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直购电政策:孔子的教育之道(之三)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18:08:38

孔子的教育之道(之三)

作者:韦志成

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3期 字数:1792 字体: 【大 中 小】


  第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这里作穷困讲。长久地处在穷困的环境中也不忘过去的诺言。孔子历来主张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信者,诚也。信,从人从言;诚,从言从成;人说的话要兑现,要成功,才是诚信。尤其是在穷困的逆境中,仍然不忘过去的诺言,说到做到,就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境界。人“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付诸力行,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例如,武汉“希望老人”江诗信,是一名离休干部,生活清贫,但他说过要帮助贫困的孩子上学,他就想办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尽自己的能力支持希望工程。他倾尽家产资助233个贫困孩子上学,并带动社会力量资助2400多名贫困孩子上学,被社会各界称为“希望老人”。江诗信就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人,做人讲诚信,言行一致,表现了一诺千金的美德。
  
  三、心灵知羞耻
  孔子对学生的羞耻教育非常重视,《论语》中谈到耻有16次,他要求学生懂得耻辱,有羞耻之心。儒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四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羞耻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耻感意识是道德的基础,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就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个人没有羞耻感和羞耻之心,这样的人是难以教育的。清末的龚自珍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他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大耻。”(《明良论二》)儒家深刻认识到羞耻感,在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效手段。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重视教育人懂得耻辱,以此来唤取自己的良知,在心理上求得道德的完善。就拿惩治罪犯的刑罚来说,从古代的尧舜时期一直到清朝,有一种刑罚叫耻辱刑。比如,在罪犯的脸上刺字,并留下烙印,作为罪犯的标记,使人一看便知。这样,罪犯自己感到耻辱,难与良民为伍,就促成罪犯改恶从善,改邪归正,同时也方便官方的监督和控制。又如,有一种刑罚叫髡刑,把罪犯的长头发剪成乱七八糟的短发,使罪犯感到耻辱难受。因为古人认为须发、皮肤受之于父母,是很珍贵的,剪了须发,使罪犯感到异样,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祖宗,感受痛苦。还有,在枷上写罪犯的姓名、罪状,在监狱外或衙门外带枷示众。这些耻辱的刑罚,一方面体现仁恕理念,凸显道德教化的意义;另一方面,在重面子的人性中,以羞辱人格为主要手段使受刑人自省,直接作用于罪犯的主观世界,以达到教化的目的。
  心理学家认为,对人内在情绪的制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耻感,中国的社会化倾向,是耻感取向,这样的文化叫耻感文化。另一种是罪感,西方社会化倾向,以灵魂归依上帝为目的,是罪感取向,这样的文化叫罪感文化。所以西方人,总是在上帝面前虔诚地忏悔,认为自己有罪,以清洗自己的罪行为道德进取的力量。耻感取向,如果他人或社会,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不佳,为他人所鄙视,为群体所贬斥,主体的道德良心就受到谴责,就感到严重的不安,就会产生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使人的内心受到谴责,能激励人醒悟。相反,如果个人的行为为他人所敬仰,为群体所钦佩,就会产生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使人感到心灵的慰藉,如人们积极上进得到表彰,战场上立功受奖,当官政绩卓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就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
  “知耻而近乎勇”(《礼记·中庸》),一个人懂得耻辱,就基本上是一个勇士,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做错了事情感到羞耻,言过其实感到羞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不符合礼教感到羞耻,直至把耻辱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13》)联想到国家主席胡锦涛号召我国公民做到“八荣八耻”,这说明知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道德教育的瑰宝,对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想自己成人,就必须修养自己,从孝悌开始,对社会有仁爱之心,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知羞耻懂礼仪,就能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作者通联:武汉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