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的产品包装:中华五千年历史要略总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1 20:14:16
中华五千年历史要略总述
文章脉络清晰写得相当好。“我们有独立而统一的语言文字与学术思想,更构成我民族坚韧雄厚的的潜在力。所以我民族能长生久视屡仆屡起。”我认为这的确是中国能绵延至今依然雄踞东亚,而不像其它文明古国或武力强大的帝国湮没在历史中的原因。

中华五千年历史要略总述

陈致平

中华民族的纪录史,始于皇帝时代。这是因为汉朝的大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之著作史记,首佐五帝本纪,而以皇帝开端,遂为中国正史之本。黄帝时代距今约四千六百余年(亦即西元前二千六百余年),而皇帝以前,还有一段先史的神话时期,所以我们习惯上笼统取一个整数,恒称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据说在黄帝之前,还有一个炎帝神农氏,极有权威,皇帝是继炎帝而代之。因此我们习惯上,中华民族的儿女,又常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时代,以文化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社会言,是上古的部落时期。黄帝名轩辕氏,他是当时许许多多部落,我们又称为诸侯万国,所共同推戴的一位共主。我们知道,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原始的文字,与衣食住行的简单工具。所以黄帝不仅是我们历史的开始时期,也是我们文化的开始时期。黄帝以后传帝颛顼,颛顼以后传帝窑(编按:暂以“窑”字代替,下同),帝尧,帝舜,是为五帝。到了尧、舜时,政府已经进一步有了各种专门职守的官吏,并且有了教育与理论的观念,可以说是这段时期是我们政教的开端,距今约四千二百余年。早在司马迁作五帝本纪时,他的纪录便是根据上古的种种辗转的传说。对于那时的许多事迹我们最多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我们称五帝时代的历史为“五帝传疑”。

  五帝时的君主,就是中原诸氏族所推戴的共主,而他本身也是一个氏族的领袖。一个君主往往到了年老时,便物色一位贤德而有声望的继承人,再经过诸侯的一致拥护,他就成为第二代的共主。尧便是如此让位于舜,舜又如此让位于禹。在旧的史书上,称此为禅让,是为上古时代政治上的一种美德,其实也是当时原始社会里一种传统习惯。禹之所以被禅让,受推戴,是因为当时发生洪水之灾,也就是黄河的泛滥。他治水成功,使所有流离失所的人,都能得到安居。这项伟大的功业,使他受到万姓的尊崇,所以称他为大禹,而继虞舜,做了中原华夏的共主。

  大禹的功业除了治理黄河之外,他曾东征有户,南征三苗,把东南两个最大的敌人,征服的征服,赶走的赶走。禹传子启,始定家天下之局,又改氏而称王,正式建国号为夏。又两次大合诸侯,这些地方都说明政权到了夏朝的时候,已经相当稳定,中央的政权逐渐提高,禹贡九州则说明夏朝疆域的扩大与区划。史记称,自禹至桀夏朝共十四世,十七君,传了四百多年,(刘歆三统历为四百三十二年,竹书纪年为四百七十二年。)四百年中的最大政治变化,是传到第三代太康时候,太康失德,国家动Luan,相继发生后羿寒促之变。后来少康中兴,又复兴了夏朝。夏朝政治势力和疆域的扩张是以今河南西部山西的南部为中心,分别向北方、南方和东方发展。北方发展到今山西中北部,南方发展到江汉流域,东方发展到今山东江苏。当夏朝传到了第十七个君主履葵(一称夏桀)的时候,史称夏桀无道。就有居住在东方,今河南商丘一带地方的诸侯商汤起兵,将夏桀灭掉。就是是历史上的商朝。商朝的传位原有一个特征,就是兄弟相传,无弟然后传子;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这个时代,政治时盛时衰。史记称殷之兴衰凡十七见,坏的君主不少,好的君主也很多。而且屡次迁都,到了盘庚的时候,定都于殷,此后便不再迁都了,故商朝又称殷朝。由于近代殷墟甲骨的发现,得到研究殷史的直接史料,证明殷商历史的可靠,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中国信史的开端。自成汤到帝辛(即纣),是三十王,十七世。(史记殷本纪与甲骨文的推证相符合)前后历时六百余年(刘歆三统历时六百二十九年,按董作宾先生殷历谱推定,汤伐桀在西元前一七五一年,到武王伐纣为西元前一一一一年,共为六百四十年),商朝的时候,国势很盛,武功很强。西北征伐鬼方,打到今天陕北河套的地方;东南征伐人方(东夷)打到淮水之南。商隐本是东方的诸侯,他兼并了中原的夏朝,不仅疆域大大的向东方扩张,同时向西方扩展到今天陕西的地方。商殷不仅武功强大,文教更为进步。社会的观念是尊重祖先,提倡忠孝之道,从虞舜以来的五伦观念更具体化了。物质文明已有高度而精美的铜器工业,陶器工业,玉石工业。人民的生活已经是农业为主畜牧为副的社会。政治组织方面已经是个宗法封建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传到第三十任帝王帝辛(纣)的时候,他最好用兵,战伐最多,于是引起人民诸侯的反感。史称纣王荒淫残暴,作酒池肉林,宠爱妃子妲己,杀死忠臣王子比干,于是引起了西方一个诸侯的革命。

  这个诸侯我们称为周人,是西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受殷朝的统Zhi已经很久。他姓姬,最初住在邰地(陕西武功),后迁于棼,一直是个务农的国家。传到古公檀父的时候,躲避狄人之乱,迁居在岐山之下(陕西岐山)的周原地方,因建国号为周。他的政治好,农业发达,大获人心。这个地方一天天繁荣起来,所谓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周人从此不再流徙,很安定的生活下去。这地方成为周室的发祥地,被尊为西伯,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周文王的。文王昌在岐山东边丰邑地方(陕西鄂县)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西伯势力强大,不免遭到纣王的忌刻,曾一度被囚于麦里,后被释放。释归后过了几年文王去世。世子发继位,是为周无望。周武王在位的第十一年,由于殷纣的穷兵暴虐,天下人心都倾向周人,武王就率领诸侯大兵去讨伐纣王,和纣王大战于牧野,纣王兵溃大败,自焚于鹿台(旧说西元前一一二二年,现据殷历谱考定为一一一一年),武王于是灭殷而统一天下,建都于镐京。中国的政治中心,乃由黄河流域,西迁到渭水流域。夏、商、周是为三代,是中国上古史中三大王朝,这三个王朝,代表三个政治势力的搏合。夏在中原,商在东方,而周在西方。每搏合一次,则政治势力扩大一次,国家疆域扩大一次。到了周朝,中国的政治势力大大扩张,向西方到今天甘肃的东部,北方发展到山西的北部,南方达到长江流域,而东方直抵海滨。为了控制这个辽阔的疆域,周朝建立了一个最完密的封建制度,配合着宗法与礼教,构成一个严密的秩序。周朝王室把他的政治力量和血统关系,以镐京和东都洛阳为中心,向四面推拓。推拓到很远的地方,形成一个辐射的状态。一方面用巡守、朝见、会同等方式,加强诸侯的向心力而和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个大王朝的组织比夏、商更为坚固周密了。最值得重视的是周朝的礼乐教化,不仅细密而且优美,融合教育与政治的力量而构成一种政治社会的纪律。我们从周代的遗物、文章看来,不得不惊异那个时候文化的灿烂,思想的丰富,而中国历史进步到周朝,实在已经有一千五百年了。无怪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开国时就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动Luan。武王灭纣后,仍封纣子武庚于殷故地(在上古时候的习惯,当一个新政权推翻旧政权的时候,而不能灭其国,绝其祀,这也是一种人道观念),而另封三个弟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处于霍,叫他们监视着武庚,号曰“三监”。不料周武王灭殷后六年去世,子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忽然外面传出谣言说周公要把持政权,迫Hai成王,管叔蔡叔竟联合武庚起兵作乱。后来周公亲自率兵讨平管蔡之乱,杀死武庚,将殷朝遗民遣散。另封微子启于宋,宋就是商丘,是上殷祖先的故土。周公感于疆域广大,东方不易照顾,所以特别在洛水之旁建立了洛邑,以为陪都,所以周朝一直有东西两个政治中心。周公旦不仅有平乱辅政之功,并且周初的许多政治制度,据史载多是周公所创建,所以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政治家。周朝的王都既在西北,常和西北一带的边疆民族发生战事。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酽狁和西方的西戎。酽狁虽被周宣王逐走,而西戎一直成为周朝的心腹之患。自武王后父子相传到第十二主周幽王。幽王无道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太子逃往申国,申侯就引西戎入寇,杀死周幽王。郑、晋、卫、秦几国诸侯来救,逐退西戎而镐京已经残破,诸侯共立太子宜臼迁都于洛邑,是为东周。周王因秦襄公有勤王之功,乃封以岐西故周室之地,秦国从此强大。而周室东迁后,日渐衰微。周朝的封建大帝国到东周以后,开始解体,诸侯强大各自为政。周天子慢慢成为一个王室的象征,权力还不如一个诸侯。可以说东周自中叶以后就名存实亡了。这时强大的诸侯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的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其次有吴、越、邾、许、滕、薛、焱、虞、虢、杞等。诸侯既不听命天子,纷争不已,秩序大乱。就有那强大的诸侯出来维持秩序,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诸侯便共推为盟主,称为霸主。著名的前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继有宋襄公、楚庄王、是为五霸。最后又有吴、越两国相次称霸。这一段纷乱的时间从周平王到贞定王时历十四王,有三百年之久。孔子就在吴、越交战的时候,写了一部《春秋》,单记载这段时间的大事,我们就称为“春秋时代”。从周贞定王以后,国际局面更为纷乱,许多诸侯的家臣,又起来推翻诸侯,瓜分其土地。周威烈王时有三家分晋,周安王时田氏篡齐,春秋时的局面为之大变。这时诸侯强存弱亡,互相吞并,战争非常惨烈,我们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时代从威烈王到秦王政时约一百六十年。这东周春秋战国前后四百几十年间,两个最特殊的现象,一是固有的政治社会秩序完全解体,完全蜕变,由封建诸侯而趋于郡县统一,并且打破贵族平民的界限。一是人才的竞争而学术思想特别发达,所谓百家争鸣。虽然是个极动Luan的年代,也是一个极灿烂的时代。(编按:请注意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早在何时就开始走向崩解的)战国中强大的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所谓“战国七雄”。而七雄中以秦国为最强,秦自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凭藉着西方关中优越的地势和丰富的物产,国家一天天的富强起来。最后到秦王政的时候,终于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手段,把关东六国次第吞并,又灭掉了残余的周室。于是秦王政统一天下,形式上的周朝也不复存在了。两周历时凡八百五十五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秦王政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真正统一之始。秦王政之统一在他即位之二十六年,当纪元前二二一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代。他废除王号,自称始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称皇帝的开始。他建立了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府。他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交通、货币与度量衡。他还要控制全国人民的思想,而有焚书之令。他乘战胜六国之威,把疆域郡县拓展到五岭以南,建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如今安南(按:越南)的北部,也入于中国的版图。北方赶走匈奴,收取了河套地方,建置九原郡,沿北边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的政治武功,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不能说没有贡献,只是他不该用暴力统Zhi,不该奴Yi人民。中华民族在夏商周三代这一千九百年间民族的搏合,文化的发展,政治的演进,是慢慢的一步一步地自然地扩大起来。到了秦朝运用政治的力量造成一次突然的膨胀。这个突然的膨胀不得不支付超出的人力与物力,于是人民在重重暴力、奴Yi与负担之下,被逼迫得忍无可忍。就在秦二世皇帝元年,在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有两个戍卒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唤起了天下人心的共鸣。地方豪杰纷起,造成了全国人民的大革命。这个建筑在暴力上的政权,从统一后,仅仅十五年而崩亡。接着的是一段政权争夺的内战。这争夺政权的是继陈胜吴广起义的项羽和刘邦。项羽是楚国的大将项氏之后,随同他的叔父项梁起兵于会稽,渡江而北,声势浩大。刘邦是在丰沛地方出身农家的一个平民,他也加入了项氏集团。后来项梁战死,项氏兵团分为两股,一股由刘邦率领,从武关进入关中,乘虚而入,径自占领了秦都咸阳。项羽率领一股军队渡河,于秦军大战于钜鹿,击溃了秦军的主力,缘着黄河也攻入关中。一般起兵的诸侯,共推项羽为盟主,由项羽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建都于彭城(江苏铜山),而封刘邦为汉王都汉中。一时又恢复了战国时的局面,刘邦不服气,从汉中出兵再度占领了关中秦地,又遣大将韩信出兵河北收取了今山西河北直到山东的地方。刘邦自己督军,与项羽在中原成皋一带苦战了四年。项羽虽然善战,终因势孤援绝,最后战败,自刎死于乌江。这场富有戏剧性的战斗,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结束,刘邦统一了中国,在秦都咸阳的东南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命名长安,建国号曰汉。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帝王,是为汉高祖。

  汉高祖在政治疆域上完全承受了秦朝的遗产,可以说是秦创其制,汉享其成。汉高祖监于周朝以封建而分裂,秦朝又以郡县而灭亡,乃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是郡县封建并存制。郡县制度保持秦朝之旧,而另封子弟为侯王。王国夹杂在郡县之中,我们又称为郡国制。封建制度究竟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违背时代不合理的制度,传到第四代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同是一家叔侄都起兵早饭。乃至吴楚七国之乱讨平,到了第五代汉武帝的时候,削弱诸蕃,增加郡县,此后封建乃名存而实亡,仍归于全面的郡县制度(编按:请注意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早在何时就已经全面走向消亡的)。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之主,他在位五十四年,这段时候是汉朝的全盛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页光辉的时代。汉武帝凭藉文、景两朝所储蓄的资本,发挥出一种无比的国力,和北方的匈奴民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终将匈奴主力击破,并拓境至漠北。又收降了匈奴浑邪王,获得河西之地,建立了河西四郡,切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打开了河西走廊,从此西通西域。西域诸国的主要部分就是现在新疆地方,开始成为中国的藩属。汉室声威越过帕米尔高原,兵力达到大宛(今浩罕一带)。在南方再度收复了五岭以南的闽、越、南越之地,建立了南越九郡。其中九真、日南已达到越南的中部。西南方征服西南夷建置悖柯、犍为与益州郡,贵州云南始正式入我版图。东北征朝鲜,建朝鲜四郡,朝鲜的北部亦入我版图。近日我神州大地版图的轮廓可以说开始建于汉武帝的时候。除了疆域的拓展外,第二件大事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表彰儒术,置五经博士,从此儒家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中心。时在西元前一百年前后,距今约二千年,这个盛世,自汉武帝到汉元帝维持了一百年,最后是在西方设置了西域都获,坐镇乌磊(新疆轮台)控制西域。北方的匈奴彻底归降,徙置在河套,成为中国的北藩。从元帝后中枢政权逐渐旁落,西汉又继盛而衰,政权落在外戚王氏之手。西汉传了十二帝二百一十四年。到西元八年,外戚王莽篡位,假托禅让,取得政权,国号新。王莽在政治上有许多新的改革,有许多制度他是打算复古,故称为复古改制。虽然其中也有一部分理想很好,终因改革手段的错误未能适应民情社会,把西汉两百年的安定秩序弄得大乱,民不聊生,群雄纷起。这王莽的政权竟和秦朝一样,十五年而亡。王莽个人的结束,是死在长安的乱民之手。

  在王莽死的前后,经过一段极大的纷乱。赤眉、铜马,盗匪如毛,各地起义的不同旗号有几十起。其中有一个汉朝的宗师,名叫刘秀的,终于扫灭群雄,统一而复兴了汉室。关中遭王莽、赤眉之乱,残破不堪,乃迁都于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东汉光武帝。经过这次王莽之乱,西域和匈奴与中国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汉光武帝的政策是息事宁人、与民休息,他对于西域和匈奴都没有强用兵力,而以全力从事国内的复兴和建设。他本是个太学生,对于学术有深厚的修养,他虽在军事倥偬的时候,不忘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他的政治,一方面严申法纪,一方面提倡儒术与士节。他在位三十三年,全国人民在这三十三年中,完全由战乱中复苏过来。汉光武的政治,充分发挥了“仁术”的精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一个人。继光武帝之后的两朝,是汉明帝与汉章帝,史称明章之治。明章也好儒术,天子亲自到太学里去讲经。儒术经过这三朝的提倡,大为兴盛,影响到社会一般读书人都讲忠孝、尚义气。所以东汉的士风最醇。章帝之后是和帝,明、章、和三朝约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中,由于国家的安定强盛,西北方对西域与匈奴的经略,大体上又恢复了西汉盛时的局面。匈奴在东汉时发生内乱,分为南北两匈奴。南匈奴归降汉朝,仍为北藩。北匈奴经过窦固、窦宪等的扫荡,散走西北。于是重复打通河西走廊到西北这条通路,就派司马班超协同三十六个随员出使西域。班超就凭着他的忠勇与智慧,在西域奋斗了三十年,完全降服了西域。并分遣副使远到中亚各国,沟通了中西的交通,和罗马都发生了间接的关系。班超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所不幸的是在班超回国之后,西域又复变乱,和中国的关系若断若续。更不幸的是东汉政治,从和帝以后乃由盛而衰。衰退的原因,是中枢政府发生了一种畸形的现象,总是幼主在位,太后临朝,外戚宦官用事。宦官外戚又为了弄权,故意拥立幼主以为傀儡。这样互为因果,于是中枢空虚,政治腐蚀。而政权操在少数无知小人之手,激起了朝野一般正人名士的愤怒,要铲除宦官。宦官为了自卫也要打击名士。形成了宦官外戚与名士三个集团的冲突,而构成党锢之狱,名士惨遭荼毒,汉朝的元气大伤。到了桓、灵之末,政治大坏,中原盗贼纷起,发生了黄巾之乱。西方羌人猖獗,此平彼起。在这内忧外患之中,产生了一个残暴的军阀,叫做董卓,乘虚把持中枢,引起地方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乃劫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不久董卓被部下所杀,又引起董卓的余党李催、郭汜之祸,于是天下大乱。允州牧曹操乘势而起,以勤王为名挟持汉献帝迁都于许城(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乃名存而实亡。

  这时州郡各自称兵割据,北方群雄先后被曹操削平,唯有汉宗室刘备占据了蜀汉之地,孙权占据江南之地,与曹氏抗衡成为鼎足三分之势。曹操死后,操子丕篡汉,废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时为西元二二零年。东汉自光武中兴到献帝被废,共历十四主,一百九十六年,两汉共为四百一十年。曹丕称帝后,刘备亦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孙权亦称帝于江南,是为吴大帝。魏、蜀、吴史称三国。其实三国可以说是汉末的残局。在西元二六三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魏将邓艾,锺会灭蜀,剩下魏、吴两国的对峙。两年后,魏相司马炎篡魏,建都洛阳,国号晋,是为西晋武帝。又过了十五年,晋武帝派遣王睿、杜预两路大军南下,灭掉东吴,中国复归统一。这个残局从曹操迁献帝于许昌算起,到司马炎灭吴共八十一年。从曹丕篡汉算起为六十年。这几十年间,我国的政治与社会风气发生了一个大大的转变。

  原来东汉末年,党锢之狱,使正气横被摧残,一时正士吞声,士气消沉,一般读书人,销声匿迹,表现得毫无力量。曹操是个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为了振衰起敝,他乃提倡人才主义,不惜打破礼教的观念。经他这一提倡,风气所靡,变本加厉,人们为了功利,都不顾廉耻。礼教原是一个精神的堤防,这个堤防一经破决,造成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横流汜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年代。晋武帝虽然统一中国,却继承了这种风气。上自天子下至士大夫,一般人的生活都非常糜烂。除了个人享乐之外,对待国家人生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构成清谈之习,这是当时国家社会的一个隐患。还有一个隐患,是自汉魏以来收降的胡人,都与汉人杂居在西北边境之内。其中主要的有匈奴、羯人、氐人、羌人、鲜卑,号为五胡。这些五胡仍保持他们部落组织与强悍好斗的风气,一方面又学得了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他们随时可以作乱。当时也有人向晋武帝提出这个警告,发表“徙戎论”,但是晋武帝并不在意。晋武帝另外又作了一个错事,是对中国的封建制度。事实上,封建制在中国革除已久,但他监于魏朝王室的孤立,乃大封宗室为群王,并多兼军职,叫他们拥兵据地以为中央的屏藩。哪知武帝去世后,惠帝即位,惠帝懦弱无能,贾后乱政,惹起了“八王之乱”,兄弟叔侄祖孙互相残杀,这些群王不曾维护朝廷,反将国家闹垮。因为士气糜烂,个个自私自利,没人挺身出来救国,于是内忧外患同时并溃,结果是晋惠帝被害,北方五胡乱起。先是匈奴刘渊称帝于平阳,寇略大河南北。刘渊死,刘聪继立,分遣刘濯、石勒将兵南下,攻破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大肆屠杀。时当永嘉五年,史称“永嘉之乱”。五年后,刘濯攻陷长安,又俘虏了晋泯帝。怀、泯二帝,先后被害于平阳。于是中原沦陷,北方的大家贵族纷纷南逃避难。一方面造成中原人民之大涂炭;一方面造成中华民族的大迁徙。这时刘濯继刘聪称帝,据关中,建都长安,是为前赵。羯人石勒据黄河南北,建都襄国(河北邢台),是为后赵。晋琅邪王司马睿,定都建业,以承续政统,是为东晋。西晋自司马炎统一,仅五十年而亡。

  司马睿定都江左,是为东晋元帝,时在西元二百六十五年。从此以后一百五十余年,东晋一直局促在江南半壁之地,成为一个偏安之局。北方东从东北的辽东,到整个的黄河流域,西北到栊石河西,西南包括蜀汉四川之地,形成一个大混乱。北方的匈奴、鲜卑,西方的氐、羌,还有若干的汉人,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建立了二十几个国家,各自拥兵割据称帝称王。其中主要的有,匈奴人建的前赵,北凉与夏。羯人所建的后赵。鲜卑人所建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秦,西凉。氐人所建的成汉、前秦与后凉。羌人所建立的后秦。另有汉人所建的前凉,西凉与北燕。统称五胡十六国,这五胡十六国的纷争扰攘,没有一年一月没有战争。中原河洛一带,更成为东西拉锯的战场,杀人如麻,人民水深火热,饱受涂炭。北方胡人兵力虽强,但在纷争之中,无力兴兵南下。南方东晋的政治,也一直不景气,不能恢复失地。南北构成相持之局。东晋建都建业以后,在长江以南,东方的扬州与西方的荆州,常成为两个军事中心。凡镇守上游荆州的军人,常与中央发生矛盾,构成上下游之争,发生过多次的内乱。也因为这个原因,分散了实力,使东晋不能完成北伐的事业。但在这一百五十年中,北方也有一个统一南方的机会,南方也有一个统一北方的机会,但都发生了意外的变化,而未能成功。北方统一南方的机会,是在晋孝武帝的时候,前秦王符坚,并前燕,灭前凉,下汉中,取成都,统一了北方与蜀汉之地。对于东晋,形成了一个三面包围的状态。就在晋太元八年(西元三八三年),发大兵八十万,预备一举而灭晋。不料被东晋的谢家军队大败于肥水,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全军崩溃。前秦因此一战而分崩离析,北方一度统一的局面,复归瓦解。符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并吞了许多国家,降服了许多的汉人,没有经过一段消化融合的工夫,内在矛盾太多,不如晋军之上下一心,拼死力战。如果符坚经过一段休养生息,而稳扎稳打,是很可能统一中国的。这是当时南北兴亡的一个大关键。前秦分裂后,到后燕、后秦的时候。北方支离破碎,已成残局。这时在晋安帝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晋刘裕大军北伐,以破竹之势,下洛阳,入关中。诛姚泓,灭后秦,眼看就要完全收复中原,他忽然班师回朝,篡了东晋,以完成他政治的野心。如果他没有这个野心,东晋是很可能统一北方,完成历史上又一个复兴事业。这又是当时南北兴亡转逆的一大关键。东晋自元帝即位,至刘裕篡国,共历十一帝一百零三年而亡。

  刘裕篡晋后,改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当刘裕南归,北方收复的失地转又沦陷。从山西北部新兴的一个鲜卑国家拓跋氏,乘虚南下,而完全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之地。和南方的刘宋,成为两大对峙之局,以后便叫做南北朝。南北朝还是一个纷乱黑暗的时代,是魏晋五胡之乱的延长。南北朝在东方的淮水流域,与西方今豫南、襄樊一带,南北双方争夺的战争十分剧烈。可是南朝的政治和东晋一样消沉,没有力量支持再来一个大规模的北伐举动。南北对比,南朝常居于劣势,仅能保守。刘宋是中国历史上骨肉自相残杀的最惨的一家王室。宋武帝九子,四十余孙,六十七曾孙,杀戮殆尽。宫闱之乱同禽兽一般,毫无伦理。这也证明了从魏晋以来打破礼教观念的恶果。象这样的政权,当然不能持久,传了八个君主,五十九年而亡。国家被相国肖道成所篡,是为齐太祖。南齐的政治情形,臣子的轼逆,君主的荒淫,也和刘宋差不多,传了七帝二十四年而亡。篡肖齐的是肖衍。肖衍称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唯一比较出色的君主,他在位四十八年之久。早年励精图治,政治武功,一时并盛。曾出兵击败魏军,收复了不少失地。可惜晚年迷信佛法,朝政大坏,而发生了侯景之乱。

  回头来说北朝,北朝鲜卑人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这是一个强悍的部族,武功极盛,最初发祥于代北,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太武帝拓跋寿,统一了北方,传了四代,到孝武帝拓跋宏时,迁都洛阳。他爱好中国文化,改革政治风俗,用汉文汉姓,与汉人通婚,禁胡服胡语,一切华化。自从孝文帝迁都华化之后,一方面失掉了他们本族尚武强悍之气;一方面北方空虚,就发生了北边六镇之乱。在孝庄帝时,因六镇之乱而产生了尔朱荣、尔朱兆之乱,杀死孝庄帝。高欢起兵平乱,立孝武帝。高欢专权欺君,孝武帝逃入关中,依靠关西大都督宇文泰,另以长安为都城。高欢则立孝静帝,迁都于业城(河南临漳)。于是北魏分为东西两魏,实际为宇文泰与高欢的两个政权,拓跋氏名存而实亡。这是梁武帝中大通六年(西元五三四年)的事情。十三年后,高欢去世,欢子高澄继位为丞相。高澄与东魏大行台侯景不睦,侯景遂叛魏降梁。梁武帝封侯景为河南王。东魏派兵讨伐侯景,侯景兵败,南走袭据寿春(安徽寿县)。梁又封侯景为豫州牧加以安抚,一方面又与东魏高澄讲和。侯景疑惧,遂自寿春起兵造反,渡江攻陷建康,梁武帝竟被逼死台城,江南大遭涂炭。梁湘东王萧铎,派遣王僧辨、陈霸先率兵南下,讨灭侯景。西魏宇文泰乘梁兵南下,西方空虚,发兵南下袭取荆州,而立武帝孙岳阳王萧誉为帝,是为西梁,成为北朝的附庸。陈霸先在建康另立梁敬帝。不久陈霸先与王僧辨发生冲突,陈霸先又杀死王僧辨,而篡梁自立,是为陈高祖。萧梁凡传四帝五十七年而亡。因侯景之变而引起的这一场大纷乱,打破了南北的平衡,陈国成为南朝的一个残局。当陈霸先篡位的前后,北方丞相高澄之弟高洋也篡东魏,改国号为齐,是为北齐。西魏也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所篡,是为北周。北方又变成了北齐与北周对峙的局面。这个东西的对峙,为时不久,仅仅二十几年,北周就灭掉北齐,而统一了北方,时为陈宣帝太建九年(西元五七七年)。统一后仅仅四年,北周又被外戚杨坚所篡,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隋文帝既篡北周,凭藉着北朝的政治遗产,在他统一后的第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大举发兵,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八道南下,灭掉了陈后主。从齐周篡魏,到隋文帝灭陈前后仅仅三十几年,而发生几度政权的转移,其变化极速。计从永嘉之祸(西元三一一年)天下分裂了二百七十七年,而后复归统一。隋文帝虽以北朝灭南朝,而杨坚是汉人,北方经过五胡之乱,而终究归还汉人的统Zhi。

  这场大纷乱,如果从汉末董卓之乱算起,差不多四百年,史称魏晋南北朝。这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大乱,恰好与两汉的四百年太平成为一治一乱的强烈对照。这场大乱的结果,在中国的民族、血统与文化方面,都起了一个极大的变化。一方面衣冠南渡,把中国文化经济的重心,由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一方面中原胡乱,以汉人的血液与文化为中心,而吸收融化了异族。这一种交流与融化,使我中华民族,因之更为硕大。所以到了隋唐时候,显然的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尤其在唐代的种种表现,多方面看出我民族蓬勃新生的活力。

  我国历史上有两页颇为类似的朝代,是隋唐与秦汉。秦朝为汉朝创业奠基,而隋朝为唐朝创业奠基。隋文帝统一之后,躬行节俭,与民休息,从事于国力的储备,造成开皇之治。不料他生了一个不成材的儿子杨广,就是隋炀帝。他好大喜功,骄奢荒淫,穷兵黩武。虽然他也开运河,修驰道,有不少物质的建设,终于功不补患,许多地方走上暴秦的覆辙。于是引起全民的革命,群雄纷起,天下骚然,他自己被手下叛将所杀,死于江都。隋朝从开国到灭亡,仅仅三十八年而亡。可是在这三十八年中,也有许多开国的规模制度和未完成的事业,这些都交给了他的下一代唐朝来完成。

  继隋而兴的是太原留守李渊,乘天下大乱,捷足先登,入据了长安。然后削灭群雄,统一天下,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唐高祖在位九年,传于太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年号贞观,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史称“贞观之治”。这个时候政治昌明,武功强大,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国家发挥出雄厚的力量,北方击溃突厥,西方击败西域诸国与西突厥。兵力东北达到朝鲜,西南达到印度,疆域比汉朝全盛时还要广大。唐太宗被西北民族尊为天可汗,天可汗好象万物之王的意思。这个强盛的局面,一直维持了六朝(太宗,高宗,中宗,武后,睿宗,玄宗)一百二十多年,到唐玄宗天宝之末。唐玄宗也是个英明的君主,可惜晚年耽于逸乐,宠爱杨贵妃,把政事前后交给李林甫、杨国忠两个奸佞。因之政事败坏,而引起北方一个军阀──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的叛乱。当唐玄宗歌舞升平的时候,那安禄山的变兵已一泻千里攻陷洛阳进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避难,逃往蜀中。太子继位是为肃宗。安禄山的叛乱继之史思明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是唐代盛衰的一个大关键。安史之乱赓续了七年之久,后来虽经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努力,将安史之乱讨平,然而唐朝元气大伤。因为安史之乱曾借兵北方的回讫,而引起回讫的骄横;又因安史之乱,重兵东调,西方空虚,而引起土蕃之入寇;而西南方的南昭又独立。最大的恶果是安史之乱虽然被剿平,但安史余孽并未铲除,都被封为节度使,各自拥兵窃位,盘踞在黄河南北,遂构成了藩镇之乱。这藩镇的内忧和吐蕃的外患,一直成为唐末的两大创伤,一直不曾平定。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成为一个苟延的局面。在这内忧外患交迫之下,中枢政治亦无起色,发生了宦官专权与政党斗争的种种病态。其间虽有德宗、宪宗两朝号为中兴,略有振作,也难挽回颓势。这个残局延长了一百多年,到唐僖宗的时候,种种积累的病症千疮并溃,而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民变。黄巢、秦宗权之乱,历时十五年,蹂躏遍于全国,杀人数百万。后来匪乱虽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出身土匪的黄巢降将朱全忠所平,而朱全忠也就乘势害死了唐昭宗,而篡夺了唐室。唐朝自李渊建国凡历二十一帝,二百九十年而亡。

  这二百九十年中,虽然分做治乱两个阶段,但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隋唐是中国政治制度,在中古时期的一个奠基时代。诸如中央政府的组织,考试制度,两税法都为后代所本。文化方面,诗歌文学的发达,民间工艺的发达,都有极灿烂的成就。学术思想方面,佛教自两晋、南北朝开始,大规模东传,到唐代而极盛。从此中国的民间社会与儒家思想,都受了佛教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朝灭亡之后,也好象汉朝的覆亡一样,接着是一段大分裂和大纷乱。朱全忠建都汴梁(河南开封),国号梁,是为梁太祖。仅传两主,六年而亡。亡梁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悖,李存悖建都洛阳,国号唐,为唐庄宗,史称后唐。后唐传了四帝十三年,被河东节度使石敬塘所灭。这时北方新兴了一个民族叫做契丹,石敬塘灭后唐时曾借兵契丹,许以割让土地,契丹因此强大。石敬塘改国号为晋,为晋高祖,仍建都汴梁,史称后晋。后晋传了两代仅十一年。石敬塘的侄儿石重贵,因为得罪了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兵南下灭了后晋,在汴梁住了三个月,引兵北还。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乃乘虚进入汴京自立为帝,国号汉,是为后汉高祖。后汉传为两代,仅仅四年,为郭威所篡,国号周,仍建都汴梁,是为后周。这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统相承,都建都中原,我们称他为五代。这五代的政治势力仅局促在中原一隅,其他同时割据的还有占据在江南的吴、吴越、南唐;占据在西蜀的前蜀与后蜀;占据在湘黔一带的荆楚;占据在闽、粤的王闽与南汉和后来占据在河东依附于契丹的北汉,称为十国。这几十年中实在是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个时候社会政治的风气极坏,人心消沉,士无廉耻,又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低潮期。

  这五代十国,可以说是唐末藩镇之乱的延长。而其中的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又都是沙陀人。这是一群军阀的天下,将骄兵悍,谁有兵权在手,谁就可以造反。兵变和篡夺成为常事,国家纲纪荡然无存。后周郭威在位三年,传位于养子柴荣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是个英明的君主。他北逐契丹,西败后蜀,南收淮南,眼看就要统一天下,可惜中道驾崩。他掌管禁军的统领,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带兵出发北征的时候,走到陈桥地方,接受士兵的拥戴,就篡周自立,国号宋,仍建都汴梁,是为宋太祖,史称“陈桥之变”。后周传世三代仅仅十年就亡了。

  宋太祖赵匡胤凭藉着周世宗的政治资本,扫灭荆楚、后蜀、南唐、吴越,除了北汉外,全国统一。太祖出身军人,深知五代以来军人跋扈的积弊,所以他建国后第一件大事是削夺地方军人的兵权,而提倡重文轻武的政策,然而矫枉过正,从此造成宋代一朝武力的不振,又偏偏在这个时候,北方先后兴起了几个强大的敌人。头一个便是契丹,契丹是东胡族,兴起于辽河的上源,在唐末五代时开始强大,扩张到今热、察、与河北、山西的北方,在耶律德光时建国号为辽,国力很强。太祖之所以不能讨平北汉,就是因为北汉凭藉着辽人的保护。中国外患在五代以前是常在西北,自从五代以后,辽人的兴起,乃转为东北,这是当时国际形势的一个大转变。宋太祖去世后,太宗即位,因为讨伐北汉,遂与辽人发生激烈冲突。而宋军是屡遭挫败,双方战争不已,直到宋真宗时与辽人订立盟约,才罢兵言和。以后一百年,宋、辽成为两大对立之局。辽患告一段落,西北方党项人所建立的西夏之患又起。这一个小小的国家,宋朝兴兵讨伐竟屡屡失败,国家的人力、物力损失很大。宋朝何以会这样不振,实在是由唐末五代以来,内外的积弊太多,未经整顿就遭逢强敌。所以在宋朝开国后一百年,宋神宗的时候,出了一位大政治家王安石。他有志于富国强兵,振衰起弊,他要彻底的变法图强。可惜没有人和他合作,遭遇到种种压力与阻碍。他又心高气傲,操之太急。结果变法未成而引起政党之争,宋朝的政治更一蹶不振了。就在这病上加病的时候,东北又兴起了一个强大民族,是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从白山、黑水之间,长驱南下,灭掉辽国而与宋为邻。金人远比辽人为凶暴。宋人与金人修订合约不成,金人就大举兴兵南下。在宋钦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渡河攻陷汴京,将宋钦宗与太上皇宋徽宗父子,及太子、后妃、亲王等三千人,一齐俘虏而去,将汴京烧杀抢掠一空。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和八百一十五年前的“永嘉之祸”如出一辙。这时宋朝和战不定,人各一心,许多忠臣义士竟发挥不出力量。转瞬间金兵再度南下,黄河以南也变成为胡骑驰驱之地。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战乱中仓促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被金兵一路穷追,一直追到浙江的温州海上,金人才收兵北还。后赖韩世忠、岳飞与吴麟这些忠臣勇将的努力奋战,才把金兵击退。宋高宗才得建都临安(杭州),成立偏安之局。这时在秦桧力主议和,而岳飞主战,秦桧认为岳飞是和平的障碍,结果牺牲了岳飞,而成立了绍兴十一年的和约,宋对金称臣赔款割地而和。这个屈服的和平,维持了二十年,又起战事,再度言和。就这样和和战战延续了八、九十年。其时,从东北黑龙江外蒙古之间,又兴起了一个更强大的民族,就是蒙古。这蒙古人从东北崛起,在宋甯宗时就统一了今外蒙古,群拥其首领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宇宙大皇帝)。成吉思汗南下占领了金人的地方,把金人赶到黄河以南。然后挥兵西向,以破竹之势穿过中亚西亚,一直打到欧洲。折转回头灭掉西夏。在战争中成吉思汗负伤而死。窝阔台即位,兴兵南下,攻下汴京、蔡州、把金人灭掉。旋挥兵西征,打入欧洲,建立钦察汗国。窝阔台死,子贵由继位是为蒙古定宗,三年去世。蒙哥汗即位是为宪宗,即派旭烈兀三度西征,建立伊儿汗国,又同时征服了东方的高丽。这时整个亚洲的北部与欧洲一隅,在五十年间,完全被蒙古征服,有如狂风暴雨一般。到世祖忽必烈时建都燕京,改国号为元。乃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灭宋,宋人自然支持不住,虽节节败退,却节节抵御,艰苦抗战了十年。仅仅襄樊两城就死守了五年之久。一直抵抗到最后,陆秀夫走到广东的南端,负帝芮投海而死,而宋亡。宰相文天祥被俘到燕京,三年不屈,作“正气歌”,从容就义。两宋历三百二十年而亡。宋朝虽亡,许多忠臣义士表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这也正是受了宋朝三百年理学的影响所致。

  元朝以蒙古人统Zhi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又继而向外发展,南征安南、缅甸、爪哇;东征日本。建立了包括四大汗国与中国本部、横跨欧亚两洲空前的大帝国。但因版图辽阔,政治能力不够,这个大帝国建成不久就开始分裂。蒙古人对于汉人非常压迫,社会与民族阶级很严。政治贪暴,法令紊乱,完全是一个暴力的统制。这个暴力的统制,在中国仅七十年,而激起了全民的怒潮和汉人的复兴运动。从元顺帝至正年起,天下民变纷起。又经过二十七年的大乱,蒙古政权终被汉人的一个老百姓朱元璋所推翻。朱元璋建都南京,国号明。当明兵北上攻下燕京的时候,蒙古王室便撤退回蒙古,成为后来的瓦刺。元朝西方的三大汗国,后来也逐渐解体。元朝在中国的部分,自世祖至元元年算起,历八帝九十一年而亡。

  当宋室南渡到元朝统Zhi中国的时候。一方面汉人南下,使中国文化由长江流域又发展到珠江流域,并有很多人流亡到海外;而北方的汉人又多与契丹、女真、蒙古相混合,又构成一次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扩张。

  朱元璋即位是为明太祖,明太祖的政治措施,许多地方很象汉高祖。采取强大的中央集权,又封诸子为王,法律很严,杀戮很重,并以八股文取士,消磨读书人的思想,这都是明代政治不健全的地方。太祖死后,太孙惠帝即位,用谋臣之议要削夺藩王的权力。引起了雄踞北方的燕王朱隶的起兵,南下攻入南京,大杀惠帝旧臣,惠帝失踪。燕王就自立为帝,迁都于燕京(北平)是为明成祖。明成祖怕臣下造反,用宦官立厂卫,构成一个极专Zhi的政体,更造成宦官的弄权之弊。但明成祖作了一件大事,他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到过三十五个国家,远达南洋、印度、波斯湾与非洲东岸。这件事对于海外交通与拓殖发生极大的影响。明朝一朝由于政府专Zhi与宦官弄权的原因,政治空气相当沉闷。中间虽然出了一个张居正,也不能打开局面。外患则有西北的瓦刺与东方沿岸的倭寇,一直不能完全解决。到了明朝末年,发生东林之狱,也好象是汉末的党固之祸一样,正士横被摧残,国家元气大伤。于是流寇大起,张献忠、李自成之乱蹂躏遍于全国。也好象汉末之黄巾,唐末之黄巢。最后李自成竟然攻陷北京,思宗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历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而亡。

  清人最初起于松花江流域,亦为女真人。逐渐扩展,明万历年间国号后金。到了他们的英主努尔哈赤时,击败明军占领了满洲。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建国号曰大清是为清太宗。攻占山海关外锦州,俘虏了洪承铸。皇太极卒,清世祖即位,年号顺治。顺治年幼,又叔父多尔衮摄政。乘中国流寇之乱,因吴三桂之请,以代明平乱为名,引兵入关,逐走李自成,遂占领北京。后来流寇虽被吴三桂等剿平,而北方已全被满清所占领。明朝的宗师遗臣在江南继续抵抗,先后拥立福王、唐王、桂王继续支持了二十年,终被清兵所灭。历史上叫做南明。

  清兵入关后,开始几个君主,在位时间很久。如圣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高宗乾隆在位六十年,国力雄厚,武力很强。西北征服喀而喀、准葛而、回疆,正式收内外蒙古与新疆入我版图。又平定西藏、青海,正式收青海、西藏入我版图。这些事业也都是承继汉唐以来几千年经略的基础。另外缅甸、安南、尼泊尔与琉球群岛均为我藩属。版图之大,仅次于元朝。然而自中叶道光、咸丰以后,政治渐衰。内有太平天国之乱,外有鸦片之战,英法联军之役。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虽号中兴,然而政治上许多症结,已难挽回。这个时候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西方文化与政治,经济势力之东侵,使我处处感觉惶惑而无法应付。加以清代中叶以后政治的腐蚀,满清贵族的顽固,于是继英法之役而有中法之役和中日甲午之战。一连串的败北,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使我老大之中华民族不仅落伍于西方列强之后,并落伍于东方日本之后。于是一般有志之士准备变法图强。这个变法运动完全失败,反而惹出一场更大的国耻,就是一千九百年的八国联军之役,迫我定下集不平等条约之大成的“辛丑合约”。使我国家地位沦于“次殖民地”。东西列强几视我如非洲第二,群谋瓜分割据,是可忍而孰不可忍。于是我全国青年志士,就在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完成革命,推翻了历十帝二百七十年的满清统Zhi,而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也是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是包括汉、满、蒙、回、藏与其他诸族的共和的民主国家。在这个国度里,不复再有狭义的种族观念,而以整个的中华民族为一体。这个整体的中华民族,是以汉族的血缘文化为中心,吸收其他种族,积五千年不断的搏合融和而成。我们有独立而统一的语言文字与学术思想,更构成我民族坚韧雄厚的的潜在力。所以我民族能长生久视屡仆屡起。近一世纪,因中西文化之脱节,与经济政治势力之抵触,而遭到失败,这不过是我民族命运上一时之挫折。在中华民国于西元一九一二年建立以后,中途又不幸遭逢北洋军阀之乱,使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几乎中断。但自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当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先生领导国民革命军北伐,扫荡军阀,重建国民政府于南京,完成第二度的革命工作。从十七年(1928)以后国家蒸蒸日上,因而遭受日本军阀的畏忌,乃发生民国二十年(1931)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展开中日全面大战。我全国军民在蒋委员长中正领导下八年抗战,终于击败日本。并废除百年来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洗雪了无数次的国耻,而恢复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的命运。这证明我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存力量,这个力量还是基于我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生活经验而来。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有治有乱,是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每遭忧患,经常是再接再厉,屡仆屡起,并且是越挫越强,愈搏愈大。则以后纵遇任何困厄,亦必经得住考验,而保持我民族独立光荣之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