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奥园广场在哪:第六章 发展大林芝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4:21:30
第六章 发展大林芝市

我依然留恋西藏的低海拔地区。我的朋友告诉我的,在拉萨和乃东都要靠红景天(13)或者打针的方式减小高原反应(个别身强力壮的人除外)。一到秋冬季,他们中的很多都必须回到内地,有些就跑到林芝调养,因为那里的冬天空气更稀薄。那里的山色再美好似不属于他们,他们总是在汽车和城市周边不敢远离。在那里,多呆一段时间,脸都晒黑了,皮肤也粗糙了很多。的确有部分人在拉萨这样基础条件好的城市长留下了,不过他们是付出了很多身理和心里努力后,经过好几年严酷的高原考验才适应了,而且往往会为以后留下很多潜在的疾病。听说有的带有家族遗传史的,以及身患一些疾病的人,无法在高海拔地区逗留,为他们未能到西藏感到遗憾。

目前许多人们心中对于西藏还停留在阿里、那曲,或则拉萨、可可西里印象中,这是我写西藏最大的动力,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多姿多彩的西藏,另一个低海拔西藏和绿色西藏。

藏东南的中心位于工布地区的八一镇,海拔2990米。八一镇是十八军大本营,因此得名八一,所以它也是一座光荣的城市。

八一镇是西藏发展速度最快的镇,1985年,八一镇的城市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建筑大多是六十年代的,大多是木板式的破旧建筑。到2009年,建成区就接近12平方公里了,城市也焕然一新,成为西藏城市中最具现代、最具活力的城市,并先于日喀则被西藏政府列入地级市提请名单。未来十几年的八一镇规划方向是——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随高新区等片区的落成,城市建成区可达23平方公里,人口十六万以上。

林芝八一镇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湿润,具有江南城市的风格。开发与环保是现代城市并列的先觉基础,八一镇正朝向中国新型城市的模版前进。2006,八一镇以其优异的生态宜居环境,获得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这对青藏城市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方向选择。

我国很多省都有一座经济、政治中心的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剩下的海口、西宁、银川、呼和浩特和西宁,也规划向梦寐的百万大城靠近。而西藏………

在西藏中,哪一座城市城市可已做大成西藏特大商业和工业中心?有人选择了那曲,那曲的资源是很丰富,那曲高原更平展,因此,那曲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发的。但那曲生活,您去住一段时间就知道了。那曲生活是比较严酷的(主要在那曲高原一带),对于一时的经商工作(主要在那曲城市里)还可以支撑,但要自己的老婆子女跟着受罪,还是免了吧。那曲矿资源开发也是个头痛的问题,主要还是人的极限所致,东部人活得都会太累,是因为缺氧。估计未来那曲矿资源开发,只能大量使用藏胞,要么就是全机械化作业。

有人选择了昌都。昌都城附近内有平地,都是海拔4000米(非常缺氧)以上的了。比如邦达机场附近就是。昌都峡谷也在3250左右,就算是最好的最宽的了。其它支流峡谷高深且窄,山上平地也多为海拔4000米以上。城市拓展作用成明显障碍,这和重庆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昌都河谷不是那么简单,50公里范围的山跟本用谈上什么可用,除非统统削平,如果更远点就又是别的县了,在卫星地图上看看就知道了,昌都峡谷很难做大,不过地理位置较重要,就算延长,顶多10万人是可以的,也是按直径50公里组团规划的,所以根本无法形成那种理想的大中心,但形成小中心是却是无疑的。

也有人提到亚东。亚东是边贸城市,气候自然环境好,有发展潜力,可惜可扩展余地太小,况且象这种边贸边境城市也不可能成为中心。

也有提到了拉萨、乃东和日喀则,正如前几章所说的,高海拔地区不但生态脆弱,而且气候恶劣,既不利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也不利于顶尖人才的聚焦,既谈不上宜居,也谈不上长住。不过,那三地更适合高原民族的城市化。玻利维亚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是拉巴斯,海拔3640米(拉萨3650米),但由于受大洋洋流影响,温度高于拉萨(年平均气温14℃),甚至是八一镇,该城含氧量接近70%(超过拉萨、乃东和日喀则,接近半适宜气候),即使如此,此地也被人们称为“外交官的坟墓”,而百万常住人口中绝大多数也仅仅停留在当地的高原土著。玻利维亚另一座独特的高原城市波托西,建于海拔3800米—4200米之间,银矿一度达到世界产量一半,人口也曾经达到最高峰16万。当它的银矿枯竭的时候,人口就下降到不足一万,不过目前又有了锡矿采选,才有所持续回复。从这点可以看出,环境恶劣地区的存在只能是资源所在,而无法永恒持续,只能简单的开采和粗加工,更不可能持续到形成高科技园区的地步,因为好的人才也不会来。西藏矿产有广泛的散点性,无法形成波托西的密集聚焦,所以单从简单的矿产开发来说,不可能形成波托西这样的城市。即使形成,它也无法成为一个持续的综合性城市(矿产开发完毕后就会人走鸟散)。我们所知道的拉萨和那曲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里有很多内地人为了生活而来(从政、经商、打工),但由于恶劣的环境,内地人成了候鸟型(有的夏来冬走,有的赚满便走,有的完成历史任务便走),无法也很难世代扎根下去。

林芝城区(八一镇),西藏东部门户,目前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其平原大,海拔较低,生态优良,犹如青藏高原的一颗绿宝石。未来的林芝将有无数主要条铁路连接,可担当未来西藏人流物流主要的汇聚点,也有作为未来大半个西藏和中国—南亚陆路货物中转和贸易中心绝佳条件。西藏交通运输在总体规划中是可观的,最终是会改变现状的,以至于50年后其交通可以达到或超过现在青海的规模。

林芝拥有的是格尔木(2810)--德令哈(2980)高度,生态优于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宁。林芝不是拉萨,更不是仲巴,这是因为林芝地区受印度洋暖湿气候的强烈影响,空气湿润,水量巨大,林芝地区很多地方的湿润度比四川还大,而且有的地方还是中国雨极之一。因此林芝远比格德,甚至西宁还湿润。并且它的氧气更为富有,其含氧量对应海拔就只相当于海拔2000米以下了。这也是为什么独林芝地区,四川人可以长住的理由。玻利维亚拉巴斯海拔3600多米,就等于一座百多万城市人口的都市,林芝2900米的海拔又能算做什么。格尔木都要规划未来50万人口的城市,林芝有何理由不发展壮大呢?

大城市的建立并不等于偏要它矿产资源最丰富,但它却要利用小城市的矿产资源来优化自己,在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再丰富的城市也只能多做中小城市,而大城市永远都是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交集,取之于彼,成之于彼。

利用林芝独特的环境和未来的交通(按100年规划),深加工西藏矿产是可取的。西藏矿产的归宿仍应该发展矿产深加工,乃至延伸到制造产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取得实质性的长足发展。如果采用抽血式的方法来看待西藏,估计上百年后,西藏又将落入衰退,甚至属于哪儿都不知道了。

矿产开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过度式的经济,看远点,一个内陆城市最后的归宿不是矿产(世界上任何矿资源内陆城市矿资源都会枯竭),而是它的创造能力,矿产仅仅是在创造能力和人气得以存在前所需要的一种粘合物之一。因此林芝作为未来西藏矿业深加工基地的好处,就是提升西藏的创造能力和人气,反过来也为西藏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作用。

西藏矿业深加工定位于在林芝地区,有利于对西藏的长远打算。建立大林芝市,只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百万大城市的生成,其基本定义并不是冶炼厂,它只能是个商业、各种工业、服务业与旅游业、交通运输等等的综合加权。林芝需要的不仅仅是铜加工,也需有锂(世界第一)加工、铬(全国第一)加工、铅、锌加工、金加工、硼和云母(全国第四)加工、铁加工、工艺水晶和刚玉(全国第一)加工、木材(藏东南大森林)加工、肉类(牦牛、雪猪为主的高原畜类)加工、经济作物(西藏水果、茶叶、高原作物,药材等等)加工……

藏东南铁路、公路、大水电站等很多工程必然增强建筑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藏东南是全国自然景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随着铁路、机场等各种交通系统的彻底完善,林芝大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旅游最热点,也带动旅游衍生的各种加工业和服务行业。由于林芝高原独特农业、旅游、交通、工业、建筑等等元素的合纵连横,整个服务行业也是很庞大的,服务业始终是人员就业最大的行业,衍生于基础行业,可一独就林芝70%的就业人口。

有人问:“那么多人,粮食呢?”。即使藏东南人口逐渐增强,但从全国来说,也不会多增加一个人的口粮。我国也有很多省靠主粮外运的,藏东南的崛起对于粮食运输只能说互换了一个方向而已。藏东南的崛起也能增强部分本地粮食生产,比如林芝地区城市建设后,仍有大量土地可用于粮食生产,而藏中(乃东、拉萨和日喀则地区)的无人种土地也会受到这种经济因素刺激而获得新的机会,而墨脱和察隅的山地农业开发,也会让西藏水稻的生产再上一个台阶。

大城市的建立,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如果排除主观因素,就不会有兵团、不会有今天的大西宁和规划50万人口的格尔木,估计目前政府和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清醒的,这个在主观上是有必要的。藏东南的平原资源的出色不亚于青海湟黄两谷地平原,且气候和生态环境优于青海,目前仅仅还只利用了1/3的宜农河谷平原。在综合旅游资源和多气候农作物上,更是青海不能与之相比的。青海可以建立两到三座大中型城市。如果西藏一江两河平原的充分利用,中国—南亚大商贸铁路的贯通,水能资源的开发,理论上在西藏的藏东南建立一座特大城市是可能的。

林芝大城市的需要,和滇西自然对比

第一,主观需要,西藏领土庞大。需要城市和经济中心战略的布局,也是强化区域和政治战略的重要手段。问题来源:需求产生供求,供求是林芝符合生产工业和大量人口居住的平原、气候和生态根本基础条件。

滇西(包括大理、保山、临沧和丽江等。不要包括香格里拉和怒江州,因为这两个地方,和林芝不是一个级别的),在整个生态上和林芝的确有相似性,但滇西的东部和云南的中部却有大城市昆明,这就是大云南的重心所在,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云南东部都是崇山峻岭,没有发展空间,那么滇西的大理或保山,成为云南的行政中心。那么现在会是什么?这个例子就好比西宁,都知道青海生态条件就只有这样,可西宁仍然在向一百万人口靠近。

第二,客观需要,西藏的矿产是丰富的,在西藏最好的地区建立大型工业中心,有利于西藏矿业的高价值利用,也有利于解决西藏经济(抽血形似的经济模式现在已经是过街老鼠了)和其他问题的长远打算。供求是林芝可以利用西藏矿藏、森林、和其他经济动植物资源。煤炭可以考虑疆煤东运的经验,实行疆煤南运,这不是笑谈。

西藏的矿产是滇西无法比拟的,滇西资源中的很多高附加值也可以被昆明大城市吸收,又假如滇西以东,全是无人区。而无人区又有很多矿产资源,而煤也是靠北方运来,它的省会大理和保山该怎么发展呢?

交通是制胜前提,目前我国各种铁路规划中,林芝从长远来看,很多瓶颈问题已经在设想的解决中,所以说是可期的。

[插图(尼洋河平原鸟瞰 BY/TIBETAN WORM)]


有人担心大林芝市的建立对国防有损,其实我认为国家敢于在西藏建立大中城市,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其实,现在军事科技发达,已经不再分前方和后方,卫星哪儿都偷拍,导弹哪儿都能去,拥有城市只能巩固边区的地面防守能力。最后,印度也不敢于对我们城市随便怎样,毕竟它的大城市群离我们也很近。城市在和平时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叛乱时期是平乱的战备总部,在战争时期又是最好的堡垒,城市已经成了一种深度战略化的产物。

至于民族,林芝地区也只有16万人(包括几万东部人),这是因为它的交通不便,太湿润的缘故。交通不便导致东来人少,空气润湿导致西来人少。这个地方很多还是荒芜之地,谈不上争夺资源矛盾。宗教,汉藏是比较接近的,从通婚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在四川西部也有很多汉族人信奉藏传佛教。林芝特大城市的建立,只会加强民族融合,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共享,有利于汉藏人民的互融和团结,有利于打破西方社会和所支持的那部分人的长远“迷梦”。

在若羌,在塔里木下游兵团,水源匮乏,一直靠采用各种办法来维持继续生存,这是为了什么?在西宁和格尔木等青海诸城,有着比藏东南还劣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为什么我们规划的城市会越来越大?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帐可算得了的。

严格按照经济帐算,修建西藏诸铁路是不应该的,修建大格尔木城更不应该!但我们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藏东南的平原面积不比青海湟水、黄河谷地平原小,在环境和生态上还超过它们,这是未来我们的希望所在。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希望将来把墨脱的部分森林开发了,而去搞农业和城市呢?让它一直森林下去不是挺好的吗?我回答:因为我们要拓展和巩固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要戍边保国,保卫边疆不单是每个军人的事,而应该是我们大家的事。当一千年后,我们的后裔仍能在这片国土上蹦跳撒野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感谢前人为他们所作的一切有益开拓和贡献。

如果西藏有一座百万大城,那就会在中国西南部多一个巨大中心支撑点。
如果西藏有一座百万大城,那就会增强西藏的经济凝聚力和人气感召力。
如果西藏有一座百万大城,那西藏的政治中心必定搬迁到这里。
如果西藏有一座百万大城,那他必定是稳定版图的核心动力。
如果西藏有一座百万大城,那他一定又是一座象西雅图那样的融合之城。
如果西藏有一座百万大城,那他一定可以和拉巴斯媲美。
如果真有这个机会,我毫不犹豫的选择的是林芝,而不是拉萨,更不是昌都。

我喜欢拉萨的宗教氛围和古典,却难以长期容忍高海拔气候的折磨,更不想它的人口增加破坏脆弱的生态,拉萨永远都是一座古都和佛教圣地。

从拉萨往东而行,会出现一个巨大的谷地平原。平原太美了,巨大的河系缓慢淌过,虽有很多荒芜之地,但满眼的翠绿让人忘记这就是西藏。

当我突然呼吸到湿润的、带有叶香气息的空气而精神倍增之际,那些什么“红景天”之类的东西都被抛在九霄之外,原来西藏也有这么令东部人适宜的地方。

静静的尼洋河水把这里的土地沁得肥沃,印度洋暖湿气流把这里吹得温暖,一个东部人在河边可以健步如飞,在茶楼里可以思维敏捷。

这就是美丽的林芝,一片尚待开发的热土,未来西藏人流物流中心,未来西藏中转中心。

听说拉巴斯只能在海拔3600多米处建城的时候,林芝骄傲的告诉它,我的2900比你更低,当拉巴斯只能接受缺水短源的时候,林芝骄傲的告诉它,我的水量和你比简直在海里。当拉巴斯严重缺乏氧气的时候,林芝骄傲的告诉它,我的环境比你更优越,我怀抱里甚至能容下一个身患重疾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林芝,当它在未来交通规划中处于西部重心的时候,我相信有这一个富有潜质的选手,它肯定要担当未来西藏的政治经济行政中心。

【注释】
(13)红景天:一种草本植物,可入药,能滋补强壮,消除疲劳,抵御寒冷,增强人体免疫能力,被广泛地用于治疗高原病、心脑血管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