很大增加,但是并没有质的飞跃,其中张作霖于1916年取得奉天省军政大权,1928年被炸死。他也确实移民了不少关内的汉人到东北,但是把东北成为汉人为主体的地区说成他一个人的功劳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人口专家何炳棣指出,就是从这一年起,“移民的特点已由季节性的迁移,变为永久性的移殖”。在张作霖彻底主政东北的1923-1929年的七年里,定居东北者累计的250万人,最高峰值出现在张作霖死前的1927年(678641人)。虽然张作霖对北方汉人移民东北有功,但是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功劳。


在伪满时期,东北的人口增长依然是很大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根据中国人口史第6卷 民国时期152页面,东北地区的人口从1930年的2700万,增加到1949年的3750万,又增加了1000多万人。

显然在1931年后张氏父子已经不能控制东北了,东北还接受了这么多移民,完全是当时时局混乱,北方人民需要外出谋生,而日本鬼子也需要大量的人为他们生产矿产粮食等物资,人口对于他们来说,多多益善。而日本人倒台后,关内一片混乱,关外大量物质要接收,再因为国共内战去东北的人也不会少。


回到1911年东北已经有1841万人这个事实上。

虽然是清末,满清帝国已经是日落西山,虽然东北的1841万人中绝大部分虽然是汉人,但是即便满人只占1841万人中的百分之一,他们毕竟还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在政治上有特权。因此在清朝后期移民东北汉人很多人学习满人的语言和习惯。尽量的把自己装成一个满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六章之一注释:“只要旗人统治着社会,汉人便会想办法冒充满人。在东北尤其如此。这里的移民们一直在努力归化为满人。在20世纪拉铁摩尔便遇到过这种人。他认识一个河南人,年轻时去了东北,并学会了满人一切行为举止习惯。当拉铁摩尔问他的儿子——一名军官,为什么他的父亲说话像一个满族人时,他回答说,他父亲年轻那会儿,一个“明人”想在这块地上发迹是十分困难的。满人把持一切,而且迫害明人。在齐齐哈尔、他的居住之处,有一个每年两次的驱逐明人的习惯。所有渗透进来的汉人都有可能被赶走,并且常遭鞭打和抢劫。当然,许多人回关内了,但是只有模仿满人,学得与他们一模一样,才有安全感,不被发现。所以,在我的父亲学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之后,便加入了八旗,并与一位满族姑娘结了婚,而且始终受到与满人一样的待遇。在我长大时,做旗人已没有什么好处了。因此,我便变得与同时代其他年轻人一样了。参见拉铁摩尔:《满洲里》,第62—63页。《洪业——清朝开国史》509页。”


由于东北的满人和内地的河北人接触比较多。因此东北地区的满人虽然说满语,但是因为明末就和河北的汉人打交道,加上周围河北籍的耕奴为多,所以也会说河北汉语方言。无论河南还是山东的北方汉人去东北后,显然学满语是不现实的,那么只有模仿满人说的河北方言才能活的开心一点。这就是东北话为什么如此像河北话而不是河南话山东话的最主要的原因。

满清倒台后,满语说的人就绝少了,但是因为在1911年的时候东北已经有了1841万人,虽然基本是汉人,但是这些汉人因为当年模仿了河北口音的方言,带着一点满族口音的河北汉语方言在这1841万人民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地位。因此无论民国时期移民多少山东人去东北,河北口音的方言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东北话。

从录影资料中,我们看到张学良说的方言和现在的东北话相差无几了,而当年河南人杨靖宇将军在东北打游击就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东北话。可见民国时期,东北话(实际上是满族人说的河北汉语方言)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这就是东北话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