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市场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提升沿边开放新模式_第2页_中国论文下载中心_国际经济论文_经济学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03 00:30:39
跨境经济合作区:提升沿边开放新模式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1-10 16:24:00 ]    作者:袁晓慧 徐紫光    编辑:studa20     -
  (四)核心区建设
  1 地理范围
  中越两国边境线各自一侧的毗邻地区构成并共同建设,用围栏封闭并由跨境交通工具通道相互连接的封闭区域,分别由中国红河州河口县的2.85平方公里国际口岸区和越南老街省老街市的2.5平方公里金城商贸区对接而成,隔红河相望,由中越红河公路大桥连接,合计5.35平方公里。
  2 功能定位
  核心区是同时具备保税区、专用口岸等“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区域,是推动中越经贸合作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跨国高端合作平台。
  (1)物流服务功能。依托口岸优势和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发挥其物流中转站功能,使越南产品快速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国内产品快速出口到越南,又可以方便地转口去其他国家,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产生聚集效应,使众多大型企业的物流中心集结在此,带动区域仓储业、运输业、贸易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多种服务业的发展
  (2)货物交易功能。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可建立大型的商品展示场馆,使国内客户不出国门就可以在区内直接地观摩世界各国的商品,并可以在看样后当即签订合同,办理进口手续;境外客户也可以在区内看样后与国内企业签订出口合同。商贸结合型或单纯贸易型的企业都可以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区域优势和物流设施开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等业务。
  3 管理模式
  核心区是两国海关共同特殊监管的区域。在“一站式”通关的基础上,中越两国将“一关两检”进出境查验机构退至跨境合作区入口处,进行“二线”管理,充分体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人区退税”的政策。河口、老街双方各自在金城、北山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双方交通、海关、公安、边防、检验检疫、口岸、商务等单位共同组成。双方管理委员会实行经常性会晤,相互配合,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解决合作区内的问题。
  (1)人员车辆管理。中越两国公民、第三国公民及车辆可以在合作区内跨境自由流动。中越两国公民、第三国公民凭借中越两国认可的有效证件,可免签在合作区内停留15天,但不得进入该296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港口——海防港416公里,是一个集铁路、陆路和水路为一体,通往越、老、柬等东南亚国家的枢纽口岸。
  根据中越两国政府达成的建设“两廊一圈”的共识,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南北长约1000公里,范围涉及云南四州市及越南北方四省。河口一老街口岸正处于“走廊”中心位置,北连国内13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南接越南及其背后4.6亿人口的东盟国际市场,是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结合部,是“昆河经济走廊”的咽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云南省重要的桥头堡。
  
  (二)口岸区发展
  河口口岸所在地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红河州东南端,南与越南老街省相邻,国境线长193公里,是云南省对越南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桥头堡和主要通道,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老街口岸所在地越南老街市是老街省省府所在地,是老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两国人民通过民间交往已经形成了天然的纽带,边境贸易、边民互市不断发展,人员频繁往来。近年来,随着双方城市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口县与老街市已经形成了“两国一城”的发展现状。
  1 边境经济合作区蓬勃发展
  作为中越两国的边境地区,河口县与老街市的发展一直受到两国政府的重视,都设立了边境特殊经济区,享受特殊的扶持政策。以园区带动当地的发展。在河口县,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在《关于设立畹町市、河口瑶族自治县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批复》中批准设立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目前累计投入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资金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区内道路以及水、电、通讯等工程项目建设日臻完善。老街市方面,从1997年开始,越南陆续在中越边境越方一侧的芒街、新清、驮龙、老街、马鹿塘等口岸建立口岸经济区并给予政策优惠。老街省口岸经济开发区包括属于老街市的老街、谷罗、沿海、新浦、金新、万和、同选等乡;宝胜县、本垡乡的那模村;蒙姜县的蒙姜乡。
  2 对接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
  在已有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上,为更充分的发挥口岸功能,发展口岸经济,目前河口县和老街市都沿边境线两边划出了一定区域,为对接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做准备。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云南省发改委批复了“中国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规划”项目。河口国际口岸区以对外贸易功能为主体,同时具有一定城市职能,是能体现浓郁民族特色和优美热带风光的现代化高效的国际口岸区,规划总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口岸区内项目计划投资11亿元。2006年,云南省财政通过追加预算方式,一次性给予2000万元人民币补助,专项用于口岸联检楼和北山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基础设施和竞争性项目,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和招商引资等市场化方式,多渠道筹资建设。为与河口的国际口岸区相对应,越南老街也设立了金城商贸区,面积为50公顷。金城商贸区内可以进行买卖、展览、商品介绍、转口贸易、初加工、货物包装、娱乐、酒店、旅馆、仓库租住、银行、保险等经营活动。
  3 合作平台不断增多
  目前河口县与老街市以及红河州与老街省之间的合作除被纳人多层次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中之外,合作平台也不断增多。河口县和老街市围绕口岸运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双边会晤机制。双方定期和不定期会晤,就涉及口岸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互通情况、交换意见,及时解决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旅游、交通、电信、文、教、体、卫、司法互助等方面的问题,加大双方交往力度,加深友谊,提高双边的对外开放水平。2006年6月,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中越两国第一对边境友好城市,它为中越双边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轮流在河口和老街举办的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也使得河口与老街逐渐成为中越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和昆河经济走廊发展的各类要素聚集区和交流平台。
  
  (三)口岸腹地发展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老街省是河口口岸和老街口岸的腹地地区。该腹地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互补性强,且双方合作愿望强烈。
  1 经济发展迅速
  红河州与老街省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并设立了多个经济园区,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国境线长848公里,是云南省发展与越南经贸往来的重要地区。从2003年至2007年,红河州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年均增长11.8%。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GDP)51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7年增长10%。红河州的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其中,红河工业园区自2003年11月启动建设以来,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3.3亿元,年平均增长39.6%,销售收入240.5亿元,年平均增长38.8%,工业增加值44.1亿元,年平均增长33%,上缴税收10.1亿元,年平均增长26.7%,完成进出口总额5.48亿美元,产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效益不断提高。
  老街省是越南北部边界山区省,由于执行越南口岸经济区管理政策和越南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老街GDP连年增长,增幅达到12-13%,2007年人均收入和财政收入更分别达到700万和1万亿越南盾(按1元人民币兑2100越盾,分别折合人民币3333元和4.76亿元)。老街省境内也设立了多个工业园区,如升龙工业区、沿海北工业区、新坡东南方工业区等,打造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2 经济互补性强
  红河州与老街省在资源等产业有相当强的互补性。以矿产资源加工为例,红河州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较强,目前具有50多万吨的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近200多万吨的化工生产能力,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资源加工能力。老街省矿产资源丰富,红河州从老街省进口原料加工后出口的潜力巨大,老街省的铁矿、磷矿、铜矿是红河州企业开发和进口资源性产品的重点。在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方面,红河州与老街省的合作空间也十分巨大。
  3 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强烈
  中国和越南的地方政府对跨境开展合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度。2005年9月,红河州政府与老街省人民委员会正式签署《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方案》,以河口国际口岸区和金城商贸区对接为起点,逐步向各自国内其他地区延伸,从而建立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2008年3月,越南政府总理发布了《关于颁布老街省老街口岸经济区管理制度的决定》,正等待中国一方做出回应和相应的安排。
  
  三、建立红河一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方案设计
  
  按照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相关概念,以及红河州和老街省具体的基础条件,红河一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可以按照如下方案进行。
  
  (一)发展思路
  把“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昆河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合作项目推进,提高边境地区合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滇越贸易投资自由度,以优惠的园区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投资,聚集经济资源,壮大经济实力,尽快建成昆河经济走廊上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成为连接中国西南部地区与越南和东盟各国贸易物流的中转枢纽、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的纽带,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二)发展路径
  鉴于昆河经济走廊建设和货物流通的现实需要,以及红河州和老街省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状,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在产业发展上应以服务业先行,包括物流运输、仓储加工、金融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生活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率先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向该区域集聚,从而充分发挥红河与老街的资源和产业互补优势,促进各自优势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边境地区的发展繁荣,边境居民的脱贫致富。
  在主导产业发展上,依托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机遇和口岸功能的发挥,大力发展物流业,以物流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依托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经济互补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业,以加工业带动制造业的发展。
  在合作园区设置上,先行设置核心的“贸易物流园区”,在聚集了一定的生产要素之后再设置“特色产业园区”,并不断将合作的地域范围扩大,以“点”、“线”、“带”的形式实现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
  在吸引投资目标上,以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物流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为主,主要承接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吸引东南亚国家及欧美日等国家的企业来此投资;大力扶持引导本地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实施步骤
  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分为核心区和扩展区两个部分,并采取“三步走”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重点以中国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与越南金城商贸区共建“贸易物流园区”,作为中越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核心区。实行“两国一区、封闭运作、境内关外、自由贸易”的管理模式,使之成为国际大通道建设的中转站和服务区,发挥口岸的对接功能,以鼓励扩大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规模,积极推进开展过境和转口贸易。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将合作的范围扩展到中国红河州和越南老街省范围内,作为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扩展区。以中国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和红河工业园区与越南老街口岸经济区(金城商贸区、老街北沿海工业区、老街新坡东南方工业区、老街国际口岸区)和腾龙工业区、贵沙矿区为重点共建贸易和工业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经济合作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特色产业园区”。中方规划总面积67.85平方公里,越方规划总面积62平方公里,双方合计规划面积129.85平方公里。该合作区在第一阶段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双边的合作,重点发展产业合作,充分利用红河州和越南老街省产业发展存在的层次梯度和互补性的有利条件。选择双方的优势产业互补合作,全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合作管理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分工合作、互惠互利”的模式。
  第三阶段(延伸阶段):依托昆河海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经济合作区的全面发展。红河老街经济合作区的贸易和产业合作向昆老河海经济走廊的中越双方各主要省、市延伸,昆老河海经济走廊双方省市、州市的贸易和工业产业又支撑和推动经济合作区的稳定发展。在第一、第二阶段合作的基础上,扩大优势产业、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社会事业等的合作。在昆老河海经济走廊的中越双方重要省市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双边的优势,通过加强产业、资源、能源、贸易、社会等重点领域的建设和合作,使双方的资源得到有效互补,产业得到最佳配置,贸易得到合理整合,促进双边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
  
  (四)核心区建设
  1 地理范围
  中越两国边境线各自一侧的毗邻地区构成并共同建设,用围栏封闭并由跨境交通工具通道相互连接的封闭区域,分别由中国红河州河口县的2.85平方公里国际口岸区和越南老街省老街市的2.5平方公里金城商贸区对接而成,隔红河相望,由中越红河公路大桥连接,合计5.35平方公里。
  2 功能定位
  核心区是同时具备保税区、专用口岸等“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区域,是推动中越经贸合作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跨国高端合作平台。
  (1)物流服务功能。依托口岸优势和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发挥其物流中转站功能,使越南产品快速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国内产品快速出口到越南,又可以方便地转口去其他国家,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产生聚集效应,使众多大型企业的物流中心集结在此,带动区域仓储业、运输业、贸易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多种服务业的发展。
  (2)货物交易功能。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可建立大型的商品展示场馆,使国内客户不出国门就可以在区内直接地观摩世界各国的商品,并可以在看样后当即签订合同,办理进口手续;境外客户也可以在区内看样后与国内企业签订出口合同。商贸结合型或单纯贸易型的企业都可以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区域优势和物流设施开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等业务。
  3 管理模式
  核心区是两国海关共同特殊监管的区域。在“一站式”通关的基础上,中越两国将“一关两检”进出境查验机构退至跨境合作区入口处,进行“二线”管理,充分体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人区退税”的政策。河口、老街双方各自在金城、北山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双方交通、海关、公安、边防、检验检疫、口岸、商务等单位共同组成。双方管理委员会实行经常性会晤,相互配合,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解决合作区内的问题。
  (1)人员车辆管理。中越两国公民、第三国公民及车辆可以在合作区内跨境自由流动。中越两国公民、第三国公民凭借中越两国认可的有效证件,可免签在合作区内停留15天,但不得进入该区以外的地方。
  (2)货物往来管理。对中越双方各自从国内进入合作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对从合作区进入各自国内的货物视同进口,按一般贸易税收管理规定办理。区域内商品之间交易不征收消费税和增值税。对合作区展示的进口商品,海关按保税货物进行监管,不需交纳关税抵押金,不受展示时间限制,只需在海关登记备案即可。对合作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3)行政司法管理。合作区各自一侧受本国的司法管辖,适用本国现行法律及有关国际条约、中越协议。
  
  (五)扩展区建设
  扩展区的建设主要侧重于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的有利时机,为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自由流动创造条件,消除标准不统一、对人员车辆流动的限制等各种非关税壁垒,实现区域内经济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最佳配置,提升区域整体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1 地理范围
  初期,中国红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扩展区包括中国红河州和越南老街省的整个行政区划,重点发展区域为该区域内已有的特殊经济园区。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向昆河经济走廊的两端延伸。
  2 功能定位
  在扩展区内发展加工制造业,主要包括原材料在越以及市场在中越两方的加工工业。企业可以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内方便地使用内地的技术、资金和境外的原材料组织生产,而产品则可以供应内地和越南及东盟两个市场。
  扩展区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利用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边境地区的潜在优势,加速推进接壤边境地区的发展,充分展现自贸区建设效应,并将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建设的政策在该地区先行先试。
  3 发展目标
  承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着重发展能源合作、矿产资源合作、农林产品的加工合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中分配和布局产业加工链,实现贸易和产业的对接。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核心区提供物流货物,确保核心区的物流量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自由贸易体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
  4 管理模式
  扩展区的管理采取立足本区域的开放管理模式。扩展区不封闭,允许人流、物流在区域内外的自由进出,跨境按正常手续办理。
  (1)人员车辆管理。允许对方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老街省和红河州辖区内行驶,在办理边境通关手续之后,坚持同一口岸进出的原则,在当天返回,以促进红河州与老街省之间货物和人员的自由往来。辅助建设中越公路运输电子联网系统,对进出口岸的车辆情况记入系统,便于各自交通管理部门随时查询和监管。
  (2)产业合作管理。产业合作坚持“统一规划”,在原有特殊经济园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参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做法,中越两国政府达成协议,赋予“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和优惠待遇。
  (3)货物往来管理。在红河州和老街省生产的商品,若加工增值超过40%,则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中越两国认定为各自国家产品,免税进入各自国家销售,并可进入第三国市场。其余进出口货物,则按正常手续办理。
  (4)行政司法管理。合作区各自一侧受本国的司法管辖,适用本国现行法律及有关国际条约、中越协议。红河州与老街省各自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落实扩展区内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与对方开展经常性的会晤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