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童可松: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6/12 00:09:51

☆六十环周表

关于年干支的计算公式,有以几种方法,现不妨一一介绍如下:

1、公式: (年份—3)÷60=商……余数

A、为何要减去3?

是因为年干支的干支配合虽后代才有,但其应用是仍从公元后1年开始。刚好公元前第四年为甲子年,减去3是为了计算的方便,把公元前和公元后两者的记年法分开来言。根据《素问?六微旨要大论》中言“子甲相和,名曰岁立”理论,把公元后记年仍从甲子年开始,所以要减去前3年,目的是让公元后一年亦为甲子年。

B、为何要除以60?

是因为60年为一甲子,除以60的目的是看过了几周,余几。

例如:求2005年的年干支?

套入上述公式得:(2005-3)÷60=33……余22

查上述六十环周表得第22位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此年为乙酉年。

2、年干支速算表

例如:求2005年的年干支?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5在第三行2000~2009之间,由年尾数5处下拉一直线与2000~2009一行成直角,可以看出年尾数5对应的天干为乙,直角处的地支为酉,两者相和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此年为乙酉年。

3、 公式2

用此公式计算不需要六十环周表,只需要把天干、地支以阿拉伯数字的形式编上序号,然后再把公式(1)计算的结果套入公式即可。关于其编序见下表:

天干地支编序表

其计算公式如下:

干序=天干的个位数(为0时是癸)

支序=地支的个位数(大于12时用)

例如:求2005年的年干支?

套入公式(1)得:(2005-3)÷60=33……22

在代入本公式得:干序=22的个位数,为2。2的天干序数为乙。

支序=22—12=10 10的地支序数为酉。

合之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年。

☆子午流注月干支计算法

月干支计算法同年干支一样,仍依农历历法为基准进行计算。如前之所言,一年有十二个月,地支数刚好亦有十二个,两者刚好一一相配,其配法是:古人根据若干自然现象以及生活实践的观察,把农历的一月在十二地支中定格为“寅”,这样依序而推农历的二月在十二地支定格为“卯”(余见前述的十二地支配月份表)

其计算法亦有以下几种,现不妨一一介绍。

1、月干支速算表

月干支速算表

例如:求阴历2005年2月的月干支?

先查上表中2005年的年尾数5直拉到查其所对应的月份2处,可知2005年2月份的地支为卯,其月份所对的天干为己,合之为己卯。所以2005年2月份的干支为己卯,为己卯日。

2、现代简便计算法: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丙 戊 庚 壬 甲

例如:求阴历2005年2月的月干支?

由年干支计算法得出,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由上表可以看出,年干支的天干“乙”在上计算法中的第二位的“乙庚”处,其下所对应的天干为“戊”,此为一月的天干,如前所言,农历一月的地支在十二地支中定格为“寅”,合之为“戊寅”。所以2005年2月的月干支为戊寅,为戊寅月。由此类推,二月天干进一步为“己”,地支进一步为“卯”合之为“己卯”为己卯月。(余略)

☆子午流注日干支计算法:

日干支计算法不同于年干支、月干支,它是以阳历历法为基准,因为阳历历法除四年闰二月多出一天之外,其余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似阴历历法,其大小月没有规律性可循。阳历大小月各月天数见下:

大月:1 3 5 7 8 10 12 每月31天

小月:4 6 9 11 每月30天

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日干支的计算公式为:

求日干={元旦天干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0=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求日支={元旦地支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2=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一、何为元旦干支基数?

所谓的元旦干支基数,说白了就是阳历历法元旦这一天的日干支的天干、地支的序数。如以2000年而言,其元旦的日干支为戊午,其序数,戊在天干中的序数为第五位,所以其基数为5,午在地支中序数为第七位,所以其基数为7。要计算元旦干支首先要明确本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这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平闰年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以除以4为基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二月加上一天,为二十九天。否者便为平年,二月二十八天。其理论根据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由于记年的天数是以整数而算,而小数点则忽略不计,这样每年便多出了5小时48分46秒,这样4年内便多出了23小时15分4秒,接近于1天,故按1天来计算。但这在4年内多算了44分56秒,这样积了400年刚好多出了3天,故必须要减去这3天,以消除这个人为性的误差,至于怎么个减法,阳历历法规定: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但遇到公元世纪整数的闰年,能被400整除的才算是闰年,二月多出1天为29天。如以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这五个公元世纪整数年而言,1600年、2000年能被400整除为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能被400整除,则为平年,这样在这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400年中刚好减去了3天,为1700年平年的1天,1800年平年的1天,1900年平年的1天。防止了这种人为性误差的延伸。关于这种杯400年整除为闰年,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的这种说法古人又称为“每百年停闰,四百年不停闰”学说。平闰年分过之后,再论加5还是加6,关于这加5还是加6如何,可以从“一甲子学说”,由于一干代表一天,一支也代表一天,一甲子共60天,一年(平年)365天除以60刚好6甲子多出5天,所以应加上5。若闰年二月多出了1天为29天,这样一年为366天,除以60,则为6甲子多出6天,所以应加上6。至于怎么加、怎么应用,不妨举例而言。如已2002年的元旦干支为己巳,欲求2003年的元旦干支?其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已知2003年为平年,应加5,这样2003年元旦干支的天干是在2002年元旦天干序数己(6)的基础上加5,为甲(11,为天干一轮余1,为甲)。其地支亦是2002年元旦地支序数巳(6)的基础上加5,为戌(11,为地支的第11序数,为戌)。合之为甲戌,所以2003年的元旦干支为甲戌。如再求2004年的元旦干支,已知2004年为闰年但其元旦干支的计算是在二月前,所以其不加6,其方法仍按上述方法类推,天干甲的序数为1,加5为6,序数6在天干为己。地支戌的序数为11,加5为16,为地支一轮余4,序数4在地支为卯。合之为己卯,所以2004年元旦干支为己卯。如在求2005年元旦干支?其计算法就不同于2004年,因为2005年为闰年后的年份,此时2004年闰二月多出一天,所以应加6,其计算为:已知2004年的元旦干支为己卯,天干己的序数为6,加6为(12)一轮余2,序数2在天干为乙。地支卯的序数为4,加6为10,序数10在地支为酉。合之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元旦干支为乙酉。

二、查表法:

此表只适应于1901~2100年。其具体应用是这样的,在这200年中其元旦干支是80年循环一周,如欲求1901~2100年内的元旦干支,只需要用所求之年除以80,所得到的余数,查上表中的年余数,即可查出所求之年的元旦干支。如以2005年为例,2005÷80=25…5 由下表可以查出年余数5所对应的干支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元旦干支为乙酉。

○具体见下表:

1901~2060年元旦干支表

三、公式:(有已知年求未来年)

(1) 所求元旦干序=已知年元旦干序+(所求年-已知年)×5+{(所求年-已知年)÷4(取整数商、若不能整除,余数中有闰年后的年份是再加1)}÷60 取整数商,(大于60时用

(2) 所求元旦支序=已知元旦支序+(所求年-已知年)×5+{(所求年-已知年)÷4(取整数商,若不能整除,余数中有闰年后的年份再加1)}÷60 取整数商,(大于60时用)

例如:已知2000年的元旦干支为戊午,求2005年的元旦干支?

分析:已知2004年的元旦干支是戊午,天干戊的序数为5,地支午的序数为7,代入上公式得:

(1)所求元旦干序=5+(05-00)×5+{(05-00)÷4+1(因2005年为2004年闰年之后的年份,所以再1)}÷60=32

2为天干三轮余2,序数2的天干为乙

(2)所求元旦支序=7+(05-00)×5+{(05-00)÷4+1(因2005年为2004年闰年之后的年份,所以再加1)}÷60=34

34为地支两轮余10,序数10的地支为酉。合之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元旦干支为

(2)月数加减数:

关于月数加减数的计算公式,亦有以下几种方法,现不妨一一列之于下。

1、以歌诀的形式:

一五双减一 二六加零六 三减二加十 四减一加五 七零九加二

八上一七走 十上加二八 冬三腊三九 闰从三月起 余数均加一

2、以列表的形式:

分析:(1)一五双减一?

即一月和五月的干支减去1个序数,如欲计算时一月和五月应减去1个地支。

(2)闰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即遇闰年由于2月份多出了1天,为29天,所以计算时,从三月起天干地支均加上一个干支。

既然元旦干支基数、月数加减数,我们都以明了,那么其计算便可轻而易举了。

例如:求阳历2005年8月1日的日干支?

分析:已知2005年的元旦干支为乙酉,乙的天干序数为2,酉的地支序数为10,月数为八月,查上述月干支加减数表得天干加1,地支加7

套入公式得: 求日干=(2+1+1)÷10=4 序数4在天干为丁

求日支=(10+1+7)÷12=6 序数4在地支为巳

合之为丁巳,所以阳历2005年8月1日的日干支为丁巳

○子午流注时干支计算法:

由于十二地支配十二时辰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日干支计算法无论用阳历历法还是用阴历历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其计算法不分阴历阳历历法,亦即阴历阳历历法均可。其计算方法如下:

1、现代简便计算法: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丙 午 庚 壬

如求阳历2005年8月1日4点的时干支?

由日干支计算法得出2005年8月1日的日干支为丁巳日。再查上述时干支的现代简便计算法,可以看出丁在第四竖行与壬共配庚,即言丁巳日23点至1点的时干支为庚子时,而丁巳日4点的时干支查表(见前地支配月份时辰表)得4点在3~5点之间,在地支为寅,即从子到寅跨越一个地支,由此而言,那么天干庚也应跨越一个天干,从庚到壬,合之为壬寅,所以2005年8月1日4点的时干支为壬寅时。

2、时干支速算表:

时干支速算表

例如:求丁巳日4点的时干支?

查表得日干支丁巳中的天干“丁”在时干支速算表中为第四行,4点在时间中为第三行的3~5点中,把二者天干向下延伸,时间向右拉直线,相交处的天干便为本时的天干,由表可以看出本时的天干为“壬”,地支3~5点所对应的地支为“寅”所以丁巳日4点的时干支为壬寅时。

□子午流注养子开穴法:

○养子开穴法

又叫养子时刻流注开穴,此法等同于纳支法开穴中的一日开六十六穴法。为每隔24分钟开一穴,2小时(即一个时辰)开井、荥、输、经、合(120÷24=5)五穴。一天十二个时辰开(12×5=60)60穴,其中的6个阳经原穴则附于腧穴同开,算下来亦为一天66穴。关于何谓养子时刻流注穴,我们不妨分开来理解:养子:何能养子,很显然是母能养子,子午流注学说是以干支五行为主,主要讲究相生,干支无生而归于五行,说白了,所谓的养子可以理解为五行中的母子相生。时刻:可分开来讲,时即时辰,是古代的一种语言记时方法,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刻:即刻度,是古代的一种数字记时方法,漏壶滴水一百滴而尽,用时为一日。流注:指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至的穴位。所谓养子开穴法,指十二经脉流注按五输并遵循五行相生的规律,根据天干、时辰,刻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开其相应经脉上腧穴的一种以时取穴的方法(每隔24分钟流注一穴)由于时辰干支为60日循环一周(一甲子)刚好五日配完,故以五日循环一周,同于后述的飞腾八法。其具体应用可列表如下:

○养子开穴速算表:

阳时、阴日。

例:求庚午时开何穴?

查上表、在竖行中找庚、再横行找午、午对11点,得知庚午时从ll点开始每隔24分钟开一穴,从该处午向右有五穴,为庚午时的开穴。依次为:

11点~11点24开商阳穴,

11点24~11点48开通谷穴,

11点48~12点12开临泣穴、合谷穴(原)二穴,

12点12~12点12点36开阳谷穴。

12点36~13点开足三里穴。余推。

子午注补母泻子取穴法简介

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根据脏腑配合时辰,结合各经症状的虚实,通过十二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

五输穴与脏腑、阴阳、五行的分配图如下:

图1:阳经六输穴

图2:阴经五输穴

△如以肺经为例,肺实,症见咳嗽、胸痛、肺胀喘满、脉来洪大者,即可在寅时取肺经合穴尺泽泻之,这是因为气血寅时注入肺经,此时肺气方盛,肺属金,金能生水,本经合穴尺属水。为本经子穴,所以当肺实的时候,在寅时泻其水穴尺泽,此属迎而夺之,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其它各以实证,皆以此类推。

△若属肺虚之类,症见咳嗽气喘、惧寒怕冷、面色苍白、气弱脉微者,按补母泻子法治疗,即可在卯时,开取肺经的输穴太渊补之。因气血卯时始流过肺经,此时肺气方衰,肺属金,土能生金,本经输穴太渊属土,为本经的母穴,所以当肺虚的情况下,在卯时补其输土太渊,此属随而济之,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其它各经虚证,皆以此类推。

△若遇补泻时间已过,或不虚不实的症状,亦可取开本经同一性质的经穴——本穴、原穴。如肺经疾患,可取经渠;大肠疾患,可取合谷;胃经疾患,可取足三里等等。为了便于参考,附表如下。

△最后,再给关心中医和想了解中医的网友说几句话。近来一些网友,提出一些问题,说明中医已引起网友们极大兴趣,本人一是高兴,二是有些担心。高兴的是,我们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担心的是,这些网友有些急于求成,总想在很短时间内就熟悉中医理论。要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没有潜心的学习和钻研,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网友们所提出和想了解的问题,我如在短时间能简短回答,一定简明扼要的给予回答,但有些问题不是能用一二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如像“子午流注”这些问题,里面就包涵很艰深的理论,涉及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各方面中医理论知识,是中医基础中较高深的理论,初学者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初学中医的网友还是要从最基础性的理论学起。本人时间也很有限,不能在短时间把这些一一说清,也请网友们见谅。本文是因网友们所问讯,草草而就。以后还将把中医的基础部分逐渐传上来,望朋友们理解。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开穴法:

中医基础专辑《杏林沽酒》 子午流注系列灵龟八法开穴法

关于其何为灵龟八法开穴法及其组成,现不妨分述如下:

灵龟:龟的一种称呼,其说法有二:1、人言其为九龟,我不知何为九龟,据查《尔雅?释鱼》中记载有十龟之说:“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为其第二位也。2、民间传说,古有四灵之说,一曰龙、二曰凤、三曰龟、四曰麒麟,为其第三位也。为何言其为灵龟,传说在大禹治水之时,有一神龟负文列与背,有数一至九,大禹据此文而治水功成也,故命其龟曰灵龟。即有数一至九,又依何序而列,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而五居中,即为九宫”

八法:其含义有二:1、指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详见下表):

2、指八卦:关于其卦名及与自然界的关系见下表:

△关于八卦的卦象,为了记忆的方便,现将朱熹的《八卦取象歌》中关于八卦卦象的歌诀列于下“乾三联、坤六断、坎中满、离中虚、巽下断、震仰盂、艮复碗、兑上缺”关于八卦的其它内容,由于牵涉到八卦学说,故在此不言,详见它书。

△所谓灵龟八法即根据奇经八脉气血运行的关系,将八脉八穴纳入八卦和九宫之中来开穴的一种针刺方法,与子午流注开穴及辅助开穴法的相同点是仍按日、按时来开穴,不同点是灵龟八法还按卦开穴。

1、 灵龟八法配穴:

(1)、八脉歌诀:

正经经外是奇经 八脉分身各有名 后督前壬皆在内 冲由毛际肾同行

阳跷根外膀胱寻 阴起跟前随少阴 阳维只络诸阳脉 何为阴经为络阴

带脉维腰如束带 不由常应日奇经

(2)八法歌:

坎一取申脉 照海坤二五 震三属外关 巽四临泣数

乾六是公孙 兑土后溪府 艮八系内关 离九列缺主

☆列表如下:

(3)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痛 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跷络亦同 列缺壬脉行肺系 阴跷照海膈喉咙

2 灵龟八法配穴法的计算:

如前之所言,灵龟八法归属于子午流注学说,所以其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仍同于前。亦如前言,灵龟八法是以八穴配以八卦 九宫来开穴的一种方法,是以卦开穴,所以其不同于子午流注和辅助开穴法。亦如前言,在子午流注学说的应用之中,以日 时干支为主,余年 月干支基本不用,故在此只言其日 时干支。此亦是以阳历历法为主。

其计算公式为:

(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 (阳日)/6(阴日)=商? ? ? ? ? ? 余数(阳日余零时为9,阴日余零时为6)

1 分析:日干 日支

是以日干支中的天干、地支配数而言,具体配法如下:

A、歌诀:

甲己辰戌丑未十 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

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 逐日干支即得知

B、列表:

八法逐日干支配数表

3、灵龟八法的临床应用原则:

①、灵龟八法与子午纳干法配合,具体有以下两种类型,

A、 与纳干法的“原穴”相合:即除开灵龟八法一穴外,还可以配子午流注纳干法开其“原穴”进行针刺,即双穴均为开穴之时。如以甲午日丁卯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照海穴,十二经纳干法除开心经腧穴神门穴外,返本还原还开肾经输(原)穴太溪穴。

B、与五输穴相合,即先开灵龟八法一穴,再配合五输穴中的输穴进行针刺。关于五输穴的主治功能在《难经?六十八难》中是这样记载的:“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②、与“夫妻开穴法”相合

不妨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穴为内关穴,夫妻开穴法开穴为“阳辅”两者可相合治疗某种疾病〈余略〉

③、与“甲己同宗开穴法”相合,

如仍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穴为内关穴,根据同宗法甲子时变为己丑时,又可开太白、太冲二穴

④、与募穴、俞穴相合

再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为开内关穴,开募穴为日月,开俞穴为胆俞。

⑤ 、与病穴相合

如以肩关节周围炎而言,可用灵龟八法开外关,再配以病穴肩三针(肩 穴、肩 穴、肩贞穴)等进行针刺治疗。

⑥与后述的飞腾八法合用

如治疗不寐症,无论何种类型引起的均可根据奇经八脉相合法进行治疗,如阴 脉,阳脉合于目内目眦,二者可司眼睑,一开一合,主人之瞑寐,若阴 脉脉气过盛则瞑目,治则为泻照海补申脉,若阳 脉气过盛则瞑寐(不暝),治则为泻申脉补照海,〈病例,见后述的子午纳干法和灵龟八法的确切临床病例〉

子午流注飞腾八法开穴法飞腾八法开穴法是以时干支上天干的八卦代数为其开穴的前提,是以五日为一个周期。其具体应用如下:

1、 关于时干支上天干八卦代数:

A、歌诀:

壬甲公孙即是乾,丙居艮上内关然,戊为临泣生坎水,庚居外关震相连,

辛上后溪装巽卦,乙癸申脉到坤连,己土列缺南离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B、列成表格如下:

分析: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壬或甲的,其开穴都为公孙穴,配八卦为乾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丙的, 其开穴都为内关穴,配八卦为艮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戊的, 其开穴都为足临泣,配八卦为坎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庚的, 其开穴都为外关穴,配八卦为震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辛的, 其开穴都为后溪穴,配八卦为巽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乙或癸的,其开穴都为申脉穴,配八卦为坤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己的, 其开穴都为列缺穴,配八卦为离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丁的, 其开穴都为照海穴,配八卦为兑

其具体逐日开穴,由于时干支甲日与己日同,乙日与庚日同,丙日与辛日同,丁日与壬日同,戊日与癸日同,故两者可合而言之。其具体开穴,详见下述逐日逐时开穴表。

甲日与己日逐时开穴表:

乙日与庚日逐时开穴表

丙日与辛日逐时开穴表

丁日与壬日逐时开穴表

戊日与癸日逐时开穴表

2、临床应用〈略〉见前述灵龟八法

☆球麻痹——针药结合疗效好

球麻痹,又称延髓麻痹,是指由延脑或大脑等病变引起的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发音障碍为主症的一组病症。通常把延髓病变所致者称真性球麻痹,大脑等病变所致者称为假性球麻痹。

  本症病因复杂,可由多种脑病引发。如脑梗塞、脑出血、脑炎、脑外伤、脑变性病、脱髓鞘病、脑肿瘤等,损伤相应脑组织而致病。其中以脑血管病所致者最多。由于脑血管病发病率很高,故本症亦十分常见。目前临床缺乏对本病的理想疗法,是中西医公认的难治之症。病人患此症,轻者饮食、语言困难,重者完全丧失饮食、语言功能,靠鼻饲维持生命,常因营养不良,继发感染而致死亡。因此,球麻痹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在4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感到采用中西医结合,针刺与药物相配合治疗,尤其发挥针灸中药特长,其疗效较为理想。

  中医治疗本症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一套有效办法。本症传统以“中风”、“喑靡”、“喉痹”论治。认为本症的病机多为肾精亏虚不能上荣;气虚血瘀络脉瘀阻;痰浊瘀血闭清窍所致。因此应当采取补肾填精、益气活血、化痰开窍等法治疗。我在临床上常以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解语汤等方加减化裁有比较好的疗效。病人服用几个疗程后,多可拔除胃管,经口进食。

  针刺治疗本症,不仅有肯定的疗效,而且常可速效,有许多患者针几次即有显著效果。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具有醒神开窍,补肾添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的几组输穴,根据辨证分别选用,行针施术,使很多病人保住了生命,改善了症状,恢复了健康。醒神开窍为治疗本病的通法,各型均须采用,常取人中、神庭、哑门、医风等穴;肾精虚亏加肾俞、三阴交;气虚血瘀加关元、百会、足三里;痰浊阻窍加廉泉、丰隆、公孙等穴。采用这些输穴,施以补泻手法,多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代医学在治疗本症中也研究出了许多有效方法,应当结合运用。西医之长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尤其在急性期其长处更加明显。如对急性脑梗塞所致的球麻痹采取溶栓、抗凝药物;急性脑出血采取止血、脱水药或手术消除血肿等;炎症所致球麻痹者采用抗生素、激素药等;恢复期采用细胞活化剂等也有一定效果。这些方法对本症的治疗愈后也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

  患者刘××,女,62岁,患脑出血,术后严重球麻痹(混合型),完全丧失吞咽、语言功能,虽经某医院各种西医救治,但仍只能靠鼻饲维持生命。入院时拿掉胃管仍滴水不进。经针刺一周,即拔除胃管,可口服奶、粥类流质,两周后可进食面包、饼干、米饭、肉馅食品等。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下。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七针鬼牀,即颊车,入五分。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方宜退针。

耳穴按摩降血压(图)

高血压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高血压可分为肝阳上亢等几个证型,但总体而言,肝阴不足、虚阳上亢是其常见病机。患者除血压升高外多兼见头痛、眩晕、面红、耳鸣、便秘、口苦等症状,心脏、血管、肾、眼底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应对高血压的关键措施是“重在预防”。近年来,耳穴按摩疗法已经证实有一定的稳定血压作用。耳穴按摩疗法可以预防高血压,对轻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对中度和重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廓相应点上。耳背有一“耳背沟”,位于耳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沟处。因其有稳定血压的作用,故亦称“降压沟”。

  取穴:降压沟、降压点、肝穴、肾穴、内分泌穴、肾上腺穴、耳轮部、耳背部。

  按摩方法:用白虎下山手法(以双手食指或食指及中指之指腹,从上而下按摩双耳背之降压沟,本法由上而下按摩,形如白虎下山之势而得名。)按摩位于耳背的降压沟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以红热为度;捻耳轮部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重点捻耳尖;掌擦耳背部,频率为每分钟约120次;其余穴位用耳压法贴王不留行子治疗,每次轮替选用3~4个穴位,左右耳交换治疗。如是轻型高血压患者,贴丸后每天早晚两次按压即可,如是中型或重型患者应适当增加按压次数。还可配足底涌泉穴,掌擦涌泉穴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180次。

  特别提示:高血压患者特别要注意的是按摩耳背下耳根有升压作用。

  除耳穴按摩外,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及时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节制饮食,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起居有节;经常做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附:

经络循行路线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沿着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向下到肘窝中,沿着臂内侧桡骨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之中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向上走肩(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下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走颈部,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与颏沟承浆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额大迎处,沿着下额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穴,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分支:从大迎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处分出,下行进入足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端赤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向上穿过横膈上行,沿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向上通过横膈,流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五.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横膈,联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着食管上行,连系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再向下出于腋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中,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骨后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下行属于小肠。

分支:从列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内眦,退行进入耳内。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下行于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连络于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挟着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从脊旁肌肉进入内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分出下行,通过肩胛内缘直下,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腿肚内,走出于足外踝的后面,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八、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后缘,至腘窝的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于肾,联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咙,挟于舌根部。

分支:从肺部分出,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线出于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内(劳宫穴),沿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 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再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向上到达额角(颔厌穴)向下至耳后(完骨穴),沿着头颈行与手少阳颈的前面,到肩上又交出于手少阳经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来经过耳前,到目眦的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不的支脉向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股沟动脉部(气街),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膈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于膝部外侧,向下经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再下出于外踝的前面,沿着足背,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着第一、二蹠骨间,出于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在大趾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过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处于前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系分出,下行至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