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筑科技怎么样:(转载)调漂并不难,献给初学者(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2:43:48

(转载)调漂并不难,献给初学者(四)

步骤二:两饵轻触底 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争论文章都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四)浮标灵敏点的误区  
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哪里?公理婆理,各有各的说法。寻找灵敏点,台湾人争了几十年,大陆也找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式。以前的说法是把浮标调整到水平,之后平均一目一目的修剪铅皮,直修剪到某一目浮标突然浮起不止一目的位置,就定为灵敏点。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做起来也麻烦。我认为,此法缺乏科学性,至少是割断了鱼情,而鱼情恰是浮标设计的重要理念。  

如果修剪铅皮得到一支浮标的灵敏点在5-6目之间,而用它来钓鲫鱼,就出问题了。鲫鱼饵的比重轻,一粒鱼饵的重一般只能将浮标压下半目或一目。在水温不高的北方,两粒鱼饵搓得更小,即使用两粒鱼饵的重量也未必能将浮标压下一目。用这样的浮标钓鲫鱼,即使钓4-5目,鱼饵差得稍小或钓点水底不平,就容易出现鱼饵沉不到底的情况。用这支浮标钓鲤鱼和草鱼,情况会怎样呢?钓鲤鱼的饵比重大,一粒饵能将标尖压下6-7目(两广地区钓罗非鱼的饵比重就更大了)。就算钓半目,由于浮标向上牵引不够,鱼饵下沉会被稀软的淤泥掩往一部分甚至全部。于是就有窝子里鱼星不绝,而鱼很难找到鱼饵。我见过很多因为鱼聚窝不咬钩烦躁得频频更换钓饵,却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浮标。还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一见标尖晃动猛提狠抽,虽有时候也能有钩挂着鱼体的意外惊喜,但更多的是钓线被拉得吱吱叫唤,最后仍是脱钩断线。灵敏点变成不灵敏了。  

一支浮标到底有没有灵敏点?我认为:浮标是没有灵敏点的,而只有灵敏的浮标。不从标的整体上去寻找灵敏,而把着眼点局限在标尖的来一目是一种误识。那么,怎样的浮标才是“灵敏的浮标”呢?首先是材质的选用,其次是造型设计、加工工艺,再就是标脚、标尖的长度和配重。每款浮标在设计时都已设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就连鱼讯的表达幅度也考虑到了,以灵敏点来规范浮标是令浮标改弦易辙,去承担它不能适应的工作。  

调到某一目才有灵敏,难道其它目数就不能调,不能钓吗?我认为:调几目才正确是由对象鱼的吸食方式决定的,同时还要结合天气和气象情况对鱼的食相变化有所估计后才能就鱼饵特点、浮标造型作正确选择。在广东,罗非鱼是最大众化的垂钓品种。当一时没有合适的浮标时,我的做法是修剪铅皮到标体露出水面0.5-1.5厘米,使浮标有足够浮力控制鱼饵的状态,以此获得的信号就是标尖下扌屯 既有力又有幅度。  

对浮标调整和灵敏点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调整鱼饵重量的办法控制浮标的灵敏和迟钝,并得到相应的信号。这是真正由实践得到的科学结论。抛开鱼饵或不把鱼饵的大小、比重考虑在内,仅靠移动浮标去寻找目数得到的自我感觉虽然良好,但最终还是因钓不上鱼来而徒增烦恼。  

五)何谓灵敏 何谓迟钝  
记得98年全国俱乐部杯广东站比赛时,我在赛场调标已经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与我一起的一位钓手一时心急,将调3目的浮标调到了5目。从他使用的浮标类型看,调5目已经偏高了。我告诉他:这样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赛时要从2目钓起,如果调5钓2目没有动作或动作不明显,可以改钓3目,但要注意钓3目有假动作,如此则应改为钓4目或4目半。这时候,有清楚的有力一扌屯 的扬竿提示动作就会有稳定的中鱼率。赛后,这位钓手对我说:果真和你说的一样。请看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