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是等腰直三角形:望诊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7:34:43

望 诊 图 集三、望小儿指纹 “一指定三关”

望小儿指纹 “一指定三关”

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

      (一)望指纹的方法

        将患儿抱到向光处,医者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握住患儿食指末端,以右手大拇指在其食指掌侧,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几次,用力要适当,使指纹更为明显,便于观察。

       (二)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正常指纹,络脉色泽浅红兼紫,隐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显,多是斜形、单枝、粗细适中。

         1、纹位变化--三关测轻重:纹位是指纹出现的部位。

        根据指纹在手指三关中出现的部位,以测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指纹显于风关附近者,表示邪浅,病轻;指纹过风关至气关者,为邪已深入,病情较重;指纹过气关达命关者,是邪陷病深之兆;若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是所谓“透关射甲”,揭示病情危重。

         2、纹色变化--红紫辨寒热:纹色的变化,主要有红、紫、青、黑、白紫色的变化。

       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主热证。纹色青,主风证或痛证;纹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络闭郁;纹色淡白,多属脾虚。

       3、纹形变化--浮沉分表里,淡滞定虚实:纹形,即指纹的浅、深、细、粗等变化。

       如指纹浮而明显的,主病在表;沉隐不显的,主病在里。纹细而色浅淡的,多属虚证;纹粗而色浓滞的,多属实证。

总之,望小儿指纹的要点就是: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形色相参,留神仔细看。

望 诊 图 集 二、“望目---五轮学说”   眼的五轮分属

 

 

望目 (五轮学说) “眼的五轮分属”

  

望 诊 图 集一、“望面色”   面部脏腑分属图

                《灵枢.五色篇》图                                 《素问.刺热篇》图

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
       
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 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面部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

       庭(额)为首面;

        阙上(眉心上)为咽喉;

        阙中(印堂、眉心)为肺;

        阙下(下极、山根、鼻根)为心;

       下极之下(直下、年寿、鼻柱)为肝;

        肝部左右(鼻柱旁)为胆;

        肝下(面王、准头、鼻尖)为脾;

        方上(鼻翼、脾两旁)为胃;

        中央(颧骨下)为大肠;

        挟大肠(颊)为肾;

        明堂以上(鼻翼旁)为小肠;

        明堂以下(人中)为膀胱、子处。
       
此外《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

       一般内伤多应用《灵枢.五色篇》面部分候脏腑,而外感风寒则多按《素问.刺热篇》面部分候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