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发型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18:46:40

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17—18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刘国光、吴树青、程恩富、卫兴华、杨圣明、陈德华、胡钧等140多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程恩富致开幕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致欢迎辞、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人吴树青致贺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发表重要讲话;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名誉会长杨圣明作了精彩的演讲。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程恩富学部委员在开幕辞中,重点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三个难题。他指出,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准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程恩富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可从两个层面来描述和界定。一是从生产力和经济关系一般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的趋势,经济活动在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二是从现阶段经济关系一个重要特征的意义上说,当今经济全球化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控制和扩张的趋势。轻易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经济全球化,并由此来制定社会经济战略和策略,都是不可取的。 二战后实际上出现了两个全球化: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不过,经济全球化将最终导向全球社会主义,这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及其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同时也与政治和文化制度密切相关。面对当前低迷的资本主义经济,程恩富教授强调,在可见的未来世界格局将发生三个“超越”:一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将超越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枷锁,重新认识国际垄断资本主导下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局限性,使普通民众摆脱贫困的努力建立在其真正的经济权利、特别是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掌控之上;二是在政治上超越“一超”主导的世界政治力量版图,正视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重建稳定、繁荣、有序的多极发展格局;三是在文化上将超越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承认和保障自由民主的人民性、自由民主表达的多样性和各国文化的差异性。

第二个难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当代世界基本矛盾是什么?程恩富教授指出,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经济不断社会化和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的矛盾,与国民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或无秩序状态的矛盾。

第三个难题:中国要不要和如何加快转变对外发展方式。程恩富教授坚持中国要从过去的“引进来”单一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战略、自主创新的战略向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即实施适度控制对外资、外技、外产、外贸、外汇和外源的依赖程度,积极提升协调使用国内外各种广义资源的综合效益。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吴树青在贺辞中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提出三点希望。他指出,改革开放33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希望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今后能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中国经济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进一步发挥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重大作用;不断加强学会的学风、自由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理论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就所谓先富后富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有人说过去我们国富优先,而不是民富优先的政策导向造成我们国家国富民穷或者国富民不富的现象。这种将国富和民富对立出来的提法不一定很确切。对国富来说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增量已超过日本成世界第二,但人均GDP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是世界的100名之后,所以不能够说我国很富。就民穷来说,我国民不富。大部分国民确实富的不多,甚至很穷,一方面是内需不足、消费率低,另一方面奢侈品市场热销,在中国非常热销据世界第二,这个反差非常之大,所以说国民有富有穷,不能一概而论,或者说民穷或者民不富。至于消费率低和内需不足的原因,不是什么国富优先,民富滞后的结果,而是让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多数群众没有能够跟上,走在后富的道路,反而陷入这相对的贫困或绝对的贫困的结果。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标虽然在很短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却迟迟不能自动实现在市场化、私有化的大浪淘沙下也不大可能实现。相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级分化自然出现。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核心问题是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了,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而不是国富与民富的矛盾,而是一部分先富与后富,克服与扭转两级分化需要的政策转向,不是什么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的政策,而是要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胜利完成任务,把政策转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应该说,把国富和民富对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国富和民富之间不是完全排斥而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就解决全球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说,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可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目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外国市场,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应该说这是主要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它会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带来不大不小的未知的风险。当前,我们石油等能源的出口依存度过高。我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多年来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另外就是国内消费。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是很突出,我们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转向依靠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而要推行这个转变,我们就需要改变过去中国人存钱,美国人花,中国人生产,美国人用的这样一个不平衡的格局。针对国内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卫教授指出,所谓两极分化,不是说穷的越穷,而是既存在绝对的两极分化,也存在相对的两极分化。那么,贫富两极分化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失败了呢?卫教授指出,如果从生产力发展来看,不能说失败,因为我们经济发展到全世界第二大,我们国力增强了。从生产力发展来看,没有失败。但是,从共同富裕来看,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来看,从我们国有企业、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来看,我们觉得说,在目前看来,应该是失败的。当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关键在于必须坚持国有经济主导,搞好国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名誉会长杨圣明就全球化下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研究国际价值的意义有四点:第一点,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是揭示国际剥削的理论;第二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是研究全球经济综合发展的理论依据;第四点,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中国外向型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互利共赢的战略的理论基础。

与会代表围绕经济全球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与实现自主安全发展、经济全球化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经济全球化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全球化与探索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